Bpcl-应用举例
印度BPCL启动丙烯衍生物项目

2019年6月罗洁玲等•石墨烯在涂层材料中的应用47cal conductivity properties of epoxy/natural rubber/grapheneconductive materials[J].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17,888:209-215.[9]SANGERMANO M,CALVARA L,CHIAVAZZO E,et al.Enhancement of electrica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u-8photocrosslinked coatings containing graphene J].Progress inOrganic Coatings,2015,86:143-46.[10]BALANDIN A A.Thermal properties of graphene and nanostructured carbon materials[J].Nature Materials,2011,10(8):569-581.[11]EKSIK0,BARTOLUCCI S F,GUPTA T,et al.Anovel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poxy nanocomposites using graphene core—shell additives[J].Carbon,2016,101:239-244.[12]FU Y X,HE Z X,MO D C,et al.Thermal 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of epoxy adhesive using graphene sheets as addi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2014,86:276-283.[13]窦培松.石墨烯在功能涂料中的应用综述[J].山东化工,2017(4):72-73,78.[14]IDUMAH C I,HASSAN A,BOURBIGOT S.Influence of exfoliated graphene nanoplatelets on flame retardancy of kenafflour polypropylene hybrid nanocomposites[J].Journal of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17,123:65-72.[15]FENG Y,HE C,WEN Y,et al.Improving thermal and flameretardant properties of epoxy resin by functionalized graphenecontaining phosphorous,nitrogen and silicon elements[J|.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17,103:74-83.[16]陆颖健,严明,高屹.电磁屏蔽材料的屏蔽机理及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19,38(1):159-162.[17]LI Y,SHEN B,YI D,et al.The influence of gradient andsandwich configurations on th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shielding performance of multilayered thennoplastic polyurethane/g raphene composite foams[J].Composites Science andTechnology,2017,138:209-216.[18]SHEN B,LI Y,YI D,et al.Strong flexible polymer/graphene composite films with3D saw-tooth folding for enhanced and tunable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J].Carbon,2017,113:55-62.[19]BAI G,WANG J,YANG Z,et al.Self-assembly of ceria/graphene oxide composite films with ultra-long antiwear lifetime under a high applied load[J].Carbon,2015,84(1):197-206.[20]PARRA C,DORTA F,JIMENEZ E,et al.A nanomolecularapproach to decrease adhesion of biofouling-producing bacteria to graphene-coated material[J].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2015,13(1):1-10.Application of Graphene in Coating MaterialLUO Jieling,YOU Huimin,HUANG Baoquan,CHEN Qinghua,LUO Fub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y Fuzhou,Fujian350007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in anticorrosive coating,conductive coating,heat-conducting coating,flame retardant coating,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coating,and other functional coatings is introduced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unique action of graphene when used in coatings and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in coatings,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raphene is discussed.Key words graphene;coating material;anti一corrosion;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印度BPCL启动丙烯衍生物项目印度Bharat石油公司(BPCL)于2019年2月18日宣布,已经开始在该公司位于印度Kochi的炼油厂建造一个之前宣布的石化联合体。
