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2)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一、四大发明:

1、概念:四大发明是指、、和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

(1)造纸术:

●发明:①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②105年,东汉宦官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明显进步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④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外传:向东,由朝鲜传入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2)印刷术:

●发明:①隋唐出现

②北宋时期,平民发明了。

●外传: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

(3)火药:

●发明:①火药最早是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的。

②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③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

●外传: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指南针:

●发明:①战国时期发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②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③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外传:

阿拉伯人从中国商船上学到了指南针的用法并传入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使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成为了可能。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直到公元15世纪前后,罗盘才作为看风水的工具,在朝鲜广泛使用。而指南针传入日本,则是公元17世纪的事情了

3、四大发明的意义:

(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的发展。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和 ,促进了和。

二、数学运算——《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1)成书时间:

(2)主要内容:

①采用记数法;

②汇集许多算数命题,如开平方和立方,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③提出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运算的方法。

(3)意义和地位:

①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古代中国发明的最伟大的计算工具

(1)起源:算筹

(2)出现:元末明初出现了现代样式的算盘;直到明代以后,算筹才被算盘完全取代。(3)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原因是商业的繁荣)

(4)外传: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象观测——〈石氏星表〉和浑仪:

1、观测机构:尧设火正、羲和之官;后世不少朝代也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观测记录:

(1)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2)西汉时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

(3)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慧星记录;

(4)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3、创制观测仪器:

(1)浑仪:最晚在汉武帝的时代,天文家们已经使用浑仪。在发明之前,浑仪一直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文观、测仪器。

(2)简仪:元代科学家革新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四、农学——〈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历法制订:

(1)先秦历法:

①〈夏小正〉: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天象和物候的著作。

②春秋时采用19年7闰的置闰方法:

③战国时有了“月令”;

(2)〈授时历〉:元朝郭守敬编订,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①含义: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②内容: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

③地位: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三百年。

2、农学研究:

(1)西汉氾胜之的:

(2)北魏贾思勰的: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元朝王桢的:

(4)明朝徐光启的:

五、医学:

1、: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万世宝典”

3、:“东方药物巨典”

练习检测:

1、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

C、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因素

2、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改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经济停滞倒退

3、四位同学分别用下面说法来简单描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状况,正确的是:①最早的发明来自于汉朝②孟子在享受到造纸术带来的方便后加入到推广的队伍当中③受到西欧国家资产阶级的百般推崇④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推动作用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4、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

5、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直接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是:

A.造纸术B.火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

6、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中国数学成就是:

A.算筹记数B.十进位值制C.割圆术D.二进制

7、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A.《氾胜之书》B《吕氏春秋》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8、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

A、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B、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C、发明的过程比较艰难

D、领先西方时间长,足以令中华民族骄傲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学目标:

(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

(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诗歌——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三部分。“”是其中的精华。

(2)特点: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屈原创立“楚辞体”

(1)作者:屈原(爱国诗人)

(2)含义: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3)代表作:《离骚》(抒情长诗,楚辞的代表作)

3、汉赋:

(1)含义:汉代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

(2)特点: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和《》

②东汉张衡的《》

4、唐诗:

(1)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

①国家的和国力的,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频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诗人及作品、名句:

①初唐(618~713年):王勃(“初唐四杰”之首,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②盛唐(713~766年):边塞诗:、;山水田园诗

派:、。“诗仙”:(浪漫主义诗人);“诗史”:

(现实主义诗人);

③中唐(766~835年):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名作还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④晚唐(836~906年):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宋词兴盛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成就:

1)婉约派:①北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雪梅香》)

②两宋之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等佳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2)豪放派:

①北宋:

②南宋:

2、元曲:

(1)含义: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

(2)成就:元曲以、(“元曲四大家”之一,另两位是郑光祖、白朴)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①关汉卿:代表作有《》、《》等

②马致远: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明清的小说:

1、小说演变:

(1)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2)唐代的小说:

(3)宋代的:

