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膜及水分子内的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

合集下载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水分子扩散系数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水分子扩散系数

其宏观性质,属于微观尺度的模拟技术。
2、实验原理
(2)均方根位移:分子动力学计算系统中原子由起始位置不停移动, 每一瞬间位置皆不同。以 ri (t ) 表示时间t时粒子i的位置。粒子位移平方 的平均值称为均方根位移(Mean Square Displacement=MSD):
2
MSD R (t ) r (t ) r (0)
3.2构建纯水体系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
(8)计算扩散系数:
3.MSD曲线图中包含水分子在沿X、Y、Z轴方向以及总的四条均方根位移。取总的
MSD曲线(在图上右击-Delete Graph选中要删掉的曲线然后点击OK),拷贝到Exce
中,求其斜率,根据MSD与扩散系数的关系式算得水分子的扩散系数。
140
计算材料学实验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水分子扩散系数
1、实验目的
(1)了解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原理。
(2)熟练MS软件构建分子和体相的基本操作。 (3)掌握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步骤。 (4)掌握粒子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2、实验原理
( 1)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简称MD)方 法首先是由Alder和Wainwright提出的,现已逐渐成为预测系统特性、 验证理论和改进模型的计算工具。
为:0.94030571、0.92030480、0.88955424);构建盒子时,需将添加的结构双击打开后,
点中与其对应的文件名添加;构建时在setup力场设置中将non-bond的库伦和范德华设为 group based; 4. 构建完成后利用display style查看是否所有原子定义group,如个别原子忘记定义,则整个 盒子不能显示group。 5. 对盒子进行结构优化时,选择medium,步长为5000步; 6. 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动力学之前,打开优化后的构型,检查力场设置,

扩散膜的应用原理模型图

扩散膜的应用原理模型图

扩散膜的应用原理模型图介绍扩散膜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技术,可以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广泛应用。

它的应用原理基于物质在不同浓度梯度下的扩散性质,通过将物质溶液分隔开来,使其在膜上发生扩散,从而实现分离和富集目标物质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扩散膜的应用原理,并通过模型图的形式进行图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扩散膜的工作原理。

应用原理扩散膜的应用原理基于物质的扩散现象。

当两个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时,由于扩散的作用,物质会自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

扩散过程的速率与物质浓度梯度成正比,与物质的分子量、温度、膜材料等因素有关。

扩散膜可以通过选择性渗透的方式,让某些物质在膜上更容易扩散,从而分离出目标物质。

常见的扩散膜包括反渗透膜、离子交换膜、气体分离膜等。

模型图解下面是一个扩散膜的应用原理模型图,通过该图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扩散膜的工作原理:+------------+| 溶液A |+------------+|V+------------------------+| 扩散膜 |+------------------------+|V+------------+| 溶液B |+------------+在该模型图中,溶液A和溶液B之间通过扩散膜分隔开来。

我们可以看到,溶液A的浓度高于溶液B,这就形成了一个浓度梯度。

通过扩散膜,溶液A中的物质会扩散到溶液B中,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分离。

应用领域扩散膜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药物分离和富集:扩散膜可以用于药物分离和富集,例如药物提取和纯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的分离。

•水处理:反渗透膜和超滤膜等扩散膜可以用于水处理,去除水中的溶解物、悬浮物和有机物质,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食品加工:扩散膜可以用于果汁澄清、酒精浓缩和蛋白质分离等食品加工过程中。

•化学工业:扩散膜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可以实现组分的分离和纯化,提高反应效率和产品质量。

结论扩散膜作为一种常见的分离技术,通过利用物质扩散的性质,实现了物质的分离和富集。

模拟实验:水分子扩散系数

模拟实验:水分子扩散系数

模拟实验:⽔分⼦扩散系数《计算材料学》实验讲义实验⼆:分⼦动⼒学模拟-⽔分⼦扩散系数⼀、前⾔分⼦动⼒学模拟的基本思想是将物质看成是原⼦和分⼦组成的粒⼦系统(many-body systems ),设置初始位能模型,通过分析粒⼦的受⼒状况,计算粒⼦的⽜顿运动⽅程,得到粒⼦的空间运动轨迹,可以求得复杂体系的热⼒学参数以及结构和动⼒学性质。

