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道编码的发展历程
民用航空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

民用航空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摘要:卫星通信在航空、数字电视与广播等信号传输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能够为区域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提供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卫星通信信道传输距离逐渐扩大,信号传输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也越来越多。
卫星通信属于高斯白噪声信道,信号传输过程中常会出现突发性错误或者随机性错误。
当卫星通信传输功率受到限制时,便会对卫星通信系统正常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采用信道编码技术进行错误纠错,尽量减少错误发生情况。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民用航空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民用航空;卫星通信系统;信道编码技术1前言卫星通信属于高斯白噪声信道,突发性或随机性错误时常会出现在信号传输期间。
信道编码技术可有效处理存在于卫星通信中的噪声、干扰等问题,有利于信道的稳定传输。
而级联码信道编码技术能将译码难度与长码彼此矛盾妥善处理,可使卫星通信信道实现更显著的传输效率与可靠性。
而在不断完善信道编码技术的历程中,编码码型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卫星通信系统的完善。
2信道编码技术信道编码技术是具有良好的纠错能力,能够对卫星通信信号进行编码处理,从而提升信息传输稳定性,降低外界因素干扰。
级联编码技术是信道编码技术中的一部分,能够有效降低译码器计算量,从而得到等效长码性能。
级联码源于国外,相关研究者认为这种信道编码技术能够解决译码器复杂性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纠错性能。
在卫星通信系统应用方面,卫星信道噪声干扰相对较大,需要通过级联码进行纠错处理。
在信道编码技术应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将交织器放入内外编码器间,从而提升卫星信道抗干扰性能。
在信道编码技术应用过程中,外码多使用线性分组码,这种信道编码突发错误纠正能力很强。
通过线性分组码将信息序列成分信息组,形成线性关系,通过监督码元了解外编码信息冗余度变化情况。
最小距离、汉明重量与编码效率等都是线性分组码中的重要参数,对信道编码纠错能力具有一定影响[1]。
精品课课件信息论与编码(全套讲义)

跨学科交叉融合
信息论将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物理学、 化学、社会学等,共同推动信息科学的发展。
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效编码算法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更高效的编码算法将不断涌现,以提高数据 传输和存储的效率。
智能化编码
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编码将实现智能化,自适应地调整 编码参数以优化性能。
跨平台兼容性
未来的编码技术将更加注重跨平台兼容性,以适应不同设备和网络环 境的多样性。
信息论与编码的交叉融合
理论与应用相互促进
信息论为编码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而编码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 信息论的深入研究。
共同应对挑战
精品课课件信息论与编码(全套 讲义)
目
CONTENCT
录
• 信息论基础 • 编码理论 • 信道编码 • 信源编码 • 信息论与编码的应用 • 信息论与编码的发展趋势
01
信息论基础
信息论概述
信息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信息的传输、存储、处理和变换规律的科学。
信息论的发展历程
从通信领域起源,逐渐渗透到计算机科学、控制论、 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卷积编码器将输入的信息序列按位输入到一个移位寄存器中,同时根据生成函数将移位寄存 器中的信息与编码器中的冲激响应进行卷积运算,生成输出序列。
卷积码的译码方法
卷积码的译码方法主要有代数译码和概率译码两种。代数译码方法基于最大似然译码准则, 通过寻找与接收序列汉明距离最小的合法码字进行译码。概率译码方法则基于贝叶斯准则, 通过计算每个合法码字的后验概率进行译码。
04
计算机三百八十年发展史

回首三百八十年——计算机编年简史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进行六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了著名的帕斯卡机械计算机,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
1674年: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
(据说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八卦)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发明了“穿孔纸带”的构想。
