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沉降比
污泥沉降比(SV30)指标检测规程|通用版

污泥沉降比(SV30)指标检测规程|通用版1. 定义SV30 即污泥沉降比,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进1000 ml 量筒中至满刻度,静置30 分钟,则沉降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之体积比为污泥沉降比(%),又称污泥沉降体积(SV30),以ml 表示。
因为污泥沉降30 分钟后,一般可达到或接近最大密度,所以普遍以此时间作为该指标测定的标准时间。
2. 仪器量筒,1000 ml。
3. 采样和样品贮存3.1 采样:监测SV30 的样品应剔除各类大型纤维杂质和大小碎石块等无机杂质,特别注意样品的代表性。
3.2 样品贮存:采集的水样应尽快分析测定。
贮存样品不能加入任何保护剂,以防破坏物质在固、液间的分配平衡,应贮存在4℃冷藏箱中,但最长不得超过12 小时。
4. 步骤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进1000 ml 量筒中至满刻度(VS),静置30 分钟后读数,读出的毫升数记为V1。
5. 计算结果的表示()%100%s130⨯=V V SV 式中:V1 —— 沉降后的污泥体积数(ml )VS —— 倒入量筒中的混合液体积数(ml ) 注: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6. 相关文件曝气池工况指标行业标准7. 相关记录8. 观察要点及判断8.1.上清液液面是否有油状物、浮渣、气泡,并要用手轻扇量筒口闻气味①油状物通常表现不明显,注意仔细观察朦胧的油状物覆盖液面;油状物存在的原因,进水含有矿物油或乳化油、洗涤剂和消泡剂;进水过少,相对曝气过度活性污泥解体所致;活性污泥老化解体。
②浮渣通常为棕黄色、黑色絮状团浮于液面,存在原因:曝气过度;活性污泥老化;液面油状物所致;污泥中毒;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缺氧。
③气泡通常表现为液面与量筒间的成排气泡(较大)或附着与液面浮渣的气泡(较小)。
形成原因:曝气过度;活性污泥老化;液面油状物所致;反硝化所致;丝状菌膨胀。
④气味在沉降初期闻,土腥味重则活性高;酸碱味重则混合液PH异常;臭味重则可能缺氧;其它异味可考虑特殊工业废水流入。
MLSS、MLVSS、SV、SVI

污泥浓度、挥发性污泥浓度、污泥指数、污泥沉降比的测定1 适用范围曝气池活性污泥的污泥浓度(MLSS)、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30min污泥沉降比(SV30)、污泥指数(SVI)。
2 定义污泥浓度是指曝气池中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数量。
单位:mg/L。
污泥沉降比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沉淀30分钟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之体积比(%)。
污泥指数是指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
3 仪器天平、蒸发皿、烘箱、离心机、马弗炉、量筒4测定步骤(1)蒸发皿准备将洗净的蒸发皿置于105℃烘箱中烘干2h,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重复烘干称重,至恒重,记为W 1(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05g)。
(2)试样测定用100ml量筒量去污泥混合液,静置30min后记录污泥层所占的体积V,即为SV30。
用100ml量筒量取充分混合均匀的试样100ml,装入离心管中,3000rpm离心2min,弃去离心管中上清液,将离心沉积的污泥倒入蒸发皿中,用10去离子水冲洗离心管两次,倒入蒸发皿中。
将载有污泥的蒸发皿移入烘箱中于105℃下烘2~3小时后移入干燥器中,使冷却到室温,称其重量。
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4mg为止,记录(W2)。
将装有烘干污泥的蒸发皿放入马弗炉中,600℃灼烧2h,待炉温下降后将蒸发皿移入干燥器中冷却,称重,记为w3。
5 计算(1)污泥浓度MLSS(mg/L)=(W2–W1)×100(2)污泥指数SVI(ml/g)= SV%÷MLSS(3)污泥沉降比SV(%)= V÷100×100%(4)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W3–W2)×100式中: V —— 100ml试样在100ml量筒中,静止30分钟沉淀后污泥所占的体积,ml;W1 ——烘干后蒸发皿的重量,g;W2 ——烘干后污泥+蒸发皿的重量,g。
关于污泥沉降比(SV)的详解

