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案

合集下载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致大海》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能够品味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普希金,俄国著名诗人,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2)《致大海》创作背景:诗人流放期间,对大海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诗文主题解析:(1)诗人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怀念之情;(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文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3.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文背景;(2)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想象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大海的情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致大海》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致大海》的内容;(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海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的描述和表达。

2. 朗读与理解:(1)组织学生朗读《致大海》,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如大海、波浪、自由等;(3)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的章节、韵脚、节奏等;(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形象分析、主题分析等;(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创作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3)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创作的过程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解读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抒情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普希金诗歌的意义;2.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理解诗歌抒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准备:1. 《致大海》的全文;2. 课堂演讲稿、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1)引入课堂话题,让学生了解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播放一段海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2. 课文理解(15分钟)(1)分段讲解《致大海》的全文,解释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抒情表达。

(2)诗歌解读:a. 第一段:介绍大海的广阔和神奇之处;b. 第二段:表达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崇拜之情;c. 第三段:描写大海的痴迷和长久的等待。

3. 韵律与表达(20分钟)(1)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引导学生读诗,感受诗歌韵律和音乐之美。

(2)通过朗读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抒情表达方式。

4. 表演与欣赏(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诗段进行朗读表演。

(2)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欣赏诗歌的抒情魅力,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5. 讲评和总结(10分钟)(1)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鼓励优秀,指出不足。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巩固拓展:1. 将《致大海》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共同之处及独特之处。

2. 阅读其他普希金的作品,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双桨》等,进一步了解普希金的诗歌艺术。

3.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对大海的情感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解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抒情特点,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致大海》教案简编

《致大海》教案简编

《致大海》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大海》。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歌主题的把握。

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普希金及《致大海》的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大海的气势。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想象大海的景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引导。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讲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致大海》。

2. 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描写大海的诗歌,与同学交流欣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致大海》与其他描写大海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读后感写作水平。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贡献和表现。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2)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普希金生平及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探讨诗人对大海、自由、理想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致大海》;3. 推荐一篇关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形式和意义,抓住诗歌中的情感、感受和意象。

2.提高学生朗诵的能力,激发学生表达、写作和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2.朗诵法3.小组讨论法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与大海有关的音乐,让学生暂时远离喧嚣的城市,进入到大海的世界。

同时,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大海的广阔和神奇。

第二步:朗诵诗歌(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致大海》,同时老师进行引导朗读,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情感含义。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大海的美妙和可怕之处,引发学生关于大海保护的思考。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就一些关于大海保护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我们该如何保护大海?我们是否有过对大海进行污染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爱护和保护大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海进行思考和表达,同时加强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四步:个人创作(20分钟)让学生以《致大海》为题材,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论文或画作等。

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入思考、表达和展示对大海的爱护和保护。

第五步:分享展示(10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鼓励同学们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并在展示中加强对于大海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六步:总结(5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此次课程的目标、方法和效果,并在总结中强调大海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评估:1.课堂听写和口语表达评分。

2.个人创作作品评分。

3.小组讨论和分享展示评分。

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2.图片和音乐素材3.《致大海》诗歌原文4.课堂笔记和讨论记录本。

《致大海》教学设计

《致大海》教学设计

《致大海》教学设计——海洋的絮语自由的赞歌作者:普希金一、教学目标①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梳理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②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海的象征意义难点:诗人情感的抒发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2、破题①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②大海,诗歌抒情的对象。

3、听读诗歌梳理架构课堂授课时教师范读,时间预设5分钟【答案预设】1 —2 诗人和大海告别3 — 7 诗人回忆和大海朝夕相处的日子8 — 9 对领袖拿破仑的深情缅怀10—13 对伟大诗人拜伦的深情赞歌14—15 再次和大海告别,坚定自己自由的信仰4、梳理内容体会情感【答案预设】1-2节(读)3-7节【4.1】“大海”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石岸”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预设答案】①大海是诗人内心激烈情感的具象化。

大海的澎湃汹涌,是诗人沉郁、愤懑心情的写照。

诗人对大海的倾诉,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②大海是自由的、勇敢的、热烈的、倔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诗人通过表达对人格化的大海的赞美与渴望,抒发了自己即使身陷囹圄与束缚,依然不放弃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决心。

③石岸象征牢笼,象征枷锁,沙皇俄国给普希金的一些列的不公。

面对大海的一次次呼唤,一次次期待,诗人困于石岸,不得自由。

【学习提示】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大海的音频,理解大海的意象。

8-12节【4.2】拿破仑、拜伦和普希金有何相似之处?诗人称颂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答案预设】拿破仑与普希金相似之处:有着同样的人生境遇——追寻自由,却身陷囹圄拜伦与普希金相似之处: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都用手中的笔来引导人们走向自由称颂目的: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另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由二人的结局联想到自己,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13节4.3诗歌的第13节很有深意,试合作探讨,谈一谈你对这一章节的理解。

这是诗人联想到拿破仑和拜伦之后联系自身的现实发出的感叹。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大海》;(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敏感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致大海》;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致大海》的文本;2.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3. 诗歌分析的相关参考书目;4. 写作练习的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大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大海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的象征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学生自主或集体背诵课文。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如有困难可向教师求助;(2)教师选取重点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例句演示;(3)学生通过朗读和造句,巩固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4.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1)教师简述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作者和作品的了解;(3)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5. 诗歌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学生进行诗歌分析的口头报告或写作练习。

6.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作者:
普希金1799年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

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

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

《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

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

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
身亡,年仅38岁。

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写作背景:
《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歌分析: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

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紧紧相联。

第二部分(3-13)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节至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悉愁满怀的。

八到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诗人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第三部分(最后两节)写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怕整个身心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水不忘怀。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

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艺术特色:
1、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把大海拟人化,使大海有了人的语言,人的情感。

2、采用第一人称结构全篇,有助于酣畅淋漓的抒发情感。

3、全诗首尾呼应,对比鲜明。

前后两个不同的诗人形象的塑造(深思愁苦和醒悟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