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与生态平衡

合集下载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转基因作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将优良的基因引入到作物品种中,以改善作物的品质、耐旱、抗病等性状。

然而,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种植也伴随着一些环境问题。

一、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转基因作物生长在农田中后会产生相应的生态问题,如同类植物的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种植面积的单一化。

当作物品种相同、耐药性相似时,某些病毒或昆虫繁殖速度会加快,容易在转基因作物中大量滋生,形成病毒、害虫传播的等环境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其它物种造成威胁,比如对鸟类、蜜蜂等飞行动物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会对生态平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

二、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和传统杂交技术恰恰相反,其种子生产完成后基本上没有变异,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和菌株不断减少,最终影响到土壤的肥力。

特别是野生动物及其糌粑、鼓(即鼯鼠)、松鼠或者其他动物喜欢在作物下面挖洞,使得土壤变松,有机物质积累,这些有机物质也是土壤中菌群必不可少的碳源,如形成土中循环链,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翼,可以互相促进。

三、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作物有可能影响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环境条件下,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减少有害树或草本植物,从而使某些物种失去生长繁殖的条件。

此外,转基因作物通过对有害昆虫、杂草等的灭杀,对某些有益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知道适当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不仅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给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备选方案。

四、转基因作物对生态平衡的打乱生态平衡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其它生物体产生影响。

例如,转基因植物杀虫剂对人体是安全的,但它供应了杀虫剂的长效种植。

当害虫的数量超出植物能承受的范围,害虫就会遭受广泛的杀害,害虫的数量下降,而更广泛的杀害将意外杀死自然控制害虫的昆虫,导致更强的害虫在种植地方出现,这一切都会影响生态平衡。

五、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些对生物群体如此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类有害。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其中转基因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但与此同时,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转基因生物的定义、应用、影响和安全性四个方面来探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一、转基因生物的定义和应用转基因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生物细胞中,使其生成新的物种。

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不同物种的基因或DNA序列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优良性状的生物体,并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等领域。

在农业方面,转基因技术可用于粮食、烟草、棉花、蔬菜等作物的改良。

通过对植物进行基因改造,可以让植物获得更好的抗病性、耐旱性、耐盐碱性等性状,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医药领域,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生产治疗癌症、糖尿病、肝炎等疾病的新药以及生产疫苗等。

二、转基因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技术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破坏生态平衡转基因生物进入生态环境后,可能会对其他物种产生不良影响,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转基因植物可能对传粉昆虫造成影响,使得蜜蜂等传粉昆虫死亡,导致植物无法繁殖。

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转基因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转基因食品中可能含有过多的抗生素或农药等有害物质,进而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危害人的健康。

3、产生基因污染转基因生物可能会通过传播方式,导致非转基因生物的基因被污染,进而导致基因资源的丧失。

三、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1、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复杂的过程,由于水平限制和基因漂变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和性状表现与预期不一致,进而导致可持续性或安全性的问题。

2、转基因的辨识和追踪问题转基因生物的辨识和追踪是实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关键。

但是,目前尚无较好的转基因生物鉴定和检测技术,其真实性仍存在争议。

3、风险评估问题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涉及到对其安全性、健康效应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转基因技术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与建议

转基因技术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与建议

转基因技术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与建议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耐逆性和产量,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就转基因技术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提高作物产量: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作物具备抗虫、抗病、耐旱等特性,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这对于解决中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粮食紧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转基因作物具有抗虫、抗病的特性,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一些转基因作物还可以通过固氮菌的共生作用,减少对化肥的依赖,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3. 改善作物品质: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作物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改良稻谷的黏性、增加水果的甜度等,使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会带动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刺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转基因技术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1. 生态环境风险:转基因作物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转基因作物的入侵性、对非靶生物的影响等,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

2. 食品安全风险:一些人担心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尽管目前并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但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3. 农业生产结构失衡: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可能会导致传统农作物的减产,从而造成农业生产结构失衡,影响农民的经济利益。

三、建议1. 加强监管:加强对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的监管,确保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食品安全。

2. 加强科研支持:支持科学研究机构加大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我国的转基因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

3.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宣传,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增强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可度。

4. 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完善的转基因技术相关政策法规,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准则、管理办法等,为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规范和指导。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使植物获得特定性状的技术。

转基因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就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展开讨论。

一、转基因植物的利1. 提高产量转基因植物可以通过导入抗虫、抗病基因,提高作物的抗性,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从而提高产量。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抗旱、抗病、抗虫,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 改善品质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调整作物的品质,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比如,转基因玉米可以增加其营养价值,提高其蛋白质含量,使其更加适合人们的饮食需求。