液质联用技术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二、液质联用技术在药品质量控 制中的应用方法
1、样品处理
1、样品处理
在应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药品质量控制时,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处理。 一般采用萃取、沉淀等方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杂质和干扰物质,从而提 高分析的准确性。
2、仪器设置
2、仪器设置
在使用液质联用技术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和目的设置仪器参数。例 如,在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的比例和洗脱速度等方面需要进行优化,以提高分 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
3、建立质控模型:将液质联用技术获取的数据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
1、样本处理:将中药材或制剂进行粉碎、萃取、浓缩等预处理,以便于仪器 分析。
2、仪器操作:将处理后的样本通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将分离后的组分导入 质谱进行检测。
3、建立质控模型:将液质联用技术获取的数据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
3、数据分析:对液质联用技术获取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化学计 量学方法建立质控模型。
4、数据分析
4、数据分析
采用XCalibur软件对液质联用仪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各成分的 质量数和离子特征峰面积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对比原料、中间体和制剂 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对该新型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
四、液质联用技术的优点
四、液质联用技术的优点
液质联用技术在药品质量控制中具有以下优点: 1、高灵敏度:液质联用技术结合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的优点,具有非常高 的检测灵敏度,可以检测出痕量级别的化合物。
谢谢观看
液质联用技术在药品质量控 制中的应用
目录
01 一、液质联用技术的 原理
二、液质联用技术在
02 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 用方法
三、液质联用技术在
03 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 用案例
聚烯烃_聚酯_聚醚_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聚 烯 烃 / 聚 酯 ( 聚 醚) 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李启蒸1 ,2张国艺2聪1 ,2魏柳荷1 * *志2 * *袁 马 (1. 郑州大学化学系 郑州 450001 ; 2.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 200032) 摘 要 本文首先详细评述了聚烯烃 / 聚酯( 聚醚) 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聚合机理转换法和聚合物偶联法。
其中,聚合机理转换法又分为: (1 ) 链转移剂控制烯烃聚合 / 阴离子开环聚合; ( 2 ) 链转移剂控制烯烃聚合 / 配位-插入开环聚合; (3 ) 烯烃阴离子活性聚合 / 阴离子开环聚合; (4 ) 烯烃阴离子活性聚合 / 配位-插 入开环聚合; (5 ) 叶立德活性聚合 / 配位-插入开环聚合等 5 种方法。
其次,对聚烯烃 / 聚酯( 聚醚) 共聚物的性能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 最后,对这些功能化聚烯烃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聚烯烃功能化 聚酯 聚醚 开环聚合 共聚物中图分类号: O632. 12; O 632. 32 ; TQ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281 X (2011 )06 -1174 -07 S yn t h es i s and Application of Po l y o l e f i n / Po l y es t e r (Po l y e t h e r ) C o p o l ym e r sL i Q i z h e ng 1 ,2Zhang G u o y i 2 Yuan C o ng 1 ,2W e i L i uh e 1 * *Ma Z h i 2 * *(1. Department of Ch em i s t r y ,Zh e n gz h o u Un i v e r s i ty ,Zh e n gz h o u 450002 ,Ch i n a ;2. S h a n g h a i I n s t i tut e of O r ga n i c Ch em i s t r y ,Ch i n ese Academy of Sc i e n ces ,S h a n g h a i 200032 ,Ch i n a )Ab s t r ac t F i r s t l y ,t wo s ynth e t i c methods of po l y o l ef i n / po l y es t e r ( po l y e th e r ) copo l y me r s ,t r a n sfo r ma t i o n of 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mec h a n i sm and po l y me r co u p li n g , are r e v i