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中国文化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起源: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易经》中,它描述了自然界和宇宙中的基本对立和平衡。
阴阳的概念由八卦和六十四卦图形象化地表达,这些图形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的各种相互关系。
2.阴阳的定义:阴和阳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一切对立但又互相依赖的事物。
阴通常被认为是阴暗、冷、pass、柔和、女性和消极的一面,而阳通常被认为是明亮、热、积极、硬朗、男性的一面。
然而,重要的是要理解,阴和阳并不是单纯的好与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3.阴阳的互动:阴阳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一种平衡和变化的原则。
在阴阳学说中,一种力量的增加将导致另一种力量的减小,反之亦然。
这种平衡和变化的概念在生态学、医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应用。
4.在生活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国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师通常会使用阴阳的观念来分析患者的身体状态,以确定疾病的性质。
中医治疗方法也旨在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改善患者的健康。
5.哲学和文化影响:阴阳学说不仅存在于医学领域,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宗教、文化和艺术。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综合世界观和道德观,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6.现代应用:虽然阴阳学说源自古代,但它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和心理学等领域,人们仍然考虑阴阳的概念,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强调平衡、变化和相互依存的原则,对中国文化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阴阳的相对属性的认识和对阴阳之间运动变化规律的把握,包括了阴阳之间相互交感、相互对立、互根互用、制约消长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1、交合感应:阴阳交合感应,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2、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一方面是指阴阳二气的功能特征、作用趋向对立相反,即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3、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根本、相互为用;4、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是阴阳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5、相互转化: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一个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 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 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 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 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甚则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亡阳)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 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 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 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阴 阳 学 说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阴、阳属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 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 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1. 具有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代表阳。凡是运动的、外向的、 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功能 的都属于阳。 2. 具有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代表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 下降的、寒冷的、晦黯(àn)的、有形的、抑制的、 功能衰减的都属于阴。
⑷ 以阴阳的互根互用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 ①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阴兼补 阳;
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阳兼补
阴。 ② 阴阳亡失: 亡阴:阴气大量脱失→救阴固脱→生脉散; 阴气亡失→阳气随亡→亡阳→阴阳离决。 亡阳:阳气大量脱失→回阳固脱→参附汤; 阳气亡失→阴气随亡→亡阴→阴阳离决。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 方面: ⑴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⑵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每一方又可以 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
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
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
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
(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
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
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
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
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
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
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制约 ⾃然界的⼀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的阴阳两个⽅⾯。
对⽴的阴阳双⽅时刻都在相互对⽴的状态中相互制约着。
如寒凉与温热,⽔与⽕相互对⽴;同时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凉可以降低⾼温,⽔可以灭⽕,⽕可以蒸化⽔液等。
温热与⽕属阳,寒冷与⽔属阴,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
阴阳双⽅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就⼈体的正常⽣理功能⽽⾔,功能之兴奋为阳,抑制为阴,兴奋制约抑制,抑制制约兴奋,兴奋与抑制相互制约,从⽽维持⼈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体的正常⽣理状态。
(⼆)互根互⽤ 阴阳互根是指⼀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着的阴阳两个⽅⾯,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或阳任何⼀⽅都不能脱离另⼀⽅⽽单独存在,每⼀⽅都以相对的另⼀⽅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所谓上。
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兴奋就⽆所谓抑制,⽆抑制也就⽆所谓兴奋。
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所谓热等等。
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互根”。
阴阳的互⽤是指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相互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主动属阳,⾎主静属阴,⽓能⽣⾎、⾏⾎,⾎能载⽓、养⽓。
故有⽓为⾎之帅,⾎为⽓之母之说。
《素问·阴阳应象⼤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就是对阴阳互根互⽤关系的⾼度概括。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双⽅这种互根互⽤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独阳不长”。
就⼈体⽽⾔,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互根互⽤关系失常,机体⽣⽣不息的功能也就遭到破坏,甚则“阴阳离决,精⽓乃绝”⽽死亡。
(三)消长平衡 “消”是消弱、减少:“长”是增强、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相互依存的阴阳双⽅,不是处于静⽌不变的状态,⽽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所谓“消长”,是说⼀⽅增长,会削弱对⽅的⼒量,导致对⽅相对不⾜,即“此长彼消”;或⼀⽅的不⾜,导致对⽅的相对亢盛,即“此消彼长”。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
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
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9 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五行学说

第09 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现在上课了,同学们。
我们讲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第五个问题,指导疾病的防治。
用阴阳学说来指导疾病的防治,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调节阴阳,以平为期”。
“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防病、治疗当中一个核心思想。
具体说来,一、养生。
中医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说要根据阴阳的规律,从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来考察这个疾病的状态,来调节人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以平为期”。