关于污泥沉降比(SV)的详解!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沉降比(SV)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
它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静止沉降30min 后污泥所占的百分体积。
污泥沉降比(SV)试验,不只是要一个数据结果,而要了解污泥沉降的全过程,通过详细的观察分析,得出全面的正确结论来指导生产控制。
因此,如何进行日常的污泥沉降比(SV)试验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污泥沉降比(SV)中存在的误区实际上,污泥沉降比试验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试验数据;二是对沉降过程的观察和记录;三是对结果和记录进行综合分析。
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因为有些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只是例行公事的测定沉降比,并没有认真观察和掌握实际的沉降过程,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实验是不科学的,对实际的工作没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其实在实际运行管理中,SV测定方便、快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试验可以了解污泥的结构和沉降性能,并在无其它异常的情况下,作为剩余污泥排放的参考依据。
同时,污泥的一些异常现象也可通过沉降试验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如果操作人员测定时,只了解三十分钟后的沉降比,而没有认真观察和分析污泥沉降测定过程的一些情况,那么在当运行发生异常时,污泥沉降测定过程中所能提示我们的故障信息很难被获取,而且我们也未必能从其他渠道及时准确的获取这些信息。
因此,我们在进行进行污泥沉降试验过程中,不仅要观察沉降比,还要注意观察污泥的其他特性,如外观、沉降速率、泥水界面清晰程度、上层液的混浊情况,是否有悬浮物等情况。
2、沉降速率与沉降性能在SV的测定中,排除上层液的状况,仅从沉降速率来说可分为快和慢二种污泥,沉降速度快的污泥不一定都好,沉降速度慢的污泥也不一定都不好,当然这种所谓的“快”和“慢”是相对的。
沉降性能沉降性能是综合考核指标,而沉降速率只是正确观察污泥沉降性能的最基本内容之一,要进一步了解污泥沉降速率不同的原因,通过大量实际运行数据的对比分析,根据本单位的工艺特性和运行情况来衡量其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污泥沉降比污泥浓度和沉降指数的测定方法

污泥沉降比污泥浓度和沉降指数的测定方法
一、污泥沉降比的测定方法:
1.定义:污泥沉降比是指单位时间内污泥的干固物重量与湿固物重量之比,反映了污泥的固液分离能力。
2.测定步骤:
a.取一定量的湿固物样品,将其加入预先称好的容器中。
b.将容器放入高速离心机,并设置合适的转速和时间。
c.离心结束后,取出容器,并将上层液体去除。
d.将容器放入烘箱中,进行干燥,直至固体完全干燥。
e.将容器取出,称重得到总重量,然后除去容器的重量,得到干固物重量。
f.计算湿固物重量与干固物重量之比,即为污泥沉降比。
二、污泥浓度的测定方法:
1.定义:污泥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污泥中固体的含量,常用干固物重量浓度来进行表示。
2.测定步骤:
a.取一定量的污泥样品,放入预先称好的容器中。
b.将容器放入105℃的烘箱中,进行干燥至固体完全干燥。
c.将容器取出,冷却,并称重得到干固物的重量。
d.根据容器的体积和干固物的重量,计算出干固物重量浓度。
三、沉降指数的测定方法:
1.定义:沉降指数是衡量污泥沉降速度的参数,常用来评估污泥的脱水性能。
2.测定步骤:
a.取一定量的粗固物样品,加入预先称好的容器中。
b.用稀释液将粗固物样品稀释,形成一定的浆液。
c.搅拌一段时间,让固体均匀分散。
d.将浆液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固体下沉的时间并记录。
e.分别计算出单位体积样品的干固物重量。
f.根据干固物重量和沉降时间,计算出沉降指数。
以上就是污泥沉降比、污泥浓度和沉降指数的测定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污泥的物理性质进行有效评估。
污泥沉降比的问题

