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9) 提高渗透率作用
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使其碳酸化。碳酸水与油藏的碳酸盐反应,
生成碳酸氢盐。碳酸氢盐易溶于水,导致碳酸盐尤其是井筒周围的
大量水和二氧化碳通过的碳酸岩渗透率提高,使地层渗透率得
精选版课件ppt
6
以改善,上述作用可使砂岩渗透率提高5%-15%,同时二氧化碳还有利于 抑制粘土膨胀。另外,二氧化碳-水混合物由于酸化作用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解出无机垢堵塞、疏通油流通道、恢复单井产能。
图2-2 原油的膨胀系数与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数关系
(4) 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
在一定压力下,二氧化碳混合物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不同组分的轻质 烃,降低原油相对密度,从而提高采收率。二氧化碳首先萃取和汽化 原油中的轻质烃,随后较重质烃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
(5) 混相效应
混相效应是指两种流体能相互溶解而不存在界面,消除了界面张力。
油(原油密度为0.8550-0.9042)油藏进行了
CO2驱综合研究。1997年,投资11亿美元在韦
本油田进行大规模CO2混相驱采油。经研究,
注CO2的采收率将比注水高30%-40%,生产寿
命延长25年以上。
精选版课件ppt
21
2、国内CO2驱研究及应用概况
CO2吞吐: 国内部分油田(吉林、胜利等)也陆续实施了许
所示:
精选版课件ppt
2
图2-1 原油粘度降低与二氧化碳饱和压力的关系(50℃)
μo--原油粘度; μm—溶有二氧化碳的原油粘度
(2 )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 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使其碳酸化。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同 时也降低了水的流度,改善了油与水流度比,扩大了波及体积。 (3) 膨胀作用 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使原油体积大幅度膨胀,便可以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 还有利于膨胀后的剩余油脱离地层水以及岩石表面的束缚,变成可动油,使驱油 效率升高,提高原油采收率。原油的密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原油的膨胀 系数越大[1]。。图2-2为原油的膨胀精系选数版课与件二pp氧t 化碳物质的量分数关系。从图3 2-2 可以看到,原油中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数越大,原油的膨胀系数越大。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作者:吕卫国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随着油藏开采技术日趋成熟,CO2驱油结合地质埋存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CO2捕集和驱油一体化方面。

特超低渗透油藏以及高含水后期油藏提产与CO2吞吐密切相关。

在多孔介质条件下,CO2具有多相相态,其驱油机理为CO2驱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界面张力、相态、流度和孔隙结构都关系到驱油效果的好坏,应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驱油机理的研究可以在CT、核磁共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CO2岩心驱替实验。

从实際应用情况来看,注CO2能够有效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应不断总结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根据油气藏的不同类型,设计相应的注CO2驱及CO2吞吐机制。

关键词:采收率;驱油机理;驱替实验1 CO2驱油气水三相相态评价在注CO2过程中,CO2气体与油具有混相性,了解其驱油机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油藏原油、注入溶剂和顶替气及其混合物的相态;②溶剂和原油、溶剂和顶替气间的传质作用;③流态。

现场取样之后,使用PVT仪,在高温高压状态下观察油和气的相态变化,研究对象不仅包括CO2和原油,必须将地层水纳入考虑范围,进行油气水三相相态研究。

2 CO2驱油机理评价注气多次接触混相机理有两种方式,即向前多次接触(蒸发混相驱)和向后多次接触(凝析混相驱)。

CO2驱主要为蒸发混相,油藏中通常具有凝析--蒸发双重作用。

细管实验测试可获得混相压力。

CO2驱油的原理是原油中注入CO2使其体积膨胀,含油饱和度上升;使原油的黏度降低,具备较好的流动性;有效提高毛细管渗吸作用。

CO2溶于水时能够提高水黏度,原来难以提取的一些矿物成分可溶于CO2水溶液,加大了储层渗透率;油水界面张力减小,驱油效果得到加强。

CO2在油、水中较易扩散,能够均匀分布,有利于维持系统稳定。

CO2能够抽提原油中C2-C30的烃类,使剩余油饱和度降低。

岩心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实验、微观驱油实验、细管实验等可以对CO2驱油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各种气驱机理

各种气驱机理

气体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方法、注气驱帖子创建时间: 2014年11月19日10:36评论:0浏览:876投稿气体混相驱气体混相驱的目的是利用注入气怵能与原油达到混相的特性,使注入流体与原油之间的界面消失,即界面张力降低至零,从而驱替出油藏的残余油。