ewed . The f i r s t one can be d i v i ded i nt o f i v e me th odo l og i es : ( 1 ) the c h a i n transfer r eac t i o n in the po l y o l ef i n 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a n i o n i c r i n g -ope n i n g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2 ) the c h a i n transfer r eac t i o n in the po l y o l ef i n 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coo r d i n a t i o n-i n se r t i o n r i n g -ope n i n g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3 ) the li v i n g a n i o n i c 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a n i o n i c r i n g -ope n i n g 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4 ) the a n i o n li v i n g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a n i o n i c r i n g -ope n i n g 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5 ) the li v i n g 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of y li des / coo r d i n a t i o n-i n se r t i o nr i n g -ope n i n g 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Th e n , the app li ca t i o n of such po l y o l ef i n / po l y es t e r ( po l y e th e r ) copo l y me r s i s desc r i bed . F i n a ll y ,th e prospect of the s ynth es i s and app li ca t i o n of the f un c t i o n a l po l y o l ef i n i s a l so fo r esee n .f un c t i o n a li za t i o n of po l y o l ef i n ; po l y es t e r ; po l y e th e r ; r i ng -ope n i n g 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 copo l y me rK e y w o r d scopo l y me r sProspect of the s ynth es i s and app li ca t i o n of th ef un c t i o n a l po l y o l ef i nC o n t e n t s4 1 I nt r od u c t i o n2 S ynth e t i c methodsofpo l y o l ef i n / po l y es t e r引言1 ( po l y e th e r ) copo l y me r s2. 1 S ynth e t i c methods based on t r a n sfo r ma t i o n ofpo l y me r i za t i o n mec h a n i sm2. 2 S ynth e t i c methods based on po l y me r co u p li n g 3 A pp li ca t i o n of po l y o l ef i n / po l y es t e r ( po l y e th e r ) 以聚乙烯 ( PE ) 、聚 丙 烯 ( PP ) 为 代 表 的 聚 烯 烃材料,因其优良的性质,如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 好,柔韧度高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等,广泛地应用于 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含苝聚几内酯荧光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细胞荧光成像的研究

含苝聚几内酯荧光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细胞荧光成像的研究陈慧新;何济;朱灵利;王亮【摘要】本论文首先以苝二酸酐和二甘醇胺为原料合成得到了苝酰亚胺羟基衍生物(PBI-OH),再以PBI-OH作为引发剂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得到了具有荧光性的含苝聚己内酯(PBI-PCL).PBI-PCL的结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来确定,其光学性质采用紫外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激发光谱(FL)来表征.随后将PBI-PCL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将其制备成纳米微球,并采用激光粒度仪对其粒径和分布进行表征.以该微球为荧光标记物,分别对L929和Hela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研究.综上,PBI-PCL是一种具有优良自荧光性能的可降解聚酯材料,其纳米微球可作为多种细胞的荧光标记物使用,有望成为一种有竞争力的荧光标记材料.【期刊名称】《天津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6页(P46-51)【关键词】苝酰亚胺;聚己内酯;荧光;纳米微球;细胞成像【作者】陈慧新;何济;朱灵利;王亮【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8聚己内酯(PCL)是一种在医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1-5],这主要得益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可生物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代谢产物可吸收并对人体无害.