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超越_西方中心论_的历史和逻辑_叶险明

合集下载

马克思重返欧洲阅读答案

马克思重返欧洲阅读答案

马克思重返欧洲阅读答案《马克思重返欧洲》阅读材料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

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正确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相识。

这本书复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缔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留意实证探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溢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溢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冷战完毕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得意。

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高校教授们评比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

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宏大的思想家评比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途。

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正确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务!20xx年7月,英国播送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宏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

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

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

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廉价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紧要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相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群众所承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探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缘由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阅读书目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阅读书目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阅读书目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阅读原著文献目录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钟家栋等主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吴剑杰:《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孙冶方著:《社会主义经济论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版。

7、齐涛:《中国政治通史》(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泰山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肖生生:《两种命运的决战》,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11、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2、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6、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18、秦英军、李占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

19、中共中央党史办:《中国改革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杜绍祥,段超主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2、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陈勤等著:《中国现代化史纲》上、下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张子宏:《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根据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解读和延伸,对马克思历史观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学主义理论。

本文将从科学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马克思历史观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科学主义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可以被科学方法论研究和解释。

科学主义哲学家试图通过科学分析历史现象和规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化,强调历史研究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基于证据的。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才能找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规范性准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发展的社会性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认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单位,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他们认为,历史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总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将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观。

他们通过对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为深入理解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注重科学性、社会性和规范性。

他们试图通过科学方法和理论,解析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揭示社会制度和阶级斗争的作用,预测未来的历史走向,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解释和指导。

科学主义对历史的解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过于强调历史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缺乏对历史偶然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历史性超越

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历史性超越

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历史性超越
王永强
【期刊名称】《长白学刊》
【年(卷),期】2005()2
【摘要】马克思在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历史性批判中,开创了自己哲学的新视野, 突现了马克思哲学新的历史时代精神的实质,并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性超越。

而这一历史性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改造世界”对“解释世界”的超越;“社会化的人类”对“市民社会”的超越。

【总页数】2页(P54-55)
【关键词】改造世界;社会化的人类;人的现实性
【作者】王永强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论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两个教条及其超越 [J], 贺来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几点思考[J], 干成俊;潘雪融
3.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继承和超越——对马克思早期哲学的感性主义考察 [J], 尤歆惟;
4.超越"纯粹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探索[J], 杨紫秋
5.反思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研究范式——国内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研究述评 [J], 杨澜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

论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

论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马克思新世界观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在西方传统哲学范畴中体现出了一种超越性。

马克思主张以批判性的自由和解放为前提,推崇人类的普遍性和自我解放。

马克思的这种新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和经济力量的认知,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反动的规律、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社会矛盾以及它们的历史性演变,提出了一系列排除传统哲学理念的重要观点和新思想的方法。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

1. 关注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如认为个人自由平等、人类本质相等等,马克思反对这些概念,认为个人自由的实现和全人类自由的崛起取决于阶级斗争的结果。

马克思将所有的社会现象解释为经济阶级发展的结果,从而强调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对社会超结构的决定作用。

这与传统哲学中的意识形态、制度、文化、法律等观点有所不同,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围。

2. 去除单纯因果关系马克思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常常使用“实践论”这个概念。

实践是一种与自然和社会性质相关的行动和活动,马克思认为在每种历史时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通过实践而不是单纯因果关系来实现的,因此,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人类通过实践不断进行解放,而这种解放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的一个过程。

这与传统哲学中的因果关系观点有所不同,越过了传统哲学科学界限。

3. 物质生产力的重要性马克思对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一矛盾、决定其它历史发展方面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国家、政治制度、宗教、哲学、法律等这些在基础关系影响下形成出来的治理和维持权力的机构。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深刻的超越了传统哲学中的“神秘主义”(臆想)观念。

4. 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社会制度剥削劳动者,矛盾重重,是一种需要被推翻的制度。

马克思世界历史范畴的逻辑层次

马克思世界历史范畴的逻辑层次

马克思世界历史范畴的逻辑层次摘要:本文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对世界历史范畴的逻辑层次的影响。

