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霞简介 被历史带上有色眼镜的抗日名将!
“见死不救”的国军将领李天霞

“见死不救”的国军将领李天霞在孟良崮战役中,李天霞因对陷入解放军重围的张灵甫和国军74师“见死不救”,而博得了“见死不救”将军的名号。
事后,李天霞用大把金条,不仅成功地平息了事端,免去牢狱之灾,而且还照样官至国军军长,活得有滋有味,直至去台湾。
李天霞,原名李耀宗,1907年12月23日出生于上海宝山县。
幼时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有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当他得知黄埔军校开始招生的时候,便毅然携同邻县的李鼎三、李梦麟等人赶赴广州投考。
在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时,李天霞结识了同期同学王耀武,两人私交甚笃,据说李天霞后来的晋升之路,多得助于王耀武的提携。
因李天霞就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毕业之后被留校任职,先后担任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第1团3营8连排长、第五期步兵科第1总队区队副等职。
等到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毕业后,李天霞便向上级呈送了下部队的申请报告。
正好李天霞的好友,时任第22师4团2营营长的王耀武下属有一个连长的位缺,于是在王耀武的帮助下,李天霞接任了连长职务。
担任中下级军官时的李天霞,是个敢打敢拼的年轻军人,王耀武每升一级,便将原职交由李天霞接掌。
等到王耀武当上国军74军军长之后,接任第51师师长的李天霞俨然是该军中的二号人物。
在1939年就当上国军师长的黄埔三期学生屈指可数,李天霞对此是十分自豪的。
然而,平步青云的李天霞似乎到此就停了下来,因为国军74军里涌现出了另一位杰出的优秀年轻将领――张灵甫。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天霞、张灵甫两人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出生入死,互相帮助。
在抗战的洗礼下,他们的感情似乎十分融洽,配合得也十分默契。
在武汉会战中,张灵甫立功受奖,王耀武拟提张灵甫为旅长,征求李天霞的意见时,李二话不说,当即表示愿意交出旅长之职。
在南昌会战中,张灵甫亲自率部进攻日军时不幸右腿负伤。
李天霞得知后立即下命令将张灵甫抢下火线,迅速转往后方治疗。
在南昌会战中,李天霞开始暴露了缺乏果断见解以及综观全局的毛病。
抗日战争人物及简介

卫立煌(1897.2.16~1960.1.17),字俊如,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
汉族,安徽省合肥人。
他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视为“支那虎将”。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汉族,陆军上将,民族英雄,山东菏泽赵楼人(今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
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未入私塾读书,在家务农并师从武术名家朱凤军练习武术。
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
1926年参加北伐。
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后在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廖海涛,革命烈士,抗日英雄。
1929年参加闽西暴动。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上)杭武(平)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8年,闽西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后,相继任四团政治部主任、团政委和二支队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0年5月14日,率第二支队四团三营特务连在句容县赤山歼灭日军100余人,缴获步枪60余支、九二步兵炮2门。
1941年,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政委。
11月27日深夜,他率所部与日军在马村展开激战。
在激战中,他小腹部中弹,仍继续指挥部队击退敌人进攻。
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时年32岁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
率领我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读书文摘卡感动人物