气体混相驱按混相机理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驱和多次接触混相驱。

按注入气体类型可分为烃类气体混相驱(如LPG 段塞驱、富气驱、贫气驱)和非烃类气体混相驱(如CO2驱和N2驱)。

(一)LPG 段塞混相驱液化石油气(简称LPG)段塞混相驱是指首先注入与地下原油能一次接触达到混相的溶剂段塞,如LPG、丙烷等,然后注入天然气、惰性气体或水。

LP G 段塞混相驱工艺中水段塞是用来控制流度、提高波及效率的)。

一般来说,L PG 段塞尺寸约为10%~15%孔隙体积,而后续的天然气或水的段塞尺寸就非常大。

LPG 段塞混相驱非常有效。

注入的LPG 段塞与原油达到混相后,残余的油滴及可动油都可能被采出,因此这种方法的采收率较高。

此外,混相压力低、适应性强等都是LPG 段塞混相驱的优点。

但是,LPG 段塞混相驱的成本高以及波及效率低等因素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二)富气混相驱富气是富含丙烷、丁烷和戊烷的烃类气体。

富气混相驱是指往油层中注入富含C2—C6中间组分的烃类气体段塞,然后再注入干气段塞,通过富气与原油多次接触达到混相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注入富气与原油接触时,注入气中的C2—C6组分凝析而进入油相,形成一个由C2—C6富气和原油的混相带,如果注入的富气能保证足够的量时,混相带就会向前不断地把油推向生产井。

由于富气成本要比干气高,因此通常是富气段塞后紧接的是干气。

尽管富气驱的成本低于LPG 段塞驱,但是要求的混相压力相对较高。

富气驱的优点是基本上能完全驱替油层内所接触的残余油,而且一旦混相带被破坏能后自身修复,重新获得混相。

但是,富气驱仍然成本较高,而且重力超覆、粘性指进现象严重,波及效率较低。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谢谢Biblioteka 四、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技术应用
1、CO2混相驱对开采下面几类油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水驱效果差的低渗透油藏;
(2)水驱完全枯竭的砂岩油藏;
(3)接近开采经济极限深层、气质油藏; (4)利用CO2重力稳定混相驱开采多盐丘油藏。
四、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技术应用
(1)可用CO2来恢复枯竭油藏的压力。 特别是对于低渗透油藏,在不能以经济速度注水或驱 替溶剂段塞来提高油藏的压力时,采用注CO2就可能办到, 因为低渗透性油层对注入CO2这类低粘度流体的阻力很 小。 (2)重力稳定非混相驱替。用于开采高倾角、垂向渗透率高 的油藏。 (3)重油CO2驱,可以改善重油的流度,从而改善水驱效 率。 (4)应用CO2驱开采高粘度原油
三、CO2非混相驱驱油机理
(1)降低原油粘度 CO2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试验表明,原油粘度 越高,粘度降低程度越大。40℃时,CO2溶于沥青可以大大 降低沥青的粘度。温度较高(大于120℃)时,因CO2溶解度 降低,降粘作用反而变差。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压力升高 时,CO2溶解度升高,降粘作用随之提高,但是,压力过高,若压 力超过饱和压力时,粘度反而上升。原油粘度降低时,原油 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一、CO2驱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二、CO2混相驱驱油机理 三、CO2非混相驱驱油机理 四、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技术应用 五、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应用优点
一、CO2驱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1、CO2驱研究背景 我国低渗、特低渗油藏投入开发后暴露出许多矛盾, 如自然产能低、地层能量不足、地层压力下降快等,而注 水补充能量因油藏地质条件的限制受到很大制约,因此采 收率均较低。从国外EOR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气驱特别是 CO2混相驱将是提高我国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前景的方 法。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仍采用注水开发,这就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对此,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

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二氧化碳驱油,是一种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以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

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密度是1.977克/升。

当温度压力高于临界点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发生变化:形态近于液体,黏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

这时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其溶解性、穿透性均超过水、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如果将二氧化碳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它就能够有选择性地把该物质中所含的极性、沸点和分子量不同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萃取出来的混合物在压力下降或温度升高时,其中的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的二氧化碳气体,而被萃取的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二氧化碳与萃取物就迅速分离为两相,这样,可以从许多种物质中提取其有效成分。

二氧化碳驱油一般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15%,延长油井生产寿命15~20年。

在二氧化碳与地层原油初次接触时并不能形成混相,但在合适的压力、温度和原油组分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形成混相前缘。