3. 节约资源转基因植物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需求,从而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经济效益。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基因植物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今天,转基因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转基因植物的弊1. 生态风险转基因植物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可能会传播到野生植物中,导致野生植物的基因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生态平衡。

2. 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植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例如转基因作物中可能存在未知的毒素或过敏原,长期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市场垄断转基因技术由少数跨国公司掌握,可能导致市场垄断,影响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成为技术的被动接受者,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平等。

4. 道德伦理问题转基因技术涉及到生命科学领域的伦理问题,例如是否应该干涉自然界的基因组成,是否应该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中等,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

综上所述,转基因植物既有利也有弊,应该在科学、严谨的态度下加以评估和应用。

在推广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食品安全的监管,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伦理道德的考量,实现转基因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转基因技术诞生开始,就备受人们关注。

转基因是人为地让一个基因在其非自然的时间、地点、环境进行非自然的表达。

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个转基因生物都有可能对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但也可能是有益的。

本文将简单论述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超级”杂草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一、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超级”杂草或昆虫现在一说起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谈到所谓的“超级”杂草或昆虫,这是因为目前在生产上使用最多的,是抗虫的Bt转基因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

“超级”,是指它们具有其同类本不具有的抗特定除草剂或杀虫剂的能力。

也就是说,本来可以杀死它们的除草剂或杀虫剂对它们再也无效。

由于它们的一般同类都被该除草剂或杀虫剂消灭了,无其它草或虫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可以取得尽量多的营养和生存空间。

于是,它们就可自由生长,而且长得特别快也特别大。

这些“超级”杂草和昆虫的产生,其实同生物进化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它们是在一个地方长期大量使用单一抗除草剂或抗虫转基因的必然结果。

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里,由于遗传变异的积累,都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基础是物种本身基因型的多样性,而生物进化的推动力是环境对这些基因型的选择。

如果使用转基因生物的目的是对另一种生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就等于是对该目标生物的基因型进行一种选择,从而使目标生物朝向抵抗伤害的方向进化。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选择压力。

也就是说,目标生物中,能被杀死的都被杀死了,只剩下杀不死的。

结果就是使原本在群体中并不占优势的抗性基因型变成了优势基因型。

该转基因的表达强度越高,表达的时间越长,该转基因生物的群体越大,这种选择力度就越大,具有抗性的目标生物就会越早出现。

例如,Bt杀虫剂在Bt转基因棉花问世以前就在棉田使用了很多年。

转基因 生物 利弊 辩论

转基因 生物  利弊  辩论

基因改造生物带给人类收益还是危害5 月16 日消息:通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是否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危害?面对基因改造生物可以带给人类的巨大收益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人类该何去何从?昨天,在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由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生物安全培训班上,到会的各路专家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上。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柏成寿告诉记者,通过基因方式对生物体进行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很多物种在改良后产量有了增加,也增强了防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改良后的品种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危害。

他举例说,像“抗虫棉”,这种棉花经过一定的基因转化后,可以使自然界中原来危害棉花的害虫死去,但它也可以使很多非目标的有益昆虫死去。

还有一些农作物被注入一种抗除草剂基因,当农田中施加除草剂时,所有的杂草都会死去,只保留下农作物本身。

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抗除草剂的农作物会和杂草出现杂交,这种杂草就被称为“超级杂草”,消灭起来就非常困难。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许崇任和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刘标还列举了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转基因作物事件,包括:将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大豆,虽然可以改良大豆营养组成,但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

转Bt 基因玉米可以提高有益昆虫绿草蛉的死亡率和延长发育时间。

用食转基因马铃薯的蚜虫饲喂瓢虫,会影响瓢虫的生殖力及存活。

而蚜虫是温带作物中重要的害虫,瓢虫是其天敌。

通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是否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危害?面对基因改造生物可以带给人类的巨大收益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人类该何去何从?昨天,在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由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生物安全培训班上,到会的各路专家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上。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柏成寿告诉记者,通过基因方式对生物体进行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很多物种在改良后产量有了增加,也增强了防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