关于污泥沉降比的问题污泥沉降比(SV30)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静止沉降30min后污泥所占的百分体积,是测定污泥性能最为简便的方法。
但在实际运行中污泥沉降比往往不被重视,相关专业书上对此介绍也很简单。
中国水网的“三丰"曾在其他专业网上开过活性污泥运行管理方面的系列讲座,其中关于污泥沉降方面的内容讲了很长时间,虽然我只看过他的讲座提纲,不知道讲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讲得会很精彩,对实践是很有用的,而这些知识是书上没有的或至少是不能直接找到的。
在这里我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来简单说说,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可能有人会问:SV30不就是测定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静止沉降30min后污泥所占的百分体积吗?仅从污泥沉降比的定义中,确定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似乎测定SV30就是为了解30分钟后的测定结果,有这样的认为的人不少,但这些都是基于理论定义上的理解。
在日常运行中,有些操作人员在测定SV30也往往只看测定的沉降比,而没有观察和了解沉降过程,这就失去了测定污泥沉降的大部分意义。
其实在实际运行管理中,SV30测定方便、快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除了解污泥的结构和沉降性能外,在无其它异常的情况下,还可作为剩余污泥排放的参考依据。
此外,污泥的一些异常现象也可通过沉降试验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如果操作人员测定时,只了解三十分钟后的沉降比,而没有认真观察和分析污泥沉降测定过程的一些情况,那么在当运行发生异常时,就可能会失去污泥沉降测定过程中所能提示我们的故障信息,而这些信息并不一定能在其它途径及时获得的。
所以有的专业书上把SV30的测定过程称为污泥沉降试验,这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在测定污泥沉降,确切说是进行污泥沉降试验过程中,还要观察沉降速率、污泥外观、泥水界面是否清晰、上层液是否有悬浮物等情况,这些表观情况对于判断的了解运行状态是很有用的。
有经验的操作工,可以不需其他数据,只根据污泥沉降试验就可判断整个生化过程的运行状况。
简述污泥沉降比与污泥体积指数概念

简述污泥沉降比与污泥体积指数概念
污泥沉降比是一个定量指标,用于衡量污泥中悬浮物的沉降程度。
污泥沉降比与污泥体积指数相关,是衡量污泥稳定性和渗透性的重要参数。
污泥沉降比是污泥中悬浮粒子的沉降速度相对污泥中流体的流
动速度的比值。
这个比值是测量悬浮粒子沉降速度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
污泥沉降比的数值越大,污泥的稳定性就越好,渗透性就越低;相反,污泥沉降比的数值越小,污泥的稳定性就越差,渗透性就越高。
污泥体积指数是污泥中悬浮物和流体的比值,它可以反映污泥的稳定性,也可以反映污泥的浓度。
污泥体积指数越大,污泥的稳定性就越好,意味着污泥的浓度越高;反之,污泥体积指数越小,污泥的稳定性就越差,意味着污泥的浓度越低。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的具体的测量方法有很多,例如重量漂移法、浊度测定法、示功谱法和球度法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测量污泥中悬浮物的沉降速率,以及污泥中悬浮物和流体的比率。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是很重要的技术参数,它们可以反映污泥中悬浮物的沉降程度,以及污泥的稳定性和渗透性。
它们的测量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的有效控制,对于污泥处理、污水处理和水质治理都至关重要。
它们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污泥处理系统的效率,从而改善水质,提升经济效益。
因此,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是重要的污泥处理技术指标,
也是水质治理行业的重要参考值,可以更好地控制污泥的性质,促进水质的改善。
如何运用污泥沉降比来判断生化系统状态