然而聚己内酯的结构单一,无法实现其它功能,因此对聚己内酯类材料的改性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方向,改性方法一般分为共聚法[6]和共混法[7].苝二酰胺类衍生物具有稳定的荧光性能,其水溶性衍生物用于细胞标记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8-11].因此,将苝二酰亚胺通过聚合的方式引入PCL链段中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首先,苝的引入赋予PCL稳定的荧光性能,可大大拓展PCL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其次,通过这种聚合的方式引入苝基荧光团,相比于共混带入荧光化合物,可以使荧光基团更稳定的更均匀的存在于PCL基材中,从而获得具有自荧光特性的PBI-PCL;再次,荧光苝与PCL的共价结合将大大降低荧光苝化合物在细胞标记中的毒性,提高其荧光标记效率.另外,将苝二酰亚胺通过聚合的方式引入PCL链段中并未见文献报道.本论文首先通过具有稳定荧光性能的二羟基苝衍生物为引发剂,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制备得到一系列苝含量不同的自荧光PBI-PCL.然后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一系列PBI-PCL纳米微球,并进行了该微球的细胞标记研究.该合成方法较为简便,所得PBI-PCL为均相聚合物,能够稳定的产生荧光.通过细胞标记实验说明PBI-PCL纳米微球是一种有前景的细胞标记纳米材料.1 实验部分1.1 实验主要原料3,4,9,10-苝四甲酸二酐(PDI),上海安耐吉化学提供,分析纯,纯度98.0%;二甘醇胺(DAG),上海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提供,分析纯,纯度98%;ε-己内酯,上海安耐吉化学提供,分析纯,纯度98%;异辛酸亚锡,上海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提供,分析纯,纯度 95%;L929(ATCC CCL-1 TM)和 Hela (ATCC CCL-2),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1.2 含苝聚己内酯(PBI-PCL)的制备1.2.1 苝酰亚胺羟基衍生物(PBI-OH)的合成首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3,4,9,10-苝四甲酸二酐(PDA,1.000g,2.55mmol)、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25 mL)、催化剂醋酸锌(0.001 g,0.006 mmol)、二甘醇胺(DGA,1mL).将该体系于氮气保护下160℃反应6h.反应结束后,进行离心(8 000 r/min,10 min),将上清液除去,留下固体.加入无水乙醇洗涤并离心6次,以洗去溶剂DMAC和过量的DGA.将所得的固体产物放入60℃的真空烘箱中干燥24 h即得到深红色针状固体,即PBI-OH.1.2.2 含苝聚己内酯(PBI-PCL)的合成用 PBI-OH(20mg,0.036mmol;50mg,0.090mmol;100 mg,0.180 mmol;150 mg,0.270 mmol;200 mg,0.360 mmol)作为引发剂,分别放入到盛有ε-己内酯(10 g,88 mmol)的安培瓶中,在抽真空的条件下用酒精喷灯封管聚合的方法,引发己内酯开环聚合,于140℃条件下反应24 h,得到一系列不同含苝量的PBI-PCL.最后制得的五种不同含苝量的PBIPCL高分子聚合物.1.3 PBI-PCL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选定乳化-溶剂挥发法来制备载药纳米微球.选取其中一组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过程为例:将10 mg含苝量为0.1%的聚合物PBI-PCL固体溶解在2 mL二氯甲烷中,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泊洛沙姆溶液做乳化剂,吸取有机聚合物溶液并缓慢滴加到10 mL泊洛沙姆溶液中,以2 000 r/min的转速进行搅拌,搅拌12 h,此时溶剂二氯甲烷已经挥发完,得到纳米微球与水的混合液.用高速离心机离心,再次用蒸馏水洗涤溶解、静置,得到纳米微球.1.4 测试与表征聚合物的红外结构特征采用红外光谱仪(Thermo Electron,USA)来测试;聚合物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分别采用紫外光谱仪(HITACHI,U-3310 Spectrophotometer)和荧光光谱仪(HITACHI,F-4500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rer);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采用核磁共振谱仪(Bruker DMX-300);测量聚合物热力学参数的仪器是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00 F3);聚合物PBI-PCL制备的载药纳米微球在水溶液中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用动态光散射仪来测量;荧光纳米微球在细胞内的成像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Nikon A1)来检测.2 结果与讨论2.1 PBI-PCL的合成以3,4,9,10-苝四甲酸二酐作为反应原料,N,N-二甲基乙酰胺作为反应溶剂,醋酸锌作为催化剂,通氮气保护与二甘醇胺进行反应,洗涤并离心,在真空烘箱中干燥,得到深红色针状固体,即目标化合物PBI-OH.实验路线如图1所示.图1 PBI-OH的合成路线Fig.1 The synthetic route of PBI-OH以ε-己内酯单体为反应原料,PBI-OH作引发剂,辛酸亚锡做催化剂,抽真空的环境下将安培管用酒精喷灯封管,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其中进行了五组不同PBI-OH含量的聚合反应.