第一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第二节讨论了它对世界历史范畴的影响,第三节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应用于世界历史范畴的逻辑层次,最后总结了该文章的发现和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范畴、逻辑层次正文:1.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与世界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是一种学术思想,它以关注社会关系的方式呈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社会劳动活动的内在经济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发展,而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普遍的社会问题,例如不平等、失业和贫穷。

因此,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常常强调分析世界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内部关系和经济利益,以及具体的政治制度。

2.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仅是在理论水平上,而且是在政治和实践水平上,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历史范畴的影响。

例如,共产主义在20世纪初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政治上,它激进地挑战了资本主义阶级的社会势力,争取更大程度的公正和平等,并在政治和经济上重塑世界地图。

尽管共产主义已经从世界政治舞台上消失,但它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层次世界历史范畴受到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影响,它使用逻辑层次来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逻辑特别强调了现实社会的正义和公正,以及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实现这一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提出了困难的历史问题,例如暴力、衰落和改革,以及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当今世界的形式和力量。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逻辑也指出,各种文明和文化变迁是在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不同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也会影响世界历史范畴的发展。

结论本文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影响,以及它对世界历史范畴的影响,并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如何运用于世界历史范畴的逻辑层次。

它的影响不仅涉及到理论层面,而且包括政治和实践层面,其中包括经济逻辑、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

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超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同时也是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体现在对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新探索上。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倡导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主张通过理性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还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层面,只是对世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并没有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指出他的唯物主义只是一种理性的肤浅认识,没有深入到社会现实的本质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还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其存在本身就是对人类的压迫和剥削。

而费尔巴哈则没有深入到社会现实的本质,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也体现在对人类解放的理论和实践上。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最终目标是解放,是对剥削和压迫的彻底否定和超越。

而费尔巴哈则没有深入到人类解放的根本原因和途径,只是强调理性和经验的认识,没有提出对人类解放的具体构想和实践。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是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是对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探索。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叶险明【内容提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具有着自己特定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论,这一在方法论上超越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对立的科学理论,是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主构架而存在的,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特性的全面把握,有助于我们在明确的理论形态上系统地提出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而在明确的理论形态上系统提出并科学回答世界历史理论。

基本问题,就必须考证这一关系问题作为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的历史的、逻辑的基础,以及阐释在理论上科学回答“基本问题”的方法论思路及其意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作者简介】叶险明,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球化及其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关注。

人们对全球化及其发展的认识需要理论支撑点,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无疑是当代人认识全球化及其发展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点。

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水准以及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丰富和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对当代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水准。

在我国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迄今为止,学术界虽然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凸显出不少薄弱环节,从而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目前难以在整体上深入下去,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缺乏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以及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的科学认定。

我以为,不搞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不仅会堵塞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路径,而且也就会在方法论上阻碍人们对当代全球化及其发展的全面、正确的研究。

