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大量输血引起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

-增加条款:针对儿童生理特点,调整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密切观察儿童心肺功能,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详细说明:儿童输血时,应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输血速度,避免过快导致心肺负担加重。
2.妊娠期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增加条款:针对孕妇特殊情况,加强胎儿监护,预防胎儿窘迫。
-详细说明:孕妇输血时,应加强对胎儿的监测,确保输血对胎儿的碱化尿液,促进血红蛋白结晶溶解。
2)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3)对症支持治疗,如血液透析、激素治疗等。
4)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
4.记录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表现、处理措施及效果。
四、总结改进
1.输血反应发生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注意事项:输血反应记录不完整。
解决办法:制定输血反应记录规范,确保记录内容详细、完整。
3.问题:输血反应处理不及时。
解决办法:建立健全输血反应紧急处理流程,提高处理速度。
4.注意事项: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沟通不畅。
解决办法: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确保输血安全。
5.问题: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不到位。
5.肾脏功能不全患者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增加条款:针对肾脏功能不全患者,调整输血液体平衡,预防水中毒。
-详细说明:肾脏功能不全患者输血时,应注意液体平衡,避免过量输血导致水中毒。
二、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
1.问题: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不足。
解决办法:加强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识别和判断输血反应的能力。
(1)发热反应:
1)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解热药物。
2)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电解质。
3)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等变化,及时处理。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假设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抚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疑心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
然而,有时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以便迅速应对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以及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1. 过敏反应:患者对输血所用的血液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发痒,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引发休克。
2. 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体温升高,通常伴随寒战、头痛等症状。
3. 血清学反应: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肝损伤等严重、罕见的反应。
4. 微观凝块形成:输血后患者血管发生微观凝块形成,容易引发栓塞。
二、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1. 停止输血: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
2. 维持通畅呼吸道:检查患者的通畅呼吸道,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
3. 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给予氧气:对于呼吸困难或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应向其提供高浓度氧气。
5. 使用抗过敏药物:若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等。
6. 打开静脉通路:为了给予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打开静脉通路,以备应急处理时使用。
7. 暂停输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可以暂停输血,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
8. 寻求专业帮助: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时寻求相关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指导。
9. 记录和报告:及时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方法等信息,并向上级医务人员做好报告。
三、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评估患者风险: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其过敏史、病史等相关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3. 严格遵循输血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如正确核对患者信息、检查输血品质等。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本文详细描述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包括不良反应的分类、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应急处理。
以下为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
一、不良反应的分类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急性不良反应和慢性不良反应两种。
其中,急性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大量输血后反应等。
慢性不良反应则包括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输血后丙型肝炎等。
二、发生原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免疫因素:由于受者多次输血或妊娠,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或产生针对供者血细胞的抗体,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2.血液制品因素:血液制品在采集、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污染、变质或损伤,从而引起不良反应。
3.输血操作因素:输血操作不当或不规范,如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过大等,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预防措施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3.对受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了解受者的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等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和输血方式。
4.对受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其紧张、焦虑等情绪,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四、应急处理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2.给予受者吸氧、保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基本处理措施。
3.根据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过敏治疗、抗休克治疗等。
4.对血液制品进行检查,确认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或污染情况。
5.对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等情况,以便后续分析处理。
6.对受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
