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波的干涉与衍射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干涉和衍射实验设计

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干涉和衍射实验设计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高中物理优秀教案,主题为波的干涉和衍射实验设计。

本教案将以相关实验来探究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并逐步深入了解这些现象的物理原理。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掌握波的干涉和衍射的基本概念;2.了解干涉和衍射的主要实验,并掌握其实验原理;3.使用实验装置进行干涉和衍射的实验,观察、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4.对干涉和衍射现象进行科学地阐述,解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干涉和衍射实验原理;2.干涉和衍射现象观察、分析、解释。

三、教学难点1.干涉和衍射现象解释;2.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应用。

四、课程设置1.知识讲授(3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授,简要介绍波的干涉和衍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2.实验操作(9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亲自进行干涉和衍射的实验。

这些实验将涉及波的干涉和衍射的不同类型,包括“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菲涅尔衍射实验”以及“费马双缝衍射实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行搭建实验装置,以便能够更好地深入了解干涉和衍射现象。

3.实验数据分析(30分钟)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分析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鼓励他们讨论实验现象,并向团队和其他小组的成员提出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干涉和衍射现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4.总结巩固(10分钟)在进行完实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一番总结。

感受一下学习这些重要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提醒他们以后需要记得的重要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相关案例,解释应用干涉和衍射的实际状况,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的重要性。

五、实验装置搭建建议在本节课程中,需要使用以下装置,让学生自行搭建和操作:1.杨氏双缝干涉仪:两个平行的缝孔,平行管和同轴光栅,以及一组激光器和电池,以可调整的距离滤镜来使光束成平行光。

2.菲涅尔衍射仪:激光器、平行光板、菲涅尔双棱镜、并可以可调距离。

高二物理光的干涉与衍射的优秀教案范本

高二物理光的干涉与衍射的优秀教案范本

高二物理光的干涉与衍射的优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实验方法与原理;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中的现象,并能进行相关计算;4. 培养学生对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基本概念;2. 干涉与衍射实验的方法与原理;3. 相关现象解释与计算。

三、教学内容1.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概念介绍a. 干涉的概念及实例b. 衍射的概念及实例2. 干涉实验a. 实验仪器及准备材料介绍b. 干涉实验步骤c. 干涉图片观察与分析3. 衍射实验a. 实验仪器及准备材料介绍b. 衍射实验步骤c. 衍射图片观察与分析4. 干涉与衍射现象解释与计算a. 干涉与衍射现象的解释b. 干涉与衍射的相关计算方法c. 实例演练与讨论四、教学步骤1. 导入在开始教学之前,引入干涉与衍射的概念,并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知相关现象。

2. 理论教学通过讲解干涉与衍射的基本概念、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实验操作分别进行干涉和衍射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相关数据记录。

4. 图片观察与分析展示干涉和衍射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实验结果,并帮助他们理解干涉与衍射现象。

5. 计算与讨论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干涉与衍射的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6.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干涉与衍射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讨论。

7. 总结与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光的干涉与衍射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干涉与衍射实验仪器及相关材料;2. 干涉与衍射的实验图片;3. 干涉与衍射的计算和解析实例。

六、教学评估1. 干涉与衍射的相关练习题;2. 干涉与衍射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的概念、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并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波的干涉与衍射教案

波的干涉与衍射教案

波的干涉与衍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波的干涉与衍射的概念;(2)掌握干涉和衍射的条件;(3)了解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解释干涉与衍射现象;(2)运用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干涉和衍射现象;(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兴趣;(2)引导学生对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波的干涉与衍射的概念与条件;(2)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1)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实验方法和观察问题;(2)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1)运用教学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你们是否曾经注意到曲面水波的形状?-你们是否曾经看到光线照射到细缝后产生的彩虹效果?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本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

2.学习与探究(1)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有哪些条件?-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有哪些条件?-举例说明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实际应用。

