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40176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word精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word精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 —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 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这是指()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 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 唯物主义B. 二元论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 ,它的含义是指()A. 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 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 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 循序渐进D. 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 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得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得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得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D、关于人得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得不同回答就是划分()得标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与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得不同回答就是划分()得标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反映论与先验论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得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得()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得哲理就是()A、物质运动得客观性与时空得主观性得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得统一C、时空得无限性与有限性得统一D、运动得绝对性与静止得相对性得统一6、“旧唯物主义就是半截子得唯物主义”,这就是指()A、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得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就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得辩证法7、既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得历史前提,又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得现实基础,这指得就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得规律就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得概括与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得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得本质与稳定得联系D、事物联系与发展得基本环节9、柏拉图得“理念论”就是()得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得哲学道理就是()A、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得动力B、事物就是本质与现象得统一C、事物得发展就是量变与质变得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就是事物发展得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得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与外因得关系B、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得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得关系D、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得关系12、辩证法得否定即“扬弃”,它得含义就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得方面与坏得方面得组合C、纯粹得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得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得()A、方向与道路B、形式与状态C、结构与功能D、源泉与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得关系就是()A、反映与被反映得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得关系C、抽象与具体得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得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得人有不同得反映,这说明()A、意识就是主体得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得影响D、意识得内容就是主观得16、人工智能得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得意义就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得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得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得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得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得根本方法就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得思维方法就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得过程就是()A、从实践到认识得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得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得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得统一”得过程2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得焦点在于就是否承认()A、事物就是客观存在得B、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C、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D、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得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得标志在于瞧它们()A、就是不就是在新得历史条件下出现得B、就是不就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得生命力C、就是不就是有新形式与新特点D、就是不就是得到大多数人得承认22、有得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就是由于人们多次瞧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得心理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克思 第一章 考题 马克思考试试题

马克思 第一章 考题 马克思考试试题

第一章(一)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3)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⑶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1)⑴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⑵整体与局部的关系;⑶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⑷有限与无限的关系3、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只能是“真正的哲学”,所谓“真正的哲学”是指(4)⑴唯物主义哲学⑵唯心主义哲学⑶马克思主义哲学⑷以思想形式表现时代精神的哲学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

“悬而未决”是(4)⑴唯物主义观点⑵唯心主义观点⑶可知论观点⑷不可知论观点5、机械唯物主义的三个明显局限性是(1)⑴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⑵直观性、机械性、不彻底性⑶直观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发动性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3)⑴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⑵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⑷关于人的本质问题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4)⑴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⑵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⑷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10、关于人类世界的正确理解应是(4)⑴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⑵人类世界就是自然界⑶人类世界就是人类社会⑷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4)(1)包括一切哲学⑵马克思主义哲学⑶不包括旧哲学⑷一切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1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作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2)⑴辩证唯物主义⑵历史唯物主义⑶唯物主义自然观(4)唯物主义辩证法13、“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1)⑴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⑵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⑶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1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⑴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⑵人与人的关系问题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⑷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15、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说成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这是一种()⑴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⑵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⑶唯物主义观点⑷形而上学观点16、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⑴否认世界的统一性⑵否认世界的可知性⑶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⑷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1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前提是()⑴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⑵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⑶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⑷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18、“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⑴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⑵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⑶否定之否定规律⑷质量互变规律1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⑴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⑵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⑶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⑷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2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⑴唯心主义观点⑵形而上学观点⑶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⑷庸俗进化的观点21、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完整版)郑州大学《马哲》网上测试答案

(完整版)郑州大学《马哲》网上测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2:24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世界观就是(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2、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C、社会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D、人的思维才式和方法的看法3、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D、从书本上学来的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A、历史性B、真理性C、科学性D、实践性5、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 )。

A、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B、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C、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与中国哲学优良传统存在某些相通之处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意识形态的核心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A、康德星云假说B、达尔文进化论C、细胞学说D、牛顿力学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4、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词源⾃古希腊。

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哲学之义是“爱智慧”。

哲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科学之⼤全C.关于⾃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从思维出发B.从实践出发C.从统⼀性出发D.从物质出发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的基础是对⾃然科学的概括4.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们常说“⼼想事成”,这⼀观点在哲学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也”。

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客观唯⼼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形⽽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主张,“宇宙便是吾⼼,吾⼼便是宇宙”。

这⼀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客观唯⼼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主观唯⼼主义观点B.客观唯⼼主义观点C.形⽽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A.物质第⼀性,精神第⼆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然和社会的关系1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旧唯物主义是形⽽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的辩证法11.20世纪西⽅的“上帝观”发⽣了变化,有⼈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种终极关切,它是⼀种⼈⼼内在的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5、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
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直观性
D、思辨性
E、不彻底性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正确错误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正确错误
3、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正确错误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正确错误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正确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