分⼦动⼒学模拟的理论是统计⼒学中的各态历经假说(Ergodic Hypothesis),即保守⼒学系统从任意初态开始运动,只要时间⾜够长,它将经过相空间能量曲⾯上的⼀切微观运动状态,系统⼒学量的系综平均等效⼒学量的时间平均,因此可以通过计算系综的经典运动⽅程来得到⼒学量的性质。

⽐如,由N 个粒⼦组成的系综的势能计算函数为:int U U U VDW += (1-1)VDW U 表⽰粒⼦内和粒⼦之间的Van der Waals 相互作⽤;int U 表⽰粒⼦的内部势能(键⾓弯曲能,键伸缩能、键扭转能等);根据经典⼒学⽅程,系统中第i 个粒⼦的受⼒⼤⼩为:Uk z j y i x U F i i i i i ????????+??+??-=-?= (1-2) 那么第i 个粒⼦的加速度可以通过⽜顿第⼆定律得到: ()()i i i m t F t a= (1-3)由于体系有初始位能,每个粒⼦有初始位置和速度,那么加速度对时间进⾏积分,速度对时间积分就可以获得各个任意时刻粒⼦的速度和位置:i i i a v dt d r dtd==22 (1-4)t a v v i i i+=0 (1-5)20021t a t v r r i i i i++= (1-6)i r 和v 分别是系统中粒⼦t 时刻的位置和速度,0i r 和0i v 分别是系统中粒⼦初始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依据各态历经假说,可获得任意物理量Q 的系综平均,因此得到体系的相关性质:()()[]dt t r Q t t Q Q tt ?∞→==01lim (1-7)分⼦动⼒学模拟能够计算体系的能量,粒⼦间的相互作⽤,⾓动量,⾓度以及⼆⾯⾓分布,剪切粘度,结构参数,压⼒参数,热⼒学参数,弹性性质,动⼒学性质等。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研究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研究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研究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过程,而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则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传递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扩散是指分子在空间中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分子的扩散是热力学平衡的结果,遵循浓度梯度的规律。

而传质则是指物质从一个相到另一个相的传递过程,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之间的传递。

传质过程中,分子通过扩散、对流和反应等方式进行传递。

二、分子扩散的机制分子扩散的机制主要有普通扩散和活性扩散。

普通扩散是指分子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普通扩散的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和分子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活性扩散则是指在非平衡条件下分子的扩散过程,常见于化学反应中。

活性扩散的速率除了受到普通扩散的影响外,还受到反应速率和表面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三、传质机制的研究进展传质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对传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 扩散层模型扩散层模型是传质机制研究中常用的模型之一。

该模型假设传质过程主要发生在界面的扩散层内,通过测量扩散层的厚度和浓度分布来研究传质机制。

该模型适用于液体相传质和气体相传质的研究。

2.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基于分子尺度的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分子在空间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研究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

该方法在研究液体相传质和固体相传质中具有重要应用。

3. 表面反应模型表面反应模型研究表面上的化学反应和传质过程。

表面反应模型考虑了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以及在表面上的扩散和反应过程。

该模型对于理解催化反应和界面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四、分子扩散与传质机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的扩散过程研究

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的扩散过程研究

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的扩散过程研究扩散过程是物质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扩散过程的规律和特性,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的角度出发,探讨扩散过程的研究现状、方法和应用。

一、扩散过程的研究现状扩散过程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学和物理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传统的研究方法通常采用实验室手段,通过测量物质的扩散速率和扩散系数等参数,来了解扩散过程的规律和特性。

然而,在实际试验中,往往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和误差的影响,使得扩散过程的研究有时难以深入和准确。

因此,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用于深入了解扩散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二、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和量子化学理论,通过建立分子动力学方程和扩散方程来模拟和解析扩散过程。