(2)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整体讨论,教师解答存在的问题。

3.实验操作(1)波的干涉实验:-实验仪器:波源、屏幕、细缝、测量器具等;-实验步骤:1.将波源和屏幕固定在恰当位置。

2.用细缝光源照射屏幕,观察干涉现象。

3.调整细缝的宽度和距离,观察干涉带的变化。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波的衍射实验:-实验仪器:波源、屏幕、细缝、测量器具等;-实验步骤:1.将波源和屏幕固定在恰当位置。

2.用细缝光源照射屏幕,观察衍射现象。

3.调整细缝的宽度和距离,观察衍射图样的变化。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结果分析(1)学生讨论干涉与衍射实验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指导和总结。

高中物理精品教案:波的衍射和干涉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精品教案:波的衍射和干涉 教学设计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物理选修的内容,高考的要求不高,因为问题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考点不多。

波的干涉和波的衍射是波动所特有的现象,但是对于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学习能加深对波动本质的认识。

对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光的本性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本堂课的重点是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和干涉现象的解释,难点是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

让干涉图样的解释清晰明了衍射现象主要是对学生平时没有观察和总结过这一现象,因此让衍射实验现象直观可见,是本堂课的实验设计突破了这一难题,然后再采用“发现问题—猜想—实验—总结”的探究模式,学生随着观察水波通过狭缝的衍射现象的步步深入,自然而然得出衍射的概念和明显衍射的条件。

学生画不同缝宽的衍射图样的环节,更能加深学生对衍射的认识。

干涉现象的解释是本堂课最大的难点。

源于以下几点:1.干涉图样是平面波在空间的多处叠加,而波的叠加原理是两列一维波的叠加,要学生从一维的叠加认识迁移到平面上的叠加,跨度大;2.干涉图样的示意图中的线条不仅多而且密集,学生一看到就已经产生极度的恐惧心理,要再以此来分析干涉现象难免事倍功半;3.传统实验装置的干涉图样其实很难明显观察到干涉的减弱区与加强区,以至于学生对真实干涉图样产生怀疑,教师一味强调难免无趣;4.干涉示意图中的点是分立的,学生很难把这些点能够有序联系起来与真实干涉图样中的振动加强区与振动减弱区相对应。

本堂课在教学中,1.在波的叠加原理中通过两列连续传递的波的叠加就已经开始铺垫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的概念,建立一维到空间的联系。

2.学生先根据水波的传播画面,转变到用flash模拟的示意图,自然会想到对交点进行研究,猜测干涉图样,对于干涉有个预期,接着做水波的干涉图样,现实与预期相比,学生对于图样的感受就明确了。

3.学生对干涉图样的观察,反馈到示意图上的振动减弱点的连线,得出减弱区的概念,顺带自然推演到加强区的连线,对干涉图样的理解有层次性,步步深入。

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干涉和衍射的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干涉和衍射的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波的干涉和衍射的板书设计自然界中的各种波动现象,无论是声波、光波还是电磁波,都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理解和掌握波的干涉和衍射,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而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板书呈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和实验过程。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波的干涉和衍射的基本概念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教案分为前期导入、教学内容展示和后期练习三个环节。

其中前期导入主要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出波的干涉和衍射的概念;教学内容展示主要是通过图表演示和实验操作展示干涉和衍射现象的特点和实验过程;后期练习主要是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板书设计针对波的干涉和衍射的板书设计,我们需要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来展示相关概念和实验过程。

具体设计步骤如下:1、整体布局从整体上来说,我们需要将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导入环节、中间为教学内容展示和实验过程、右侧为后期练习。

每个部分主题清晰、醒目易懂,同时板书字体适中、线条清晰,以图表为主,根据需要搭配一些关键词和解释说明。

2、导入环节左侧部分主要是通过问题和图形的形式引出学生对波的干涉和衍射的认知。

比如可以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双缝干涉现象引发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双缝实验中会出现明暗条纹?”,并配合简易的图示进行说明。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实质,引导其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和相关概念。

3、教学内容展示和实验过程中间部分则是重点所在,需要通过图示和文字说明来详细展示波的干涉和衍射的实验过程、特点和应用。

比如在讲解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特点时,可以用简单的图表来展示,说明双缝的作用和条纹的形成。

