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教师读《活着》心得体会

教师读《活着》心得体会

教师读《活着》心得体会首先,小说以农民福贵的一生为线索,将其所经历的苦难与悲惨的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动荡,包括土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福贵一家所经受的痛苦与困苦无法言表。

他们失去了土地,被饥饿所迫,亲人相继离世,生活变得极度艰难。

小说以福贵的一生为例,以鲜活的笔触刻画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大变迁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小说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生命的执着。

虽然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与希望。

无论是面对失去亲人、贫困、苦难,他都坚韧不拔地面对。

福贵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并没有让他绝望,相反,他一直保持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的执着。

小说通过福贵的坚强意志,将人性中的坚韧和乐观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此外,小说也通过福贵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命运的残酷。

福贵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似乎命运的安排让人无法抵抗,没有什么是他能主动改变的。

他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批判了社会制度下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揭示了弱势群体在社会进程中的困顿与无力。

正因为《活着》所展现的这些主题和情感,这部小说深深地触动了我。

通过福贵的一生所经历的苦难和艰辛,我感受到了穷苦农民的坚强与乐观,他们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存精神让我深为敬佩。

小说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人们仍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总之,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值得推崇的创作。

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小说打动人心地展现了农民在历史动荡中的苦难和痛楚。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通过这些主题和情感,小说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并让人们对生活的困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活着》是一部深情独特的作品,读后让人感慨良多。

阅读《活着》的读书心得体会

阅读《活着》的读书心得体会

阅读《活着》的读书心得体会《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一生的遭遇,揭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苦难与坚韧。

通过阅读和思考这部小说,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小说中的福贵给予了我对生活的思考。

福贵一生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家人的离散、妻子的背叛、儿女的死亡,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努力。

他身上的坚守和认真让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足和懈怠,也启示了我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态度。

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生活总是继续的,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应该坚持下去,寻找到生活中的希望和快乐。

其次,小说中的福贵与妻子小兰之间的爱情让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描写了福贵和小兰从年轻时彼此深爱、相濡以沫,到后来面对厄运时的互相扶持、相互鼓励,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充满了坚持和包容的。

福贵的爱和忍耐,通过对兰的行为的原谅和理解,使得他们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坚守了对方心中的爱。

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动,让人相信在困境中也能找到希望和力量。

再次,小说通过福贵的遭遇揭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与坚韧。

通过他的一生,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磨难和挣扎。

无论是战争还是大跃进,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文化大革命,农民都是最受苦的一群。

他们为了生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这一切之中,他们依然坚韧地生活着。

这种坚韧与困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触动。

我常常忽略了农民的辛苦和付出,忽略了他们对生活坚守和乐观的态度。

通过福贵的故事,我对农民的辛勤和忍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

最后,小说中对于人性的展示和思考让我深思。

福贵和其他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被历史和现实所左右,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道德的坚守。

他们身上的善良和坚定引发了我对于人性的思考。

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无论压力如何巨大,人都应该保持对善良和道义的坚守。

在这个贪婪和冷漠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用真挚的情感去面对生活和他人。

《活着》这本书通过福贵的遭遇,展示出农民的忍耐和乐观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范文

老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范文

老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范文
这本书的题目是《活着》,作者是余华。

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

《活着》是一本以中国农民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农民阶级的命运。

福贵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中,但他乐观向上,勤劳努力,并且热爱家人。

然而,命运对福贵却一直不太友好,经历了许多不幸的遭遇,包括饥饿、失去亲人、战争等等。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思考。

它通过福贵的遭遇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福贵一直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尽管他经历了许多痛苦,但他从不放弃,继续向前。

通过福贵的坚持与努力,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

此外,《活着》还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性的复杂性。

书中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其中充满了贫困、苦难和不公。

从福贵的经历中,我看到了农民阶级的无奈和沉默。

他们受到了社会的边缘化和剥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也让我思考如何改变这种不公正的状况。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通过福贵的故事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让读者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可贵,教会了我要积极面对挑战和困境。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书籍《活着》读后感及心得体会(四篇)

