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发展史(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清热解毒金银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清热解毒金银花(有温度的中药宝典)金银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能。
金银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疾病、痈疖脓肿、丹毒、外伤感染以及宫颈糜烂等。
现代研究证明,金银花对于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等,都有较强的抑菌力。
金银花享有“药铺小神仙”之誉,据统计,全国1/3的中医方剂中用到金银花。
含有金银花的药方很多,以下介绍几则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简易而有效的小药方和服法:泡茶金银花茶:金银花20克,煎水代茶或泡茶饮,治疗咽喉肿痛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三花茶:金银花、菊花各10克,茉莉花3克,加入沸水泡茶饮用。
可清热解毒,治疗头痛口渴、咽喉肿痛。
外洗还可治疗皮炎。
三花大海茶:菊花4克,金银花、茶花各3克,胖大海3粒,冰糖10克,开水冲泡5分钟,饮服,每日一剂,连饮3日,可清热解毒,利咽润喉,主治流行性感冒、咽喉干痒疼痛。
金银花薄荷茶:金银花、薄荷各10克,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后,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夏季用于清热解暑,清除痱子。
金花甘草茶:金银花15克,甘草3克,沸水泡茶饮用,夏季用于防暑降温,清热解渴。
此茶煎水含漱,可治疗咽喉炎和口腔溃疡。
金银花大黄茶:金银花10克,大黄3克,一并泡茶饮用,并以适量的蜂蜜调味,有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
水煎剂治热毒痈肿疮疡:金银花2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克,水煎后,加酒适量合服;药渣捣烂可敷患处。
预防流脑、乙脑: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芦根、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5天。
治腮腺炎:金银花、蒲公英各25克,甘草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大叶性肺炎:金银花100克,连翘、生地各50克,麦冬、天冬、玄参各3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3~5天为一疗程。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六)(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六)(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
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能。
其根(天花粉)、皮(瓜蒌皮)、子(瓜蒌仁)亦入药。
51.瓜蒌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
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能。
其根(天花粉)、皮(瓜蒌皮)、子(瓜蒌仁)亦入药。
瓜蒌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
野生于山坡草丛、林缘及阴湿山谷,栽培于低山、丘陵及房前屋后、庭院等处。
全国20余个省、市、区700个左右的县(市、区)均有分布。
品种多交叉。
辽宁、天津、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浙江、江西等省、市以栝楼为主。
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区以双边栝楼为主或兼有。
瓜蒌生产山东肥城、长清、淄博,江苏南通、张家港、海门,河南安阳、淇县、滑县,浙江绍兴、平湖、桐乡,四川万源、仪陇、苍溪、蓬溪、乐至,贵州务川、正安、安顺,安徽怀宁、六安、来安,湖南东安、龙山、桃源、桃江等地。
以山东、安徽、河南、四川等省星大质优,销全国并出口。
建国前,瓜蒌以野生为主,栽培零星,产量小。
建国后,1957年全国年收购量540吨。
1970年全国收购瓜蒌近1400吨,是1957年的2倍多。
1978年全国收购8000多吨,比1970年增长近5倍,是当年销售量的4倍。
由于生产规模过大,市场饱和,造成商品积压。
80年代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销基本平衡。
瓜蒌种植分散,生产管理易受忽视。
根据市场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和闲置地种植。
应处理好瓜蒌、瓜蒌仁、天花粉用药比例。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炙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明目方剂(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明目方剂(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目为肝之窍,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肝火盛实则“泄其子”即心之火,已知四大清肝明目药有枸杞子、决明子、桑叶和金银花,这类方剂有凉肝明目散、凉血明目汤和羚羊明目丸。
目不明病因有二:一,目为肝之窍,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肝火盛实则“泄其子”即心之火,已知四大清肝明目药有枸杞子、决明子、桑叶和金银花,这类方剂有凉肝明目散、凉血明目汤和羚羊明目丸;二,肝肾阴虚血少也能引起目暗不明,雀目眼花,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这类方剂有银杞明目汤、明目地黄丸。
另外,石斛明目丸可以治这两种病因皆引起的目不明证,能平肝清热,滋肾明目;治肝肾两亏,虚火上升,瞳人散大,夜盲昏花,视物不清。
附:凉肝明目散《何氏济生论》卷六处方:草决明、菊花、生地、连翘、山栀、川芎、羚羊角、防风、白芍、当归、石膏、薄荷、黄连、白芷各等分。
凉血明目汤《杏苑》卷六处方:熟地黄1钱5分,羌活6分,防风6分,甘菊花5分,山栀子(炒)5分,谷精草5分,柴胡5分,木贼4分,甘草3分,川芎1钱,当归1钱,白芍8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水煎熟,食前温服。
有泪,加川椒(炒)10粒;红热,加黄连(酒浸)5分,龙胆草(酒浸)3分。