超临界流体将从原油中萃取出较重的碳氢化合物,并不断使驱替前缘的气体浓缩。

于是,二氧化碳和原油就变成混相的液体,形成单一液相,从而可以有效地将地层原油驱替到生产井。

应用混相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是气体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MMP是确定气驱最佳工作压力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因为混相驱油比非混相驱油能采出更多的原油,所以希望在等于或略高于MMP下进行气驱。

如果压力远高于MMP,就容易造成地层破裂,无法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其结果是不仅不能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还会降低经济效益。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及比较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及比较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及比较1.2 CO2-EOR驱油技术目前CO2-EOR的实施方法主要有CO2混相驱、CO2非混相驱和CO2吞吐,其中CO2混相驱应用最为普遍。

另外,CO2-EOR实施中也有热CO2驱、碳酸水驱、就地生成CO2技术等其他方法。

1.2.1 CO2混相驱CO2混相驱一般采用CO2与水交替注入储层的方法,具体注入方法取决于储层的性质,主要有连续注入、简单注入、锥形注入等(如图2)。

实施过程中首先注入CO2,由于连续注CO2驱替油层时宏观波及系数很低,因此注水改变二氧化碳的驱油速度,扩大CO2的波及效率。

基本机理是CO2和地层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混相带前缘,该前缘作为单相流体移动并有效地把原油驱替到生产井(图3),由于混相,多孔介质中的毛细管力降至为零,理论上可使微观驱替效率达到100%。

混相驱要求油藏压力高于或等于CO2与原油完全混相的最低压力(MMP)。

由于受地层破裂压力等条件的限制,该方法通常用于原油相对密度小于0.89g/cm3,油层温度小于120℃的中、深层油藏。

通过CO2混相驱,原油采收率比注水方法提高约30%~40%。

与水交替注入驱油示意图图2 CO2混相驱技术示意图图3 CO2混相驱对开采下面几类油根据以往的经验,CO2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不合适水驱开采的低渗透油藏。

(2)水淹后的砂岩油藏。

(3)接近开采经济极限的深层、轻质油藏。

1.2.2 CO2非混相驱CO2非混相驱效率次于混相驱,但高于水驱或惰性气驱,一般以重力稳定CO2注入方式生产,将二氧化碳注入到圈闭构造的顶部,使原油向下及构造两边移动,在构造两边的生产井中将原油采出(图4)。

主要采油机理是对原油中轻烃汽化和抽提,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降低,界面张力减小。

另外,CO2还可以提高或保持地层压力,当地层压力下降时,CO2就会从饱和了CO2的原油中溢出,形成溶解气驱,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适用于非混相驱的油藏类型主要有:(1)重油或高黏油油藏;(2)压力衰竭的低渗透油藏;(3)高倾角、垂向渗透率高的油藏。

CO2-EOR驱油技术

CO2-EOR驱油技术



目前该技术已在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胜利油田和 辽河油田等进行过试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郝 敏等,2010)。 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该技术是缓解环境污染压力、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并且我国的低渗透和 稠油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该技术成本低廉、成效显 著,因此在我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江怀友,沈平平,卢颖,江良冀,罗金玲. CO2提高世界油气 资源采收率现状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10,02:510+120. [2]郝敏,宋永臣. 利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J]. 钻采工艺,2010,04:59-63+139. [3]王涛,姚约东,李相方,李虎,石俊芳,杨祝华. 二氧化碳驱油 效果影响因素与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2008,24:3033.
①储层的深度范围在1000~3000m范围内;
②致密和高渗透率储层;
③原油黏度为低或中等级别;
④储层为砂岩或碳酸盐岩。

主要机理是: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油水流度比,使 原油膨胀,乳化作用及降压开采。 CO2在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压力 降低时, CO2从饱和 CO2的原油中溢出并驱动原 油,形成溶解气驱。气态CO2渗入地层与地层水反 应产生的碳酸,能有效改善井筒周围地层的渗透率, 提高驱油效率(王涛等,2008)。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及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都 与CO2的排放紧密相关,同时资源的匮竭,提高石 油的采收率显得十分重要。所以CO2-EOR( CO2 enhanced oil recovery)技术既能做到CO2的地 质封存,同时也能提高石油采收率。
CO2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主要有促进原油膨胀、改变 油水流动比、溶解气驱等。 ① CO2混相驱 稀油油藏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及比较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及比较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及比较1.2 CO2-EOR驱油技术目前CO2-EOR的实施方法主要有CO2混相驱、CO2非混相驱和CO2吞吐,其中CO2混相驱应用最为普遍。