“和于术数”,“术数”在这里不讲,不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
“术数”这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术语。
“术数”也称“数术”,这两个字颠倒过来。
“术”是指方法,第二个“数”是指气数。
也就是以各种方法来观察自然现象,借以推测人类和国家的命运和气数。
这(属)中国传统文化,叫术数学,专门一门学问。
我们今天借用,比如,在我们医学里面涉及到的天文和历算,就是历谱,那属于术数学范畴。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就用这种方法。
我们讲春夏秋冬、昼夜的变化、日月星辰的运动,它们的阴阳变化,人体也与之发生相同的节律变化,要求人体的节律和外界环境一致,要符合这个气数的变化,达到调整人体内外的阴阳,最终取得和谐状态。
这里面的具体要求,不需要大家进一步去了解,知道这个“术数”,将来在学习《内经》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解。
在《易经》里面“术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二、确定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也就是说最基本的治疗规律。
那么阴阳失调大致分为偏盛和偏衰,用阴阳学说来确定偏盛和偏衰基本的治疗原则。
偏盛表现为实的证候,那么就祛邪;偏衰表现为虚的证候属性,就要扶正,就是祛邪和扶正。
用阴阳学说来说,阴盛和阳盛,说阴盛表现为寒证,就是寒者热之,寒属阴,热属阳,就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寒者热之。
阳盛,它属于实热,热者寒之,就热证用寒来治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目录目录 (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3)第02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9)第03 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 (14)第04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19)第05 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25)第06 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29)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 (35)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41)第09 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 (46)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51)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 (56)第12 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 (61)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66)第14 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性 (71)第15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75)第16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 (80)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85)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89)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93)第20 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 (97)第21 讲五脏:肾的生理功能(二)肾的生理特性 (101)第22 讲六腑:胆、胃(一) (106)第23 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111)第24 讲六腑:膀胱、三焦 (115)第25 讲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119)第26 讲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 (122)第27 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127)第28 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132)第29 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二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 (136)第30 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140)第31 讲脏腑之间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 (145)第32 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 (150)第33 讲气:分类 (155)第34 讲血精津液(一):概念 (160)第35 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 (165)第36 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70)第37 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175)第38 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 (179)第39 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184)第40 讲体质:基本概念 (189)第41 讲体质:形成(一) (194)第42 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 (198)第43 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 (203)第44 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 (207)第45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 (212)第46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 (217)第47 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 (222)第48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 (227)第49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 (231)第50 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 (235)第51 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 (241)第52 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 (246)第53 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 (251)第54 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 (255)第55 讲病机:发病机理(二) (260)第56 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266)第57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 (273)第58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 (278)第59 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 (282)第60 讲病机:内生五邪(二) (287)第61 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 (293)第62 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 (298)第63 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 (302)第64 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 (308)第65 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 (313)第66 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奇恒之腑的病机 (318)第67 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 (324)第68 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 (330)第69 讲疾病的转归养生 (335)第70 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341)第71 讲治则(二):正治、反治 (347)第72 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353)第73 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358)第74 讲问题解答 (365)第75 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371)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阴和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处于一个匀平状态。
在哲学上称之为一、也称之为均,也称之为匀。
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处于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意味着处于正常状态;对人体,意味着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才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张景岳说,“阴阳合和,命曰平人”。
这个一、匀、均,是属于常态,属于生理状态,属于健康状态。
中医所说的健康,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是指人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匀平的状态,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消长的变化达到匀平状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阴阳匀平的状态,意味着健康,属于正常的生命过程。
二、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运动规律。
阴阳匀平属于常,而阴阳不匀平我们称之为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有盛衰的变化,通常称之为偏、异、变,变、偏意味着阴阳消长的结果不能够使机体处于匀平状态,于是从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
这就是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在我们医学上它的重要意义。
