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述
第十一讲 政治统治

�
政治统治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根本.古 往今来的中外政治学说都对这一根本政 治现象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分析,形成 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神权统治论, 父权统治论,契约统治论,精英统治论 等.
自柏拉图以降,西方政治学一直有人 根据统治人数的多少而把政治统治划 分为:君主统治,贵族统治和民众统 治三种类型.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在 《权力与社会》一书中,以统治者的 构成基础为标准,概括了八种政治统 治类型:官僚统治,贵族统治,伦理 统治,民众统治,强人统治,财阀统 治,技术统治和意识形态统治.
后来,拉斯韦尔对精英概念进行了重大的修正,他 排除了精英概念中的素质成分.而采用"高度"指 标作为衡量精英的惟一标准.他指出,"精英是用 于分类的,描述的概念.它指的是某一社会中占据 高级职位的人,有多少种价值就有多少种精英.除 了权力(政治精英)外,还有财富,名望和知识等 方面的精英".于是,精英一词成为一个分析性概 念,一个中性词,而不再含有价值的意蕴.这一修 正的"长处"是使辨析判别精英的标准走向了经验 化和客观化.有利于经验层面的观察,且能够采用 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样一来,"精英"概念 便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普遍范畴.
对阶级结构的考察,则突显了国家在当代资 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性.普兰查斯把资本主 义国家的政府看成是一个"相对自主的"机 构:说它"自主",因为他认为政府的政策 不受资产阶级的利益支配;说它"相对", 因为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关系.普兰查 斯认为,使得政府成为资产阶级的执行委员 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及其文化,而不 是个人的决定或行动.
结构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普兰查斯,他进 一步阐发了阿尔都塞的国家和阶级的结构主义模式. 1973年他发表了《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一书,对 米利本德的工具主义国家观进行了批评.普兰查斯 将米利本德的研究方法称为"主观主义取向",即 通过人际关系来探索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他 看来,资产阶级的成员是否直接跻身于国家机构和 政府部门及其比例如何,并不是问题的要害.问题 的要害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结构要素.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即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来考察 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对价值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
第一节 价值的本质、特点和形态
.
2.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相对于物质价值而言的,它是指客 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
人的精神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求知的 需要、向善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与此相应, 精神价值主要包括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 价值
.
认识价值即客体满足人的求知需要的价值,显然,这种具有能够满 足人的求知需要的属性的客体只能是知识或真理,就是说,只有知 识或真理才能满足人的求知需要、具有认识价值
.
道德价值即客体满足人的向善需要的价值
道德价值的客体是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活动,而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活 动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则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 道德规范
任何社会的道德规范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并大体上包括两个基本 层次:一是道德理想,二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如果人们的社会行为 或活动体现了或符合社会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它们就具有最高的道 德价值即善,而那些表现出善的社会行为的人也就成为社会的道德 楷模;如果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活动背离或违反了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准则,它们就具有负的道德价值即恶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它的基本形态有神话、常识、科学等, 其中,科学是最具真理性的知识,因而是人类知识的的最高级的形 态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但 人们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往往是为了满足其求知的需要即 追求认识价值,这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显 著。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四版) C11

一、《致玛·哈克奈斯》写作的 历史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各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垄断趋势逐步加强,劳资矛盾 迅速发展。
二、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勇气
(一)敢于“冒犯傲慢的庸人们” 敢于反对某种传统的偏见和错误倾向, 提出并力图回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 社会问题。
(二)敢于揭露和描写现实的阶 级矛盾和阶级对立
遵循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的原则,按 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揭露和描写了隐藏 在这个故事背后的阶级对立。
(三)敢于标榜现实主义
使用的“朴实无华”的手法, “如实” 的“叙述”。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所作的理论概括和 关于现实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细节的 真实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真实。
(一)“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恩格斯对《城市姑娘》是基本肯定的, 并认为它基本是现实主义的。
(二)典型环境
“没有充分表现出农民运动在当时已经 达到的高潮”。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不仅要求环境的典型性,而且他 也要求人物的典型性,要求表现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真实性。
四、“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巴尔扎克的政治态度和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 的文学倾向,是相矛盾的。巴尔扎克的作品所 表现出来的文学倾向,违反了他的阶级同情和 政治偏见。恩格斯把这样一种状况称为“现实 主义的最伟胜利之一”。恩格斯还指出,这是 巴尔扎克的最重大的特点之一。
其次,现实主义胜利还必须有第二个条件,那 就是作家艺术家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社 会重大问题的关注。
五、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历史使命
(一)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关系的 真实描写,使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社会主 义倾向; (二)正确地表现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工人阶级。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世界历史23讲】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美实用课件