分子动力学是基于牛顿力学的分子模拟方法,通过计算每个分子的受力和加速度,从而模拟出宏观体系的运动和变化。

扩散方程是描述扩散过程的重要工具,它可以通过物质浓度差和物质的扩散系数来计算扩散通量和扩散速率。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在扩散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扩散过程的场景模拟在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中,通常会模拟一些场景来研究扩散过程的规律和特性。

例如,可以模拟分子在材料中的扩散过程、溶液中离子的扩散过程、生物系统中物质的扩散过程等。

通过场景模拟,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扩散的本质和规律。

2、扩散系数的计算和预测扩散系数是扩散过程的基本物理量,它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来计算和预测。

在计算和预测扩散系数时,需要考虑到分子的结构、相互作用力场、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3、物质扩散过程的机理解析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可以用来解析物质扩散过程的机理和动力学特性。

例如,在生物系统中,通过模拟物质的扩散过程,可以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和结构。

高三生物基础实验(人教版(上)):实验4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含解析

高三生物基础实验(人教版(上)):实验4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含解析

——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的发生、U 形管中渗透作用过程分析前情提要:关键词:渗透作用难度系数:★★★★重要程度:★★★★基础回顾:考点一、渗透作用(1)概念: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2)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考点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浓度差由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来体现。

②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细胞膜两侧溶液中水的相对含量的差值。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如下:技能方法:1.渗透作用的发生(1)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2)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2.“U”型管中水分子移动方向的分析(1)膜两侧溶液中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压高,低的一侧渗透压低,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两侧溶液中的溶质是否能通过半透膜,若不能,则只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若能,则先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升高,最后两侧液面持平。

(3)如果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达到渗透平衡时,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3.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4.关于渗透系统理解(1)渗透平衡与溶液浓度的内涵发生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2)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比较区别:①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②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蛋白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吸收的选择性。

阴离子在阴离子交换膜内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阴离子在阴离子交换膜内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edu.cn
������34 ������
膜 科 学 与 技 术
第 39 卷
(AMV)结构,采用 季 胺 型 聚 高 分 子 链 为 骨 架 (见 图 1),聚 电 解 质 分 子 链 聚 合 度 选 择 20,在 保 证 模 型 切 合实际离子交换膜 体 系 的 前 提 下,缩 短 体 系 运 行 达 到平衡的时间,使用 Forcite模块为原子分配合适的 力 场 类 型 (见 表 1)构 建 出 一 、二 价 离 子 结 构 .
随着 计 算 机 技 术 的 发 展,通 过 分 子 动 力 学 (MD)模拟计算开 展 对 离 子 迁 移 过 程 的 研 究 逐 步 成
为热点.有学者采用 MD 模 拟 研 究 了 一 价 阴 阳 离 子 在水溶液中扩散[6-7]、配 位 及 水 合 情 [8-9] 况.Molnar 等 和 [10] Chung 等[11] 通 过 MD 模 拟 研 究 Ca2+ 与 PMAA 表面结 合 机 理.Luksic等 利 [12] 用 MD 模 拟 了脂肪族x,y 胺基紫罗烯对卤素离子的选择性,得 到反离 子 与 高 聚 物 的 结 合 强 度 及 选 择 性 大 小 为 F- <Cl- <Br- <I- ,Jiro等 也 [13] 做 了 类 似 的 研 究. 目前,国内外文献少 有 报 道 采 用 M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拟 阴 离 子 在 阴离子交换膜中迁 移 的 研 究.本 文 通 过 MD 模 拟 研 究了阴离子在阴离子交换膜中的扩散情况及机理, 并通过自扩散系数实验验证了模拟计算的结果.
电渗析作为一 种 成 熟 的 膜 分 离 技 术,以 绿 色 环 保、能耗低、浓缩倍 数 高 等 优 点,已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高 盐废水处理领 域,如 海 水[1]、采 油 污 水[2]、油 气 田 采 出水 等 [3] 处理.在海水和气田采出水中,阴离子主 要 以 Cl- 、Br- 、I- 、SO2 4- 为 主,研 究 这 些 离 子 在 阴 离 子交换膜中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可为电渗析在相关领 域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及其扩散行为研究