例如,马克思构建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基点是:“资本是一种国际力量”,“社会主义是作为世界历史性事业”而存在的,所以,要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历史时代中发展社会主义,从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从一个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失语的重大问题谈起
从世界范围看 , 自 2 0 世纪 9 0 年代末期以来,马克思学说乃至整个马克 思 主 义 理论在学理上所面临的最严峻的 挑 战 , 主 要 还 不 是 来 自 于 各 种 形 态 的 新 自 由 主 义 和 新保守主义 , 而是来自于原西方 “ 新左派 ”( 或 “ 新左翼 ”) 的某些代表人物的理论 学说 。 如加拿大 多 伦 多 大 学 社 会 学 系 教 授 安 德 烈 · 贡 德 · 弗 兰 克 ( A n d r e G u n d e r )的 “ 整体论的 、 普遍的 、 全球性的世 界 历 史 ” 观 , 就 是 这 方 面 的 典 型 代 表 。 F r a n k ) 《 深受阿布 — 卢格霍德 ( 在 欧 洲 霸 权 之 前 :1 J a n e t A b u L u h o d 2 5 0—1 3 5 0年间的 - g 世界体系 》 一书的启发 , 并在一定程度上 借 助 于 “ 现 代 世 界 体 系” 的 分 析 框 架, 弗 兰克提出了所谓的 “ 整体论的 、 普遍的 、 全 球 性 的 世 界 历 史 ” 观 。 这 种 世 界 历 史 观
② 否定 。 所谓 “ 在形式上 的 否 定 ” 是 指 : 拒 斥 了 “ 西 方 中 心 论” 的 某 些 话 语 成 分,
。 其 次, 而没有真正拒斥 “ 西方中心论 ” 的思维方 式 和 话 语 系 统 ( 见 本 文 第 二 部 分) 弗兰克对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主义 理 论 的 “ 颠 覆” 主 要 不 是 基 于 政 治 立 场 上 的 “ 颠 , 而是基于话语表述形式上的颠覆 , 而且 , 他把包括马克思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 覆” , 故而就 义理论与所有相关著名西方学者的学说混为一谈 , 都称之为 “ 西方中心论 ” 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 对 马 克 思 学 说 和 整 个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合 法 性 挑 战 的 严 峻 性 。
马克思超越 “ 西方中心论 ” 的 历史和逻辑

叶 险 明
摘 要 : 基于三重维度的对 “ 西方中心论 ” 的科学批判 , 以及对世界历史研究 和资本主义批判 的 不 断 深 入 和 拓 展 , 自 1 9世纪7 0 年 代 以 来, 马 克 思 在 彻 底 摆 脱 “ 东方社会停滞 ” 等 “ 西方 中 心 论 ” 词 语 表 述 影 响 的 同 时 , 把 其 对 资 本 主 义 的 一 般 与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由西欧推及世界 , 彻底超越了 “ 欧洲独特 ” 说 , 最终完 西方中心论 ” 的科学批判 , 并据此为处于资 成了对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意义上的 “ 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 的 俄 国 农 村 公 社 和 整 个 俄 国 指 出 了 一 条 与 资 本 主 义 息 息 相 关 、 但又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发展路径 , 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 学的社会形态理论 , 丰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底蕴 。 关键词 : 马克思 世界历史 西方中心论 “ 东方停滞 ” 说 “ 欧洲独特 ” 说 金华 作者叶险明 , 浙江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全 球 化 研 究 中 心 特 聘 教 授 ( ) 。 3 2 1 0 0 4
① 二是马克思认为 “ 思看来 , 东方国家自古以 来 就 是 专 制 主 义 的 ; 在 整 个 亚 洲, 生
, 如果不是 ‘ 产力始终是 ‘ 传统的 、 落后的 、 停滞的 ’ 西方 ’ 及其资本主义的入侵把 ; , 在他的视野中 , 资 ② 三是马克思持有 “ 欧洲独特论 ” 亚洲唤醒 , 亚洲会永远沉睡 ”

、“ 、“ 应当承认 ,“ 西方中心论 ” 的 话 语 成 分 的 确 包 括 “ 资 本 主 义” 理 性 主 义” 现 代 性” 、“ 、“ 等 。“ 西方中心论 ” 在很大程 度 上 也 正 是 从 有 关 “ 资 本 主 义” 理 性 主 义” 现 代 性” 的话语成分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 为此 , 弗兰克干脆彻底否 定 这 些 话 语 成 分 的 真 实 性 , 似乎这样一来 “ 西方中心论 ” 就 会 被 批 得 “ 体 无 完 肤” 了。 但 实 际 上, 在 词 语 上 否 认 “ 、“ 、“ 资本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代性 ” 的真实性 , 并不等于在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上否 。 因为 ,“ 、“ 定 “ 西方中心论 ” 西方中 心 论 ” 的 某 些 词 语 成 分 ( 如 “ 资本主义” 理性主 、“ 。 义” 现代性 ” 等 ) 并不等同于 “ 西方中心论 ”