封管后将加烘箱温度调为145℃,反应进行半小时后手动将反应液摇晃均匀,促使反应更加彻底,24 h后升至150℃,继续反应24 h,反应结束冷却,得到固体聚合物,用三氯甲烷对粗产物进行溶解,离心去除未反应的PBI-OH固体,旋蒸浓缩后用石油醚沉淀,4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24 h,最终得到五种红色深浅程度不一的固体,即为目标聚合物PBI-PCL.反应路线如图2.图2 PBI-PCL的合成路线Fig.2 Synthetic route of PBI-PCL2.2 PBI-PCL聚合物的表征2.2.1 PBI-PCL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对聚合物PBI-PCL用FT-IR进行结构表征,如图3为PBI-OH、PBI-PCL和ε-CL 的红外光谱组合图.通过对比PBI-OH与PBI-PCL的红外光谱图,在PBI-OH谱图上在1 587 cm-1和1 647 cm-1左右处出现了特征峰,此峰为二甘醇胺上的N—H键产生的变形振动峰和N—C=O上C=O产生的伸缩振动峰.通过对比PBI-PCL 和ε-CL的红外光谱图,两图在1 722 cm-1左右处均出现了特征峰,此峰为己内酯结构单元的C=O吸收峰,在2 680 cm-1和2 940 cm-1左右处均出现了特征峰,此峰为—C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由此可证明PBI-OH成功引发ε-CL开环聚合,得到目标产物PBI-PCL.2.2.2 PBI-PCL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3 PBI-OH,PBI-CL和ε-CL的红外光谱图Fig.3 FT-IR spectra of PBI-OH,PBI-PCL and ε-CL进一步用核磁共振波谱来对聚合物PBI-PCL的化学结构进行确认.将PBI-PCL溶解于CDCl3中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苝系衍生物PBI的8个芳香质子峰位置为8.71 ppm,由于其含量很少,因此峰面积很小,因此将8.71 ppm处核磁谱图放大,请见图4中放大图.可清楚地观察到与苝环氢相关的核磁峰出现于8.71 ppm处并呈现四重峰型.出现在4.07 ppm的峰是与酯基相连CH2(a)的质子峰.出现在2.32 ppm的峰是与酯羰基相连的CH2(e)的质子峰.出现在1.65 ppm 的峰是与己内酯碳链的2,4位置上的两个CH2(b d)的质子峰.出现在1.39 ppm的峰是己内酯碳链的3位置上的CH2(c)的质子峰.由此可见PBI-PCL聚合物中所有可能存在的质子峰均可在核磁谱图中找到其归属,进一步证明了成功得到了含有苝的聚己内酯.图4 PBI-PCL在CDCl3中的核磁共振氢谱Fig.4 1H-NMR spectra of PBI-PCL inCDCl32.2.3 PBI-PCL聚合物的热力学分析对所得PBI-PCL聚合物进行了差热分析,对于聚合物PBI-PCL的相转变温度及其在相变过程中吸热、放热的过程进行了表征.DSC加热过程的温度范围为20~200℃,升温/降温速率为10℃/min,图5为苝投料量为0.2%,0.5%,1.0%,1.5%,2.0%的PBI-PCL样品的DSC曲线.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引发剂PBI-OH投料量的提高聚合物的熔点降低,但所有PBI-PCL聚合物的熔点均高于纯PCL的熔点温度(60~64℃)这表明苝结构的存在提高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图5 在N2氛围下,5种不同含苝量的PBI-PCL的DSC曲线(加热速率10℃/min)Fig.5 DSC curves of five different amounts of perylene PBI-PCLin N2atmosphere with a hearing rate of 10℃/min2.2.4 PBI-PCL的紫外与荧光光谱分析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四氢呋喃样品溶液,得到了具有浓度规律的紫外吸收光谱,图6是PBI-PCL在四氢呋喃(THF)溶液,浓度分别为0.5mg/mL,1.0mg/mL,1.5 mg/mL,2.0 mg/mL 的紫外吸收特性光谱,聚合物在油相(THF)中的紫外吸收的强度随浓度增高而增大,当PBI-PCL浓度为2.0 mg/mL的时候达到最高.并且在该浓度下紫外吸收出现非线性增加,并且红移明显,这充分说明在浓度比较高的时候PBIPCL在有机相中发生聚集.聚合物在有机相中的最大吸收峰对应的波长是520 nm.图7是聚合物PBI-PCL在THF溶液中的浓度梯度为0.2 mg/mL,0.5 mg/mL,1.0 mg/mL,1.5 mg/mL,2.0 mg/mL 的 5个样品的荧光光谱图.在THF溶液中其发射与紫外吸收光谱之间存在镜像关系,其荧光强度最大吸收峰在530 nm,其浓度在1.5 mg/mL以下时,PBI-PCL溶液的荧光强度随着PBI-PCL的浓度增加而增强,浓度达到1.5 mg/mL以上时PBI-PCL溶液的荧光强度随着PBI-PCL的浓度增加而减弱,并发生红移现象.这是由于该聚合物在较高浓度下,PBI-PCL中苝分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聚集.2.3 PBI-PCL纳米微球的表征2.3.1 PBI-PCL纳米微球的荧光光谱分析用荧光光谱仪(HITACHI,F-4500 Fluorescence Septectrophotometer)对所做PBI-PCL纳米微球进行荧光性能测试.首先固定PBI-PCL纳米微球水溶液的浓度为4.0 mg/mL,对五种不同含苝量的PBI-PCL纳米微球进行了荧光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发现苝投料量为1.0%的PBI-PCL纳米微球的荧光强度最大,说明苝投料量为1.0%的PBI-PCL是五种聚合物中最适合做细胞标记的材料.图6 PBI-PCL的四氢呋喃溶液在浓度为0.5~2.0 mg/mL(h-a)的紫外/可见光谱Fig.6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of The tetrahydrofuran of PBI-PCL at concentrations(a to d)ranged from of 0.5 mg/mL to 2.0 mg/mL图7 PBI-PCL的四氢呋喃溶液在浓度0.2~2.0mg/mL(a-e)的荧光光谱Fig.7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etrahydrofuran solutions of PBI-PCL at concentrations(a to e)ranged from of 0.2 mg/mL to 2.0 mg/mL选取苝投料量为1.0%的聚合物PBI-PCL纳米微球水溶液从左至右浓度依次为0.5 mg/mL、1.0 mg/mL、2.0 mg/mL、3.0 mg/mL、4.0 mg/mL 的 5 个样品,在日光灯和紫外灯的照射下进行拍摄,如图9所示.