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练习卷及答案(三)(1)

合集下载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答案)(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答案)(1)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0届河北省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

2020届河北省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

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

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

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幺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是逃避现安的心理需求。

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

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

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问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问的验证。

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

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

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

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山东省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卷(三)语文试题

山东省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卷(三)语文试题

山东省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卷(三)(坛建伟,只转化答案4页)语文试题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

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显赫一时。

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等内容。

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

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

东方和西方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

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2020届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2020届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2020届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鹮陈毓老饕年轻的时候在华阳当过知青,老了爱忆当年,几次约我们陪他回去看看。

上次说是在早春,现在已经初冬。

老饕感慨,离开这多年,竟没回去过。

老饕说,没回也正常,没颜面,想一想,我们吃了村里那么多东西,却没回报啥。

老饕在华阳吃过娃娃鱼。

“味道实在不咋样。

”“不如鳖。

”“更不如桃花瓣鱼好吃。

”“熬一锅白汤,岛屿一般浮着鱼脊。

”“香气捂都捂不住。

”回忆弥漫着口水中消化酶的味道。

好在出发了。

车上高速、下高速,入国道、出国道,之后是盘山水泥路,所见干净,清爽,像一个人睡到自然醒,清明饱满。

老饕感叹交通的方便,说他当年来,可是走了两天一夜,乘绿皮火车,坐长途汽车,再搭手扶拖拉机,最后进村那段,是被顺路的老乡用牛车捎带上的。

去看老饕耙过的地,地已退耕还林,现在种着一坡的厚朴。

老饕记忆中的知青点,早先是生产队,现在重新划分归并,名儿都不同了。

当年老饕插队的华阳村因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现已升级为镇。

保护区跨越汉中洋县、佛坪。

佛坪的三官庙、大古坪和洋县的长青华阳,三大保护区呈“品”字,摊在秦岭腹地的这块秘境中。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被称“秦岭四宝”。

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三个保护区都有。

朱鹮却只在华阳保护区内出现。

老饕带我们来,老饕是忆旧,我们呢,旅游顺带找点好吃的。

朱鹮能见就见,见了也不能吃。

问老饕当年在华阳是否见过朱鹮,老饕不确定,说或许见过,或许见过的是白鹭。

四十年前,被判定“已经灭绝”的朱鹮忽然在华阳发现,七只,引起国际自然保护专家的关注,最终促成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设立。

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提醒我们这里的美与静是和朱鹮相关的,是朱鹮和华阳关系中的因果。

朱鹮喜欢山地、森林、丘陵、溪流、水田、河滩、池塘,华阳一样不少,朱鹮捕食小鱼、河虾、泥鰍、青蛙、螃蟹,华阳样样生长。

2020届宜春三中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宜春三中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宜春三中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花绣刘庆邦庆婶子打着一把黑伞到格明家来了,推开院门就问格明在家不在。

院里的积雪很厚,把庆婶于包了塑料袋的两只脚都抱住了。

三大娘快不中了。

叫格明去,是让格明给三大娘送终的鞋上绣花儿。

格明的娘说:“格明这妮子手笨得像猪脚一样,哪里会绣什么花儿呀!你别看格明长了个傻大个子,她连虚岁还不到十四呢!”庆婶子说:“绣花儿的事儿找的就是童女儿,超过十六岁就不用了,咱这儿的规矩你又不是不懂。

”按当地的规矩,给将要远行的老奶奶鞋上绣花儿要用童女儿,而且指到谁就是谁,不许有半点推辞。

让格明深感为难的是,长这么大,她从来没捏过绣花儿针,不知绣花针多轻多重,是横拿还是坚拿。

娘呢从来没教地绣过花儿。

冷不丁地让她去绣花儿,这不是要她出丑嘛!庆婶子说:“不会绣不要紧,一教就会了。

人不管做啥事,都是先有第一回。

”格明要绣的花儿并不复杂,一根花梗,四片花叶,一朵花儿。

花梗绣揭色,花叶绣绿色,花朵绣黄色。

格明认出来,她所绣的花儿应该是菊花。

庆婶子把一根绣花针和缠了各色丝线的线轴给了格明,格明把黄丝线往针鼻子里纫时,手指哆嗦得怎么也纫不进去。

从听说要她给三奶奶绣花儿,她的哆嗦一直都没止住,这会儿又加重了,她越用力,越着急,就哆嗦得越厉害。

她在心里骂自己没用,眼泪几乎要落下来。

庆婶子说,谁第一次绣花儿都这样,绣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格明背过身子,把心稳了稳,果然把针纫上了。