— — 重视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东 方 》 在 我 国 翻 译 出 版 十 多 年 来 , 对 弗 兰 克 的 自 《 白银资本 — “ 整体论的 、 普遍的 、 全球性的世界历史 ” 观 , 我国学者从世 界 史 学 科 的 角 度 探 讨 得 比 ,以一种 “ 较充分 。 对其赞誉的有 : 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窠臼 、 质疑了 “ 亚 洲 停 滞 论” 全 ,并为解释欧洲 球视野 ” 观照中国为 “ 中心 ” 的东方 , 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 “ 连 续 性” 崛起提供了新视角 , 是2 0 年来西方关于中国研究某种程度上的一个总结 ; 对 1 5 0 0 年以 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 恢 宏 的 论 述 , 重 构 了 1 4 0 0—1 8 0 0年的世界体 系 , 从长远的历史视角促 使 我 们 思 考 世 界 各 地 之 间 、 前 工 业 化 时 代 和 工 业 化 时 代 之 间 的许多复杂联 系 , 等 等 。 对 其 批 评 的 有 : 把 对 “ 西 方 中 心 论” 的 批 判 导 向 全 盘 否 定 近 代以来欧洲历史提供的社 会 发 展 经 验 , 否 定 这 种 经 验 的 社 会 发 展 价 值 以 及 给 人 类 生 活 带来的巨大变化 ;《 白银资本 》 的最大问题是其新奇的论点和 经 验 证 据 之 贫 乏 、 统 计 数 据之不完备 ; 无论是 就 总 体 的 理 论 假 设 和 分 析 方 法 而 言 还 是 就 具 体 的 历 史 细 节 而 言 , ,2 这本书都大有讨论的余地 , 等等 。( 参见何爱国 : 《〈 白银资本 〉 研究综述 》 0 0 9年2 , 月2 6 日 ,h t t / / l w. c h i n a b. c o m / w x w h / 2 0 0 9 0 2 2 6 / 4 0 9 1 8 7_ 1. h t m l 2 0 1 3年8月1 5 - p: 日 ) 可以认为 , 从目前我国世界史学 界 对 弗 兰 克 相 关 思 想 研 讨 的 状 况 来 看 , 弗 兰 克 对 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合法性的否定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了 。
历史唯物主义超越 ‘ 西方中心论’ 1 3 A Z X 0 0 4) “ 该文是国家社会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 的逻辑和方法 ” 的阶段性成果 。 ·4 8·
马克思超越 “ 西方中心论 ” 的历史和逻辑
— — 《 — — 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 中 在弗兰克 1 白银资本 — 9 9 8 年出版的个人代表作 — 得到比较集中的体现 。 应 当 承 认 , 弗 兰 克 的 “ 整 体 论 的、普 遍 的、全 球 性 的 世 界 历 史 ” 观的确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 , 它 对 人 们 重 新 审 视 世 界 历 史 特 别 是 近 现 代 世 界 历 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但问题是 : 在 其 上 述 代 表 作 中 , 弗 兰 克 将 马 克 思 学 说 西方中心论 ” 代表之一 , 对 其 进 行 了 一 以 贯 之 的 批 判 , 似 乎 不 做 这 认定为典型的 “ 样的批判就不足以构建起 “ 整体论的 、 普遍的 、 全球性的世界历史 ” 观 。 弗兰克把马克思学说视为典型的 “ 西方 中 心 论 ” 的 主 要 论 据 有 三 : 一 是 在 马 克
① 而在马克和 “ 是世界史领域 , 口 号 似” 的 不 痛 不 痒
。也 就 是 说,面 对 弗 兰 克 “ 静 悄 悄” 整 体 论 的、普 遍 的、 的零星回应外 , 迄今依 然 “ 全球性的世界历史 ” 观从本质上对 马 克 思 学 说 和 马 克 思 以 后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彻 。 底否定 , 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在整体上一直 “ 缄默不语 ” 在笔者看来 , 造成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上述尴尬状态的原因或许有四 : 首先 , , 往往使 弗兰克对 “ 西方中心论 ” 在形式上的否定 ( 虽然这种否定也有其合理之处 ) 不少人易于在情感上忽略或包容了 他 在 其 中 对 马 克 思 学 说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彻 底