书籍《活着》读后感及心得体会(四篇)

书籍《活着》读后感及心得体会(四篇)篇一:书籍《活着》读后感及心得体会余华的《活着》一书是朋友送给我的,看书的整个过程又好奇又煎熬,好奇的是为什么书要叫“活着”?难道是主人公大起大落经历万般艰难而功成名就的一生吗?随着看完,才知主人公并没有功成名就,大起大落万般艰难倒是经历了不少。

煎熬的是这个故事承载了太多悲伤。

有的人活得幸福辉煌,有的人活得痛苦平庸。

富贵的一生从幸福到痛苦,从辉煌到平庸,最大的悲哀也是此,所有人拼命努力,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只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能摆脱平庸,活得精彩。

富贵败光了所有家产后,他的母亲对他说:“只要活得快乐,穷也不怕。

”可富贵真的活得快乐吗?败光家产住到乡下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患病他去城里求医却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

看到这一幕我尤其着急,直在心里呐喊:你快回去呀,你有主角光环的,你不会死的,你母亲还等着你呢,你的妻儿还等着你呢,他们会很着急的。

我虽抱着着急心态,却一点不敢敷衍,认认真真看完过程直到结果,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他和战友被解放军俘虏,才得以归乡。

母亲却早已过世,妻子含辛茹苦带大一双儿女,女儿凤霞也因一场大病成了哑巴。

作者最终没给富贵任何主角光环,他救不了他的母亲也救不了他的凤霞。

我以为他们一家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变革,艰难的生活,用他们的生活反应当时的苦,然后告诉我们,我们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来之不易等等,可是,并没有。

这只是悲剧的开端。

妻子家珍因为换上软骨症而干不了重活,儿女还小,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

为了让儿子能够上学,他把女儿送人,同样作为家里的女儿的我愤愤不平,又庆幸我生活在了一个好时代,。

虽然最后女儿回来了,还嫁了人,还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因大出血死在了医院里。

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被医生抽干了血,也死在了医院里,医生和县长没有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才惊觉,那不是我现在生活的时代。

儿女相继死去后,家珍也随着去了。

女婿在工作时,出了意外也走了,留下小小的外孙和富贵相依为命。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7篇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7篇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7篇生活没有让我们大多数的平凡人遇见大风大浪,已该感恩戴德,而我们却因为不甘平凡而常常抱怨,忽视人生中很多细节上的美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活着》读书心得体会1一个小村,一座小城。

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

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受。

这个看似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

”书的最终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在慢慢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明白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的姿态,就像女人着她们的儿女,土地着黑夜来临。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都会成长为一个期望。

他们就是我们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活着,就要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2第一次认真的想着:活着的意义。

认真的看着余华的小说:《活着》。

想不到人世间还有活着这么辛苦的人们。

引发了我思考我活着的意义。

因为身体的原因,一直被病痛折磨着,在经济上也给父母增添了过重的负担。

一次次的住院复查,都是不小数目的医药费。

没听过父母的抱怨,换来的是父母对我格外的疼爱。

因为有了经历,所以我思考我活着的意义:如果可以痊愈的话,可以给父母养老送终,可以在他们养我小,我来养他们老。

如果,不幸的话,在医院经历的很多的生死离别,对能活着生活质量太失望。

教师读活着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读活着心得体会范文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和命运的作品,通过主人公富贵的一生,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在面对苦难时的生存智慧。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震撼,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活着》的主人公富贵,原本出身富贵之家,却因种种原因家道中落,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在命运的打击下,富贵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

他用自己的双手,艰难地支撑起这个家,呵护着身边的亲人。

富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关怀。

在富贵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无论是家道中落,还是亲人离世,富贵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他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让人深感敬佩。