从图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PBI-PCL纳米微球水溶液在 0.5 mg/mL、1.0 mg/mL、2.0 mg/mL、3.0 mg/mL、4.0 mg/mL时有无紫外激发的外观状态,在纳米微球水溶液浓度较低时,在紫外灯照射下荧光强度较弱,随着浓度升高,其荧光强度增强,颜色由淡黄色变为亮黄色,这与对其进行荧光测试的结果相符.图8 不同含苝量PBI-PCL纳米微球水溶液在浓度为4.0 mg/mL的荧光光谱Fig.8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PBI-PCL nanospher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 of perylen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4.0 mg/mL图9 含苝量为1.0%的PBI-PCL纳米微球水溶液在浓度为0.5、1.0、2.0、3.0和4.0 mg/mL 时有无紫外激发的照片Fig.9 Images of PBI-PCL nanospheres aqueous solutions containing 1.0%perylene with or without UV-excited at concentrations of 0.5,1.0,2.0,3.0 and 4.0 mg/mL2.3.2 动态光散射仪(DLS)分析聚合物PBI-PCL制备的载药纳米微球在水溶液中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用动态光散射仪来测量.测试温度25℃,水溶剂折射率n=1.332,入射光波长λ=632.8 nm,散射角为90°,样品设置扫描3次,每个样品扫描时间为300 s.如图10是含苝量为1.0%聚合物PBI-PCL的微球在不同浓度下的粒径变化.从图中可看出纳米微球随着浓度的升高,平均粒径有增大的趋势,这是由于聚合物浓度增大,导致乳胶粒变大,粒径增大.这说明聚合物浓度对微球粒径起到显著的作用.图10 含苝量为1.0%的PBI-PCL纳米微球水溶液在浓度分别为 10 mg/mL、20 mg/mL、30 mg/mL、40 mg/mL的粒径分布Fig.10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aqueous solution of PBIPCL nanospheres containing 1.0%perylene at concentrations of 10 mg/mL,20 mg/mL,30 mg/mL,and 40 mg/mL2.3.3 PBI-PCL纳米微球的细胞成像研究选取平均粒径为500 nm的苝投料量为1.0%的PBI-PCL纳米微球作为细胞的荧光标记物对L929和Hela细胞进行了荧光标记研究.将L929和Hela细胞接种到底部是玻璃的培养皿内,将其放到温度为37℃,CO2浓度为5%的培养箱中培育24 h.然后将其取出到显微镜下观察,若细胞贴壁生长密度达到80%就开始进行细胞的荧光标记实验.将细胞原培养基更换为含4.0 mg/mL的PBI-PCL纳米微球的培养基溶液,在此溶液中继续培养上述两种细胞2 h.然后,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Nikon A1)测定其在细胞内的成像.L929和Hela细胞的明场图像、荧光图像和重叠图像(从左到右)如图11中所示.通过对比三种图像发现,其荧光图像与其明场图像相比出现明显的绿色荧光,其重叠图像显示,暗核部分为细胞核,荧光部分出现在细胞质中,说明聚合物荧光微球成功进入到这两种细胞中而且主要进入到细胞质中.由此可得出结论,PBI-PCL成功标记了细胞,所标记的细胞在细胞质内显示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对标记后的细胞进行了进一步的培养,发现其可以正常生长传代.因此可以说明所得PBI-PCL纳米微球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图11 L929细胞和Hela细胞在含有4.0 mg/mL PBI-PCL纳米微球的培养基中培养之后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Fig.11 Fluorescent microscopy images of L929 cells and Hela cells after culturing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4.0mg/mLPBI-PCL nanospheres3 结论用3,4,9,10-苝四甲酸二酐与二甘醇胺作为反应原料,首先合成了具有双端羟基的苝衍生物PBIPCL.随后,以辛酸亚锡做催化剂,以PBI-OH做引发剂,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荧光特性的PBI-PCL.其次,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对五种不同含苝量的聚合物PBI-PCL进行了纳米微球的制备.得到了最佳的微球制备方法.用该荧光纳米微球对L929和Hela细胞进行了细胞标记,标记的细胞显示出较强的绿色荧光,证明所得微球具有显著的荧光细胞标记能力.综上所述,聚合物PBI-PCL具有苝系衍生物的荧光特性,可方便的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其纳米微球,该纳米微球带有苝特征荧光,在其进入细胞后可进行追踪.这种自荧光纳米微球亦可作为双荧光纳米微球的内标荧光,可在生物医用领域找到更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Gilding D K,Reed A M.Biodegradable polymers for use in surgery polyglycolic/poly (lactic acid)homo-and copolymers[J].Polymer,1979,12(20): 1459-1464. [2] Maria A W,Dietmar W H.The return of a forgotten polymer-Polycaprolactone in the 21st century[J].Process in Polymer Science,2010,35(10): 1217-1256.