读书文摘卡感动人物佟麟阁:誓死坚守阵地的抗敌英雄英勇抗日的爱国将领——赵登禹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马本斋战斗在日寇铁蹄下的女共产党员——张宗兰智勇双全丧敌胆——包森抗联英豪——李兆麟抗日虎将荡气回肠——叶成焕抗日怒火燃赤心——马耀南冀中平原的“吕司令”:吕正操陕西抗日名将许权中“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刘老庄连坚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抗日赤心日月可鉴——许亨植“打仗数第一”——陈锡联抗日壮士英气冲天——董天知侠肝义胆破“围剿”——曹亚范“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铁骨铮铮抗日到底——夏云杰出奇制胜大将风范——粟裕爆破英雄马立训夜袭战斗常胜英雄——桂干生宁死不屈的八女投江冉庄地道战组织者——张森林宁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赵尚志文武兼备一代英才——彭雪枫“太行浩气传千古”——左权钢铁战士——杨靖宇“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佟麟阁:誓死坚守阵地的抗敌英雄英勇抗日的爱国将领——赵登禹震敌胆的抗日英雄——马本斋战斗在日寇铁蹄下的女共产党员——张宗兰智勇双全丧敌胆——包森抗联英豪——李兆麟抗日虎将荡气回肠——叶成焕抗日怒火燃赤心——马耀南冀中平原的“吕司令”:吕正操墨翟对墨翟的赞誉来自他的论敌。
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虽然指责他的说教使人无父无子,过着禽兽般的生活,却又说他不辞劳苦,不顾身体,百挫而无反顾,以拯时世之陆沉。
庄子亦反对墨翟学说,说:“其生也游,其死也薄。
其道大觳。
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
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却由衷地赞叹墨翟其人:“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才士也夫!”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皆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迈者形象出现,唯独在墨翟面前失去了自信,只是说他此等苦行,惟有你墨翟自己能践之,不能责望于人。
庄子的预言倒是没错。
墨翟其人其学均成为中国文化的绝响。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唯一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
抗日战争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那些在抗战中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至今依然鼓舞着我们。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篇1:抗日女英雄关玉梅深夜奇袭日军军火库她是全国惟一一名锡伯族女地下工作者和抗联女团政委,她的抗日壮举虽然在历史档案中尘封了88年,可时至今日,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党史部门的历史文献中,仍能看到有关她的抗日英雄事迹。
她就是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镇盘古台锡伯族村女青年——关玉梅。
“在日伪时期,关玉梅秘密地来到了中共满洲省委。
从此改名为李芳,在陈为人、刘少奇等人领导下,与日伪当局和日寇进行殊死斗争。
”《锡伯族民间故事书》的编写者王兴华向记者介绍他在锡伯族村采访挖掘民间故事时的意外收获——“李芳”的抗日传奇故事。
1936年,李芳来到抗日名将周保中领导的东北抗联二军二师四团担任团政委。
为补充部队弹药,她和团长侯国忠带领部队成功地偷袭了日军的军火库。
一天深夜,李芳和侯国忠带领四团指战员,来到了敌人的弹药库铁丝网外面。
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两名抗联战士干净利落地干掉了敌人的哨兵,然后剪断了铁丝网。
就在两名抗联战士刚刚钻过铁丝网时,岗楼上的探照灯射了过来。
敌人发现抗联战士后,立刻开枪射击,双方随即交火。
此时,李芳和侯国忠一看,偷袭被敌人发现了,两个人一商量,只好果断决定:对敌人进行强攻,一场恶战马上展开。
驻扎在弹药库的日军发现有人偷袭后,拼命死守,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激烈,久攻不下。
侯国忠当机立断,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亲自带领敢死队再次进攻,李芳组织火力在后面掩护。
谁知敢死队刚刚进入铁丝网,冲在前面的侯国忠和两名夹着炸药包的战士就中弹倒地,身负重伤。
见此情景,李芳果断命令敢死队马上撤回。
抗日将领李仙洲生平简介

抗日将领李仙洲生平简介李仙洲,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东征。
抗战期间在山东对日军作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日将领李仙洲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仙洲生平简介李仙洲将军1984年出生于长清县赵官镇大马头村,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