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建立起通过动态量变这样一个观点去看待阴阳的运动,来看待事物和生命的运动变化。
第四、阴阳转化。
一、讲阴阳转化的含义。
转化是指转换和变化,是指事物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互相转变,互相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量的变化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质变。
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变化之渐变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突变。
二、讲讲阴阳转化的条件。
我们前面讲阴阳转化是强调阴阳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方可以互相转化,舍此条件,阴阳不能够互相转化。
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也好,中国古代哲学也好,这个转化条件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重”或者“极”。
“重”和“极”,大家都知道咱们成语里有一个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强调)那个“极”。
咱们中医学里面还有个“重”,《内经》里提出“重”作为一个条件。
《内经》提出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用“重”和“极”作为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阴阳之间是不能够互相转化的。
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
比如,春夏秋冬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时候,就是阴阳在二至这样的条件下,阴阳互相转化的。
到夏至,阳之极,阳极一阴生,由阳转化为阴;冬至阴极而转化为阳,阴极一阳生,冬至一阳生。
昼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称之为重阳,而夜半称之为重阴,由夜半再往前走,时间就进入昼,那么日中再往下走就进入到夜,这个时间范畴,也表现为阴阳在这两个点上,日中这个点、夜半这个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就开始转化。
作为人体来说,比如,正常状态下的气化过程,化气成形这对矛盾,由形到气,由有形到无形,要互相转化。
因为阴阳具有转化这样一个条件,这样一个原理,用阴阳来解释。
那么阳化气,阴成形,体现化气与成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用它来解释阴阳的转化这个原理,来解释气化的过程。
至于说气化过程有物质,有功能,有物质和功能之间相互转化,后面在具体的章节中再具体讲。
这里面,我们从阴阳学说的角度,从气化的基本形式,形、气之间和形、气的转化,用阴阳学说,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阐述这样一个基本原理。
比如,在异常生命过程中的疾病过程,病性的转化,寒和热之间的转化,机体受病因的作用以后,通过邪正交争,以病理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那么这些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变化,也有热性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在病理状态下这个寒性的病理变化和热性的病理变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寒性可转化为热性,热性也可以转化为寒性。
这样一个观点,病理性质的寒热的不断变化,用动态的观点看它是不断地变化的,这一个观点和西医学是不同的。
比如说,西医大叶性肺炎,中医看大叶性肺炎整个病理过程,疾病的性质,寒和热可以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初期可以是始于热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人他就表现为寒证。
有的人初期表现为寒证,那么在一定条件下他又会表现为热证。
这是中医认识疾病过程中,用阴阳转化的观点看待疾病性质的变化,体现出来辨证论治的思想。
它和西医不同,西医一旦这个疾病定下来以后,那么病因找出来,治疗从开始一直到最后,基本治疗方针是不变的。
这就是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看待疾病过程,看疾病病变性质的变化。
证候是中医病理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以证候为中心,来认识、考察疾病的运动状态。
那么证候的性质也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和阴证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在疾病过程中,中医学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疾病属性的改变,证候属性的改变。
也就是说用动态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与疾病过程病性的变(化)和证候的变化。
三、我们讲一讲阴阳转化的意义。
中医的阴阳学说里面,阴阳转化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医学里面它有什么意义呢其一、它奠定了中医学看待事物始终是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不是用静止的观点,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处理健康、疾病的各种问题。
二、这种变化是质变和突变,也就是说,一旦阴阳发生转化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比如,病性原来是寒,那么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热,那么寒和热之间两者有质的区别,热可以转化为寒。
不仅是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寒和热之间的关系,而且一旦两者发生转化,两者的属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总之,阴阳转化的意义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用阴阳动态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运动过程,来把握异常生命过程,来认识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
到此为止,我们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完了。
它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其中,阴阳对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内容。
如果阴阳对立、互根,我们用现代术语表达,那就是阴阳的矛盾统一。
阴阳对立强调是阴阳的一分为二、相互对待,而阴阳互根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也就是它的统一性。
正因为事物的阴阳在对立、互根的运动状态下,它具体表现的形式,表现为量的变化,称之为阴阳消长。
在一定的条件下,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称之为阴阳转化。
实际上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对立、互根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分为科学观和方法论。
二、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科书所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那都是举例,用阴阳学说如何阐述医学的具体问题。
其一、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这个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普遍联系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之道,同气相感”,这句话表述了阴阳之间的普遍联系。
那么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强调的是整体的普遍联系。
中医学就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运动变化的观点。
通过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表达了事物的阴阳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用中医的术语说,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阴阳相错,或者叫上下相临,或者叫动静相召。
动静也是阴阳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动静相召,就是阴阳相召。
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邻实际上就是阴阳相临,阴阳相错。
它们都是同义语。
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变由生”。
这样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才能够发生、发展和变化。
第三、朴素的辩证观。
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
阴阳对立强调的是一分为二、阴阳互根叫合二而一。
对立与统一用中国的哲学术语叫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也就是一两一、古代哲学叫一、两。
大写的两,斤两的两,或者是大写的那个二。
一、二、一、这样一个关系,用这几个字来表述阴阳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
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又要运动,又要变化,又要联系,这就是辩证的观点。
那么阴阳学说为中医学建立了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这个观点就构成了中医学的医学观。
中医学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运动。
第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建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
我们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朴素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用阴阳学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
它突出的贡献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朴素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是辩证地看,辩证要联系,要运动,要变化,突出强调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用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称之为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在阴阳学说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中医学科学思维最鲜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