另外,CO2-EOR实施中也有热CO2驱、碳酸水驱、就地生成CO2技术等其他方法。

1.2.1 CO2混相驱CO2混相驱一般采用CO2与水交替注入储层的方法,具体注入方法取决于储层的性质,主要有连续注入、简单注入、锥形注入等(如图2)。

实施过程中首先注入CO2,由于连续注CO2驱替油层时宏观波及系数很低,因此注水改变二氧化碳的驱油速度,扩大CO2的波及效率。

基本机理是CO2和地层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混相带前缘,该前缘作为单相流体移动并有效地把原油驱替到生产井(图3),由于混相,多孔介质中的毛细管力降至为零,理论上可使微观驱替效率达到100%。

混相驱要求油藏压力高于或等于CO2与原油完全混相的最低压力(MMP)。

由于受地层破裂压力等条件的限制,该方法通常用于原油相对密度小于0.89g/cm3,油层温度小于120℃的中、深层油藏。

通过CO2混相驱,原油采收率比注水方法提高约30%~40%。

与水交替注入驱油示意图图2 CO2混相驱技术示意图图3 CO2混相驱对开采下面几类油根据以往的经验,CO2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不合适水驱开采的低渗透油藏。

(2)水淹后的砂岩油藏。

(3)接近开采经济极限的深层、轻质油藏。

1.2.2 CO2非混相驱CO2非混相驱效率次于混相驱,但高于水驱或惰性气驱,一般以重力稳定CO2注入方式生产,将二氧化碳注入到圈闭构造的顶部,使原油向下及构造两边移动,在构造两边的生产井中将原油采出(图4)。

主要采油机理是对原油中轻烃汽化和抽提,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降低,界面张力减小。

另外,CO2还可以提高或保持地层压力,当地层压力下降时,CO2就会从饱和了CO2的原油中溢出,形成溶解气驱,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适用于非混相驱的油藏类型主要有:(1)重油或高黏油油藏;(2)压力衰竭的低渗透油藏;(3)高倾角、垂向渗透率高的油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2014年 4 月 12 日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CO2驱是把CO2注入油层,依靠CO2的膨胀、降粘等机理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随着人们对温室效应认识,将CO2 注入地层不仅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还可以起到封存CO2的作用,是三次采油方法中最具有潜力的采油技术。

CO2混相驱
我国低渗、特低渗油藏投入开发后暴露出许多矛盾,如自然产能低、地层能量不足、地层压力下降快等,而注水补充能量因油藏地质条件的限制受到很大制约,因此采收率均较低。

从国外EOR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气驱特别是CO2混相驱将是提高我国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前景的方法。

1、CO2的基本性质
在标准条件下,也即在0.1MPa压力、273.2K(绝对温度)下二氧化碳是气体状态,气态二氧化碳密度D=0.08-0.1千克/立方米,气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2~0.08毫帕秒,液态二氧化碳密度D=0.5-0.9千克/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5-0.1毫帕秒,但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液态与气态二氧化碳的密度相近,为0.6-0.8吨/立方米。

压力、温度对二氧化碳的相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压力对二氧化碳相态几乎不起作用,即在任何压力下二氧化碳都呈现气体状态,因此在地层温度较高的油层中应用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通常是气体状态而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无关。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质要比气体烃类好得多,地层条件下在水中溶解度为30-60立方米/立方米,而质量比浓度可以达到3-5%,其水中溶解度受压力、温度、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降低,随地层水矿化度增加而降低。

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化水”,结果使水的粘度有所增加。

二氧化碳在地层中存在,可是泥岩的膨胀减弱。

二氧化碳在油中溶解度远高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是水中溶解度的4-10倍,当二氧化碳水溶液与原油接触时,由于其与油、水溶解度的差异,二氧化碳能够从水中转移到油中,在转移过程中水中二氧化碳与油相界面张力很低,驱替过程很类似于混相驱。

水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破碎和冲刷、清洗掉岩石表面油膜,从而保持水膜的连续性,造成很低界面张力,让油滴在孔隙通道中自由运移,使油的相对渗透率增加。

当压力超过“完全混相压力”时,不论油中有多少二氧化碳,油与二氧化碳都将形成单相混合物,即达到无限溶混状态。

低粘度原有混相压力低,重质高粘度原油混相压力高。

二氧化碳与原油混相压力还与原油饱和压力有关。

此外,地层温度也影响混相压力。

2、驱油机理
注入的流体与油藏原油在油层中反复接触,发生分子扩散作用,组分传质,最终消除多相状态,达到混相,这就是所谓的多级接触混相(动态混相)。

这种接触混相的过程,会产生一个相过渡带,位于
驱替前缘,在这个过渡带中,流体的组成由油藏原油的原始组成过渡为注入的流体的组成。

向前接触和向后接触是多级接触混相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向前接触混相过程是指注入气不断与新鲜的地层油接触,将油相所含的中间烃蒸发到气相中去,最终实现混相的过程。