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是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历任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84年当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
李仙洲将军小时候在济南武术传习所学习,后来还担任过小学老师。
1924年的时候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团排长,1925年时参加东征,隔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0年又参加了中原大战,1936年率部参加阻截中国工农红军东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仙洲奉命赶赴华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调至济南任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
1947年李仙洲指挥大军准备夹击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著名的莱芜战役,在这一场战役中李仙洲惨败,他所率领的七个师总计6万多人都被歼灭,而李仙洲也被俘虏了。
直到1960年的时候才被特赦,特赦后的李仙洲曾担任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务,1978年还被全国政协邀请为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之后李仙洲又被推选为理事,兼任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
1988年时李仙洲在济南病逝,终年94岁。
李仙洲将军的一生非常的精彩,他的岁月不曾虚度。
李仙洲感悟孩童叫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很多国军将领都被逮捕,其中包括李仙洲,李仙洲是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副司令。
到1960年的时候这些战犯大都都得到了特赦,包括范汉杰、庞镜塘、李仙洲等,他们这些人都被遣返送回老家。
李仙洲感悟孩童叫骂这件事也是在李仙洲回到老家时发生的。
李仙洲是这一批国民党战犯中年纪最大的,李仙洲被送回山东老家时,来到济南的街头感叹现在的泉城新貌真的是非常的漂亮,这个时候他突然听见后面有小孩子的声音“李仙洲,大战犯,打倒军阀李仙洲!”这些小孩并非是认识李仙洲而是这就是他们平时挂在嘴上的话,李仙洲的妻子非常的生气,立刻跟这些小孩对骂,她真的是气坏了,想当初驰骋在沙场的一代名将现如今就被小孩子挂在嘴上骂,她为她的丈夫感到痛心和心疼。
李仙洲——山东三李

李仙洲——山东三李李仙洲介绍中文名:李仙洲外文名:Li Xianzhou别名:守瀛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山东河西县赵官镇大马头村出生日期:1894年6月17日逝世日期:1988年10月22日职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毕业院校:黄埔军校一期主要成就:陆军中将、获青天白日勋章代表作品:《忻口战役中的第二十一师》、《莱芜战役蒋军被歼始末》李仙洲(1894年6月17日~1988年10月22日),山东河西县人(现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大马头村)。
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东征。
抗战期间在山东对日军作战。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6月3日中午,蒋介石夫妇由北平飞抵济南。
在空军第九战区司令部设行辕,召见山东国民党军政首脑王耀武、丁治磐(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
莱芜战役时被俘,1960年11月被特赦释放。
此后,历任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职。
1978年2月起任五、六、七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1983年当选民革中央委员会顾问;后又被选为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
1984年6月被推选为黄埔同学会理事,任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
1988年10月22日在济南逝世,终年94岁。
早年曾在济南武术传习所学习,后任小学教员。
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11月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团排长。
1925年参加东征,升任七连连长。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四团一营营长。
1928年4月参加第二期“北伐”,任第一集团军第一军教导团团长,担任蒋介石的警卫工作。
北伐完成后,任第一师第一旅副旅长。
1930年5月,参加中原大战,任第三师第九旅十三团团长,1931年任三师九旅旅长,参加“围剿”鄂豫皖苏区。
后调任第二十一师副师长。
1934年,升任二十一师师长。
1935年率部进入山西。
1936年2月,率部参加阻截中国工农红军东征。
为什么孟良崮,李天霞他们见死不救?