2、明清小说的繁荣:

(1)产生的背景: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2)繁荣的原因:

①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③适应的需要。

)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清朝)——《》

(3)讽刺小说:吴敬梓(清朝)——《》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教学目标:

(1)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

(2)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2、文字的演变:→→(分大篆和小篆)→

3、文字演变的趋势:总趋势是由到,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魏晋时期开始进入。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

代表人物:

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

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草书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代表作: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和。其代表作是彩陶画《》。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和《》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走向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代表作有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

5、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糅合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

时。代表作有:的《游春图》、的《步辇图》、的《送子天王图》等。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成为最大亮点,绘画成为商品。代表作有张择端的《》。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明代徐渭的《》、清代郑板桥的《》等。

三、京剧的出现:

1、古代戏曲的起源:

(1)中国戏曲从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xue)为业的艺人,即优伶。

(3)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现元杂剧。

(4)明代时,出现。

2、京剧的出现:

(1)形成:①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②年间,“”,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③二十年至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2)发展:

①、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的著名艺人。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

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3、其他戏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三、重难点分析

1.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并发展成近代科学的原因

2.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A.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C.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D.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和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存在

例二: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屈原的书房场景,其中有可能的是

A.书桌上摆放着一本《儒林外史》B.墙角放有司南

C.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D.墙上挂着《洛神赋图》

例三: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 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例四: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经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不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A.小篆 B.隶书C.楷书 D.草书

五、演练广场

一、选择题

1.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革命。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经济停滞倒退

2.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C.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3.关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描述,正确的是

A.《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西汉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计数法的国家

C.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最早使用的是算盘D.唐朝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祖先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A.利用简仪观测天象B.利用司南辨别方向

C.阅读纸质印刷品 D.借助《伤寒杂病论》医治病人

5.毛泽东终生喜爱屈原的《离骚》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 B.楚辞是当时流行于南方的新诗歌体裁 C.《离骚》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D.楚辞创作才用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文治武功。周围的文人为其歌功颂德,最有可能采用的文体是

A.赋B.诗C.词D.散曲

7.清朝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代在“李杜”之后各领风骚的文学形式有

A.楚辞、元曲、明清小说 B.南戏、元杂剧、京剧

C.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D.宋词、明清小说、京剧

8.《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该作品属于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9.“四川、江东、桃园、草木皆兵、36”,从这几个词语取得有效信息,它应该是指著作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西游记》 D.《封神榜》10.小说逐渐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A.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B.小农经济解体C.市民阶层崛起D.商品经济发达11.梅兰芳是江苏近代文化名人(下图),著名的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所代表的剧种

A.由元代散曲演变而来B.由杂剧和汉剧融合而来

C.兴盛于康乾时期D.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国粹

12.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和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

A.集大成的古典科技巨著相继问世B.官方编撰的大型图书成就突出

C.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D.中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

13.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

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

15.阅读下列材料:

发展的不同特点。

参考答案

1-8 CACACBCB

例一---例四 DBCD

演练广场

1-5 ADBBD 6-10 ACCAB 11-13 DAC

三、重难点分析

1、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并发展成近代科学的原因

(1)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极大的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尽管明朝中后期中国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其发展障碍重重,更谈不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空气,是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务实际,这都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总之,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没落是导致16-18世纪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2、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15、答案:(1)内容:中国是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欧洲是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宇宙空间的探索。

(2)特点:中国具有总结性和实用性,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欧洲具有开创性和延续性,科技研究着重于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在成果上是相互推动、不断发展的。