在衍射实验的过程中,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数字和实验数据,以加深学生的认知。

4、后期练习右侧部分可以设置练习题,精选一些实用和典型的题目,考察学生对波的干涉和衍射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为了提高板书的阅读性和美观度,整个板书的颜色和字体也应该考虑协调和统一,让板书看起来更加清爽、明快。

《波的衍射和干涉》 说课稿

《波的衍射和干涉》 说课稿

《波的衍射和干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波的衍射和干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波的衍射和干涉”是高中物理选修3-4 机械波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波的形成和传播、波的图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波的特性。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光的波动性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波的衍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然后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阐述了波的衍射条件和特点。

在波的干涉部分,教材重点讲解了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干涉图样的特点以及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等物理量的关系。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机械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波的衍射和干涉这两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波的衍射现象和衍射条件。

(2)掌握波的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干涉图样的特点。

(3)会运用波的干涉原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波的衍射和干涉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波的衍射条件和衍射现象的特点。

(2)波的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干涉图样的特点。

2、教学难点(1)对波的衍射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波的干涉和衍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波的干涉和衍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波的衍射和干涉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

知道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

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波的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知道波发生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波的衍射的定义及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的条件及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后面学习光的衍射的基础。

对于波的衍射,教学的关键仍在于实验的演示、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为了有助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观察真实现象的同时,利用课件进行模拟,以便于使学生对衍射留下更加清晰的印象。

在波的干涉学习中,从波叠加的一般原理到满足相干条件下的干涉现象,学生对“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的理解得到加深,其中波的相干条件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新课: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

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这个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像头上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1.波的衍射(1)定义:波可以①绕过障碍物而继续传播的现象叫作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②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③更小时,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3)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故一切波均可发生衍射现象。

“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④声波的衍射。

2.波的叠加大量的事实和实验表明,几列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⑤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几列波单独传播时⑥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3.波的干涉(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⑦振幅增大,某些区域的⑧振幅减小,这种现象叫作波的干涉。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波的衍射和干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波的衍射和干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波的衍射和干涉》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波的衍射和干涉》是高中物理选修3的一章内容,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波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实验现象及应用,是学习光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1.理解波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2.掌握衍射和干涉实验方法和技巧;3.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和实验数据;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波的衍射现象–衍射的定义与基本特征;–衍射的振幅分布图样;–衍射的条件及实验现象。

2.波的干涉现象–干涉的定义与基本特征;–干涉的类型:等厚干涉、薄膜干涉、Young双缝干涉、杨氏双缝实验现象。

3.干涉与衍射的应用–干涉仪的工作原理与应用;–衍射与干涉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 - 知识讲解 - 实验演示 - 拓展应用 - 总结归纳”五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彩虹、薄膜颜色、光的衍射等,唤起学生对波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讲解波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实验现象及应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3. 实验演示(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光的衍射和干涉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观察衍射和干涉的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4. 拓展应用(25分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同时,加深学生对衍射和干涉原理的理解。

5.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波的衍射和干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波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实验现象及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对波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物理波的干涉与衍射说课稿
A、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属Ⅰ级要求,本节和前一节波的衍射共同讲解波的特有现象,为后面电磁波及光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教材设计流程
波的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对波的叠加现象的理解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

教材首先讲了波的叠加现象,即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而言,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在学生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即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

由于对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可借助图片、计算机模拟,尽可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干涉现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理解干涉现象的形成原理。

〔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学习在动态变化中抓住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
【五】教学难点
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
B、教法分析
【一】理论依据
为充分表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准备采用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尔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

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得出结论、进行论证。

【二】主要目的
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兴趣,在问题的争论中辨清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

【三】主要设想
1、为了形象直观,打算在课堂中采用播放录相、实验演示、电脑动画模拟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降低难度。

2、在引导学生分析清楚不连续的脉冲波的叠加情形之后,顺势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连续波的叠加情况。