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

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

转基因动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转基因动物可能 对其他物种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例如,转基因老鼠可能对其他小型 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解决这些生物安全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首先,我们需 要进行生态风险评估,以评估转基因动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我们需要进 行食品安全性评估,以评估转基因动物的食品安全性。最后,我们需要进行环境 影响评价,以评估转基因动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转基因动物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某种基因导入动物体内,通过改变其基因 组来改变其遗传特征的动物。虽然转基因动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转基因动 物的生物安全研究与评价是其应用的重要前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转基因动物的生物安全问题。转基因动物的生物安全主 要包括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转基因生物的定义和发展
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导入到另一种生物体内, 从而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这种技术可以创造出抗病、抗虫、抗逆等性能更强的 农作物,也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产量。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转基 因生物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28个国家的1.6亿农民种植了转 基因作物,覆盖了全球1800万公顷的耕地。
4、生物多样性减少: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由 于转基因作物具有更强的抗性和更高的产量,它们可能会取代一些传统的作物品 种,从而减少生物多样性。
5、食品安全性问题: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的焦点。虽然许 多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并没有明显的危害,但是一些科学家仍然担心这些食品可 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在转基因动物的生物安全研究中,公众的参与和透明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公 众需要了解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因此,我们需 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转基因动物的认知和理解。

基因工程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基因工程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基因工程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因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1. 引言基因工程是通过人为干预生物的遗传物质,改变其基因组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良品种的特性、治愈遗传疾病等方面。

然而,这种技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争议,包括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2. 基因工程对农作物的影响基因工程可以使农作物具备抗虫、抗草药、耐旱等特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基因工程作物引发的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

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可能导致对传粉昆虫和其他生态系统成员产生副作用,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3. 基因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些基因工程的应用,例如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

转基因种植物可能对周围的野生植物产生不良影响,导致野生植物的遗传污染、竞争优势变化等。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某些物种的数量减少,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4. 基因工程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被用来研究和治疗传染病。

然而,这也带来了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转基因生物可能会逃逸并传播其修改的基因到野生种群中,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潜在影响。

5. 基因工程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尽管基因工程可能对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但它也被广泛用于环境修复。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能力,从而加速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

然而,这种应用也需要谨慎,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必须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6. 结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和环境等领域都有诸多应用,但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科学合理的应用原则,确保基因工程技术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开展更多的研究以评估其潜在风险,并探索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平衡维护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植物概述
摘要:当前世界通用的转基因动植物制备方法。

转基因成果在研究和商业领域的应用。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及安全性论证。

转基因植物携带的非边缘性基因的潜在威胁。

植物转基因沉默在生态方面的一些构想。

关键词:外源基因、耐除草剂植物、基因漂流、实质等同性、转基因沉默
早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当一些海员兴致勃勃地向别人描述他们所遭遇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时,总会有很多标榜正统的教士和贵族不屑一顾地嘟哝“上帝是不会创造蠢东西”之类的话语。

现今,上帝离我们越来越远,而随心所欲地创造生物离我们越来越近。

转基因技术便是其中一种得力手段。

一、转基因技术
所谓转基因就是把外源基因整合到动植物基因组中去。

而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植物制备方法是不同的。

1.转基因植物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

转基因植物或离体培养的细胞可用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人的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2、表皮生长因子、乙型肝炎疫苗等
基因已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表达。

2.转基因动物是按照预先的设计,通过细胞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再以生殖工程技术,有可能育成转基因动物。

但由于转基因动物受遗传镶嵌性和杂合性的影响,其有性生殖后代变异较大,难以形成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品系。

由此,我想到了曾广为流传的一则新闻。

——2001年,美国科学家在英国《人类生殖》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女性不孕是因为她们的线粒体存在缺陷,因此他们利用一种名为卵质转移的技术,从健康妇女捐献的卵细胞中提取出细胞质,并注入不育妇女的卵细胞,使30名不孕妇女中的12人正常怀孕,并生下健康婴儿。

而且科学家们在检测时发现,其中至少有两名婴儿携带有捐献卵细胞的妇女的额外遗传物质线粒体DNA。

虽说美国科学家认为由于婴儿的基因和基因组并未被修改,因此这些婴儿称不上是“转基因婴儿”。

因而,尝试从受体动物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以外源基因对其进行离体转化,再将转基因线粒体导入受精卵,所发育成的转基因动物雌性个体外培养的卵细胞与任一雄性个体交配或体外人工授精,由于线粒体的细胞质遗传,其有性后代可能全都是转基因个体。

二.转基因技术现况
2000年,全球的转基因作物面积已达4420万公顷,几乎相当于英国国土面积的两倍。

其中抗除草剂大豆面积达2580万公顷,Bt玉米有680万公顷,占全球6个种植国--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南非、西班牙和法国总面积的15%。

其它的6种转基因作物占10%,它们包括:耐除草剂双低油菜占280万公顷(6%),抗除草剂玉米达210万公顷(5%),Bt抗除草剂棉花为170万公顷(4%),Bt棉150万公顷(3%),Bt/耐除草剂玉米达140万公顷(3%)。