(3)作用:中国科技成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欧洲科技成果为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神学挑战的有力武器。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榆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逐渐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人教课标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学生阅读单元引言 2、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和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最当之无愧的应当是?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现: (1)罗伯特?K?G?坦普尔称中国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中国在公元3世纪带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3)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4)外国学者曾经感慨:“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然而却鲜为人知.” 新课: 一、四大发明(以问题层层推进) 问题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学生列举。 问题2、简述四大发明的经过 发明简单过程 教师课件投影学生表述后教师投影 造纸术、图片两汉(蔡伦) 火药、图片军事始于唐末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发明与发现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发明与发现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科学发现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了解一些科学发明,并认识到科学发明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3、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比较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寻找科学规律的思维方式。 4、利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科学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5、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科学发明,并认识到科学发明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比较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引入 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科学是什么,也知道了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那么科学家到底做 些什么事情呢? 归结起来四个字:发现,发明 就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我们肯定不能从一个苹果的掉落而发现万有引力,但是在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科学规律。 实验演示 实验:静电 1、把纸撕成碎纸屑,分散放入干燥的培养皿。 2、用丝绸或毛皮摩擦直尺。 3、用被摩擦后的直尺靠近培养皿内的碎纸屑。 4、纸屑被吸附到直尺上。 实验表明:直尺被摩擦后产生了静电。 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现象? (在干燥的季节里人们握手或碰到金属物会产生电击感;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多梳几次头发会 吸附在梳子上……) 科学家们利用这个发现,进行了创造发明,比如: 1、科学家根据静电的现象发明了静电复印机。静电复印机利用静电把石墨粉吸引到纸张上, 复印出图像和文字。 2、利用特殊的材料能产生静电的现象制成的除尘抹布,可以吸附灰尘。 图片展示历程 1

第课古代的发明和发现教案完整版

第课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 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 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本,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 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探究、实验体 验以及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国16世纪前科学技术呈现辉煌的原 因以及之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 献,认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国古代科学家创造出的卓越的科技 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 于创新的精神,知道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是一切科学创新和发明创造的源 泉,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和精神 1.指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2.指导学生根据历史背景来分析16世纪后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 3.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来归纳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而全面认识古代科技。 万户与火箭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教学设计】《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本课教材主要从五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儿千年的科技成就:一、四大发明;二、《九章算术》和珠算;三、 《石氏星表》和浑仪;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这些成就一方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即造成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和当代中国应如何迅速发展科技振兴民族。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本节内容涉及知识面广,跨越历史时期多因而教学中应切忌因循守旧而使课堂教学显得零碎,应注意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知识结构的完整和过程的流畅。并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可实验性材料,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学生的动手中揉合成实用的知识模块,加深对知识得理解, 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同时充分利用图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 【新课导入】 西欧有一著名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外国学者曾经感慨:“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分析材料,引入对古代中国科技的历史评价,导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一、四大发明 【问题探究】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问题探究】简述四大发明的经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高三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第8 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②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③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学习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建议】整体教学思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等各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情况,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先从感性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卓越的成就。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建议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 【思考感悟】 探究合作 一、四大发明(以问题层层推进) 【问题探究】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问题探究】2、简述四大发明的经过 简单过程 发明

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重点:古代科技的具体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深刻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导入: 1、学生阅读单元引言 2、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和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最当之无愧的应当是?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现: (1)罗伯特·K·G·坦普尔称中国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中国在公元3世纪带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3)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4)外国学者曾经感慨:“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然而却鲜为人知.”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从这句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 新课: 一、四大发明(以问题层层推进) 问题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学生列举。 问题2、简述四大发明的经过 发明简单过程 教师课件投影学生表述后教师投影 造纸术、图片两汉(蔡伦) 火药、图片军事始于唐末 活字印刷术、图片北宋毕升 指南针、图片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问题3、四大发明的意义

【教学设计】《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历史人教必修三)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吴惠子老师教材分析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第八课。本课教材主要从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和农学以及医学五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独立,与教材前后两个单元关系不大,与本单元的其他课程联系也不深。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