①透过玻璃。

她看见桃花雪仍在下。

有一朵盛开的雪花从窗口上方下来。

眼看要飘进窗内。

格明在记忆里寻找她所见过的菊花。

在自家院子的东南角,一个用矮花墙圆起来的小园子里,每年秋天。

菊花都会不失时机地迎霜开放。

菊丛高过了矮墙,数不清的黄色线菊的花朵簇拥在墙头上,让人欣赏不尽,恰惜不尽,感叹不尽。

心中的莉花开了,格明手上的菊花就可以绣了。

三奶奶不是格明的亲奶奶,是远门子奶奶,娘说三奶奶对格明不赖,是有一年,三奶奶见格明穿的裤子太短了,短得揪巴到膝盖那里,就送给格明一条长一些的裤子。

2020届高三语文试卷(三)答案

2020届高三语文试卷(三)答案

语文试卷三答案1.C(“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理解有误。

根据第二段可知,“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为在中华文化中寻找跟西方文化相似的东西。

)2.D(曲解文意。

“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不当。

根据第五段可知,“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才能进行“生成性对话”。

)3.D(A项程度夸大。

根据“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促进的条件,而不是唯一的条件。

B项无中生有。

“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于文无据。

C项曲解文意。

“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不当,于文无据。

)4. B B项“说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向成熟”错误,材料二图表的标题是“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及预测”,反映市场规模及前景,图表不能反映技术成熟的情况。

5. A B项,“各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人工智能战略的差异”强加因果,材料中并未谈到各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与人工智能战略差异之间的联系;C项,“围绕‘中国制造’这一核心”错误,原文是“《中国制造2025》处于人工智能政策应用网络的核心”,从上一段看,“中国制造”只是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的六个方面之一;D项,“唯有构建安全防护墙方能真正解决这一隐患”无中生有。

6.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中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并简介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作用。

②材料三侧重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人工智能的战略和政策,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介绍中国人工智能政策概况。

③材料四着重从安全防护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人工智能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应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系统化安全防护方案。

7.C.“一波三折的情节反映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主题”错,一波三折的情节不是反映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主题,而是反映不管人生面临何种意外,都应乐观坦然、知足常乐的主题。

8. 老章说丁大厨不愧是丁大厨,表达了他对丁大厨由衷的敬佩与赞叹,因为丁大厨:①厨艺精湛:凡是到过丁大厨家的亲朋好友,对他的厨艺无不交口称赞;②乐观知足:他专注于烧菜的快乐,错失冠军也能坦然面对;③继承传统,丰富传统:他不仅注重传统苏帮菜的传承,还赋予传统更加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有大厨风范。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三卷2020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三卷2020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三卷20202020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三卷包含了多个部分,包括阅读理解、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试题及答案内容:一、阅读理解(共30分)1. 文言文阅读(15分)(1)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回答下列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问题:- 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哪三个观点?- “人不知而不愠”中的“人不知”指的是什么?答案:- 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学习并经常复习是快乐的;二是有朋友从远方来访是令人高兴的;三是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是君子的风范。

- “人不知”指的是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或成就。

(2)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翻译划线句子:> 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对曰:“王之民不加多,何也?”答案:- 王说:“我对于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

”孟子回答说:“但是大王的百姓并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2. 现代文阅读(15分)(1)阅读以下现代文段落,回答下列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

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如同沙中金,需要我们去筛选和甄别。

问题:- 作者在这段话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段话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答案:- 作者在这段话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有价值的信息比作“沙中金”。

- 这段话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1. 古诗鉴赏(10分)(1)阅读以下古诗,回答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古文翻译(10分)(1)将以下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全国3卷)-2020届三卷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全国3卷)-2020届三卷

2020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全国3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22个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贫,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 > 用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分)(一)论速类文本阅渎(本題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小题。

有别于流行的以精英文化为大传统而以民间文化为小传统的文化传统划分•从中国文化自身特点出发,又有作为“道”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作为“术”的中国文化的小传统这一新的划分。