— — 重视经济 全 球 化 的 东 方 》 ,刘 北 成 译,北 京: 白银资本 — ① ②③④⑤⑥ 贡德 · 弗兰克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 0 0 0年,第3 9、4 0、3 9、3 9、4 4 6—4 4 7、4 4 1页。 ·4 9·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1 期
。2 观斥之为 “ 反西方中心论的西 方 中 心 论 ” 0 0 0 年 该 书 在 我 国 翻 译 出 版,同 样 也 引 起了较大反响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迄今为止 , 这 种 反 响 只 是 主 要 出 现 在 历 史 学 特 别
③ 基于这三个主要论据 , 弗兰克断言 , “ 本主义只在欧洲内部才能产生 。 资本主义和
, 这种 “ 社会主义 ” 只是马克思 “ 西方中心论 ” 的 “ 神话 ” 神话 ” 构成了工业革命以 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框架 , 并被滥用 到 东 方 世 界 。 它 配 合 了 “ 工业革命的来 临以及欧洲开始在亚洲推行的殖民主义 的 活 动 , 促 成 了 欧 洲 思 想 的 转 变 , 结 果 , 即 虚构 ’ 全部历史 , 也至少 发 明 了 一 种 以 欧 洲 为 首 和 在 欧 洲 保 护 下 的 普 遍 主 使没有 ‘ 。 ‘ — — 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 — — 版本是 , 基本上在 ‘ ④ “ 义” 东方 ’ — 封建主义向资 本主义 ’ 的术语下争论同样的问题 。 这种争 论 甚 至 比 西 方 的 争 论 更 徒 劳 无 益 , 因 为 、 ‘ 它陷入了对 ‘ 资 本 主 义’ 封 建 主 义’ 和 ‘ 社 会 主 义’ 等 等 概 念 无 休 止 的 争 论。 …… 他们在无休止争论时会掩饰这些概念 , 使 之 适 合 现 实 。 于 是 就 发 明 了 各 种 变 体 、‘ 、‘ 、‘ 。 和组合 , 如 ‘ 半封建的 ’ 前资本主义的 ’ 非 资 本 主 义 的’ 后 资 本 主 义 的 ’” 这些概念迫使 “ 马克思主义者 、 ‘ 新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和 依 附 理 论 学 者 辩 论 ‘ 资本主 , ⑤ “ 必 经 之 路 ’” 因 此, 最 好 是 彻 底 抛 弃 ‘ 资 本 主 义’ 这 个 死 义 ’ 究竟是 不 是 ‘ ”“ 结。 不仅关于 ‘ 资本主义 ’ 起 源 的 探 讨 , 而 且 关 于 ‘ 资 本 主 义’ 的 存 在 情 况 和 意 。 ⑥ 义的探讨也是如此 。 因此最 好 是 把 它 抛 到 脑 后 , 而 去 探 讨 世 界 历 史 的 真 实 情 况 ” 所以 , 在弗兰克看来 , 不仅马 克 思 的 学 说 , 而 且 马 克 思 以 后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 都 。 众所周知 , 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 是 “ 西方中心论 ” 克思理论著述活动的主体和主线 ,“ 历史 辩 证 法 ” ( 即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和 科 学 社 会 主 , 也就是在逻辑 义学说就蕴含在其中 。 因此 , 把资本主义视为 “ 西方中心主义神话 ” 上对马克思学说以及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彻底否定 。 《 — — 重视经济全球 化 的 东 方 》 获 得 1 白银资本 — 9 9 9年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的头 奖 , 在国际学界引起较大反 响 , 当 然 , 这 种 反 响 也 包 括 对 其 批 评 。 沃 勒 斯 坦 就 是 这 方面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 , 他把弗兰克的 “ 整体论的 、 普遍的 、 全球性的世界历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