1805年:法国机械师杰卡德(J.Jacquard)根据布乔“穿孔纸带”的构想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作,在后来电子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在多款著名计算机中我们均能找到自动提花机的身影。
1822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C.•Babbage)制造出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
1834年:巴贝奇提出了分析机的概念,机器共分为三个部分:堆栈,运算器,控制器。
他的助手,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独生女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为分析机编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计算机程序。
阿达和巴贝奇为计算机的发展创造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对计算机的预见起码超前了一个世纪以上,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为后来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发表著作《逻辑的数学分析》。
1852年: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去世,年仅36岁。
1854年:布尔发表《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与概率的数学理论基础》,并综合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逻辑的数学分析》,从而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布尔代数,为百年后出现的数字计算机的开关电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1868年:美国新闻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发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键盘。
1871年:为计算机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巴贝奇(C.•Babbage)去世。
CDMA通信原理知识介绍

CDMA(码分多址)是一种多址接入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频段上同时进行通信。 它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一组独特的扩频码(也称为伪随机码或扩频序列),来区分不同 的用户信号。CDMA技术的核心在于扩频,即将信息数据与扩频码进行调制,扩展信
号带宽,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CDMA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05 CDMA通信的优势与局限 性
CDMA通信的优势
抗干扰能力强
CDMA采用扩频技术,能够有效抑制干扰信 号,降低误码率。
保密性好
CDMA中的扩频编码具有很好的保密性,能 够实现安全的无线通信。
频谱利用率高
CDMA允许用户在相同的频段上共享频率资 源,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软切换和软容量
CDMA支持软切换技术,提高了通信的稳定 性和覆盖范围。
04 CDMA通信的关键技术
功率控制技术
总结词
功率控制技术是CDMA通信中的重要技术之一,用于平衡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和信号强度,确保通信质量。
详细描述
在CDMA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共享相同的频谱资源,因此需要有效地控制各个用户的发射功率,以减小相互之 间的干扰。功率控制技术通过动态调整用户的发射功率,保证接收端能够可靠地接收信号,同时降低对其他用户 的干扰。
感谢您的观看
CDMA与其他通信技术的融合与比较
CDMA与OFDMA的融合
将CDMA的扩频技术与OFDMA的高效频谱利用技术 相结合,实现更高速的数据传输。
CDMA与MIMO的融合
利用MIMO技术提高CDMA系统的空间分集增益和 容量。
CDMA与毫米波通信的融合
探索在毫米波频段应用CDMA技术,以实现超高速 无线通信。
软切换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信号与信息处理是以研究信号与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为主体,包含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应用等环节中的信号与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理论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信息科学的各个领域,且不再只是信息科学领域的专利,而成为相当广泛的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十分有用的概念和方法,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点,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
1.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发展历程信号主要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处理是主要建立在连续时间信号(模拟信号)及连续事时间系统(模拟系统)的基础上。