二、生存的智慧《活着》中,富贵在面对苦难时,展现出了非凡的生存智慧。

他深知,在生活的洪流中,只有学会适应,才能生存下去。

因此,他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境。

在富贵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生存的智慧。

比如,他在家道中落后,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在亲人离世后,他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继续坚强地活下去。

这些智慧,让我们明白,在生活的道路上,要学会适应,学会坚强,才能走得更远。

三、亲情的珍贵《活着》中,亲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富贵和他的亲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富贵的一生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亲人都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予他力量和勇气。

在富贵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珍贵。

在亲人离世后,富贵悲痛欲绝,但他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前进的动力。

这种亲情,让我们明白,在生命的道路上,亲情是最宝贵的财富。

四、生命的意义《活着》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富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这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在于坚持,在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在《活着》中,富贵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也没有绝对的痛苦。

只有学会珍惜,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活着》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活着》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活着》心得体会(精选10篇)《活着》心得体会篇1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似乎福贵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边的残叶还要更单薄一些,满是泥土的裤脚被卷了起来,一长一短,两只脚踩在地上。

老牛福贵回过头来“咩咩”地叫了一声,眼睛里闪露着悲凉的亮光。

人越是活得艰苦,就越是艰苦的活着。

用“悲惨”二字来简单概括福贵的一生也算贴切,他一如既往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用稀松平常的语气讲述着他鲜为人知的一生。

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风光时有人羡慕,成功时有人有人分享,落魄时有人扶持,失败时有人安慰吗?每个人活着都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目标,有奋不顾身甚至倾尽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若只是单纯的喂饱自己,在这个世上安安静静地活着,别说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会允许,就是自己也会因受不住太多的诱惑而去拼搏、去努力、去得到、去充实地活着。

世界变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光年来计算的光速了,身在动荡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贵无法选择的时代背景,细数大大小小的各种革命,富贵总是归在“受害人”的那一类,或许正是这数不清的苦难,让他仍能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细心感受在夹缝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崎岖不平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他是《活着》的灵魂,他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让我觉得自己所认为的苦难的悲惨的经历,原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让我发现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软弱的皮囊。

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长总有遗憾,福贵像一剂清醒剂,注射在血管里,融化在血液里,级或者每一根毛细血管,让我学会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生活。

世人总说“人生不如意之事,时常都有”,可是我想真正常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极少的。

世上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在于周围的世界接触周旋,明争暗斗,都有自己的挣扎,当你开始抱怨社会越来越不近人情,世界越来越冷漠之时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了呢?你贪于安逸,贪欲享乐,才会在受到一点伤害时觉得世界不公,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活得离主流越来越远。

阅读《活着》心得体会(优秀10篇)

阅读《活着》心得体会(优秀10篇)

阅读《活着》心得体会(优秀10篇)阅读《活着》心得体会篇1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

但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

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

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

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时,人又不懂知足。

追求太多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

未经沧桑的人总是容易在现实的捆绑中藉着心灵的不满足幻想着换个环境,一味认为物质的困境使自己忙于无意义的奔波,无暇顾及精神享受。

于是,在不如意的现实边缘,痛苦地接受一袭又袭虚无的冲击。

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还会为曾经的生活尽不如意吗?或许那时,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恼和追悔了吧。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

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阅读《活着》心得体会篇2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为一部影响几代人的文学作品,的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特殊阶段,时代特征突出,时代气息浓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欢乐。

书中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便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个底层民众的兴衰祸福。

人为何而活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活着》教师读书心得
王艳娟
余华是至今仍活跃在文坛的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创作了一系列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先锋作品。

最近再读了这位先锋巨将的《活着》,感受更深了一层。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
《活着》发表于1993年,以主人公福贵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串连出了社会底层百姓充满血与泪的生活,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更写出的是善良的小人物们对于苦难巨大的承受能力,以及小人物们在这充满着苦难和不公平的生活中对于世界所表现出的乐观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