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及其扩散行为研究

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及其扩散行为研究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及其扩散行为研究一、引言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及其扩散行为是当前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从溶解平衡和扩散行为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溶解平衡1. 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涉及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其溶解平衡进行深入分析。

2. 影响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溶解平衡的因素(1)高分子膜的结构和性质对溶解平衡的影响(2)有机小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对溶解平衡的影响(3)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对溶解平衡的影响3. 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实验研究通过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可以得出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特性,从而揭示其溶解机制和规律。

三、扩散行为1. 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扩散机制由于高分子膜的特殊结构,有机小分子在其中的扩散行为与在溶液中的扩散有所不同,需要对其扩散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2. 影响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扩散行为的因素(1)高分子膜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2)有机小分子的分子大小和形状(3)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3. 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扩散行为实验研究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研究,可以获取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扩散行为数据,进而分析其规律和特性。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及其扩散行为研究对于材料科学和药物传递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会将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探索高分子膜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提高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扩散效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以上的文章内容,相信你已经对“有机小分子在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平衡及其扩散行为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个课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多需要挖掘的地方,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个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渗透膜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应用及相关分子模拟研究》综述一、背景概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海水资源储量丰富,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对节能和环境保护需求的逐渐加深,具有节能和环保特点的膜分离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各种膜分离技术中,反渗透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应用最成功、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种,是50年代为海水淡化而提出的,是海水淡化的主要过程之一,同时为缓解我国淡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发展日益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因而反渗透膜作为主要的水及其它液体分离膜之一,在分离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反渗透膜的合成、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反渗透技术仍存在需要高压和经常更换膜组件的问题,因此急需对现有海水淡化技术进行改进。

据统计,全球有约80%的海水淡化工厂安装使用了反渗透膜技术设。

随着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的提高以及装置设备的大型化,现在海水淡化的日产量高达几十万吨到几百万吨之间同时海水淡化成本也逐步降低。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经有1.4万多个海水淡化工程建成,大部分分布在中东等缺水较严重国家,这些淡化工程能生产淡化水6.4×107t/d。

2005年,以色列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Ashkelon海水淡化反渗透设备,该设备产水能力为3.3×105m3/d,纯水处理成本为0.53美元/t,且产水水质良好,有效地解决了以色列长期以来存在的供水问题。

2009年英国在伦敦东部规划并建设一座海水淡化厂。

在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也较好的实现了产业化。

大连石化于2004年建成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脱盐项目的装置,该装置产水达量5650t/d,水利用率达45%,脱盐率达99.5%。

反渗透技术的关键取决于反渗透膜性能的改善。

膜的性能与材料的性质密切相关,高性能的膜材料是发展膜技术的关键。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研究制备高性能的新型高分子膜材料对海水淡化技术显得至关重要。

国外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研究耐氯性强、结构稳定等特点的新型膜材料。

对于膜设计的费时费力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水分子从海水中分离的机制是由膜及被分离体系原子尺度的静态结构以及在皮秒和飞秒范围内的动态行为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又与试验手段的限制,通过试验不可能直接获得在分离过程中分子尺度的活动信息。

而目前对于理想的高分子反渗透膜的设计工作大部分还是基于试验方法,对膜材料加以设计和改性,其研究的层次也局限在实验现象和反应机理上,得到的也只是一些宏观数据,而宏观的现象是微观的分子、原子尺度的宏观表现,要想从本质上研究物质在膜中的扩散情况,必须从分子/原子尺度来研究,而分子模拟方法可以从分子/原子尺度来研究问题,因此与试验方法相比,用分子模拟的方法来进行高分子反渗透膜的研究和设计更有优势。

膜传质机理研究是膜领域的基础理论,贯穿于膜的合成、制备和应用三方面研究之中。

扩散系数是膜传质机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描述分离和传递现象的基本韧性数据.被用来对传质过程进行描述。