数字信号处理是针对数字信号和数字烯烃,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完成对数字信号的处理近40年来,数字信号处理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非常活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基础学科。
(1)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高速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已颇具规模,它可以处理较多的数据,从而推动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前进;(2)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提出,在大多数问题中能使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计算时间大大缩短,此外,若干高效的数字滤波算法的提出也促进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3)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是数字信号处理不仅可以在通用计算机上实现还可以用数字部件组成的专用硬件来实现。
很多通用硬件已经单片机化。
这些都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硬件体积并缩短了研制时间。
使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作为新兴学科,由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和应用的广泛性,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凡是需要对各种各样的信号进行谱分析、滤波、压缩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
2.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应用领域数字信号处理在语音处理、通信系统、声纳雷达、控制系统等有着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1)信号处理,如数字滤波、自适应滤波、快速傅里叶变换、相关运算、谱分析、卷积、模式匹配、加窗、波形产生等。
(2)通信,如调制解调器、自适应均衡、数据加密、数据压缩、回波抵消、多路复用、传真、扩频通信、纠错编码、可视电话等。
数字编码与解码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

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原始信息的过 程。
数字编码与解码技术的发展历程
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 换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 们开始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和处理。
数字通信技术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普及,数字编码与解码技 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清视频和音频编码标准
随着高清视频和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 编码与解码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出现了许多 新的编码标准和技术。
兼容性问题
由于数字编码与解码技术的多样化,不同方案之间的兼容性也是一个 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字编码与解码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安全性强化
未来数字编码与解码技术将更加注重安全性问题,通过采用更加 先进的加密算法和技术手段来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实时性优化
针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未来数字编码与解码技术将更加注 重优化算法和实现方式,以提高实时性。
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通过在信息中添加冗余信息,增强信息的抗干扰 能力,提高信息的传输可靠性。
信道编码的在通信过程中,信道编码通过在传输的信息中添 加冗余信息,以增强信息的抗干扰能力。这种编码方式有助 于降低信息传输过程中因噪声干扰而产生的误码率,提高信 息的传输可靠性。
加密编码
加密编码:通过特定的算法将明文信息转换为密文信息,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数字编码与解码技术的分类
信源编码与解码
加密与解密
信源编码主要针对模拟信号进行数字 化转换,以便于传输和存储;信源解 码则是将数字化信号还原成原始的模 拟信号。
加密用于保护信息不被窃取或篡改; 解密则是将加密的信息还原成原始信 息。
信道编码与解码
信道编码主要用于提高通信系统的抗 干扰能力和可靠性;信道解码则是将 经过信道编码的信号还原成原始信号 。
UMTS基本原理及演进过程(蓝光教材)

最终扩频速率和比特速率的比 在WCDMA系统中,根据提供业务的不同,处理增益是 可变的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UMTS技术特点 WCDMA的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的作用:增加比特间的相关性,以便在受到干扰的情况
