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
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
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
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
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
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
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
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
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苏词与辛词的异同》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词有啥不一样,又有啥一样的地方。
苏轼的词呀,就像一阵清风,有时候很欢快,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起来让人心情好;有时候又有点小忧愁,可还是透着洒脱。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战场上的鼓声,特别有力量!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感觉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词都写得特别好,让人读了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心情。
而且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心里装着大事。
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谁的词呀?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和辛弃疾吗?他们可都是很厉害的词人哟!
苏轼的词,有的像甜甜的糖果,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心里暖暖的;有的像美丽的画,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勇敢的战士在大声呼喊,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特别有气势。
他们俩啊,都很有才华,写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过呢,苏轼的词更自在一些,辛弃疾的词更有冲劲。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正文)

东坡之旷达稼轩之豪放——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内容摘要: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伟大词作家,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旷达豪放比较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思想内容、个性特点、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心境上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为:“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①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一、思想之比较(一)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
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这对他的词风影响很大。
以最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二)辛弃疾的思想特点正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辛弃疾《鹧鸪天·送人》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②,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②逆旅:旅店。
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4. 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虽久,可相见甚欢,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
B. “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C. “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
D. “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
15. 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不当。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意思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15. 苏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这是劝慰友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
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
辛词:“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人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
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摘要]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把农村题材引入词坛,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一代农村词风。
农村词盛于稼轩时代,辛弃疾以同样的手笔突破了词坛上“绮筵公子”,“词为艳科”之类的形象,挣脱束缚,创作以农村农家生活为题材的新词章。
二人的农村词,既有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和农民形象的塑造的相同点,也有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农村词异同点一、苏、辛农村词的相同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词始于东坡兴于稼轩,有的研究者虽然注意到早在东坡之前,《花间集》中偶有词篇涉及农村,但并不把它们当农村词看。
的确,和万紫千红、春机盎然的农村诗领域相比,农村词的领域显得格外荒凉,幸亏有苏辛两位大词人并不算多的农村词给词领域添得一丝生气。
苏轼以《浣溪沙》组词五首有开创之功,真正把农村词创作推上高峰的是在两宋词坛上和苏轼双峰并峙的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因他的身份和主战的政治主张,使他在政治生活中备受歧视和排挤,两度致仕,隐居农村,第二次闲居江西上饶更长达二十年之久,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得他有机会接近农民,目睹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污浊不堪的官场相比,农村的优美风光和农民的淳朴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写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以此表现他热爱农民热爱自然的情感,创作了相对较多的农村词。
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人。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这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并不是很大,但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之多,辛弃疾这些词的创作明显有受苏轼的影响,二者的农村词有相同点,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和表现手法上。
1.农村场景的描绘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词人,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
他在任密州、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
【高中议论文阅读】《苏词》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苏词》阅读答案苏词傅成穆俦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苏词傅成穆俦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革命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
我们拎“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较之,就很难窥见在发泄力度上的相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划破千堆雪”(《念奴娇》)、“可以振雕弓例如满月,西北盼,射天狼”(《江城子》)等都远不止就是奇怪的生硬,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法号天风海雨四射”(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为是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
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
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
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就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此以其名下。
长调在篇章结构、剥词东照宫采上须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够自如地将诗、文、论、诗赋的匠法运用其中。
浅析苏、辛豪放词的异同

浅析苏、辛豪放词的异同发布时间:2021-05-27T09:06:14.36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3期作者:刘虹妃1 朱芳熠1 [导读] 苏轼和辛弃疾乃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苏轼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文词都代表了北宋的最高成就,并且他又懂得绘画、音律,可谓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大家,他在这些诸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中,最具开创性的贡献毋庸置疑便是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
1.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两人并称为“苏辛”。
苏辛词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由于两人性格和生活经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两人的豪放词又有明显的差别。
而苏辛二人不同的词作风格,也是对豪放词派在南北宋发展与转变的折射。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乃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苏轼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文词都代表了北宋的最高成就,并且他又懂得绘画、音律,可谓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大家,他在这些诸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中,最具开创性的贡献毋庸置疑便是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
辛弃疾则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彩,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同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在苏轼登上词坛之前,北宋词以香艳婉媚占绝对优势。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这种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
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出色代表,为宋词的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
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彷徨于生命的边缘。
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固执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交融在一起。
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
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
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理想,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
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
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互相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
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
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是一个勇敢、坚决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心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
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无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
苏轼既不固执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
在他看来,生活其实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妙的情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妙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大方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清秋时节,词人登
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
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缺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错在一起。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
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大志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选文有改动)
⑴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习题目(不超过11个字)。
⑵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⑶认真阅读第⑤段,说说“超功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详细内容。
⑷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⑸《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鹤发生!
答案:
⑴示例:苏词与辛词的差异。
⑵由于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他们的词作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⑶苏轼的“超功利境界”:苏轼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
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互相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
辛弃疾的“功利境界”:辛弃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心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
⑷举例论证。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苏轼词作风格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这一特点。
⑸这首词中,开头一句为实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抽出剑来认真打量。
表明词人虽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杀敌立功的感情。
中间四句为虚境,写梦境中,军队召唤战士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战士们壮行、点兵、出征、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收复失地的大志壮志。
“可怜鹤发生”一句为实境,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
照应首句,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比照,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