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构造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直径约为 1.2万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的部分。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和自然界的变幻,公转使得地球在太阳系中运动。
3.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期以来的气候状况。
气象是指在某一时刻或在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气候与气象都与大气、水份等因素有关。
气候类型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季节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4. 地质地貌地质是指研究地球内部物质和结构以及地球演化历史的学科,地貌是指研究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和地球演化历史的学科。
地质地貌的形成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因素有关。
5.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水文循环、水文地貌、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海洋等水体分布、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效应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问题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与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有关。
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及其对产业、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地理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同时也涉及国际经济关系。
3. 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两种,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存在的资源,人造资源是指通过人类劳动和科技创造的资源。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4. 交通和通讯问题交通和通讯是现代社会必需的基础设施,交通包括陆路、水路、航空等方面,通讯是指信息传递的方式。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都有重大影响。
5.政治和社会地理政治和社会地理主要研究国家、地区、城市等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政治和社会地理与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1)内容: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其组成和过程图示:(岩石转化示意图)(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概括: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2)海水盐度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C影响盐度的因素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淡水注入:近岸(河口)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2、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1.波浪:风浪、海啸等 2.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3、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1)洋流成因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如风海流: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C补偿作用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2)洋流的地理意义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C形成大渔场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上升流:秘鲁渔场D航海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1)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1.1人类环境1.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和人工(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做出适当的调整)③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2.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②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③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和改造作用。
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农业社会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但还是靠大自然赏赐;人类对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砍伐,使得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同时也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已经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1.环境问题的分类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原生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和次生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一方面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另一方面人类又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使得当代环境问题显示出大范围、高危害等新特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学科,其中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自然存在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条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1.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温度、气压和风等自然元素,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气层的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三部分。
对流层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地带,其中含有大气氧气的数量足以支撑生命,但是由于人类的发展以及各种污染因素的影响,臭氧层逐渐破坏,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2. 水环境水环境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
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消耗速度快速增长,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供给。
水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工业、农业和人类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地区的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土壤层,包括肥沃土壤和贫瘠土壤等。
土壤是大自然中供给人类农业生产和生物生存的重要资源,但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会导致土地的减少、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4. 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所有生物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组成。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命链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人类的活动已经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人类的活动也正在威胁着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建立生态文明,成为了新时期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
我们要加强环保意识,推进环保行动,共同维护地球家园的美好环境。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选修⑥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高中地理选修6 第1页(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2.4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的全面总结。
首先,我们从地球和地图学起。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是地理学的基础,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习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
接着,我们探讨了大气和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都是重要的知识点。
海洋和陆地也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海洋的分布、洋流的形成和影响,以及陆地的地形地貌,如山脉、平原、高原等,都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此外,陆地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以及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和作用,也是必须了解的知识点。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的重要主题。
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对于理解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洪水、干旱等的形成机制和预防措施,也是地理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
最后,我们学习了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
人口的分布、迁移和城市化,以及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变迁,都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以及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和发展,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地理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新教材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新教材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研究地球及其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
高中地理教材通常涵盖了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下面我们将对高中新教材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自然地理1. 地球的构造与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核主要由铁镍合金组成,地幔由硅铝镁铁等矿物组成,地壳则是地球的最外层,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球的构造决定了地球上的地貌和地理环境。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
自转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变化,公转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此外,地球的倾角和近日点、远日点的变化也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
3. 地球气候地球气候是指地球上一定区域内在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状态。
气候受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辐射、地形地貌、海洋和大气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貌、气候环境、土壤环境、植被环境等方面。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5.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和生物灾害(瘟疫、虫灾),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
人口的分布、增长和流动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类的第一产业,工业是人类的第二产业。
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工业的城市化和环保问题对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3.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是城市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交通的便捷和通讯的畅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4. 旅游与文化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
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对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积极影响。
5. 对外关系国际关系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合作。
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地球上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
(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
料
(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
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
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
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岩石转化示意图)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1、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1、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
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
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2)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
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
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
低的主要因素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波罗的海盐度
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2、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1.波浪:风浪、海啸等
2.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3.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3、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1)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
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2)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澳大利亚
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上升流:秘鲁渔场D航海
4、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1、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
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1)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
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3)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