下恢复信号
编码类型及编码率
语音业务:卷积码(1/2、1/3),约束长度为9,加8个尾比特
信源 解码
解扰
解调
射频 接收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UMTS技术特点 常用术语
比特(Bit),符号(Symbol)
,码片 (Chip)
经过信源编码的含有信息的数据称为“比特”
经过信道编码和交织后的数据称为“符号”
经过最终扩频得到的数据称为“码片”
处理增益
UMTS技术特点 WCDMA的发射分集
前向链路容量是当前CDMA蜂窝系统容量的瓶颈,WCDMA 标准在发射分集上的应用上进行了深入பைடு நூலகம்研究,提出了新的 发射分集方案,提高前向链路容量;
开环发射分集
基于时空块编码的发射天线分集(STTD) SCH上的时间切换传输分集(TSTD)
闭环发射分集,FBI 域
UMTS技术特点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UMTS技术特点
多址技术和双工技术
CDMA基本原理 WCDMA 关键技术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UMTS技术特点
双工技术:
时分双工:TDD 频分双工:FDD
多址技术:
极化编码理论与实用方案研究

极化编码理论与实用方案研究一、本文概述极化编码(Polar Coding)作为一种新型的信道编码技术,自其2008年由E. Arıkan首次提出以来,就以其出色的性能和独特的编码构造引起了全球通信领域的广泛关注。
极化编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信道极化现象,在噪声信道中构造出容量接近甚至达到信道容量的可靠和不可靠的子信道,进而通过在这些子信道上传输不同的信息比特,实现高效的信道编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极化编码理论,探讨其实用方案,为极化编码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极化编码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阐述极化现象的物理意义和数学基础。
随后,将重点分析极化编码的性能优势,包括其相对于传统信道编码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极化编码的实用方案,包括编码算法的优化、解码算法的改进以及与其他通信技术的结合等。
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案例的分析,验证极化编码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极化编码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极化编码理论的理解,也为极化编码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化编码将在未来通信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极化编码基本理论极化编码(Polar Coding)是一种新型的信道编码技术,由土耳其教授Erdal Arikan于2008年首次提出。
极化编码理论的基础是信道极化现象,即通过对多个独立且相同的二进制输入离散无记忆信道(B-DMCs)进行特定的组合和变换,可以生成一组新的信道,这些新信道的容量呈现两极分化的特性,一部分信道容量趋于1,而另一部分趋于0。
极化编码的目标是利用这种现象,将信息尽可能地传输在容量趋于1的信道上,从而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
极化编码的基本流程包括信道极化、信息编码和信道解码三个步骤。
通过对原始信道进行信道极化操作,生成一组极化信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1 * − x2 3 ΡC = * x3 2 * x3 2
x2
* x1 * x3
−
2 * x3 2
2 x3 2 * * − x1 − x1 + x 2 − x 2 2 * * x1 − x1 + x 2 + x 2 2
30
图11. 平坦衰落信道下的性能,终端速度 3km/hr
5 工作简介
• STTC——码性能的优化和设计 ——级连系统下的STTC构造 ——解决方案 • LSTC——检测算法(MMSE、ML) • STBC——针对块衰落信道,提出一种多层 STBC设计方法
¾ ¾ ¾ ½ + 8/9 punc
Modulation
64QAM 64QAM 8PSK QPSK
Data rate
10.8 Mbps 10.8 Mbps 10.8 Mbps 10.8 Mbps
3.84 Mchips/sec 32chips/Symbol 4.5information bits/Symbol N=20 (3.84/32) * 4.5 * 20 = 10.8Mbps
2 空时码研究现状-基本思想
图2、空时编码系统示意图
2 空时码研究现状-基本思想
拟解决的问题: 拟解决的问题:在带宽有限的信道中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 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 a) 利用空间传递冗余信息; b) 利用多天线技术提供的并行信道传输信息 带来的问题 a) 信道容量; b) 发送信号设计; c) 接收端信号检测
图5 3G中STTD空时编码方式
Antenna 1 Antenna 2
4 空时码在3G中的应用—STBC
控制信息 控制信息 信道编码 速率匹配 随机交织 STTD STTD STTD 复 用 器
天线 1
X X
扰码
天线 2
图6
3G中STTD应用方式—语音业务
4 空时码在3G中的应用—HSDPA
扩频码 1
• 分层空时码(LSTC, Layered Space-Time Code) • 分组空时码(STBC, Space-Time Block Code) • 网格空时码(STTC, Space-Time Trellis Code )