如果说前者是指以f需家学说为核心的儒释道的文化体系的话,那么,后者则为诸如中医、武术、气功、养生'堪輿乃至烹饪等的技术体系•也正是从这一新的划分出发,才使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之间以“辩证的潸转”取代了各执一端,并最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大小文化传统之观念-一旦我们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对应于中国古代的••道”与“术”,二者的分别就彭明较著。

若加以慨括、这种分别体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形上与形下之别・“形而上者渭之道”,这一出自《周易〉的“道”的经典定义不仅砌扑不破> 而且在中国的備释道那里同样成立-在儒家,“道”是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影的属性:在佛家,“道”茨现为《心经〉一言以蔽之的“照见五蕴皆空”:在道家,“道”是老子所谓的“惚兮恍兮” “恍兮惚兮” “窈兮冥兮”的状乎无形影。

与这种“道”的形上性不同,“术”指向形下性。

中国医术离不开医诊的“望闻问切”,中国武术离不开形体动作的一招一式,中国气功则离不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人体“器官”之“器“ »其二,心灵与身体之别。

但凡中国文化的“道”都与心灵相矣,从庄子的“心斋”到孟子的“尽心”,从佛教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到阳明心学的“致良如” •无一不是其显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年级语文试卷与答案(三)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鹫翎金仆姑,____________________。

(卢纶《塞下曲》)(2)___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寿阳曲·________________》)(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与妻子相聚的期许。

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运动会的动员大会上,班长强调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

下列句子与其意相符的一项是()。

(2分)A.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B.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C.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性阅读。

它与一般的求知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尽管文学作品中也含有丰富的知识信息内容②但其主要功能不是实现教育或认识目的③不像阅读教科书、理论著作、产品说明书等那样主要以获取知识或满足实际用途为目的④而是给读者带来美的愉悦和享受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4分)自然与雕琢①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②汤惠休论谢灵运与颜延年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盒’。

颜终身病之。

”又《南史》载:“颜之问鲍照,己与谢灵运优劣。

照曰:‘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君诗如铺锦列秀,亦雕绘满眼’。

延年终身病之。

”③雕琢章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

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

这里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④刘宋直至齐粱,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多少深浅的标志。

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社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⑤“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

“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

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又清新自然。

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表现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

舍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写出的东西,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钞”呢!⑥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式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

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雕”印章的画,等等。

我以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而已。

⑦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言。

陆机《文赋》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说出了根本。

前一句是(甲),后一句是(乙),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

有人以艺术家的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琢痕。

这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

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衣无缝。

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3.第⑤段的“舍源逐流”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文中第⑦段甲、乙两处空应填写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独出心裁,乙:言之有物B.甲:务去陈言,乙:言之有物C.甲:务去陈言,乙:独出心裁D.甲:言之有物,乙:独出心裁5.根据文意,推断下列诗句中属于谢灵运的诗歌的一项是()。

(2分)A.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B.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C.嗟余怨行役,三陟穷晨暮。

D.阊阖殊未晖,咸池岂沐发。

6.第⑦段中举杜甫为例,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6分)树上的波光李宗贤①我很遗憾自己不会画画也不会作曲,我所有的有点意思的感觉只能靠着文字来表达。

当我在窗口望向河边美丽的樟树的时候,我好像是看见了天幕上一幅巨大的油画,油画里樟树浓密,树冠满缀着的精致而油亮的叶片,在北风中欢快地颤动,把阳光反射成一小片一小片密密的波光。

波光里飞来飞去的鸟儿成了游来游去的鱼儿,是我这时获得的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②油画里颤动的粼粼波光,在我的奇特感觉中习惯性地转换成小提琴柔和的颤音和钢琴悠扬的装饰音,这装饰音表达的是某几片十分光滑油亮的叶片较为强烈的反光。