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 尔的《乌托邦》一书,是先贤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欧 洲不公现实的冲撞产物。在文艺复兴思潮的人文主 义氛围影响下,与托马斯·莫尔同时代有相当一批 人探索过这种思想,但一般认为莫尔为空想社会主 义第一奠基人。不过在莫尔的时代并无“社会主义” 这个词,“社会主义”一词是19世纪初圣西门创造 的。与“共产主义”源自中世纪拉丁语词“市民公 社”的情形类似,“社会主义”一词的拉丁语源, 是中世纪时代的“社会”这个拉丁语词。
——《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和世界》 表史现:料资四产阶有级的不一断幢压小榨楼工人住,了工4人5至的6工0作人环,境每、人生只活环有境一极张其床恶,劣连。工让人人平通均行寿的命很路低都。没同有时留,其,政且治 权男利亦女极混其住有小限屋。只有一扇小窗,光线很暗,中午都看不清自己的手。人死后不及时抬出,
工人阶级的抗争
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 跌。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 件的手段,但禁止对人身施用暴力。卢德运动有极严厉的组织纪律,透露内部机密的 人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常常以死威胁。1769年,英国国会颁布法令,予以镇压。1811 年初卢德运动开始形成高潮。其中心是诺丁汉郡,1811年,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 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压低袜子价格,严重冲击了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 织工秘密组织起来,以“路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1812年,英国国会通 过《保障治安法案》,动用军警对付工人。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 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1813年在约克郡绞死和流放破坏机器者多人。1814 年企业主又成立了侦缉机器破坏者协会,残酷迫害工人。但运动仍继续蔓延。1816年 这类运动仍时有发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2015年09月18日18:08 卢婷婷点击:[308]《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of Marxism、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编码:S0305202学分:2 总学时:36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潘建屯(副教授)、刘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1、课程地位作用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楚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与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与规律的科学。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必定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与策略理论的新探究,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究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与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在不同历史时期上发展的特不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与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概述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ﻫ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ﻫ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与方法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时安排:2学时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马克思传》,分组讨论学习马克思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必定性。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开场提问: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视频资料播放:播放《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 创设情境: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五、案例亮点
1. 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理论体系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在思考中逐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讲评: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挑选几份具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讲评,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提高自己的作业质量。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五个环节,系统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重点强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
第十一讲 斯大林评传

第十讲斯大林评传自称为“钢人”(Stalin)的斯大林,与其他许多居于领导地位的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同,也与此前的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迥异,作为一国执政党的领袖,他的一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伟绩,也有许多令人遗憾之事。
世人对他功过是非的争议也最多。
他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有着不愿提及的家世和并不幸福的童年。
母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神父,九岁把他送到哥里神学校学习。
之后因学业优异,被保送到第比利斯神学院,在那里表现出了许多特点:出众的智能、勇敢顽强的个性、讨论时的缺乏耐心和极其善于压抑自己的感情。
在神学院,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社会民主党组织“麦撒墨达西社”。
1899年被神学院开除以后,就献身于革命工作,作为一名十分重要的地下工作者,他曾多次遭到被捕和流放。
他从社会民主党一开始发生分裂,就拥护布尔什维克,属于布尔什维克派。
所以1912年他当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并在十年以后当上了党的总书记。
一、斯大林党建理论的来源1.马克思恩格斯党建理论对斯大林的影响19世纪末,俄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工农斗争运动的兴起,像星星之火一样,在广阔的原野上蔓延。
而随着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传播逐渐深入。
斯大林15岁参加革命斗争时,正是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由国外向国内、由地下转入地上传播的时期,当时侨居国外的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和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译成俄文,在国外刊印后秘密散发在俄国国内。
而沙皇政府欢迎批判民粹派,这就给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著作开了方便之门。
正如列宁所说,“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一本又一本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的杂志和报纸相继创办起来了。
”1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俄罗斯大地意想不到的可以“合法”传播的现象,使正在中学读书的斯大林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攻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而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高加索一代的革命者,成了斯大林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老师。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十一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案

