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书评
国际法读后感

国际法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国际法的书籍,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以前吧,总觉得国际法这东西高高在上,离咱普通人的生活远得很。
可读着读着,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就说其中一个关于领土争端的案例吧。
两个国家为了一小片岛屿争得不可开交,各种证据、历史文献都被搬了出来。
这让我想到了咱们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偶尔也会为了一点地界儿闹点小矛盾。
比如说,张家说李家的篱笆越过了边界,占了自家一点地方;李家又说那块地一直就是他们家的。
这和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其实有点相似,只不过规模大小不同罢了。
在国际法里,对于领土的归属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则和规定。
有的依据历史占有,有的看实际控制,还有的要参考国际条约。
这就好比我们在解决邻里纠纷时,要拿出房契、地契或者找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来评评理。
我还记得书里提到的关于海洋权益的部分。
那些复杂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划分规则,一开始真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可仔细想想,这不就像是我们在食堂打饭,都想排在前面,多占点好处,但又得有个规矩,不然就乱套了。
各个国家在海洋上争资源,就跟我们抢那美味的红烧肉一样,都想多捞点。
还有国际人权法,这让我感触特别深。
我们总是说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可在国际层面上,要保障所有人的人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有些国家因为战争、贫困,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
这让我想起了有次在新闻里看到的,一个战乱地区的孩子,瘦得皮包骨头,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那画面,真的让人心疼。
国际法在努力去规范和保障这些权利,可现实中落实起来,困难重重。
再说说国际贸易法吧。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就像我们在集市上做买卖。
但这里面的规矩可多了去了,什么关税、反倾销措施,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贸易争端。
就好比我和朋友一起摆摊卖东西,我觉得他的价格定得太低,抢了我的生意,咱俩可能就会闹得不愉快。
国家之间也是这样,都想在贸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又得遵守共同的规则。
读了国际法之后,我越发觉得这个世界既复杂又有趣。
国际法书评

国际法书评《国际法》书评《国际法》是日本著名国际法学家松井芳郎等教授合著,由中国政法大学辛崇阳教授翻译,于2004年由中国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国际法方面的著作。
该书是日本大学里使用最多的国际法教科书,也是日本国际法著作汉译丛书出版发行的第一本。
松井芳郎早年求学于日本京都大学,师从著名国际法学家田畑茂二郎,后于名古屋大学任教。
其主要著作有《自决和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联合国和海湾战争》、《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等,此外还有许多合编著作。
该书的写作宗旨是正确把握传统国际法的历史特征,并以人民自决权和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为视角,以近代国际法向现代国际法的转变过程及现代国际法的新发展为素材,结合日本有关国际法的实践和态度,论证现代国际法的构造以及国际法构造转变的现状,肯定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有关国际法发展方向的看法。
本书分为六部分:国际法导论、国际法上的国家、国际法上的空间秩序、有关社会经济及国际合作的国际法、为维持和平与秩序的国际法、武装冲突与法。
共十九章,八十八节。
作者开篇指出全球化的发展,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这种联系突然中断或出现混乱的话,那人们的生活也会面临困难。
所以,为使国家间的交往,跨国界的个人、企业、团体等的交流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法律规制,即各国的国内法和国际法。
作者举例说明,当两国贸易发生摩擦与冲突,适用两国的国内法难以保障该国际贸易的安全时,则需要适用通行的国际法进行法律规制,保证国际贸易的安全顺利进行。
这也体现了国际法的第一个作用,即对各国管辖权的适用范围和行使方法进行规制,保障各国及其国民间的交流顺利进行。
这也是国际法首要的和固有的作用。
第二个作用是国际法在维持和平、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领域,规定了为实现各国的共同目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法律框架,这一作用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在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对传统国际法的两元构造与现代国际法的一元构造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如传统国际法具有不平等性,承认战争为合法,以及反动性,传统国际法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殖民地的瓜分而服务。
国际法读后感

国际法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国际法的书籍,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有了不少稀奇古怪的想法。
国际法,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感觉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儿,和咱小老百姓没啥关系。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就拿国际贸易来说吧,现在全球化发展得这么迅速,咱们买的很多东西可能都是从国外来的,或者咱们国家生产的东西也会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国际法规则。