7.对相关科室和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理,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以上是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执行相关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但同时也存在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每年都会有一些患者因为输血不良反应而遭受到严重的后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类型,其症状主要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急促、低血压等。
2. 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指病人接受输血后体温增高,超过38℃。
3. 血液反应:血液反应主要是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造血元素输注时出现的反应。
4.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受体体内出现免疫复合物导致的反应。
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选择适当的输血产品:根据患者的身体特征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输血产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 预测并监测输血反应:在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查,了解患者的过敏情况、血压变化情况以及血型配合情况等,并在输血过程中进行监测。
3. 应用适当输血技术:应用适当的输血技术,如慢输、滴管输血等,可有效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4. 了解输血后的护理措施:在输血后正确护理患者,监测其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三、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 紧急处理:在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具体措施包括翻身位、氧气吸入、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
2. 通知医生:及时通知医生,告知患者的情况和处理措施,配合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3. 采取积极的措施:快速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如及时采取皮肤测试、口服抗过敏药物、输液稀释等措施,能够有效减缓并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的过程。
4. 报告反应事件:及时向上级医院或相关部门报告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并妥善保存相关证据,以便后期跟踪调查。
四、输血不良反应的扫尾工作1. 给予护理: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并护理好病人的伤口。
2. 提供防范措施:通过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大量输血预防措施

大量输血预防措施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用于补充人体血液损失或改善血液功能。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在大量输血的情况下。
大量输血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感染、输血反应、凝血功能异常等。
为此,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在决定是否进行大量输血之前,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判断。
根据患者的病情、血液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等综合因素,医生应权衡利弊,并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合适性。
2. 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大量输血会引起一系列的血液功能异常,因此,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至关重要。
常见的监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3. 注意感染控制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为减少感染的发生,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确保输血器具、包装及输血过程的无菌性; - 严格筛查供血者的疾病史以及传染病标志物; - 使用层流手术室和洁净工作区,控制环境的洁净度; - 严格遵循手卫生和消毒的规范,包括使用消毒洗手液、戴手套、采用合适的穿戴方式等。
4. 预防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为预防输血反应,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严格选择合适的血型,确保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 对于有过敏史或易过敏人群,可在输血前进行皮肤试验或试验性小剂量输血,以判断是否存在过敏反应的风险; - 按照合适的输血速率进行输血,避免过快输血导致的血容量负荷过大。
5. 用血量合理评估在大量输血的情况下,用血量的评估尤为重要。
合理评估用血量有助于避免输血过度造成的负担,并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评估用血量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失血情况等,遵循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
6. 增强凝血功能大量输血后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为预防和治疗凝血功能异常,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预防和纠正低体温; - 给予血液和血浆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复合物、血小板浓缩物等; - 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其他凝血因子进行补充;- 快速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负荷; - 避免溶血反应引起的凝血异常。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是一项安全而普遍的医疗治疗措施,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TR),产生一定的危害。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后所出现的不良的反应,包括过敏性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输血相关性肝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Liver Injury, TRLI)、输血后感染(Transfusion-Associated Infection, TAI)等。
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并按照处理流程进行实施。
一、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为提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医务人员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2. 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3. 患者输血前的评估和准备4. 输血前必要的检查项目5.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6. 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发现与处理7. 敏感诊断试验方法及应用8. 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和护理措施9. 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登记制度10.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1. 早期发现与识别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不良症状,及时终止输血并采取紧急措施。
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须立即停止输血,检查配血记录和治疗记录等,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以及处理情况。
2. 评估及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要评估和处理,具体措施如下:(1)过敏性反应常见表现为荨麻疹、发热、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等。
应立即中止输血,加快输液速度,注射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必要时还应予以氧疗和心肺复苏。
(2)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