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养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李约瑟说“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 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特别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设计意图】以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发明的评价为引子,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四大发明 1、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概述四大发明的发明和应用概况。 (2).结合四大发明的发明,谈谈这些重要发明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铜鼓中学历史组 【一】课程目标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四大发明 (一)成就 1.造纸术 (1)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纸。 (2)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蔡侯纸”。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隋唐出现。宋代是黄金时代,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2)活字印刷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 3.火药 (1)中国古代练丹家发明; (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3)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 (1)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2)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二)评价 四大发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材解析: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学法指导 1.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作用和地位大不一样,这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取决于社会环境。研究古代四大发明的优势和缺陷,科学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对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对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启示。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1)内容: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2)影响: ①造纸术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③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总之,四大发明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从此,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3)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命运为什么会有不同? ①中国是由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 ③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古代中国的科技包括四大发明及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封建社会后期,中国自然科学渐趋落伍。本课分五目内容,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做了重点介绍。第一目“四大发明”,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实物图片,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传入欧洲,重点阐述了四大发明对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进而推动世界发生巨变的深远影响。第二目“《九章算术》和珠算”,重点介绍古代中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两个突出成就,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第三目“《石氏星表》和浑仪”,介绍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方面的两大突出成果。第四目“《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介绍了古代中国在农学方面的两个方向的突出成果。第五目“《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在传统中医学方面的成就。除此之外,本节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原始资料,对以上五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有助于学生对各项成就的了解和掌握。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及其层面较为广泛,建议在教学时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尽量采用相应的实物图片及影视资料进行教学演示,增加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了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奠定基础。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了解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必修三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

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讲课人:邹爱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难点:明朝时期中西科技应用的差异。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三单元的导读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以第八课的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艺术瑰宝。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请大家把课本翻到36页。仔细阅读一下教材的导言和第一子目四大发明的内容,思考一下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那四大?四大发明发明发现的历程。(板书第一子目)(二)【讲授新课】 1、首先,通过阅读教材同学们知道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哪四个了么? 学生回答。 是的,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并且这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那么同学们又知道这四大发明是怎样被发现发明的么?接下来,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四大发明发明发现的过程吧。 A:造纸术:在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就尝试过很多种书写材料。那么,同学们知道纸发明之前,人们都用过哪些书写材料么? 学生回答。(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教材引言部分) 是的。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等。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这些书写材料有很多缺陷。比如龟甲、兽骨比较难得,青铜器、玉器比较贵重,而竹木简又携带不便,帛呢也是比较奢侈的书写材料。那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制造出了纸(同学们可以看到书上的图片资料,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纸,那是我国目前发现最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2)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一、四大发明: 1、概念:四大发明是指、、和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 (1)造纸术: ●发明:①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②105年,东汉宦官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明显进步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④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外传:向东,由朝鲜传入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2)印刷术: ●发明:①隋唐出现 ②北宋时期,平民发明了。 ●外传: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 (3)火药: ●发明:①火药最早是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的。 ②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③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 ●外传: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指南针: ●发明:①战国时期发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②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③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外传: 阿拉伯人从中国商船上学到了指南针的用法并传入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使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成为了可能。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直到公元15世纪前后,罗盘才作为看风水的工具,在朝鲜广泛使用。而指南针传入日本,则是公元17世纪的事情了 3、四大发明的意义: (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的发展。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和 ,促进了和。 二、数学运算——《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1)成书时间: (2)主要内容: ①采用记数法; ②汇集许多算数命题,如开平方和立方,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③提出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运算的方法。 (3)意义和地位: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材料

