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416抗日战争试题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一必修一抗日战争测试卷(有解析)

人教高一必修一抗日战争测试卷(有解析)

1.“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此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故筑城池……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城,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据此推断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A.卢沟桥建城 B.卢沟桥名气太大C.中国军队与日军交火 D.日本军队挑衅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2.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3.下列属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战役有( )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③台儿庄战役④百团大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4.全面侵华开始后,日本提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5.八路军总部在一道战役预备命令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

”根据这一命令所开展的军事行动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6.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

”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B.抵抗日本侵略者应学习古人的战术C.必须依靠政府军队抗战D.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知识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7.“丽水收复后,鼠疫蔓延,一个月来掩埋尸棺已达四百余具。

吴圩一村八十余户,染疫死者八十余人,城郊哭声不断。

”造成当地鼠疫蔓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国民党忙于内战不顾民生B.外来人口涌入丽水,人口密度过高C.山洪暴发,鼠害蔓延D.日军实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的结果8.对漫画中的“教科书”观点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A.日本曾遭原子弹轰炸B.日本解放了亚洲人民C.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知识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9.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的由中国共产党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019精选教育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达标训练:416抗日战争.doc

2019精选教育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达标训练:416抗日战争.doc

课时达标训练:抗日战争一、选择题1.日本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表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为了()A.更好地帮助东北三省发展B.实现东北三省独立C.侵占满洲,进而侵占全中国D.实现东北三省自治解析: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其目的就是占领中国,进而称霸亚洲,结合所学知识,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2.中国共产党疾呼:“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引发这一呼吁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C.一•二八事变 D.南京大屠杀解析: 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中国共产党疾呼全民族抗战。

答案: B3、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声明》:“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垮我们的……敌人进攻南京,我们就保卫南京。

敌人进攻四川,我们就保卫四川。

只要敌人继续侵略,我们就继续抵抗!”该材料说明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是( )A.依赖外援 B.避战自保C.坚持抵抗 D.妥协退让解析:由“我们就继续抵抗”可知国民政府坚持抗战,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C4、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解析:根据材料“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即可判断出是平型关大捷,此次会战为太原会战。

答案: B5.下列有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B.两个战场都实行全面抗战路线C.正面战场在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了主要战场解析:正面战场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敌后战场实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6课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主力第十师团步兵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记载:“遭到中国军的顽强抵抗,曾有一度陷入焦虑时期……中央部也无增援的余力。

至10月11日才勉强由华北方面军派骑兵第4旅团前往增援”。

这表明()A.中共军队抗战意志顽强B.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C.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有限D.正面战场的抵抗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A.平津战役B.淞沪会战C.渡江战役D.百团大战3.《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

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关的是()A.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蔡廷锴坚守上海4.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说:“到了津浦路(天津到南京浦口之间的铁路)保卫战最高潮时,我还打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胜仗,把京沪战后敌军的一团骄气,打得烟消火灭……。

”这个“举世闻名”的胜仗是()A.平型关大捷B.太原会战C.台儿庄战役D.枣宜会战6.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声明:“(日本)执迷不悟……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

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

高中历史 4.7 抗日战争每课一练13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4.7 抗日战争每课一练13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预习类训练1.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于()A.1931年B.1932年C.1935年D.1937年思路解析: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而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

答案:D2.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制造的最大规模的屠杀是()A.南京大屠杀B.河北潘家峪惨案C.旅顺大屠杀D.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思路解析:可以直接排除C项,它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制造的。

A、B、D三项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河北潘家峪惨案有1200多人被杀害,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则杀害了3000多人,而南京大屠杀则超过了30万人。

答案:A3.阅读下列材料: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

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1940年《军政杂志》请完成:材料中的“朱彭”指哪两个人物?“此役”是哪一次战役?思路解析:主要考查对百团大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可依据材料的出处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人物:朱德、彭德怀。

战役:百团大战。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形式主要是()A.运动战B.围歼战C.防御战D.游击战思路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答案:D2.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组织的重大战役不包括()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思路解析: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领导进行的,发生在敌后战场。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开展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

答案:D3.下列史实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淞沪会战②卢沟桥事变③台儿庄战役④百团大战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②④思路解析: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8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3月,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最先发生和最后发生的事件。

高考历史 4.3 抗日战争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历史 4.3 抗日战争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领航】2013高考历史 4.3 抗日战争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 一、选择题1.(2012年浙江卷)如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解析:本题考查图表阅读理解能力,从本题的柱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先升后降,A 项错误;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超过了 1937 到 1940 年的发展水平,B 项正确;本题材料中没有涉及大后方工业与沿海工业的比例,对题中时间段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表述也有错误,C 、D 项排除。

答案:B2.(福建省三明市2011年5月高三质检,18)“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发表这番谈话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看出,国民政府已决定“实行天赋之自卫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蒋介石在1937年9月的庐山谈话中提出的,因此,其提出的背景应是“八一三”事变。

答案为D。

答案:D3.(厦门外国语学校2012届高三10月检测,14)仔细观察下图所示邮票,判断它的发行日期最可能是( )A.1931年B.1936年C.1938年D.1946年解析:由图中的晋察冀即可判断。

晋察冀边区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C4.(广东省执信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18)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

”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C.要依靠政府军队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解析:结合1940年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战和周恩来的立场,可知D是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练习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抗日战争》练习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抗日战争》培优练习一、单选题1.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

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

这说明() A.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C.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2.记录片《大决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千余份。

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B.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C.新理念更有利于全景展示历史 D.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3.“延安县中四乡在进行普选运动时,在两个村里,有个别群众提出一个地主当乡长,因他识字。