第五单元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渗透时空观念,通过地图、时间梳理等方式,把握同时段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历史线索,拉大格局,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阐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提升阅读能力,进而利用各种文字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3.结合时空,通过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阶级和思想背景。
2.难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教法:讲述法、直观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归纳法学法:分析归纳、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四、课型、课时和教具课型:讲授新课课时:40分钟教具:多媒体、欧洲地图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计划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鲜明的图片来体现贫富差距,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教师(导入语):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先来看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片,左边是工人们在一天的劳累的工作后,只能挤在脏乱不堪的贫民窟里;而富人们,却好像生来就该享受一样,悠闲品尝着自己的下午茶。
教师提问:这两张图片给我们一个很直观的印象,是什么一种印象呢?学生:贫富差距教师:没错,就是贫富差距,那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有关系的。
于是一些人就会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来改变这样一种现象呢?逐渐地,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那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呢?它的主要的内容有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在实践当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篇一、马克思主义起源的时代背景【设计意图】:通过看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通过图表、史料阅读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提升学生分析、概括、总结和历史解释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总体性”与“伟大的现实主义” “总体性”是卢卡契用来表述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客体 关系的一个概念。他由此概念出发,发展出一整套以无产阶 级的命运为中心的、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理论。 在文艺理论问题上,卢卡契同样是用“总体性”概念 来说明他对现实的理解,“总体性”同样被运用在他的现实 主义理论休系之中。 他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的“总体性”是:人类历史上的 整个现实主义文学是一个总体,每一个现实主义大师,每一 部现实主义名著也是一个总体;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真实性 是一个总体,现实主义作家所塑造的每一个典型,甚至每一 个典型细节也都是一个总体。以这种“总体性”的观念考察 作品,实际上是要求用一种全面、相互联系的态度来把握对 象,而不是片面、孤立地分析问题。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整 体来对待,这是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特点。
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有 了很大的发展,1976年,英国评论家、《新左派评 论》主编佩里· 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 书问世,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为细致 的考察研究,总结出了这一思潮的一些特点,开列 了一张包括卢卡契、本杰明、马尔库塞、阿多尔诺 等著名学者在内的13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 名单,介绍了这些学者在美学和文艺领域的研究情 况。由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逐渐在英、 美等国流传开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 理论思想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 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社会 发展的这一现象,西方世界的各种思潮都力图给予 说明和解释。有的人片面地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加以 研究,有的单纯用人道主义予以解释。更多的人是 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出路,但是他们又不放弃自己 的基本理论立场,这样就出现了各种牌号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如以法国的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 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法国的萨特和梅洛· 庞蒂 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意大利的 德拉· 沃尔佩和他的学生科来蒂为代表的“新实证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影 响最大的则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它是“西方马 克思主义”发展达到高潮的标志。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 扩大的时期。 60年代中期,西方社会出现了被称为“新左派”的政治 力量,他们既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又认为十月革命的道路 已经过时,因而企图从“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思想武 器。这样,外部社会环境的需要就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 从书斋中逐渐走向社会。特别是在1968年首先在法国爆发而 后蔓延到整个西欧、北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五 月风暴”的青年学生和工人的造反运动中,“西方马克思主 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场运动中,“新左派”把“西 方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激进的学生把马尔库 塞、萨特推崇为精神领袖,他们的著作被视为当时的大学生 运动及工潮的“圣经”。因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迅速扩大。 但是,随着“五月风暴”的平息,以及70-80年代主要 代表人物的相继去世,“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发生了一定的 变化,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如哈贝马斯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 论,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20世纪2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西方马克 思主义”产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 西方共产党内出现的。 西欧共产党内以卢卡契、科尔施、葛兰西等人 为代表的一些共产党活动家和理论家围绕以下重大 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 盾如此尖锐,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却没有按照马克 思的设想而实现?第二,为什么与革命导师的预言 相反,革命首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获得了成功,而 在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陷人了低潮?第三, 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复兴的 道路何在?