[3] Pitt C G,Gu Z W.Modification of the rates of chain cleavage of polyepsilon-caprolactone and related polyesters in the solid state[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1987,4(4): 283-292.[4] Ng K W,Achuth H N,Moochhala S,et al.In vivo evalution of an ultra-thin polycaprolactonr film as awound dressing[J].Journal Biodegradable Polymers for Use in Surgery Polyglycolic/poly(lactic acid) homo-and Copolymers of Biomaterials Applicaitions Polymer Edition,2007,18 (7):925-938.[5]黄志恭.聚酯缩聚工艺及反应器优化分析[J].合成纤维工业,2003,26(4):39-41. [6] Garg S M,Xiong X B,Lu C H,et al.Application of click chemistry in the preparation of poly(ethylene oxide)-block-poly(ε-caprolactone) with hydrolyzable cross-links in the micellar core[J].Macromolecules,2011,44(7):2058-2066. [7] Girard-Reydet E,Vicard V,Pascault J P,et al.Polyetherimide-modified epoxy networks:influence of cure conditions on m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5,65(12): 2433-2445.[8] Yue W,Lv A F,Gao J,etal.Hybrid rylene arrays via combination of stille coupling and c-h transformation as high-performance 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2,134(13): 5770-5773.[9] Giepmans B N,Adams S R,Ellisman M H,et al.The fluorescent toolbox for assessing protein location and function[J].Science,2006,312(5771): 217-224. [10] Michael P O'Neil,Mark P,Niem czyk,et al.Picosecond optical switching based electron donor-acceptor-donor[J].Science,1992,257(5066): 63-65.[11]杨晓军,洪伟,王杰林.苝类衍生物光电性能的研究[J].化工新材料,2016,44(11):l105-1107.。
Bpcl-原理与应用-介绍

J.B.C 生物物理所 徐建兴
茶多酚对于羟自由基( 茶多酚对于羟自由基( OH)引起的 ) DNA损伤发光有抑制作用 损伤发光有抑制作用
5 4 3 2 1 0 Non-DNA DNA 0.125g/ml 0.25g/ml 0.5g/ml 1.0g/ml 2.0g/ml
0
150
300
450
600
750
近年应用此项仪器技术发表论文-2004年 年 近年应用此项仪器技术发表论文 国内杂志135篇,国外杂志 篇 国内杂志 篇 国外杂志64篇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16 14 12 10 8 6 4 2 0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研究员) 张 仲 伦 (研究员)
1979-1998) 中国计量学会电离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 (1979-1998) 1991-2001)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常务理事 (1991-2001) 中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常务理事(1992-2003) 中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常务理事(1992-2003) 1987-1999)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 (1987-1999) 1961-1991) 专业领域 :电离辐射测量(1961-1991) 1981-2006) 光辐射测量(1981-2006)
ACS-180 system
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促甲状腺素敏 感性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王永宁
图1 酶促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曲线 Fig 1 Kinetics curve of enzyme -accelerating chemilumine-scence reaction a: 50 mIU/L TSH ; b: 25 mIU/L TSH; c: 10 mIU/L TSH.
BPCL-L(-1-G-C)使用说明书1

B PC L-L(-1-G-C)微弱发光测量仪(Ultra Weak Chemiluminescence Analyzer)使用说明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目录I.引言II.主要用处III.仪器组成IV.附件和选件V.仪器的连接VI.性能指标VII.环境要求VIII.BPCL -L程序说明一.简介二.用户界面三.使用说明A.文件B.测量C.分析D.曲线E.选项F.窗口G.帮助IX.操作程序1.开机、启动程序和C-14光源刻度2.样品测量程序3.“对照组”样品数据获取4.“光谱”测量程序5.“实验组”测量程序6.“对照组”数据分析程序7.“光谱”数据分析程序8.“实验组”数据分析程序X.注意事项和故障排除BPCL微弱发光测量仪I.微弱发光测量仪简介发光现象反映了生物、化学、物理变化中最基本过程。
随着光子探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发现,除了一般的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之外,所有生物机体都存在一种极微弱的光子辐射,称之为超微弱发光。
