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生态平衡

合集下载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课 堂 目 标
•生态平衡概念的理解。 •生态平衡的原理。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破环生态平衡的因素。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知 识 要 点
1、生态平衡概念的理解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成 熟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熟阶段,它的生产者、 生产者 数量和种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数量和种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 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组成成 分之间, 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 相对平衡。 相对平衡。
总而言之
• 阶段性(成熟阶段) 阶段性(成熟阶段) • 稳定性(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稳定性(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 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 • 平衡性(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 平衡性(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 • 相对性(相对稳定,经常发生上下波动) 相对性(相对稳定,经常发生上下波动)
要点1
•生态平衡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 生态平衡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 生态平衡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 结构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结构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在种类和能量上能较长时间的保持相 对稳定。 对稳定。 功能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和输出基本相等。 和输出基本相等。
4、破环生态平衡的因素 、
自然因素 植被的破环 人为因素 食物链的破环
环境污染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 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
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 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 态平衡,对人类的生产、 态平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具有长远 的意义。 的意义。

生态平衡概念的理解

生态平衡概念的理解

生态平衡的 原 理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 力 抗污染自净化 能 力
抗干扰自恢复 能力
生态瓶的秘密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增加一倍水草→(

增加一倍小鱼→(

设想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 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 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 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 现象?
环境污 染
怎样保护生态平衡
国家:
1.建立自然保护区(226) 2.发展生态农业、蓝色农业
我们:植树造林
制作喂鸟器 节约用水 爱护动植物 等
应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应该保护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不 让它们遭到破坏。 应该禁止捕杀各种动物,对捕杀的人进 行严重的惩罚。
应该进行环保宣传,增强全民保护环境 的意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 么?
(3)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中状 态?
(4)不仅是草原生态系统失衡,人类的许多 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能举 个例子吗? (5)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破环生态平衡的因 素
自然因 素 植被的破 环
人为因素 食物链的破 环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兔子疯长,把草都吃掉,兔子最终死得 更多,那么地面没有植被覆盖就会造成水土 流失等等。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野草疯长,一片荒凉,并且老鹰没有足够的 食物也会饿死等。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兔子就饿死,鹰也会饿死,地面没有 植被覆盖就会造成水土流失,沙尘暴等。

小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小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小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一个重要的生命支撑系统,代表着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加深认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 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某一地区或者环境中,不同生物体之间互相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通过各种食物链和网络构成的。

每个生物体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而这种竞争是平衡的。

当一个物种得到了更多的食物资源,就会增加其数量,而当数量过多时,其天敌就会增加,或者它的自身死亡率会增加,以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2.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生物种群数量失控,一些物种会过度捕食其他生物,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

比如过度捕鱼和过度砍伐森林,都有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衡。

3. 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包括:(1)食物链食物链是指食物中传递能量的顺序。

食物链上的每个等级都有其自身的食物来源和天敌。

维持好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平衡,能够保持生态平衡的稳定,避免食物资源的过度捕食。

(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的丰富程度。

生态平衡需要维持很多不同的物种,这些物种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共同维护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生态环境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生物体的生长、繁殖、存活与否都与环境因素有关。

4. 怎样保持生态平衡?为了维护生态平衡的稳定,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保护自然环境人类应该降低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更好地保护水土,减少越野车、柴油车等车辆的排放,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等污染物,降低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

(2)减少过度捕捞和砍伐过度捕捞和砍伐有可能导致物种数量失控,破坏生态平衡。

需要降低这些行为,保护水产品和森林生态系统。

(3)保护物种多样性人类需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避免灭绝一些有价值的物种。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保护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保护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保护一、生态平衡的概念1.定义: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特点: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而是生物数量和比例的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3.湿地生态系统4.农田生态系统5.城市生态系统三、生态平衡的重要性1.维持生物圈的稳定2.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四、生态破坏的原因1.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2.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污染、破坏栖息地等五、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定义: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a.加强立法和执法,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b.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c.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生态系统。

d.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e.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

六、我国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状况1.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物种。

2.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3.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生态保护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问题。

七、青少年如何参与生态保护1.学习环保知识,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参与植树造林、清洁河流等环保活动。

4.关注生态问题,积极为生态保护献言献策。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希望你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保护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去。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方法:回顾课本中对生态平衡的定义和特点的描述,整理出要点进行回答。

答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而是生物数量和比例的相对稳定。

2.习题:请列举两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一、自然因素影响生态平衡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洪水、干旱、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

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

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恢复重建的。

二、人为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生态有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人类破坏的速度超过其自我恢复能力,因此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最为主要。