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一)在政治上持激进态度 (二)在思想上坚决反对“教条主义” (三)在组织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有组 织的工人运动缺乏联系,但以“新工人阶级” 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 望寄托于正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 “新工人阶级”身上。 (四)在理论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受各 种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30、5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时期。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 简称《手稿》)全文首次公开发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其时他还没有创立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主要是依据辩证法的发展规律,来 论证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因而其中不少观点比较适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口味。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强 调研究阶级意识,研究人的主观性,由此又引申出研究人,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是人本主义 者,而《手稿》的哲学内容正是围绕着人的问题展开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宣布共产主义是彻底的人道主义。 这就使对马克思主义作人本学解释的“西方源自克思主义”找 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科尔施(Karl Korsch 1886—1961)
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
之一。出生于德国土托斯推托的一个银行家 家庭。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慕尼黑、柏林、 日内瓦和耶那大学,主要攻读法学、经济学 和哲学。 主要著作有:《什么是社会化?》、《工厂 委员会的劳动法》、《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 篇论文》、《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唯物 主义历史观》、《卡尔· 马克思》等。
(二)卢卡契的现实主义理论
卢卡契始终认为:现实主义是伟大的,是任何真正 的伟大的文艺作品的基础。他有一个著名的“伟大 的现实主义”的观点: 艺术在正常发展的条件下总是与现实主义的风 格和创作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相对落后的情 况下,艺术才会离开现实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艺 术从1848年前后的自然主义开始,每一次革新都没 有艺术价值,在意识形态上也是有害的。只有继承 19世纪的文学风格,尤其是从巴尔扎克到托尔斯泰 的伟大作品所形成的传统,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 发展服务。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意识形态 的概念,而不是地域性的概念。它指的是有 特定内容的一种社会思潮,这是一个思想倾 向、理论观点复杂甚至互相抵牾的思潮流派。 这种思潮的特定内容,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而西 方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的背景下,在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潮。
在哲学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不同于 恩格斯和列宁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见解,公然宣称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哲 学渊源性; 在政治上,它不赞同列宁关于党是无产阶级的 先锋队的政党理论,主张走议会道路和选择自治形 式。 在文化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文化 在革命中的作用,认为文化艺术是唯一能超越一切 的力量,未来的希望就存在于文化艺术之中。 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要求“重新发现” 马克思的原来设计的一种理论和思潮。
二、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第十一章)
【卢卡契】
(Georg Luacs,1885—1971) 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 【主要论著】 《美学》、《审美特性》、 《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 与民主》、《艺术与客观真理》等 。 【学术研究】哲学思想上,卢卡契早期受新 康德主义等多种思想影响,主张文学表现异 己和与现实对立的非理性心灵。后来,接受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一)积极探索的一生
纳粹上台后,卢卡契再度流亡苏联,在莫斯科共产 主义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34年他当选为苏联 科学院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卢卡契回到布 达佩斯,任布达佩斯大学美学和文化哲学教授、匈 牙利科学院院士、华沙波兰科学院院士等积。1956 年匈牙利政治事件之后,卢卡契曾担任纳吉政府人 民教育部长,此行为遭到了共产国际的谴责。1971 年,卢卡契因患癌症去世。 在众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卢卡契的 一生是充满曲折的,但他始终没有停止思考与探索, 始终执著地追求真理,并表现出可贵的自我批评的 勇气。他的努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 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 义”的形成时期。 面对革命形势的变化,当时属于共产国际 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口号。他们的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卢卡契 1923年出版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科尔施 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等著作中 。
第十一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 想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 一条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文艺学路线。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 各自在自己的环境和条件下做着阐释、研究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工作。 另一条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路线, 或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学派路线,以法兰 克福学派为代表,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 后来加上美国,掀起了一股“补充”、修正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浪潮。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特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及含义 1、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 1930年,科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问题的现状-反批判》中初次提出“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概念,但当时对此提法没有多少反映。 1955年,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者梅洛· 庞 蒂出版了他的《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书中把当时 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 的考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并在 基本观点上不同于列宁主义的思潮称为“西方马克 思主义”。他还把这一思潮的源头追溯到1923年卢 卡契出版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从此,“西 方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思潮的正式名称,得到西 方社会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