3.1 分层空时码—编码算法
• 发展概况 VLST、DLSTC (1996)
↓
Threaded STC(TSTC) (2001) IT No.6
↓
Wrapped STC(WSTC) (2003) IT No.6
3.1 分层空时码—编码算法
图3
LSTC编码器示意图
3.1 分层空时码—译码算法
• ZF算法——性能最差,复杂度最低 • MMSE算法 • 球包限算法 • ML算法——性能最好,复杂度最大
2
3.2 分组空时码—优缺点
• 优点 编译码简单 获得满分集 • 缺点 速率损失 无编码增益,可认为是一种分集技术
3.3 网格空时码—编码算法
• 发展概况 STTC Tarokh(1998)
↓
MTCM Lin(2002)
↓
SOSTTC Jafsrkhani (2003) • 优化 成对错误概率
↓
3.2 分组空时码—译码算法
1 rt − α 1, j c t1 + α 2, j ct2 ∑ j =1
m
(
)
2
+r
1 t +1
+ α 1, j c
( )
m
2 * t
− α 2, j c
( )
1 c t
1 * t
2
r j α * + r j * α − c 1 1 1, j 2, j t 2 j =1
Ant
(1,1) (2,1) (4,4) (4,4)
码片速率 扩频因子 扩频码数 速率
Tx technique
Conventional STTD Code re-use Code re-use
Code rate
¾ ¾ ¾ ¾
Modulation
64QAM 64QAM QPSK 8PSK
Data rate
4 空时码在3G中的பைடு நூலகம்用—比较1
10
0
STTD (2,1)
10
-1
Conv (1,1)
FER 10
-2
CR (4,4)
CR (2,2)
10
-3
0
5
10
15 Eb/N0 (dB)
20
25
30
图10. 平坦衰落信道下的性能,传输速率10.8Mbps 终端速度 3km/hr
4 空时码在3G中的应用—比较2
3.1 分层空时码—优缺点
• 优点 速率变化比较灵活 速率随发送天线数线性增加 • 缺点 分集较小,可认为是一种空间复用技术 • 结论 与接近信道容量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联合使用将是 一种较好的应用方式。
3.2 分组空时码
• 发展概况 1 基于正交设计原理的正交STBC Almouti(1998)
↓
3.4 三种编码方式比较
STTC 速率 分集 复杂度 b bits nm 最大 STBC n=2, b bits n>2 <b bits nm 最小 LSTC nb bits <nm
4 空时码在3G中的应用
• 发展概况 STBC的应用 LSTC的应用
4 空时码在3G中的应用—STBC
b0 b1 b2 b3 b0 b1 b2 b3 − b2 b3 b0 − b1
x1
多码 复用
扰码
Ant
+
xN
扩频码 N 图7 3G中HSDPA的解决方式之一——传统解决方式
4 空时码在3G中的应用—HSDPA
扩频码 1
(x1 , x2 )
(x1 , x2 )
STTD
(− x , x )
* 2 * 1
扰码
多码 复用
STTD
+
Ant 1
+
Ant 2
(x2N−1, x2N )
STTD 扩频码 N
2. 空时码研究现状
信道特性已知
LST STBC STTC 1996,Bell 1998, AT&T 1998, AT&T
信道特性未知
USTM 2000 Bell
DSTM 2000 AT&T, 2001 Bell
目前,STBC和LST(MIMO) 已经被3Gpp协议采纳。
3 三种基本的空时编码技术
Pearl置信传播 快速傅立叶变换 BCJR前向/后向算法 VA算法 LDPC码的大数判决算法 开尔曼(Kalman)滤波器
空时码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 空时码提出的背景 • 空时码研究现状 • 三种基本的空时编码技术 • 空时码在3G中的应用 • 工作简介
1 空时码提出的背景-1
10.8 Mbps 10.8 Mbps 14.4 Mbps 21.6 Mbps
3.84 Mchips/sec 32chips/Symbol N=20 (3.84/32) *20 = 2.4Mbps
(1,1) 谱效率 (2,1) 谱效率 (4,4) 谱效率Q (4,4) 谱效率8
4.5information bit/symbol 4.5information bit/symbol 6 information bit/symbol 9 information bit/symbol
扩频码 M
图9
3G中HSDPA的解决方式之三——LSTC解决方案
4 空时码在3G中的应用—比较1
Ant
(1,1) (2,1) (2,2) (4,4)
Tx technique
Conventional STTD Code re-use Code re-use
码片速率 扩频因子 谱效率 扩频码数 速率
Code rate
(− x
(x2N−1, x2N )
* 2N * , x2N−1
)
图8
3G中HSDPA的解决方式之二—STTD方式
4 空时码在3G中的应用—HSDPA
第 1 组子信息 扩频码 1 导频序列 1
扩频 数据 扩频 数据
扰码
数据流
多码
+
天线 1
扩频码 2 复用
扩频 数据
+
导频序列 n
天线 n
第 M 组子信息
距离谱特性
3.3 网格空时码—编码算法
b0
T0 T1
调制
b1
调制
图4、基于QPSK调制的4状态STTC编码器及对应状态转移图
3.3 网格空时码—译码算法
• Viterbi 译码算法——适用于非级连系统 • MAP 算法 ——适用于级连系统
3.3 网格空时码—优缺点
• 优点 能够获得编码增益,性能好 可获得满分集 • 缺点 实现复杂度较大 速率受限制
∑
m
( )
2
+ −1+
∑∑ α
j =1 i =1
2
2 i, j
2
j * j * r1 α 2, j − r2 α 1, j − ct2 ∑ j =1
m
(
( )
)
2
m 2 + − 1 + ∑∑ α i , j j =1 i =1
2
2 ct
2010-12-16 4
1. 1962年,Gallager的二元规则LDPC码: 1962年 Gallager的二元规则 的二元规则LDPC码 2. 1974年, BCJR算法 1974年 BCJR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