比如说,关税怎么定,贸易纠纷怎么解决,知识产权怎么保护。
要是没有国际法在那管着,那这贸易市场还不得乱成一锅粥啊!还有国际争端的解决,以前我总觉得两个国家要是闹矛盾了,那还不得直接抄家伙干起来。
但国际法告诉我们,可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
有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机制,像国际仲裁、国际法庭啥的。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事儿,就说两个相邻的国家,为了一片海域的归属权争得不可开交。
这海域里据说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潜在的石油天然气。
一开始,两边的态度都很强硬,民众的情绪也被煽动得特别激动,感觉战争一触即发。
可后来呢,在国际法的框架下,双方同意通过国际仲裁来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证据的提交,专家的论证,最后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裁决。
虽然可能其中一方不是特别满意,但好歹避免了一场战争,让老百姓不用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恐惧之中。
再说说国际人权法吧,这个可太重要了。
咱们总说要尊重人权,可到底啥是人权,怎么保障人权,国际法在这方面也有规定。
比如说,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等等。
我就看过一个报道,说在某个动荡的地区,政府对反对派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很多人的基本权利都被剥夺了。
国际社会通过国际法的手段对这个政府进行谴责和制裁,试图迫使他们改变做法,保障人民的权利。
读到这些的时候,我就在想,国际法其实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游戏规则手册,只不过这个游戏的玩家是各个国家。
这些规则有的时候能让大家公平竞争,友好合作;有的时候呢,也会因为某些国家的私心或者利益冲突而被忽视或者践踏。
国际法读后感

国际法读后感最近读了有关国际法的一些书籍,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以前吧,我总觉得国际法这东西高高在上,离咱普通人的生活远得很。
可真读进去了,才发现它就像个神秘的大网,把全世界都给罩在了里头。
就拿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来说,那可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有的国家为了一小块土地,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惜大动干戈。
我就在书里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相邻的国家,A 国和 B 国,因为一片靠海的小岛闹得不可开交。
这个小岛呢,面积不大,也就几平方公里。
可它的位置特别重要,周围的海域据说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潜在的石油天然气。
A 国说,这岛自古以来就是他们的,他们的祖先在几百年前就在岛上捕鱼、晒网。
还拿出了一堆古老的地图和文献来证明。
B 国也不甘示弱,说他们的渔民也经常在这片海域作业,而且他们的船只在几十年前就经常停靠在这个小岛。
两边的政府都很强硬,民众也跟着激动起来。
A 国的民众上街游行,喊着要保卫国家的领土主权,B 国的民众也在社交媒体上大声疾呼,指责对方无理取闹。
这一来二去的,局势越来越紧张。
国际法庭被牵扯了进来,两边都派出了最厉害的律师团队,那场面,就跟电影里的法庭辩论似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
A 国的律师拿着放大镜研究那些古老的文献,一字一句地解读,试图证明自己国家的主权无可争议。
B 国的律师则从国际法的原则出发,强调公平、正义,说不能光看历史,还要考虑现实的情况。
法庭外面,媒体记者们长枪短炮地守着,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小小的岛上。
我当时就在想,这国际法到底能不能给个公正的裁决呢?是偏向历史的依据,还是更看重现实的利益?再说说国际贸易中的那些事儿。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不像咱在菜市场买菜那么简单。
有各种关税、贸易壁垒,还有复杂的贸易协定。
比如说,C 国向 D 国出口了一大批电子产品,D 国突然说这些产品不符合他们的环保标准,要加征高额的关税。
C 国当然不干啦,说这标准是你临时变的,不公平。
这时候,国际法就得出来主持公道了。
国际法著作读后感

国际法著作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国际法的著作,读完之后那感觉就像是在知识的迷宫里走了一遭,既新奇又有点晕头转向。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国际法,这得多高大上又枯燥啊。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就像一个超级复杂又超级有趣的大拼图。
每一块小知识都是拼图的一部分,从国家主权到外交关系,从海洋法到外层空间法,感觉就像在探索一个没有边界的神秘世界。
比如说国家主权这一块,我以前就觉得国家主权就是一个国家自己说了算呗。
但书里详细地阐述了主权在国际交往中的各种体现和限制。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自己家里虽然可以自由活动,但也要遵守小区的一些基本规定一样。
国家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又在各种国际事务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这就像是一场微妙的舞蹈,每个国家都要在维护自己主权的同时,考虑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再说说海洋法。
哇,原来海洋可不是一片可以随便撒欢儿的大水坑。
从领海、毗连区到专属经济区,再到公海,每一片海域都有着不同的规则。
我读到关于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海上航行等方面的规定时,就仿佛看到各个国家的船只在海上按照不同的路线和规则行驶,就像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只不过这个“马路”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而且关于海洋划界的争端,那简直就像邻里之间为了一堵墙的位置争得面红耳赤一样,只不过这里的“邻里”是国家,而那堵“墙”是看不见的海洋边界线。
外交关系那部分也特别有意思。