需要应急处理,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予以支持性治疗、氧疗、机械通气等。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引言输血是临床救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2.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根据病因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主要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非免疫性反应主要包括感染、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3.1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小组各级医疗机构应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应急小组成员应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输血科工作人员、药剂师等。
3.2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和报告流程;(2)制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初步处理措施;(3)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4)制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后续处理措施;(5)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3.3培训与演练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培训,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处理和预防方法。
同时,定期组织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4.1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与评估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1)患者的生命体征;(2)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3)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输血史。
4.2输血不良反应的初步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保留输血器和输血管道;(2)通知医生,报告输血不良反应;(3)给予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等支持治疗;(4)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4.3输血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对于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1)立即通知输血科、ICU等相关科室;(2)给予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激素等药物治疗;(3)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4)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枸橼酸钠毒性作用及低钙血症
• (1)原因
• 正常情况下,库存血中多余的枸橼酸钠 输入人体后,大部分在肝脏代谢破坏,自 肾脏排出,不造成危害,成人枸橼酸钠中 毒量为15g左右,相当于4000-5000ml库存 血,但如缓慢输血不至于中毒,如肝脏肾 脏功能不佳或休克状态下,在短时间内大 量输血,则可积蓄而中毒,主要表现为血 钙降低。
➢ (6)其它原因:有些病人由于伤情严重,在 输血之前,则输入大量右旋糖酐等扩张血容量 的制剂,而这些血浆代用品起到了稀释血液的 作用,降低和影响血小板功能,故止血困难, 甚至发生不凝血现象。如果是手术病人或非手 术病人发生下列情况视为DIC。
➢ 肝功能障碍的受血者,由于凝血因子在肝脏内 合成不佳,再输入大量血液极易出血。
➢ 非手术病人:病人皮肤发生紫癜、瘀斑、鼻衄、 牙龈出血、血尿,非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 静脉穿刺部位出血等。
大量输血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 大量输血过程中,常表现为手术显示异常 渗血,不宜形成凝块,止血极为困难,如 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时,多考虑为大量输 血所致。
处理措施
• 治疗
• 轻度出血者,停止输血,严重出血者应 补给所缺成分,如浓缩血小板,凝血酶原 复合物,因子Ⅷ浓缩剂,新鲜冰冻血浆, 钙制剂。
• 预防
• 大量输血时,每输库存血2000ml给新鲜血 400ml或随时监测血小板数及凝血象,以补其不 足。为防止低钙可每输1000ml库存血注入1g钙。
心功能障碍
大量输血后可因枸橼酸钠中的毒,酸中毒, 离子紊乱,体味下降以及血容量过多等原 因而引起心功能失常如低血压,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心跳骤停等并发症。
•
• 低温
•
短时间内大量输入4-6 ℃的库存血,
使受血者心脏温度下降,此时心电图可见
QT延长,T波高位,QSR变形,心动过缓,
室性早搏,甚至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因 此,库存血要水浴加温到15 ℃以上再输。
氨中毒
• 库存血液的血氨的含量随储存日期而逐渐 增高,正常血氨100-150pg%,贮存后每日 每100ml血正价20μg 。在肝肾功能正常时, 输库存血也无氨中毒表现,但有严重肝肾 功能障碍者,可引起氨中毒,表现有过度 换气,震颤,甚至昏迷状态,有肝肾功能 障碍者,最好输较新鲜血或选洗涤红细胞 加新鲜冰冻血浆。
• 钾离子紊乱 • 库存血在保存过程中,红细胞膜对电解质
的通透性也发生改变,使钾、钠离子向相反 方向移动。因此血液保存越长,血浆中钾浓 度就越高。当快速大量输库存血时,尤其在 肾功能欠佳时,受血者血钾可显著升高,可 抑制心肌活动,甚至心跳骤停。 • 但也应注意,输入大量库存血后,也可呈 现低钾,是由于输入了大量枸橼酸钠,造成 代谢性酸中毒,而促进了肾脏对钾离子的排 泄。大量输血时,应输保存一周内的血液为 宜或输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对已有高 血钾的受血者,尤为重要。
➢(4)大量输血可激活纤溶系统,而导致纤 维蛋白原溶解:
➢
当大剂量输入库存血、失血或严重
休克时,可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而转变
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使纤维蛋白溶解。称
之为原发纤维蛋白溶解,故发生凝血机制
障碍。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由于阻止严重损伤,需大剂量输血救 治,此时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中,另外, 库存血中的血小板、崩解的白细胞,破坏 的红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含有磷脂类促凝物 质,造成DIC发生。
• 2.随保存期延长,钾离子从红细胞内向细胞 外转移增多,如果输入大量伴有高血钾的 血液,可能影响患者的钾钠平衡,造成电 解质紊乱。
➢3.血液在体外保存过程中,血小板、不稳定 凝血因子Ⅷ和Ⅴ大部分已被破坏。大量输 入库存血可能因稀释作用而使患者血小板 计数和凝血因子水平降低。
➢ 当出现明显低钙症状,或血钾明显升高, 或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伴有出血倾向时, 应采取相应措施。
持正常外,第Ⅱ-第Ⅷ因子可能降低至20-
50%,而Ⅷ因子生物半衰期仅8-12小时,
因此,贮存24小时血浆的Ⅷ因子几乎全部
消失。Ⅴ因子3-5天下降50%。
(3)枸橼酸钠输注过多,输入大量库存血, 其中枸橼酸钠及钙结合使血钙下降。输注 含有枸橼酸钠的血液,可使毛细血管张力 降低,失去正常收缩功能,同时枸橼酸钠 及血液中钙离子螯合,使钙离子下降,也 可加重出血。
时,酸中毒很快被纠正。大剂量输血后,枸橼酸
盐中毒代谢后,可生成碳酸氢钠,发生代谢性碱
中毒,故大剂量输血时,应慎用碱性药物。
•
新鲜库存血的PH值为7.0-7.25,在保存期
内,由于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使PH值日渐下
降而致酸中毒。可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
收缩无力,甚至消失。因此,临床上应尽量输新
鲜血,给碳酸氢钠,保持肺通气功能良好。
凝血机制障碍
据国内外报道,大剂量输血超过2500ml以上 者可能发生出血倾向;超过5000ml者1/3病 人有出血倾向;7000ml者几乎所有患者均 可发生出血。
• 出血倾向原因
• (1)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或下降:
•
血液采集后贮存在4℃条件下,3小时
后全血内的血小板数仅为体内的60%,贮
存24小时和48小时后的血小板数分别降至
处理措施
➢(2)临床表现 ➢ 低钙除导致出血外,尚可表现手足抽搐,
心室颤动甚至心跳停止,加上枸橼酸钠本 身又可引起毛细血管收缩,抑制心急活动, 导致心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3)防治 ➢ 每输1000ml库存血,给1g钙制剂。
• 酸中毒
•
输入贮存时间较长的库存血液,常发生一
时性代谢性酸中毒,如果肝功能和组织灌流较好
预防大量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及处理措施
大量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 大量输血的定义:
• 24小时内输入血液等于或超过患者的血容 量或24小时内RBC输注量≥10U(1U为 200ml全血制备)
• 输入大量保存的血液,可能出现的问题:
• 1.抗凝剂—枸橼酸盐,大量进入患者血液循 环,及钙离子螯合可能引起低血钙。
12%和2%,几乎大部分失去活性。因此,
大量输入保存血可能因稀释作用而使患者
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因子水平降低造成稀释
性血小板减少症。
➢(2)凝血因子减少:
➢
采集及时贮存在-30℃一下,以保持有效
的凝血因子。血液贮存于4℃条件下,除纤
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第Ⅸ和第Ⅹ因子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