树上的波光里其实很少耀眼的反光,樟树馨香的卵形叶片虽然油亮得近乎精致,但表面布满细微突起的脉纹,到底有了些许的糙涩,毕竟不如水面光滑如镜。

樟树树冠的油绿系列底色上,偶尔夹杂着几枚嫩黄色叶片,冬日温暖的阳光便在我的视觉和听觉里同时颤动出了树上的波光的美妙效果。

③树上的波光让我的欣赏达到了某种迷恋的程度,我甚至会走火入魔地想象卡尔维诺所说的男爵住的树上①无数的树冠里的波光。

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在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维安正好完成了著名油画《沐浴的希腊贵妇人》,就在这年,差不多生活在这油画般的贵族家庭环境里的柯希莫,因为父亲阿米尼奥的训斥而决意从家庭出走,爬到翁布罗萨森林里的树上生活。

那时候,比柯希莫大7岁的贾宝玉早已在《红搂梦》里出家到江西黎川洵口寿昌寺当和尚去了。

所不同的是,贾宝玉的出家是他世俗生活的终结,柯希莫的上树却是他世俗生活的崭新开始。

柯希莫在树上照样打猎、读书、恋爱、旅行,和各式各样的人交往,和社会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④我完全是因为精致的樟树叶片闪烁的波光,而在短暂的幻觉中也成为树上的鱼的。

我和柯希莫对于树的迷恋或许就是一种本性。

我们的祖先几亿年前就从海里爬上长满植物的陆地,然后上到树林里生活,后又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现在我们回到树上就算是回到了故乡。

⑤我对于树上的波光的迷恋,是因为它唤起了我藏在基因里的祖先生活的美好感觉。

我确信我在童年时代在一个叫作水边的地方经常感觉到树上的波光。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清澈的水面轻轻荡漾着并愉快地/轻快地闪烁细碎的波光。

我说的水边不是《褐色鸟群》里无可寻迹的地方,我的水边有一个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闪着波光的湖。

我感觉到在久远的记忆中难以确定位置的湖,有着江南水乡极其妩媚动人的性格和形态。

⑥相比树上的波光,水面的波光由于亮度过高而有些晃人眼眸。

但这不是缺陷,而是两者间或婉约或豪放的风格差异。

人们正喜闻乐见于千姿百态的风格差异。

然而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遥远记忆中柔和细碎、密密麻麻涟漪状的光点,这让我怀上了挥之不去的失落感。

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关于水乡的美好记忆,是因为水面接连不断漂浮着有机或无机、能降解或不能降解的杂物,大量漂在水面和悬浮在水中的杂物使得水体不仅肮脏而且沉重,这些杂物最终使得水面由于肮脏和沉重,对于阳光和风的呼应变得非常迟钝,无法做到在朝霞映照、微风吹拂下泛起细密的绚烂涟漪,以至于谭元寿一唱起“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我就会陷落到怀旧情绪中去。

细密的涟漪是形成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

我知道有一种叫作趋势的东西无可阻挡,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消失,就是趋势无可避免的结局。

⑦树木上的波光似乎在温柔地对抗着趋势,以给人抚慰。

这种纯粹的波光,本来我可以在江南水乡的河面或湖面上很容易看到,现在我即使匍匐在水边,向近看、向远看都难以看到。

遗物主似乎为了安慰我无尽的失落感而让我在窗口认真看河边的樟树,很久以来,冬日宁静的阳光里,樟树的香味会随风丝丝缕缕隐隐飘进我家的客厅和卧房。

⑧那天我因为惊奇于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的53年里都生活在树上,生活在圣栎树、橄榄树、柠檬树、美国榆树、角豆树、桑树、玉兰树、橡树、无花果树、樱桃树、木瓜树、桃树、杏树、梨树、梅树等组成的森林里的故事,便无限感慨地在卧室窗口出神望着河边的老樟树。

我在恍惚中望着森林的枝叶间如长尾山雀般轻盈行走的柯希莫,望见了令我感动的树上的波光。

⑨这波光以树冠的形态呈现浮光跃金的诗情画意,保持并延续了我对水面波光的美好感受。

直到现在,一种温柔的情意使我在这美好的恍惚中,觉得自己就是树上的波光里一条快乐游动的鱼。

(选自2019年3月31日《解放日报》)【注释】①出自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树上的男爵》。

主人公柯希莫成长在一个典型的老式家庭中,逐渐形成叛逆性格,爬上树开始了远离地面的生活。

他逐渐适应了树上的生活,开始狩猎、搭建树屋、引流泉水……8.第⑤段画线句中“愉快地”和“轻快地”,选用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