如何运用污泥沉降比来判断生化系统状态污泥沉降比(sludge settling ratio,SSR)是污水处理过程中评估生化系统状态和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量SSR,可以判断生化系统中的生物活性、沉降性能和处理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操作,优化处理效果。
以下是关于如何运用SSR来判断生化系统状态的详细介绍。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污泥沉降比。
污泥沉降比是指在污水处理生化系统中,污泥在规定时间内下降的高度与污泥悬浮物含量的比值。
通常使用的单位是cm/g。
污泥沉降比越大,说明污泥沉降速度越快,生化系统中的悬浮物被有效去除的可能性越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运用SSR来判断生化系统状态:1.收集样品:在处理过程中,定期收集污泥样品。
根据流程的不同,可以从沉淀池、二沉池或曝气池等位置收集样品。
收集样品时需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
2.测量悬浮物含量:使用离心法、滤纸法或遮光率法等方法,测量样品中的悬浮物含量。
这是计算SSR的基础。
3.测量污泥沉降高度:将收集到的样品放置一定时间(通常为30分钟),观察污泥的沉降情况。
使用尺子或标准测定仪器测量污泥沉降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过程中应该避免晃动样品,以保持准确性。
4. 计算污泥沉降比:将测量得到的污泥沉降高度(单位为cm)除以悬浮物含量(单位为g/L),即可得到污泥沉降比。
通常该值范围在0.5-1.5 cm/g之间,值越大说明污泥沉降能力越好。
有了SSR的测量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生化系统的状态:1.生命活性:当SSR较高时,说明生化系统中的微生物有较好的沉降能力,且生物活性较高。
相反,如果SSR较低,则可能是因为生物活性降低,导致悬浮物不能有效沉降,需要检查生物处理系统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缺氧、毒性物质的影响等。
2.沉降性能:通过对不同时间点测量SSR,可以了解生化系统在不同运行阶段的沉降性能。
如果SSR在一段时间内变化较大,则说明生化系统的沉降性能不稳定,可能需要调整操作或添加沉降剂等。
污泥沉降比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污泥沉降比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作用首先,污泥沉降比可以评估污泥的稠度。
稠度是指污泥的浓度和黏度,是污泥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通过测定和分析污泥沉降比,可以了解污泥的稠度变化,从而判断污泥的含固率和胶结性。
稠度的变化对于一些工艺操作的控制非常重要,如气浮浓缩、压滤和离心脱水等。
通过控制稠度,可以提高浓缩效果和脱水率,减少处理成本。
其次,污泥沉降比可以评估污泥的压缩性。
压缩性是指污泥在受力作用下的体积变化能力,是污泥的重要力学性质之一、通过测定和分析污泥沉降比,可以了解污泥的压缩性变化,从而判断污泥的变形特性和固结规律。
压缩性的变化对于一些工艺操作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如污泥压滤、沉淀和干燥等。
通过控制压缩性,可以提高污泥的脱水速度和固体含量,减少处理时间和能耗。
此外,污泥沉降比还可以评估污泥的沉降速度。
沉降速度是指污泥颗粒在液相中下沉的速度,是污泥的重要动力学性质之一、通过测定和分析污泥沉降比,可以了解污泥在不同条件下的沉降速度变化,从而判断污泥的沉降规律和沉淀效果。
沉降速度的变化对于一些分离操作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如沉淀、过滤和分级等。
通过控制沉降速度,可以提高分离效果和产能,减少沉澱池的占地面积。
综上所述,污泥沉降比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测定和分析污泥沉降比,可以评估污泥的稠度、压缩性和沉降速度,为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处理效果和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重视污泥沉降比的测定和分析,提高工艺操作的控制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泥沉降比SV 30
1定义:曝气池混合液1000ml 经30min 沉淀后的体积占混合液体积的百分比。
反应污泥的凝聚性能。
2沉降过程比结果重要,相同的沉降比具有不同的沉降过程,从中可以反应污泥出现的问题。
本文
着重分析污泥的沉降性能。
3观察数据
正常范围活性污泥沉降比15%-30%
SV 30<15%
SV30>30%
1)在
正常范围内活性污泥在3-5min 沉降过程,V 3-5>35ml/min,初始污泥沉降缓慢; V 3-5min <30ml/min ,初始污泥沉降迅速。
2)活性污泥在15-30min 处于压缩阶段,V 15-30min <2.00污泥密实,污泥浓度低; V 15-30min >2.67污泥压缩松散,污泥浓度高;
3)SV 30/SV 3≈0.47-0.50
沉降体积 沉降速度 V 3min V 5min V 15min V 30mi n V 3/V 30 V 0-3min V 3-5min V 5-15min V 15-30min 300 250 180 150 0.50 233.33 25.00 7.00 2.00 310 260 190 150 0.48 230.00 25.00 7.00 2.67 320 250 180 150 0.47 226.67 35.00 7.00 2.00 370 310 230 200 0.54 210.00 30.00 8.00 2.00 380 320 230 200 0.53 206.67 30.00 9.00 2.00 400 340 240 200 0.50 200.00 30.00 10.00 2.67 440 370 270 230 0.52 186.67 35.00 10.00 2.67 540 440 320 280 0.52 153.33 50.00 12.00 2.67 沉降体积 沉降速度
V 3min V 5min V 15min V 30mi n V 3/V 30 V 0-3min V 3-5min V 5-15min V 15-30min 150 120 90 70 0.47 283.33 15.00 3.00 1.33 150 125 95 80 0.53 283.33 12.50 3.00 1.00 240 200 140 115 0.48 253.33 20.00 6.00 1.67 260 210 150 120 0.46 246.67 25.00 6.00 2.00 260 220 160 130 0.50 246.67 20.00 6.00 2.00 沉降体积 沉降速度
V 3min V 5min V 15min V 30mi n
V 3/V 30 V 0-3min V 3-5min V 5-15min V 15-30min
690 510 370 310 0.45 103.33 90.00 14.00 4.00 810 550 395 330 0.41 63.33 130.00 15.50 4.33 800 600 425 375 0.47 66.67 100.00 17.50 3.33 980 860 590 500 0.51 6.67 60.00 27.00 6.00 980 930 680 550 0.56 6.67 25.00 25.00 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