三医四农看仪表,拿出算盘翻九章 如果欧洲人不借用中国人的指南针和船尾的舵,欧洲人就不可能实现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席卷世界的大部。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一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思想家培根 比较笨重,不便携带(学富五车的故事。成语,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作用: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发明的传播流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国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500多年前,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制造了一把“飞天椅”。他在椅子后面捆绑了47支“飞龙”火箭,本人坐到椅子内,手持两只大风筝。点燃火箭,随着一阵阵轰响声,“飞龙”火箭把座椅推向半空,随风筝飞了起来,但很快一声爆炸,“飞天椅”在火光中摔到山坡下,万户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5.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4)从科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教案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1.打印“人、我、爱、中、国、是”六个字,后面贴上磁铁, 2. 10块条形磁铁或者制作指南针的科学实验材料 一、谈话揭题 老师出示课本: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书?《品德与社会》可是在老师的眼里,它却是两项伟大发明的结晶,知道是指什么吗?(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出示课件 师: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那另外两项伟大发明是什么? 生:(指南针、火药)出示课件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古代的中国,一起来聊一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方法 接下来咱们从每天陪伴我们学习和生活的纸说起。在1900年前的汉代,人们们将文字写在像这样的竹简上。这册竹简大约写了100个字。我们的品德与社会大约有10万字,大家算一算,需要多少册这样的竹简。1000册。语文课本万字数学课本万字, 我们书包中所有的课本都变成竹简的话,又需要多少册? 看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生:纸真是太重要了。 用该说纸的发明太重要了,对于古代的造纸术,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资料,那么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搜集到的资料? 请学生展示、念一念或者读一读。教师鼓励表扬学生搜集资料:你搜集了这么多资料,为你这种在学习上的认真劲点赞。找了这么多资料,看来你课下是下了功夫了。 随机问起他的学生:你从他的展示中学到了什么? 生可能说一点或者说不出来。问两人。 同学们,大家在课下搜集了这么多的资料,为什么大家学到的却是这么少呢? 如果有学生回答出来,整理资料,特别表扬:你真会学习,我们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得学会处理资料的方法,那就是整理资料。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师补充:我们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得学会处理资料的方法,那就是整理资料。 来看大屏幕出示表格,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我们需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小结:古代中国的造纸术在1000年以后传到了欧洲和世界各地,使他们改变了在树皮、树叶和兽皮上书写的历史,所以说我国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也因此成为纸的发源地。

2015-2019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无) 2018年题组 1.(2018·全国卷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8·全国卷Ⅲ·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答案】B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本,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探究、实验体验以及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国16世纪前科学技术呈现辉煌的原因以及之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国古代科学家创造出的卓越的科技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道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是一切科学创新和发明创造的源泉,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的应用、向世界的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难点: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中国古代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2.指导学生根据历史背景来分析16世纪后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 3.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来归纳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而全面认识古代科技。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法、提问法、探究法、归纳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古代科技成就之一:四大发明

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结合教材,个人以为课标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了解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主要代表。 2、归纳、理解古代科技的特点。 3、分析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4、掌握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东、西方)的影响。 5、反思:古代中国科技在近代历史中落后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教材地位 (1)在本单元中,本课内容讲述了我国古代发明与发现,每一种发明成就都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本课是对以前学过的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2)在本单元中,本课内容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8课古代科技是物质层面的发明,第9、10课文学艺术则是精神层面的创新,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另外,本单元与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一中一西,相互呼应;与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古一今,

对比鲜明。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演变的过程。 (2)掌握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史,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展示文献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古代中国科技长期世界领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基本学科素养。 (2)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起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能力。 (3)学生通过随堂习题检测,巩固课堂所学,以便掌握古代科技的基本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借此—— (1)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焕发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树立起崇尚科学、坚定科学的理念。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2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4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2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

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学习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建议】 整体教学思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 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等各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情况,并在课堂上相互 交流,先从感性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卓越的成就。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建 议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 【思考感悟】

9.2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②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2.时空观念: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3.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②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4.家国情怀: 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列表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材分析】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第八课。本课教材主要从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和农学以及医学五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独立,与教材前后两个单元关系不大,与本单元的其他课程联系也不深。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的基础,而且初中也曾经学过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一定了解。学生通过看书基本上能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本课难点在于分析古代科技成就巨大的原因,学生应在此下功夫。文科普通班学生,女生学习习惯较好,有预习的习惯,能自觉抄笔记,画记知识点,并及时做归纳整理。男生则自觉性不足,需要老师经常性督促,因此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导必须到位。另外,学生总体理性思维不强,不善于读材料,整理学习素材的能力较差,课堂方法指引须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