其光谱在180-800nm 范围,光强很弱,只有10-104光子 /sec·cm2,量子效率为10-14-10-9 。
光虽很弱,但生物机体的这种普遍发光现象却与氧化代谢、解毒作用、细胞分裂和死亡、光合作用、致癌作用以及生长的调节等过程有着内在联系。
近来,国内外不少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把这种发光测量应用于医学诊断等应用领域。
例如,通过生物体本身的发光测量,可以判断细菌、藻类和微生物的生存与其环境因素的关系,通过生物机体自发发光基本特性的规律性研究,可以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评价。
测量血液和某些组织的发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这是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比一般的发光测量手段有独特的优越性。
本产品微弱发光测量仪经过研究和推广应用能够满足各种测量。
II.主要用途1.超微弱发光分析任何有生命的物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都有一种超微弱发光,这是生命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这种发光可以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细胞、亚细胞组份(线粒体、微粒体、脂质体)或生物活体(小鼠、树叶、水果、小鱼)、器官及体液(血、尿)的测量探测出来。
层层自组装 PPT课件

催化方面的应用
纳米级或者微米级的胶囊状结构材料可以被应用在 药物、基因、染料等物质的包裹和释放方面,或使 用在催化和传感等领域, 因而此类材料的制备具有 较高的应用价值。此类材料的制备一般是在胶体颗 粒膜板上层层组装所需的物质,然后通过化学或者 加热处理,除去胶体颗粒模板而得到空胶囊,通过 对胶体颗粒和薄膜物质的选择,可以很好的控制胶 囊的尺寸、厚度以及成分。
Bruening等把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PSS /PAH的纳 滤膜用于多种氨基酸分子的分离,有很好的分离效 果。
22
分离方面的应用
纳滤膜不仅用于水中无机盐和有机分子的分离, 还能 应用于食品加工、石油工业、药物纯化和催化剂回 收等有机体系, 但现有的纳滤膜大都存在耐有机溶剂 性差、易溶胀和不耐高温等问题。聚电解质自组装 膜耐有机溶剂能力强, 适合于有机溶剂体系中物质的 分离。
20
分离方面的应用
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海水及苦咸水进行淡化时,常用的 分离膜是反渗透膜。然而, 由于层层自组装纳滤膜具 有很高的荷电性, 能与离子之间形成强烈的静电排斥 作用, 能够同时去除水中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 也能 应用于这一领域。
21
分离方面的应用
层层自组装纳滤膜除了可对水中无机盐进行截留, 还 可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离。Bruening 等制备的层 层自组装纳滤膜[PSS/PAH]45对染料、蔗糖等有机大 分子和无机盐小分子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3
层层自组装简介
层-层自组装(Layer by Layer Self Assembly, LbLSA)是利用逐层交替沉积的方法, 借助各层分子 间的弱相互作用(如静电引力、氢键、配位键等) , 使 层与层自发地缔和形成结构完整、性能稳定、具有 某种特定功能的分子聚集体或超分子结构的过程。
BPC-五联基因激活免疫疗法

BPC-五联基因激活免疫疗法第一篇:BPC-五联基因激活免疫疗法BPC-五联基因激活免疫疗法研发背景目前,临床上对此病常施以西药控制症状,治标但难以根治,被医界列为口腔消化道病重大难题之一。
传统方法治疗口腔黏膜的弊端:治疗方法单一,药物成分固定,所有患者都是一种治疗方法,没有实现个性化针疗,而且药物的副作用大,长期使用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病情易复发。
传统的中药不易吸收,见效慢,而且对肾脏,肝脏,脾胃有较大的影响,容易发生成分的相互抵触,产生副作用。
BPC-五联基因激活免疫疗法原理成功问世:为了更好的治疗口腔黏膜病患者,提高全人类身体素质,青岛口腔黏膜研究总院专家联合京广沪以及美,德,英等国留学的20多位口腔,皮肤,消化科专家经过近6年的医学攻关,成功研制了BPC-五联基因激活免疫疗法,该疗法因其完美的疗效被世卫、国际口腔组织、皮肤,消化科被指定为十年百项PPC项目治疗口腔黏膜疾病的重点推荐技术。
该疗法已被欧美20多个发达国家专利认证、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6个国家均获得医学创新成就奖励,并得到我国广州首个推广。
疗法殊荣2008年年7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口腔疾病专业学术交流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8个国家的205位口腔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BPC-五联基因激活免疫疗法作为代表世界最前沿的口腔疾病治疗方法,受到在会各国专家一致推崇和好评。
该疗法完美融合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于一体,是一种安全的绿色疗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该疗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最安全,最可靠的治疗口腔疾病的疗法。
并一举荣获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口腔疾病突出贡献奖、国际口腔医学会推广疗法金奖三项大奖。
并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
疗法优势1、中西医结合:充分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采用最先进的仪器,在配以名贵中草药方剂和中医穴位针灸,推拿治疗。
促进组织和细胞的修复再生2、效果立竿见影:第一个疗程快速见效,2-3个疗程改变人体内部免疫不平衡现象,效果是传统疗法的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