人为因素主要有:1、天然植被的破坏人类的生态平衡干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破坏规模最大和后果最严重的莫过于天然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生态的破坏。

森林是自然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

破坏了这个基础,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甚至瓦解,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如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历史上植被繁茂,土沃水丰,有过灿烂的古代农业文化。

但当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竟把森林砍光了。

由于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蓄水分的场所,经历久远的年代,现已变成荒芜的不毛之地。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用地的紧张过度毁坏天然植被,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到现在由于天然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 对引进物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考虑不周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是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在一定区域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一般情况下输入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是一定的,在生物群落上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数量。

引进物种不当,常常破坏自然界的协调与平衡,导致人们预想不到的恶果。

如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洲定居,随身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

生态平衡指

生态平衡指

生态平衡指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的平衡,关键在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比如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后,通过生物的分解和物理的沉降等作用,就可以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再如,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兔的数量剧增。

如果兔的数量无限制增长下去,草地和灌丛就会因兔的取食而破坏和减少,该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

但是,兔的数量增多,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增多了,结果兔被大量捕食后,数量又会随之减少,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这只是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例子,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赖于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的多少以及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复杂程度。

在生物种类多样,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复杂的情况下,生态系统一般比较容易保持稳定,如果使生态系统内部某一部分的功能发生障碍,这种障碍也会因其他部分的调节而得到补充。

相反,生物种类单一,内部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其内部自动调节能力就较差。

例如,马尾松纯林容易发生松毛虫的爆发性危害,而在混交林(与单纯林相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中,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大发生。

这是因为混交林内的物种较多,食物链、食物网的结构比较复杂,可以有多种天敌来控制一种害虫数量的发展。

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强,也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观察和制作小生态瓶活动目的:初步学会制作生态瓶的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活动建议:1.模拟小生态瓶的类型,最好是池塘生态系统,也可以是陆地生态系统。

2.制作生态瓶的要求(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密封的。

(2)设计制作能够进行对照观察的各种小生态瓶。

何谓生态平衡

何谓生态平衡

何谓生态平衡何谓生态平衡?其与生物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关系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出于相互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群落的演替(称外因性演替),所以当生态不平衡,失调时,也就是生态环境变化时,必然会引起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还有种方式内因性演替)。

生态平衡失调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

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上述定义表明:(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

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

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

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

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什么是生态系统?有哪几种类型?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什么是生态平衡如何维护生态平衡

什么是生态平衡如何维护生态平衡

什么是生态平衡如何维护生态平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态平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天平,各种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平衡呢?又该如何去维护它呢?生态平衡简单来说,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想象一下,一片繁茂的森林,树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唱,各种小动物在林间穿梭。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同时也为许多动物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

而动物们的活动,比如传播花粉、散播种子,又有助于植物的繁衍和生长。

这里的阳光、土壤、水分、植物和动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这就是生态平衡的一个典型例子。

再比如,一条清澈的河流,水中有鱼儿游动,水草摇曳。

河流为周边的生物提供了水源,水中的生物又相互制约,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和种类平衡。

然而,生态平衡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人类的活动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过度的砍伐森林,导致大量的树木消失,不仅使得许多动物失去了家园,还影响了整个地区的气候和水土保持。

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被打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

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直接进入到土壤、河流和大气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水被污染,鱼儿无法生存;空气被污染,鸟儿难以飞翔。

过度的开垦荒地用于农业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肥力,还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生态平衡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并严格执行。

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生态平衡?其与生物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关系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出于相互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群落的演替(称外因性演替),所以当生态不平衡,失调时,也就是生态环境变化时,必然会引起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还有种方式内因性演替)。

生态平衡失调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

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上述定义表明:
(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

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

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

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

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什么是生态系统?有哪几种类型?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到了五十年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承认,到了六十年代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

生态系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滴水,一把土,一片草地,一个湖泊,一片森林,大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流域,一个国家乃至生物圈。

仅以鱼塘为例:鱼塘中有许多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还有许多食性不同的鱼类等。

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鱼类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被分为解成二氧化碳(CO2)、氮、磷等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又是水中浮游植物的基本营养物,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氧,被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来补充。

水中各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池塘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哪几种类型?
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把生态系统分成若干类型。

按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和影响力,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

凡是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自然生态系统。

如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按人类的需求建立起来,
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农田、人工林、人工气候室等;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为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和管理的天然林等。

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来划分,把生态系统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又根据水体的理化性质不同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流水水生生态系统、静水水生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远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根据纬度地带和光照、水分、热量等环境因素,分为森林生态系统(包括: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包括:干草原生态系统、湿草原生态系统、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包括:极地冻原生态系统、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人类是如何干预自然人类为对抗气候变化展开的“地球工程”,对于地球及人类的未来是否安全?科学家和决策者就此展开了讨论,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不管我们是否打算做什么,事实上在有意无意中,人类早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地球工程”——从将地球上可用淡水的1/3用以灌溉农田,到将地球2/5的陆地用以放牧,人类一直都在改造大自然。