为了迎合不断增长的分离过程集成和能量优化操作的需要,在许多分离操作过程中部需要对传质速率进行计算。

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分子在膜内的扩散过程及扩散系数的研究。

二、分子模拟2.1 分子模拟原理分子模拟是对真实分子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从统计力学基本原理出发,将一定数量分子输入计算机内,进行分子微观结构的测定和宏观性质的计算。

分子模拟可以清晰地展示分子的微观相互作用、分子聚集体结构和分子动力学性能等,可以实时将分子的动态行为显示到计算机屏幕上,便于直观了解体系在一定条件下的演变过程,同时分子模拟不仅可以模拟分子的静态结构,也可以模拟分子体系的动态行为,因此可以用来模拟现代物理实验方法还无法考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发展新的理论;还能研究化学反应的路径、过渡态、反应机理等问题,代替以往的化学合成、结构分析、物理检测等实验,从而进行新材料的设计,缩短新材料研制的周期,降低开发成本[42]。

分子模拟方法目前有四种类型(陈正国,1997),分别为量子力学(QM)模拟、分子力学(MM),分子动力学(MD)模拟以及蒙特卡洛模拟(MC)。

分子动力学方法和MC 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模拟许多宏观化学现象,得出与实验结果相符合或可比较的结果,而且可以提供微观结构、运动以及它们和物系宏观性质关系的明确图像,有利于从中提取新概念和新理论。

从另一方面来说,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C 模拟又可视为一种“计算机实验”.它既可以由真实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势模拟液体和溶液,又可以由量子力学计算得出的相互作用势来计算液体和溶液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很方便地对相互作用势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据此提出有关现象的理论。

2.2分子动力学模拟(MD)MD 是在经典牛顿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分子力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由于分子力学的发展,有系统的建立了许多适用于生化分子体系、聚合物、金属及非金属的力场,使得计算复杂体系的结构、热力学及光谱性质的能力和精准性大为提高。

分子动力学是应用这些力场及牛顿运动力学原理的一种模拟方法。

优点在于系统中粒子运动有正确的物理依据,精准性高,可同时获得系统的动态与热力学统计资料,并能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及各类特性的探讨。

其基本原理即为用牛顿经典力学计算许多分子在相空间中的轨迹。

MD 假定分子中各原子的运动服从牛顿方程,用经典力学处理每个原子的运动,而采用经典分子力场来表达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2.3蒙特卡洛模拟(MC)MC模拟还可称为统计模拟或随机抽样模拟,即利用随机数进行模拟计算的方法。

MC模拟方法是数理统计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

该方法通过Metropolis 算法对吸附物进行插入和移除。

该方法主要用来模拟吸附过程,模拟时T、V及μ保持恒定,体系粒子数发生波动。

三、文献综述朱绘利等[1]首先采用分子动力学法模拟水和盐分子在反渗透膜中的扩散过程,获取粒子在体系中运动轨迹,并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粒子运动的MSD 曲线得到扩散系数值。

结果发现,水分子在膜中的扩散系数值远大于盐离子的扩散系数值;盐离子的价态影响其在膜中的扩散系数的大小,且离子化合价越高,扩散越慢;膜材料的结构单体对水和盐分子的扩散系数影响较大,另外由于基团增加也使自由体积分数变小,从而使其扩散系数减小;水分子和盐离子在聚合物膜体系中是不断运动着的,且在大部分情况下做小幅度的振动,只有在合适的时间、位置和速度时从一个自由体积孔穴跳跃到另一自由体积孔穴。

由此可见体系内自由体积的大小、分布都对渗透分子的扩散有影响。

且自由体积分数越大,体系内的自由体积空穴越多,则渗透分子在体系内孔穴间的跳跃所需的距离越小,扩散越快。

图1. 扩散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水分子在8 种反渗透复合膜中的吸附溶解过程进行了巨正则蒙塔卡罗法模拟。

在周期边界条件下,得到了298K 下水分子在膜中的吸附等温线,并采用双重吸附模型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进而得到溶解度系数和渗透系数。