同时,转基因技术在医疗领域也得到应用:美国科学家最新公布的一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将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再移植到患者大脑中,能够使患者脑力衰减的速度显著放慢。

由此可见,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减缓了粮食危机,提高了医疗水平,但对于这样一种有着诸多好处的一技术,却有不少人持反对态度。

这引起我们下文的思考。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如“转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及其产品与田间感染病毒的植物生产的产品都带有外壳蛋白”,这类产品被认为是安全的。

否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

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主要有两方面。

1.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

如转Bt 杀虫基因玉米含有Bt杀虫蛋白。

要评价它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

目前已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Bt蛋白只对少数目标昆虫有毒,对人畜安全。

2.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

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如美国有人“将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使大豆的含硫氨基酸增加”,因上述原因这个产品不具实质等同性。

2003年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达到2000多万吨,主要用于榨油业。

也就是说,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人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大量消费转基因农产品了。

然而,在转基因大豆的主产国美国,转基因大豆只用作饲料。

很明显,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担忧是美国人拒绝食用的重要原因。

报载,英国一位研究人用转基因土豆喂养实验鼠10天后,其肾、脾和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

而最近有研究表明,北美的黑脉金斑蝶也深受转基因技术之苦。

美国研制出可以抵抗欧洲玉米螟(含BT基因)的玉米,这种玉米花粉被风吹到附近的马利筋叶子上,造成以马利筋叶子为食的黑脉金斑蝶的死亡。

我们并不担心食用转基因食品而中毒。

事实上,经过现代科学层层检验后的合格产品甚至比传统食品更安全。

转基因的威胁主要在于它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如“黑脉金斑蝶死亡”事件,这种影响往往难以预料而又破坏力巨大,因此我们必须防患未然。

四、转基因植物与生态平衡
转基因植物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以其为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它对自然的影响:
1.若植物在获得新的基因后增加其生存竞争性,在生长势、越冬性、种子产量和生活力等方面强于非转基因植株,且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生存,就会演化成杂草,势必会改变自然的生物种群,打破生态平衡。

2.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有些作物会和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种发生天然杂交,从而将自身的基因转入野生种。

如果所转基因是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就会使野生杂草获得抗性,增加了杂草控制的难度,特别是多个抗除草剂基因同时转入一个野生种时,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但自然界物种为了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纯洁性,对遗传物质的改变是有严格控制的,基因漂流仅限于种间或近缘物种之间。

3.通常所转基因都与抗虫或抗病相关,其直接作用对象是其它生物。

如大面积和长时期使用,昆虫有可能产生适应性,那时,我们无疑又处于一种类似现今面对抗生素的怪循环之
中。

因此我们在转基因植物上主要需防止基因外流和昆虫抗性的产生。

可用不育株如三倍体来解决前者,一般通过种植一定比例的自然植株,以延缓昆虫产生抗性。

五、转基因沉默
人们对植物进行遗传转化的最终目的是让转基因在受体植物基因组中得到稳定整合并在当代及其子代中得到有效、稳定的表达,但是由于存在多种影响因子和限制因素,使得转基因在受体植物中的表达往往事与愿违。

现实证明,转基因在受体植物中往往不能稳定表达,有时甚至完全不表达,既出现了所谓的转基因沉默现象(transgene silencing)。

转基因沉默是指利用遗传转化方法导入并稳定整合进受体细胞中的完整的外源基因在当代转化体或在其后代中表达受到抑制的现象。

1.机理主要有: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TGS)和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三种。

1)位置效应:位置效应是指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对其表达的影响。

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核后首先整合到染色质上,其整合位点与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2)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是DNA
水平上基因调控的结果,主要是由启动子甲基化或导入基因异染色质化所造成的。

二者都和转基因重复序列有密切关系。

3)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是RNA水平基因调控的结果,比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更普遍。

特别是共抑制(cosuppression)现象尤是研究的热点。

共抑制是指在外源基因沉默的同时,与其同源的内源DNA的表达也受到抑制。

2、转基因沉默现象是生物遗传工程商品化和实用化的巨大障碍,如何减少并克服转基因沉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生物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去思考,别总想着去征服什么,困难时可以去适应他。

既然转基因沉默必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其机理,寻找植物本身被抑制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解除抑制,使植物重新获得曾具有的性状,这样可减少对生态平衡的冲击。

当然这只是一个预想,要达到这一目标仍存在许多难题,如被抑制基因的寻找,抑制的解除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现今,转基因问题已经成为生物遗传工程的重要课题,随着人们对转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学科的不断发展,将来转基因技术的各种问题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