引入波的干涉现象。

3、通过对波的干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分析波的干涉形成的原理,得出波的干涉条件。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波的干涉形成原理,可以采取变“静”为“动”,“动”中取“静”的分析方法。

波的干涉现象是一种动态中的稳态,要分析这种现象,应该采用对某一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并且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进行形象的分析,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化动为静、化快为慢的特点,能有效地化解难点.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表达实验现象,然后将水波的干涉图样用三维动画模拟在计算机上,让学生先看三维图的俯视图,再看三维图侧视剖视图,在边缘上放上质点,与上面讲到的波的叠加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感观上和知识上清楚的意识到,波的干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得到提高.
2、在讨论波的干涉图样和干涉条件时,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4和5,请学生看课本上的干涉图样,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大面积提问,最后,由教师在黑坂上画图分析总结。

在师生的互动中,将重点难点一一化解
C、学法分析
【一】问题展示
1、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2、在同一界质中两列波在同时传播,这两列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3、为什么在波的干涉现象中,会出现有些质点振动振幅很大,有些却很小,甚至为零?
4、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是交替出现还是固定不变?
5、干涉的形成是否还需要条件呢?
回到教材图10-23分析——如果波源S1和S2所激发的波的波长不同
A、某时刻是否会形成规那么的强弱
B、半个周期后,强弱点的分布是否还在原处?
6、波的干涉现象是不是很普遍?譬如声音叠加后,会经常出现干涉现象吗?
【二】过程推进
针对上述系列问题,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三】结果预测
采用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教学过程设想
【一】复习&引入〔约5分钟〕
1、复习提问: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2、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然后请学生评论,答案是否正确。

3、引入提问:在同一界质假设有两列波在同时传播,这两列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4、实验
由实验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培养观察能力
【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
〔一〕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1、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约1分钟〕
2、学生实验:水波的相向传播【改进课本传统实验】〔约2分钟〕
3、引导让学生表达实验现象。

〔1分钟〕
4、总结:〔约2分钟〕
〔二〕波的叠加原理
1、计算机模拟绳波的传播。

请同学表达在它们的重叠区域里,质点的位移的发生了什么变化。

〔约2分钟〕
2、原理〔约2分钟〕
3、画图分析
4、讲解三种典型情况:峰-峰叠加、峰-谷叠加、谷-谷叠加。

〔约3分钟〕
5、总结〔这部分知识涉及矢量运算,对学生来说是困难,教师应该画图直观,仔细讲解,同时配以计算机模拟〕〔约1分钟〕
〔三〕波的干涉
1、实验:背投式发波水槽演示水波的干涉【改进实验仪器】〔约1分钟〕
2、计算机模拟:请学生表达观察到的现象、〔约2分钟〕
3、设问:为什么在两列波相遇后,会出现有些质点振动振幅很大,有些却很小,甚至为零?
4、引导学生讨论课本图10-23分析A,B这两个质点的运动情况、〔约6分钟〕
(设问: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是交替出现还是固定不变?)
5、分析,归纳,总结、〔约2分钟〕
6、让学生看课本得出波的干涉的定义、〔约1分钟〕
〔四〕波的干涉的条件〔约5分钟〕
1、设问:波的干涉的形成是否还需要条件呢?
2、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图10-23——如果波源S1和S2所激发的波的波长不同
A、某时刻是否会形成规那么的强弱分布?
B、半个周期后,强弱点的分布是否还在原处?
3、大面积提问,让学生回答自己得出的结论。

4、总结:
5、实验检验。

【三】教学小结〔约3分钟〕
表达本节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
【四】反馈练习及评讲〔约5分钟〕
【五】作业布置〔约1分钟〕
阅读教材;
教材P58第〔1〕、〔2〕、〔3〕题,上作业本
E、媒体应用
录相、实验演示、动画模拟
F、板书设计
【一】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两列波相遇前后都保持各自运动状态.
【二】波的叠加
波的叠加:几列波在同一介质相遇,相遇时,重叠部分的介质点参与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三】波的干涉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干涉图样。

【四】波的干涉的条件:频率相同的波源〔相干波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