福贵是地主的儿子,曾经有过那么一段短暂的用福贵自己的话来说是很“风光”的生活经历,那时的福贵是阔少爷,赌博,嫖妓是他的营生和爱好,然后他娶了城里米店老板的女儿家珍,家珍为他生下了他们的大女儿凤霞,如果时间就此停驻,也许福贵会一直做他的阔少,干着他那点不怎么光彩的营生。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福贵输了全部的家当,气死了自己的爹。

当福贵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他的娘,只有他的
老仆人,只有他的妻子家珍,只有他的女儿凤霞依旧对他不离不弃。

然后这一家人开始了他们更加艰难的生活旅程。

福贵首先打发了他的老仆人,因为没有能力再顾及他的生活起居。

之后福贵的娘病了,福贵在去城里找大夫的过程中被抓去部队打仗,几年的时间就这样充满艰辛的划过,当福贵历尽千辛万苦回到那间属于他的小茅屋时,他的女人还执着的等待着他,只是他的娘早已离开人世,他的女儿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的未曾谋面的小儿子有庆已经有几岁。

紧接着,故事在大跃进,人民公社这样模糊的大背景中继续演绎着。

这样的世道中,饥荒是实实在在的苦难,一家人同甘共苦共患难,死亡却并未因这亲人间浓烈的亲情而消失,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个相继死去,福贵一次次的掩埋亲人的尸骨,最后孤零零的一个人和一头老黄牛一起坦然的面对着生活,乐观的活着。

福贵一家人都是小人物,他们在命运面前是无力的。

他们无法对抗这命运加诸在他们身上所有的悲欢离合,福贵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的离去,但是这接二连三的死亡却并不让人阴郁,尽管余华依旧没有给予他的小说人物太多的思考能力,但是我们还是从这一家人的相处中感觉到了那种浓浓的温情。

凤霞、有庆姐弟俩相依相恋的同胞情,尽管他们之间没有语言交流,可就是那彼此关照的眼神,因为疼惜对方无声流淌的泪水已经足够表达那份感情;家珍、福贵,
凤霞、二喜这两代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伉俪情,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甚至于有庆对那两只羊的呵护,苦根对外公福贵的直呼其名,我们都能从中捕捉许多的感动。

“福贵的家中让人体会到在苦难中生长出一种互相的关怀和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余华用这一家人的遭遇彰显了生存的艰难和价值,善良的人们面对苦难坦然处之的态度更体现出了人在苦难面前巨大的承受力。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余华在《活着》中同样为我们呼唤出了人性深处的善良光芒,在作品中,有庆为县长春生的老婆献血,最后血被抽干导致了有庆的死亡,福贵在得知了儿子的死后最初声嘶力竭的怒吼,当他得知有庆是为救春生的老婆而死时,他平息了下来,没有责怪没有抱怨,他甚至没有拿春生给他的钱,就抱着有庆的尸体走上了回家的路;家珍在得知了有庆的死因后,是无比的恨春生的,可是当春生在文革中被打倒不堪折磨,在准备寻死之前去看自己的老战友福贵时,家珍起初一言不发,她还恨着春生剥夺了她儿子活着的权利,可是当春生向福贵说出自己即将寻死即将离开时,余华在作品中这样写道:“家珍在床上说:‘春生,你要活着’。

春生点了点头,家珍在里面哭了,她说‘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这对夫妻,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都选择了原谅“杀子凶手”,我们在这些小人物的举动中看到了人性深处的善良,看到了他们的宽容和淳朴。

生命尽管无常依旧,
但是并不会让人沮丧,无常的命运让生者更加执着的存活下去。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忍受,成为生命之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需条件,但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而我们,生活在真实社会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忍受呢?忍受生命的艰难与痛楚,忍受生活的琐碎与平庸,忍受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并在忍受的过程中,明了活着的理由,在忍受的过程中,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