羚羊明目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处方:羚羊角1两,白菊花2两,川芎1两,车前1两,防风6钱,羌活5钱,薄荷5钱,赤芍1两,大黄5钱,朴消5钱,血竭2钱,没药3钱,丹皮3钱,红花5钱。
制法:上为极细面,炼蜜为丸,每丸7分重。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白开水送下。
银杞明目汤《民间方》处方:银耳15克,枸杞15克,鸡肝100克,茉莉花24朵,水豆粉,料酒,姜汁,食盐各适量。
制法:1、将鸡肝洗净,切成薄片,放入碗内,加水豆粉,料酒,姜汁,食盐拌待用。
2、银耳洗净,撕成小片,用清水浸泡待用;茉莉花择去花蒂,洗净,放入盘中;枸杞洗净待用。
3、将锅置火上,放入清汤,加入料酒,姜汁,食盐和味精,随即下入银耳,鸡肝,枸杞烧沸,撇去浮沫,待鸡肝刚熟,装入碗内,将茉莉花撒入碗内即成。
煮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煮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煮法是炮制方法之一。
将净制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适宜容器内,加入适量清水加热至沸,调小火力维持微沸至所需程度的炮制方法。
煮法是炮制方法之一。
将净制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适宜容器内,加入适量清水加热至沸,调小火力维持微沸至所需程度的炮制方法。
其目的是:清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如川乌、草乌牛品有毒,经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如远志用甘草水煮减其燥性,协同安神益志的作用;清清药物,如珍珠经豆腐煮后可去其油腻,便于服用。
煮法的操作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
一般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
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先用武火煮开后用文火煮至所需程度。
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
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一般清水煮药时,加水量宜大,煮制过程中防止药物煮于,水开后用文火,若水少时,可添加开水,以保证药物在沸水中加热,煮制程度为药物内无白心。
豆腐煮药时,应加水没过药面,用武火加热,待水开后,调小火力,保持微沸,煮至所需程度。
用甘草汁煮制时,需先将药物在药汁中浸泡一定时间,先用武火加热至沸后改用文火,加热至药透汁尽为度。
延胡索亦可采用醋煮法炮制,其目的是增强止痛作用。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
中药材贮藏加工技术(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材贮藏加工技术(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四川省中药材研究所专家舒光明告诉我们,目前,我省各品种的药材种植都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数药材产地还是单家独户的种植,自行销售,农户们一直是根据经验对中药材进行贮藏和加工,容易造成药材质量的变化,影响药材质量及价格。
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及日常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药材的产量及质量,也直接影响到药材的价格,但中药材的贮藏及简单加工也非常重要。
四川省中药材研究所专家舒光明告诉我们,目前,我省各品种的药材种植都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数药材产地还是单家独户的种植,自行销售,农户们一直是根据经验对中药材进行贮藏和加工,容易造成药材质量的变化,影响药材质量及价格。
种子咋贮藏贮藏中药材种子,除常规方法外,药农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贮藏技巧,以确保其发芽率,为下季药材种植做好准备。
一是贮藏中药材种子一定要与其他树木、蔬菜、粮食和草种分开存放,避免混杂。
在贮藏前,要彻底清除其杂草和泥土等杂质。
贮藏房间要进行常规消毒,严防药种受到污染。
二是要控制好水分。
含油类多的药材种子水分要控制在8%-9%,一般种子水分应控制在12%-13%,因为水分过高种子容易霉变。
三是贮藏中药材种子的环境最佳温度应控制在10度左右,温度过高,种子呼吸旺盛,将消耗自身贮藏的营养,降低发芽率。
四是用砖木垫高,在离地50厘米以上的地方贮藏中药种子,不可直接把中药种子放在地面上,以免受潮而影响发芽率。
贮藏室要注意通风换气。
五是千万不要用塑料袋密封中药材种子。
因为塑料不透气,种子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有机酸等有毒物质,失去发芽率。
六是不要把中药材种子与农药、化肥一齐存放,不可受到烟气熏蒸。
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贮藏方法,一般常用的种子贮藏方法有生石灰贮藏法、木炭贮藏法、暖水瓶贮藏法、冷藏贮藏法。
生石灰贮藏法选用干燥、封闭的陶瓷容器,放置于室内干燥阴凉处。
将中药材种子用薄牛皮纸包好、扎紧,分层环排于容器内四周,再把适量的生石灰装入纱布袋,放入种子中间,不要和种子直接接触,装满后密封坛口。
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看中医处方,有时会发现某中药名后加了“炭”字,如大蓟炭、大黄炭等。
炒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将药物炒(或煅)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有焦苦味为度。
中药炒炭后,改变了药性,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可制红,所以“血见黑必止”,如茜草炭、蒲黄炭等;二是缓和峻药药性,减弱补药腻胃,有利于中焦,如大黄炭、干姜炭、青皮炭、首乌炭等;三是增强药物的温热之性,而减其寒凉,如金银花炭、黄芩炭等;四是增强药物的收敛之性,使止血、止泻痢、涩精、缩尿、止咳、敛疮等作用加强,如乌梅炭、地榆炭、石榴皮炭等。
当然,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独具优势,但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1.治疗各种出血,如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肌衄)及崩漏出血等。
对血热出血,可酌选丹皮炭、栀子炭、黄芩炭等,血瘀出血,可酌选大黄炭、红花炭、赤芍炭等。