人类干预地球物理过程的后果,我们尚无法确定,但有科学家认为,诞生人类文明的更新世已不复存在,人类活动很可能引发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人类世。

我们现在生活在人类世地质时代,一个由人类决策,由人类决定地球命运的时代。

以下是人类干预自然,改造地球的几个实例。

5亿家庭的炊烟“抹黑”地球
5亿家庭,大多在亚洲和非洲,将木材、煤炭和动物粪便燃料后变成炊烟,炊烟带着被成为“黑炭”的尘粒进入大气层,在那里形成一个吸热层,雨滴裹着这些尘粒从天空降下,污染着地球表面。

据估计,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北极气温上升了1.7℃,其中一半原因是黑炭污染的结果。

黑炭污染改变了气候模式,在南亚和西非造成了降雨量急剧减少,还造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对数亿人口的供水来源构成了威胁。

引水灌溉导致水资源枯竭
科学家将江河湖泊以及底下层里的所有淡水称为“蓝水”,人类每年要用掉其中大约1\3,地球上江河湖
泊的1\4的水在到达大海前就已经被抽干枯竭了。

对于局部地区来说,这种变化将导致天气模式的变化。

例如哈萨克斯坦曾经广袤浩瀚的咸海,由于大规模农田灌溉抽干源头水源,导致当地气候急剧变化,冬天更寒冷,夏天更炎热,降雨更是变得极为稀少。

地区性的气候变化是否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还有待于继续观察。

土地滥用损害“地球之肺”,形成“海洋死区”
现在,地球陆地面积的约12%被人类用于耕作农作物.这样做的后果有些难以预料,比如我们很难知道大平原的农业生产如何影响着地球气候,有些则比较明显,比如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森林砍伐活动破坏了该地区水的蒸发和冷凝循环,“地球之肺”有可能变成为热带稀树草原。

如果亚马逊雨林失去了其巨大的二氧化碳吸
收能力,地球气温将再度上升。

更为直接的后果是,农业耕种大量使用化肥给当地环境中增加了大量的氮和磷。

每年约有1.2吨氮从大气中被移除,转化为农田肥料,而从地下开采的磷则多达2000万吨,如此庞大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两种元素自然进入生物圈的数量。

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氮和磷随着溪水河流流入大海,加速形成“海洋死区”。

珊瑚礁消失导致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
在地球生态灭绝中,珊瑚礁的消失令人震惊。

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雨林”,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洋污染、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海洋酸化,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珊瑚礁覆盖率已经减少了1/3,珊瑚礁正在频临灭绝。

珊瑚礁以及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洋生物的消失,威胁的不仅仅是渔业生产。

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营养物质和能量流动在生物学上的机制,如果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被破坏——就像曾经生机盎然,如今却被细菌和水母住主宰的地中海西北海域那样——生态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

一些科学家指出,海洋过去发生大规模灭绝事件之后,曾导致了地球碳循环在数百万年间的剧烈波动。

海洋生态系统若失去了其调节能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变化。

地球在过去曾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如今一些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生物灭绝正在发生之中。

化学物质和塑料制品污染全球
人类的工业革命导致发明了许多化学物质,这在地球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化学物质可以在地球环境中存在千万人而不降解,其中包括用于农药中特别是塑料中的化合物,全球塑料生产每年多达600亿吨。

高剂量的这类化学物质可扰乱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导致癌症,影响生殖;低剂量的影响尚不清楚,但可能会在微妙的变化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最终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系统的构成。

据联合国估计,地球海洋每2.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有47000件塑料制品。

世界各地都测量到了低水平的有机污染物,以及塑料对生物体内分泌产生的干扰和影响,即使是在一些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类化学物质的地区如南极洲,也测量到了化学物质的污染。

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人类最大的“地球工程实验”
人类世的经济发展引擎就是在地球上燃烧,或从地面上向大气中投放大量含碳物质其结果是,每年约有400亿吨二氧化碳被人类投放到大气层中,使得化石燃料的消耗,在人类无意识中成为最大的“地球工程
实验”。

如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过去1500万年中的任何时候,全球气候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平均气温上升,部分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氢气和碳酸盐离子的比例产生变化,海水酸性化,导致海洋中的珊瑚、浮游生物和贝类大量消失。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海洋pH值的变化可能超过过去300万年中的何时候。

注:以上资料摘自于《大自然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