外交官们就像是一群特殊的使者,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规则。
书中提到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时候,我就想,这外交官们就像是拥有了特殊通行证的超级英雄,在别的国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但同时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他们的工作就像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利益之间搭建桥梁,有时候可能是坚固的石桥,有时候可能是脆弱的木桥,但不管怎样,都是为了让各个国家能够在这座桥上互相交流、互相理解。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和术语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跳来跳去,让我眼花缭乱。
国际法读后感

国际法读后感在翻开这本关于国际法的书籍之前,我对国际法的认知就如同那清晨的迷雾,朦朦胧胧,似懂非懂。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国际法,这看似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领域,却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与我们日常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中所阐述的那些原则、规则和制度,不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如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
就拿国家主权这个概念来说吧,以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似乎只存在于政治课本和新闻报道中。
但通过书中的案例和分析,我逐渐明白,国家主权就像是一个家庭的家长权威,它决定了这个“家”的边界和规则。
比如说,一个国家有权决定自己的经济政策、外交方针,就像家长有权决定家庭的开支和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样。
但同时,这种主权也不是绝对的,就像家长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孩子,还得遵守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还有国际争端的解决方式,以前我以为就是两个国家吵吵架,或者干脆打一架。
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像谈判、调解、仲裁等等。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邻里纠纷,如果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或者找个公正的第三方来评评理,很多矛盾其实都能化解,而不是非得闹得不可开交。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国际法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游戏规则手册”,只不过这个“游戏”的参与者是世界上的各个国家。
每个国家都要遵守这些规则,才能在这个“国际大舞台”上玩得转。
但有时候,一些国家会试图钻规则的空子,或者干脆无视规则,这就好比在游戏中作弊。
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就会像“裁判”一样,出来维护规则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个关于海洋权益的案例。
两个相邻的国家为了一片海域的归属权争得不可开交,都说这片海域是自己的。
一方说,我们的渔民世世代代都在这里捕鱼,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海域。
另一方则拿出各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证明这片海域一直就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
这就像两个小孩在争一个心爱的玩具,谁也不肯让步。
国际法入门书籍 读后感

国际法入门书籍读后感读了国际法入门的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大世界的小窗户。
以前我只知道我们学校的规则,谁要是在教室里乱跑或者上课说话,就会被老师批评。
可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世界上也有好多规则,这就是国际法。
书里有好多有趣的故事。
就像在海上,不同国家的船都在航行。
有一艘船在公海上遇到了困难,别的国家的船就去帮忙了。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有同学摔倒了,大家都会去扶一样。
虽然各个国家都不一样,但在公海上大家都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比如要互相救助遇到危险的船只。
还有关于国界的故事。
国界就像我们家的院墙一样,把每个国家分开。
但是国界的划分有时候很复杂。
书里说有的地方是以一条河为界,河这边是一个国家,河那边是另一个国家。
这让我想起我们和邻居家的院子,中间可能就用一道矮墙分开。
不同的是,国家之间的“墙”要分得更仔细,而且有很多的规则。
比如说,不能随便越过国界,就像我们不能随便进邻居家院子一样。
我还读到了关于保护动物的国际法。
世界上有好多漂亮的动物,像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的宝贝,可是别的国家的人也很喜欢。
国际法就规定大家都要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不能随便捕杀或者伤害它们。
这就像我们在公园里看到小松鼠,大家都不会去伤害它,而是会去喂它吃的,因为它是小生命,很可爱。
国家之间也要保护那些在各个国家都有的动物,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世界变得更有趣了。
我知道了每个国家就像我们学校里的每个同学,大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大家也要一起遵守规则。
我们在学校里遵守校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校更好。
国家遵守国际法,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和平、更美好。
我希望所有的国家都能好好遵守国际法,这样世界上就会少很多争吵和战争。
就像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不打闹,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一起玩耍。