当时该乡的群众知道他表现不好,都不愿选举他。

大家主张要选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人当乡长,不要以识字多少为原则。

结果地主落了选。

”材料所述现象()A.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B.反映出地主不受农民欢迎C.反映当地群众已经有了民主的意识 D.证明延安实行了普选的民主选举制度4.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一系列议案:军队应以国防为主目的,剿匪为副目的,同时并当积极改进,务适于国防之用;陆军应依据常备兵额为有程序的编遣,海军以能供国防上防御为目的;决定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陪都。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集中全力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C.为应对日本的侵略作抗战准备 D.通过迁都改善中国民族工业布局二、材料阅读5.(25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

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 1/3,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

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C.国民革命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2.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北平一些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们也提出“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国难”。

这说明( ) A.国难当头,团结合作逐渐成为各界共识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C.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被广泛接受D.国共两党结束对抗,开始合作3.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

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C.中国共产党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断滋长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4.“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沟通南北战场的联系,企图占领战略要地徐州……日军约四万人发动进攻,守军顽强抵抗十余天……第五战区调动兵力包围日军……歼敌约二万人。

”这则史料所描写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5.“高粱叶子青又青,×月×号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八国联军侵华 B.九一八事变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6.蒋介石说:“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中国工业和金融中心……英美等国在华利益主要集中在这里,如果在这里同日本大战,必然引起英美的极大关注,最好能把英美拉入战争,协同我们共抗日本……”材料中所涉及的战役是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材料二1942年6月(1)“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高一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练习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练习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练习试题往往在高一的时候,对于历史的学习要怎样有效的做练习呢?接下来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练习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练习试题选择题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应出现在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A.平津战役B.淞沪会战C.渡江战役D.百团大战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

”在此,毛泽东( )A.认为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B.肯定全民族抗战功绩以鼓舞全国士气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D.认为抗战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晚上10点,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炮声,随后炮声夹杂着枪声不断传出。

……沈阳七十万市民一觉醒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的国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

”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中日甲午战争B.九一八事变C.伪满洲国建立D.苏联对日宣战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人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举助成吉思汗陵柩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

这一行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A.体现了国共两党民族平等政策B.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C.促进了民族融合D.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出的显著变化有①中国革命的性质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中共的政治斗争策略④中共的中心任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抗日战争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高粱叶子青了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2.下面这幅漫画反映的史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C.东北三省之后不久沦为“狼”的殖民地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4.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指出:“……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们强横的兵力,我们就要以逸待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

倭寇所有的,是其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拼死抗战,来挫折他的士气。

”这反映出A.国民党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B.国共合作推动战略相持阶段到来C.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D.蒋介石客观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5.1937年9月26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

这次战役是指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淞沪会战6.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

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A.对蒋介石夫妇容貌的赞赏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所有政策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7.对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8.1939年8月27日清晨,6架日机在江西省高安县吴珠岭一带投下大批细菌弹,当地民众及外来难民7000多人受到细菌和毒气的严重感染,全身溃烂,2100多人很快断送了生命。

这可以说明A.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B.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C.日军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D.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消极抗日情绪9.抗日战争期间有这样一记载:“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10.1943年3月为祭奠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蒋介石在重庆献赠挽联。

毛泽东在延安作诗道:“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国共两党都对戴安澜给予高度评价是因为他A.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而战,堪称楷模B.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C.在北伐战争中作战勇敢,英勇牺牲D.用事实证明了黄埔精神优于武士道精神11.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12.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由于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国内永久和平C.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偶然事件D.日本侵华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第Ⅱ卷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

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材料四现代化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但在战争状态下,现代化的走向便不可能完全按照通常的经济规律运行。

由于中国大部分在战前较为发达的地区多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被纳入了日本占领当局“以战养战”的战时轨道。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指出与材料一之间构成的关系。

(3)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谈谈你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日战争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日本兵”“北大营”意指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因此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难度】一般2.【答案】C【解析】从漫画提供的文字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阻止张学良抵抗日本的侵略。

因此选C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不选A项。

中国全面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不选B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在西安事变后,不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难度】一般3.【答案】A【解析】淞沪会战中中国以几十万伤亡的代价换取战略的开展,为全面持久抗战奠定胜局,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因此选A项,不选B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淞沪会战【难度】较易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倭寇所有的,是其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拼死抗战,来挫折他的士气。

”,是蒋介石客观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选D项。

国民党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与史实不符,不选A项。

相持阶段到来是中日双方形势变化形成的,不选B 项。

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灭亡指的是指淞沪会战,不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全民族的抗战【难度】一般5.【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937年9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发生在1937年9月八路军在太原会战中,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正面防御而进行的平型关大捷,所以选A项。

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不选B项。

百团大战大战发生于1940年,不选C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并且是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不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平型关大捷【难度】一般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

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抵抗了日本侵略,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战场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所以应选D项。

对蒋介石夫妇容貌的赞赏材料未体现,不选A 项。

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时间不符,不选B项。

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所有政策过于绝对,不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影响【难度】一般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识读分析能力。

从漫画内容可知,日本否认战争罪行,认为自己是亚洲被侵略地区的恩人。

A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符合漫画中的观点;只有C项说明了日本的罪行,能批驳漫画中的观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难度】一般8.【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日军在战争中对普通民众使用细菌武器的暴行,给当代中国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故选A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难度】一般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此次战役的特点是破袭战,规模较大,冀晋豫三省同传捷报,所以应该是百团大战应该A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