2.治疗多种虚寒证,如上焦虚寒之咳喘,可酌选防风炭、杏仁炭、乌梅炭;中焦虚寒之脘痞、呕吐、腹痛、泄泻(久泻),可酌选炮姜炭、陈皮炭、山楂炭;下焦虚寒之遗精、遗尿、带下,可酌选荆芥穗炭、艾叶炭、防风炭等。
此外,炭药还可用于治疗某些肝病,如病毒性乙肝、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尤宜于肝病重症有出血倾向者。
目前,可炒炭使用的中药约有近70种,一般限于清热类、止血类、活血类、收涩类、理气类、补益类及少数外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炒炭方法很有讲究,要求“防灰化以存性”,即炒炭只能使药物部分炭化,而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持药物的固有气味。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中药炮制学煨法 (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炮制学煨法 (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炮制学煨法:面粉煨法,纸煨法。
一、面粉煨法将药物以湿面片包裹,埋入热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黄色的方法称为面粉煨法,如面粉煨肉豆蔻,将适量面粉打湿压成薄片,将肉豆蔻逐个包裹,或用清水将肉豆蔻表面温润后,如水泛丸法裹面粉3-4层,稍晾倒入(药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适量)炒热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钟左右至面皮呈焦黄色,取出筛去滑石粉或砂子剥去面皮,放凉,肉豆蔻煨后能减少挥发油约20%,免于滑肠,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异丁香酚增加,固肠止泻的作用增强;面粉煨诃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对肠道的刺激作用,鞣质增多,增强收敛之性,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久泻久痢及脱肛等,与传统理论煨熟“温胃固肠”是相符的。
二、纸煨法取草纸打湿将药物包裹三层,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纸烧焦为度,剥去纸即得的方法称为纸煨法。
纸煨木香,取未经干燥的木香片,在铁丝匾中,一层草纸一层木香片地间隔平铺数层压紧,置于烟炉火上,或者烘干室内,用文火或低温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挥发油渗透至纸上,取出放凉,木香煨后挥发油减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质有所改变,煨后木香固肠止泻作用增强,用于治疗泄泻腹痛等;纸煨生姜,取鲜姜片用草纸包好,清水润湿,置灶中煨或炉台上烘烤,待纸焦枯时剥去纸即可,生姜煨后挥发油减少了约20%,改变了性质,辛散之力不及生姜,而温中止呕之力则较生姜为胜,生姜煨后增强了暖胃和中作用,缓和了发散作用,适用胃寒呕吐及腹痛便泄之症。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发展史(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成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
中成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公元前3世纪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书中现存医方为283首,其中收载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药剂型。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书中不仅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概念,而且还记载了13首方剂,其中有9种是成药,包括了丸、散、膏、丹、药酒等剂型,说明中成药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收载成药60余种,所用剂型有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等10余种,说明中成药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唐代孙思邈集唐以前医方5300首,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
王焘著《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
两部书中都收载了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的大量成药,其中紫雪丹、磁朱丸、乞力伽丸(即苏合香丸)等,至今仍是常用的中成药。
宋代著名的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刊行的成药典,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典。
继宋之后,金、元四大医家的兴起,明、清温病学派的创立,都对方剂学和中成药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明代朱棣著《普济方》载方61139首,为群方书之冠,是研究中成药的宝贵资料。
明、清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私人开办的药店也很兴盛,使中成药得以广泛使用和发展。
1949年以后,中成药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中药成药的科研、生产、经营的专业机构,对其发掘、整理和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中成药的国家标准约7000种。
中成药开发了千余种新品种、剂型。
改革中不断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技术,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中成药的药理和成分分析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生产方面中药制药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
中成药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备受各国朋友的欢迎,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物质基础。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