为什么孟良崮,李天霞他们见死不救?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有很多英勇的战士和将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汗为祖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这些英勇的战士和将领中,有一些人因为见死不救而被人们所熟知,比如孟良崮战役中的李天霞。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见死不救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见死不救”。
“见死不救”是指在战争中,当自己的战友或同袍遭遇危险时,没有及时出手相救,而是眼看着他人死亡或受伤。
这种行为在战争中是不可容忍的,因为战友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共同抵御敌人的侵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见死不救”的情况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战争环境下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在战争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同时还要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导致人们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从而出现“见死不救”的情况。
战争中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在战场上,敌我双方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战术和策略,而且战争的进程也是时刻在变化的。
这种复杂的情况会让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从而出现“见死不救”的情况。
战争中的死亡和伤亡是非常常见的。
在战争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而且死亡的方式也是非常残忍的。
这种残忍的死亡和伤亡会让人们感到恐惧和无助,从而出现“见死不救”的情况。
回到孟良崮战役中的李天霞,他为什么会出现“见死不救”的情况呢?孟良崮战役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战役,战场环境非常复杂,而且日军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战术和策略,让中国军队感到非常被动。
李天霞所在的部队在战役中已经损失惨重,他们的士气和战斗力都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李天霞所面临的敌人是非常强大的,他们的装备和武器都非常先进,让中国军队感到非常无力。
孟良崮战役中的李天霞见死不救的行为是由于战争环境的复杂和压力的影响,以及敌人的强大和士气的低落所导致的。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和精神,还会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和行为。
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避免战争的发生,让人们能够过上和平、安稳的生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女性英雄们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女性英雄们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的一段重要历史。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女性英雄们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的抵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们以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的辉煌篇章。
一、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女战士中国抗日战争中,有许多女性选择了加入解放军,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
她们不畏生死,积极投身到抗战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她们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掌握了各种军事技能,并参与了战斗和救援行动。
叶挺将军的夫人林伯渠,就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位英勇女战士。
在她的组织下,广大的妇女群众积极参与到军队的支援工作中,为前线提供了补给和支援。
她们甚至亲自上前线参加战斗,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这些无畏的女性战士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为敌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在情报战中发挥聪明才智的女特工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女性特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她们以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的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这些女特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深入到敌人内部,收集情报并进行侦察。
她们的任务艰巨,危险重重,但她们始终坚持,并在敌人背后给予了中国军队关键的支持。
其中一位著名的女特工是段英,她年轻美丽,智勇双全。
她在抗战期间利用巧妙的伪装,成功滲透到日本占领区,并收集了大量的情报。
这些情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中国军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
段英及其他女特工的无私奉献和勇敢牺牲,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在工厂中坚守岗位的女工人除了参加战争和情报战的女性英雄们,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女工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们放弃了传统的家庭角色,投身到工厂中,为中国的军需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她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她们坚守岗位,让中国的战争机器不断运转。
纪律严明、敬业奉献的女工林云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典型。
她是一名炮弹工,每天都不知疲倦地为军队生产炮弹。
她的努力和勤奋,为中国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天霞简介被历史带上有色眼镜的抗日名将!
导语:李天霞(19071967),字耀宗,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陆军中将,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整编74师前身)旅长、师长、副军长,与俞济时、王耀武
李天霞(1907——1967),字耀宗,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陆军中将,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整编74师前身)旅长、师长、副军长,与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军长、余程万师长,廖龄奇师长,张灵甫副师长等均为该军代表人物。
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00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整编第83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兵团第一纵队司令官、国民政府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国民革命军第73军军长等职。
1949年9月因福建平潭失守,蒋介石以“自撤退有亏职守”罪名判处他有期徒刑十二年,从此一撅不振,结束军旅生涯。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第51师和58师合并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军长俞济时),51师师长王耀武,李天霞任51师副师长兼153旅旅长,下辖305团(团长张灵甫)、306团(团长邱维达)奉命扼守曹王庙、施相公庙以及罗店一带,与日军久留米师团激战数月。
11月中旬,李率部坚守望亭拒敌西进,曾于京沪铁路137号大桥与敌血战三天,完成掩护友军撤退任务。
同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李率部担任城墙防务,与爬上城墙的日寇进行殊死搏斗,血战于水西门,终因寡不敌众,全旅撤退到浦口时,还存2000余人,损失过半。
1938年5月,七十四军开赴江苏封县韩道口参加徐州会战,7月间,又奉命转移至江西马回岭防线参战。
武汉会战期间,李天霞暂调任第二十九军40师师长,在坚守庐山的战斗中,给予日军以重创。
同年底,李有病去桂林疗养。
1939年3月12日,李接到两封急电:一封是军长俞济时嘱其马上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