向后接触过程是指地层油不断接触新鲜的注入气,不断凝析注入气中所含的中间烃,最终达到多次接触混相的一种混相形式。

这两种驱替过程是同时但在地层中不同地点发生。

向前接触发生在前缘,而向后接触发生在后缘。

混相驱油是在地层高温条件下,原油中轻质烃类分子被CO2析取到气相中,形成富含烃类的气相和溶解CO2的液相(原油)两种状态。

其驱油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当压力足够高时,CO2析取原油中轻质组分后,原油溶解沥青、石蜡的能力下降,重质成分从原油中析出,原油黏度大幅度下降,提高了油的流动能力达到混相驱油的目的。

在适合的储层压力、温度及原油组分等条件下,临界CO2与原油混合,形成一种简单的流体相同。

(2)CO2在地层油中具有较高的溶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地层油膨胀,充分发挥地层油的弹性膨胀能,推动流体流人井底。

(3)油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原油表面张力减小。

图1反映了几种油-气系统界面张力与压力的关系,它表明了溶解气种类对油气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随着压力的增加,原油-空气系统的表面张力减小不大,这是由于氮气(空气的主要成分)在油中的溶解度极低,因
此,系统的表面张力随压力变化缓慢。

对于原油-CO2系统,由于CO2的饱和蒸汽压很小,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大于甲烷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因此原油-CO2系统的界面张力随着压力增加而快速下降。

对于原油-天然气系统而言,天然气中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等使得天然气在油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氮气的溶解度,故界面张力随压力增加而急剧降低。

图2-3 典型油-气系统界面张力
(①原油与空气;②原油与天然气;③原油与CO2)
CO2非混相驱
1、重油的相对分子量很高,CO2与原油的混相压力比油藏压力高得多,因此通过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必须依赖非混相驱。

在非混相驱中, CO2溶入原油后,使油膨胀,并降低油的粘度,从而达到驱油增产的目的。

通过介绍非混相CO2驱在油藏增产中的驱油机理,证明 CO2作为一种有效的驱油剂,可以提高油藏原油的采收率。

2、驱油机理
(1)降低原油粘度
CO2溶于原油后,降低了原油粘度,试验表明,原油粘度越高,粘度降低
程度越大。

40℃时,CO2溶于沥青可以大大降低沥青的粘度。

温度较高(大于120℃)时,因CO2溶解度降低,降粘作用反而变差。

在同一温度
条件下,压力升高时,CO2溶解度升高,降粘作用随之提高,但是,压力
过高,若压力超过饱和压力时,粘度反而上升。

原油粘度降低时,原油
流动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

(2)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
大量的CO2溶于原油和水,将使原油和水碳酸化。

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

一般地,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可使水粘度增加20% -30%,水流度增加2-3倍,同时随着原油流度的降低,油水流度比和油水界
面张力将进一步减小,使油更易于流动。

(3)膨胀作用
CO2溶于原油中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原油体积膨胀的大小,不但取决于
原油分子量的大小,而且也取决CO2的溶解量。

(4)溶解气驱作用
由于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较大,在注人过程中,一部分CO2溶于原油,随着注人压力上升,溶解的CO2量越来越多,当油藏停止注CO2时, 随
着生产的进行,油藏压力降低,油藏原油中的CO2就会从原油中分离出来,为溶解气驱提供能量,形成类似于天然类型的溶解气驱。

即使停驻,油藏中的CO2气体仍然可以驱替油藏中的原油,而且,一部分 CO2像残
余气一样圈闭在油藏中,进一步增加采出油量,从而达到提高原油的
采收率的目的。

(5)提高渗透率和酸化解堵作用
二氧化碳-水的混合物略带酸性并与地层基质相应地发生反应。

在页岩中,由于pH值降低,碳酸稳定了粘土,生成的碳酸氢盐很容易溶于水,它可以导致碳酸盐的渗透率提高,尤其是井筒周围的大量水和二
氧化碳通过碳酸岩时圈。

另外,二氧化碳-水混合物由于酸化作用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储层无机垢堵塞,疏通油流通道,恢复单井能。

(6)分子扩散作用
非混相CO2驱油机理主要建立在CO2溶于油引起油特性改变的基础上。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油的粘度和增加油的体积,以便获得最佳驱油效率,必须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要有足够的时间使CO2饱和原油。

但是,地层基岩是复杂的,注入CO2也很难与油藏中原油完全混合好。

多数情况下,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