国家之间如果都遵守国际法,也能一起开开心心地做很多事情,像一起探索太空,一起分享好的东西,那该多好呀。
国际法读后感

国际法读后感国际法,这三个字听起来好像特别高大上,遥不可及。
一开始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玩意儿跟咱普通人的生活能有啥关系?但当我真正深入去了解,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我才发现,原来国际法就像一个隐形的大网,在我们看似平常的世界里悄悄地发挥着作用。
就拿国际贸易来说吧,我之前一直觉得买外国的东西,卖咱们国家的东西,不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简单得很嘛。
可后来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多了去了。
比如说,不同国家对于同一种商品的质量标准可能完全不一样。
咱们觉得好的东西,到了别的国家可能就不符合规定;反过来,人家的好东西,咱们这儿的标准可能又卡得死死的。
这时候,国际法就出来说话了,它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让大家在一个相对公平的框架里做生意。
我记得有一次在新闻里看到,咱们国家的一家企业出口了一批服装到欧洲。
本来一切都顺顺利利的,结果到了那边,人家说这衣服的某些材料不符合他们的环保标准,要全部退回来。
这可把企业给坑惨了,损失了一大笔钱。
当时我就在想,要是早能把国际法里关于贸易标准的这些规定研究透了,是不是就能避免这样的倒霉事儿呢?还有领土争端的问题,这在国际法里也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有些小岛或者边境地区,几个国家都争着说是自己的。
这时候,国际法就得出来判断,依据历史、条约、实际控制等等各种复杂的因素。
我曾经特别好奇地去研究过一些著名的领土争端案例,那过程简直比看悬疑剧还精彩。
比如说,有两个相邻的国家,都声称对一片海域拥有主权。
两边都拿出了各种各样的证据,有古老的地图,有历史上的文献记载,还有现代的实际开发情况。
国际法就像一个公正的裁判,一点点地分析这些证据,权衡各方的利益,最后做出裁决。
这可不仅仅是划几条线那么简单,背后涉及到的资源、经济利益、国家安全,那都是至关重要的。
再说说外交豁免权吧,这也是国际法里挺有意思的一个点。
想象一下,外国的外交官在咱们国家,就算犯了点小错误,咱也不能随便就按照咱们的法律去处理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法》书评
《国际法》是日本著名国际法学家松井芳郎等教授合著,由中国政法大学辛崇阳教授翻译,于2004年由中国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国际法方面的著作。
该书是日本大学里使用最多的国际法教科书,也是日本国际法著作汉译丛书出版发行的第一本。
松井芳郎早年求学于日本京都大学,师从著名国际法学家田畑茂二郎,后于名古屋大学任教。
其主要著作有《自决和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联合国和海湾战争》、《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等,此外还有许多合编著作。
该书的写作宗旨是正确把握传统国际法的历史特征,并以人民自决权和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为视角,以近代国际法向现代国际法的转变过程及现代国际法的新发展为素材,结合日本有关国际法的实践和态度,论证现代国际法的构造以及国际法构造转变的现状,肯定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有关国际法发展方向的看法。
本书分为六部分:国际法导论、国际法上的国家、国际法上的空间秩序、有关社会经济及国际合作的国际法、为维持和平与秩序的国际法、武装冲突与法。
共十九章,八十八节。
作者开篇指出全球化的发展,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这种联系突然中断或出现混乱的话,那人们的生活也会面临困难。
所以,为使国家间的交往,跨国界的个人、企业、团体等的交流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法律规制,即各国的国内法和国际法。
作者举例说明,当两国贸易发生摩擦与冲突,适用两国的国内法难以保障该国际贸易的安全时,则需要适用通行的国际法进行法律规制,保证国际贸易的安全顺利进行。
这也体现了国际法的第一个作用,即对各国管辖权的适用范围和行使方法进行规制,保障各国及其国民间的交流顺利进行。
这也是国际法首要的和固有的作用。
第二个作用是国际法在维持和平、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领域,规定了为实现各国的共同目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法律框架,这一作用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在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对传统国际法的两元构造与现代国际法的一元构造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如传统国际法具有不平等性,承认战争为合法,以及反动性,传统国际法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殖民地的瓜分而服务。
通常认为传统国际法诞生的标志是1648年订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其后随着近代主权国家的发展、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之时,传统国际法也已经基本确立。
然而传统国际法是不平等的国际法,它只承认具有资本主义的社会体制、法律和行政制度的欧
洲发达国家为完全的国际法主体,十九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中国和日本被认为是不完全的国际法主体,有居民居住、并形成了独自的国家、但欠发达的以非洲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作为“无主地”成为了发达国家通过先占进行殖民统治的对象,并且只是作为国际法的客体。
当时的发达国家在谋求原料和市场的斗争中,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导致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割分。
战争成为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诉诸战争被认为是主权最重要的属性。
传统国际法承认战争是合法的,具有二元结构,即平时国际法与战时国际法。
一旦战争开始,国家间就适用与平时国际法内容完全不同的战时国际法。
而且战时国际法分为适用于交战国的交战法规和规定交战国与中立国关系的中立法规。
但是这些规定均建立在无差别战争观念上,即不管战争的原因,也不管是谁发起战争,都平等地适用于交战各方。