结果表明,压力较低时,水分子以单分子形式优先在聚合物微孔区域被吸附,吸附速度较快;随着压力升高,水分子开始聚集成簇,且微孔区趋于饱和,水分子吸附在聚合物稠密区进行,速度变慢,并逐渐达到吸附平衡。

低压时水分子在不同膜中吸附速率不同,达到吸附平衡时在不同膜中的浓度值也有很大差别。

水分子在不同复合膜中的溶解度系数和渗透系数值差别较大,且聚合物膜体系的自由体积分数越大,溶解度系数越大;溶解度系数较大时,水分子在体系占据位置较多且均匀。

许辉等[2]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模拟了水分子和盐分子在膜中的扩散过程,并通过聚类分析法计算了其扩散系数。

通过对分子在膜中扩散系数的分析,发现分子在膜内的扩散随着膜类型的不同而受制于不同的离子。

刘清芝等[3]对水分子和盐分子在反渗透膜内扩散过程进行分子模拟,得出如下结论:(1)水分子在膜内的扩散状态表明水分子与高分子链上的功能集团有明显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2)通过对NaCl分子在8中反渗透膜中扩散过程的模拟发现NaCl 分子在膜内的扩散随着膜类型的不同而受制于不同的离子。

适当调整高分子链上基团对某个离子的相互作用可设计相应功能的膜。

(3)在ICIC-HT/MPD 反渗透膜中,阴离子(Cl-,SO42-)的扩散系数均远大于阳离子(Mg2+,Ca2+,K+)的扩散系数。

这与NaCl水体系中,Cl-的扩散系数远大于Na+的扩散系数的运动状况一致,该结果说明盐分子在膜内的扩散过程受哪个离子制约只与膜种类有关,与盐分子本身无关。

谌庄琳,贺高红等[4]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探究了非常规双壁碳纳米管(DWCNT)在反渗透过程中, 不同内外管间距对管道内水分子与盐离子运动行为的影响。

采用0.5 mol∙L-1氯化钠水溶液模拟海水, 内管始终采用CNT(8,8)型, 并对盐水层施加恒力模拟反渗透压。

重点考察盐离子数量分布与通水情况, 计算水分子平均力势, 并分析水分子氢键寿命与偶极矩分布。

结果表明, 管间距不仅影响上述各项性质, 还会改变盐离子与水分子在碳管中的渗透特性。

模拟结果显示, 小尺寸DWCNT可以有效实现盐水分离但水通量较小, 大尺寸DWCNT的水容量较大但阻盐效率不高, 而中尺寸DWCNT (即: 管间距为0.815 nm)则具有最佳的通水阻盐性能。

韩海波等[5]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得出在磁场作用下,纯水中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网络增强、结构有序性增强、分子簇平均尺寸增加;NaCl溶液中两种离子与水分子之间作用均减弱、水合离子尺寸减小、水合数目减少,水分子之间氢键作用减弱、水分子簇减小,接触离子对增加而桥接离子对减少。

实验测量了磁场对Na Cl 溶液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表面张力、渗透压和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处理后,钠离子和氯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均减弱,水合离子的尺寸减小,磁场打乱了溶液中原本的氢键网络结构,与磁场对NaCl溶液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一致,验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用于NaCl 溶液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分析的可靠性。

施国忠等[6]以聚矾超滤膜为支撑膜,通过改性碳纳米管,设计和制备碳纳米管填充聚酞胺杂化反渗透膜。

结果表明,在酸化碳纳米管一聚酞胺反渗透膜中,碳纳米管均匀分散于聚酞胺中,起着良好的水通道作用,酸化碳纳米管在碳纳米管一聚酞胺反渗透膜性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纯水通量显著增加。

海水淡化工艺多种多样,反渗透膜法受到各界工程师与学者的青睐,无论技术的改进还是反渗透膜材料的改性开发仅仅依靠分子模拟也还是不够的,还要尽快的将有用的模拟结果转换为实际行动,对技术进行改进,制备出先进高效的反渗透膜,并结合一定的实验室研究,将其应用于工业生产,进而造福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