近代国际法不仅不限制诉诸战争,而且在平时国际法中也将以维持势力均衡、保护在外国的本国国民以及人道主义干涉等为由使用武力视为合法。
因此作者说传统国际法是由一小撮发达国家对众多中小国家和广大非欧洲世界依据实力进行统治的法。
作者批判传统国际法的弊端同时,又对现代国际法的形成进行了阐释。
作者指出传统国际法只承认文明国家的主体资格,使殖民统治合法化,而现代国际法不问国家的社会经济构造、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承认所有国家的平等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这一转变是由曾仅作为一项政治原则的自决权通过作为人民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得以确立而带来的。
传统国际法具有两元构造,现代国际法为平时法的一元构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开始限制战争,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进一步明确废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而没有使用“禁止使用武力”的措辞,这就使得侵略者借口他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而推脱罪责。
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就是在这样的借口下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让人们清晰意识到完全有必要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
因此,1945年《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之基本原则。
作者在本书中还介绍了日本对国际法的实践与态度。
如在第一章第二节国际法的历史中提到了日本是如何参与国际社会的。
作者指出,日本根据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实施开放政策,但日本还不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并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日本想要确立完全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于是日本政府选择了以传统国际法为前提,在国内推行“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改革司法制度,实行“脱亚入欧”的政策。
以1894年《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为开始,成功缔结了平等条约,由此日本成为完全的国际法主体,并通过《马关条约》,确立了与亚洲各国的不平等关系。
作者在第三部分第八章国家领土的第二节领土的取得与丧失中提到了日本的领土问题。
苏联与日本关于千岛问题的争端,日本与韩国关于竹岛归属,日本与中国存在的钓鱼岛的争端等。
作者在第十章国际海洋法第六节日本与海洋法一节中阐述了日本对海洋法的一些态度,如日本作为海洋发达国家想尽可能地将自由的海洋空间保留的大一些,反对《大陆架公约》,主张领海宽度为3公里,反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主张,但是在12海里领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主张成为世界趋势的情形下,日本最终制定了《领海法》。
于1996年承认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同时,还制定了《有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法律》等三个新法律,设立了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以适应《公约》所规定的制度。
该书第十六章争端的和平解决第八节国际诉讼与日本,提到了日本国际诉讼的一些实践,作者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对国际诉讼采取消极态度,相关的诉讼案件有1875年的玛利亚.鲁斯号案,1905年的房屋税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国际诉讼,特别是国际法采取了积极态度,相关案件有日本与在澳大利亚间阿拉弗拉海捕捞珍珠贝争端和与新西兰间的鱼业水域争端,该争端都未提交国际法院。
在1993年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具体实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订立了《南金枪鱼保护公约》,在此条约实施过程中,发生了以日本超过本国捕捞配额、实施调查捕捞为契机,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控告事件即南金枪鱼事件。
事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重开外交谈判,包括为调查资源状况实施调查捕鱼问题在内,为保护和管理南金枪鱼资源的新措施成功地达成了一些协议。
此书是日本学者编著的教科书,作者试图客观的介绍日本对国际法的态度,然其学者站在日本立场上,其言语仍有维护日本利益之嫌。
在与中国领土争端中,中国称该系列小岛为钓鱼岛,日本称该系列小岛为尖阁群岛,本书作者采用日本通行的尖阁群岛之称谓。
且作者在书中称这些岛屿在1985年已划归冲绳县管辖,任何国家未对其领有权问题提出争议。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突然”主张该岛的领有权。
中国在1992年制定《领海法》时明确规定钓鱼岛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迅速”提出抗议,并提出了他们的主张,如称在《日清合约》的谈判过程中,不存在讨论钓鱼岛归属问题的事实,且七十多年间,该岛的领有权都未产生过争议,以此来对抗中国的主张。
对于钓鱼岛问题,争端尚未解决,书中只涉及日本立场,而未说明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争议的焦点所在等问题。
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书中用词描述有失公正,难免有偏袒之见。
日本学者松井芳郎等教授合著,由中国政法大学辛崇阳教授翻译的《国际法》一书,是一本很好的介绍现代国际法的著作,该书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内容详实丰富全面,有大量的案例资料介绍国际法的实践,书中且涉及到日本对国际法的态度与实践。
该书语言清晰明了,但涉及到许多法律方面的专业术语与国际条约,因此适宜法律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