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演示提纲(1)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历史讲课教案初中历史课教案

2024年初中历史讲课教案初中历史课教案

2024年初中历史讲课教案初中历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3.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课:中国古代史概述2.第二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3.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变革4.第四课: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5.第五课:汉朝的繁荣与民族关系6.第六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7.第七课:隋唐的繁荣与开放8.第八课: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9.第九课: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0.第十课: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古代史概述1.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提出本课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四个时期: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2)介绍每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变革、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等。

3.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1)讲解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引导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变革,让学生了解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历史现象。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认识。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特点。

(2)提出本课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1)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如禅让制、世袭制等。

(2)分析夏商西周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3)介绍夏商西周的文化成就,如甲骨文、青铜器等。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1. 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初中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本大纲适用于我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 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脉络;- 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 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历史遗址等相关知识。

学生将具备以下技能:-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能力;- 表达和交流历史观点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以下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等;- 历史研究的途径,如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 历史时间的计算、历史地图的阅读等。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树立以下观念:- 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心;- 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 教学内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个部分。

3.1 中国古代史主要包括:-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 古代科技、文化、艺术、宗教等。

3.2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包括:-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 近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

3.3 中国当代史主要包括:-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历史事件;- 当代科技、文化、艺术等。

4. 教学建议4.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历史遗址、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设计第一篇范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经历与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当了解、学习并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一、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应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价值观进行培养。

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个部分。

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主要介绍从黄帝时代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各个朝代的更迭。

重点关注夏商周的建立与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并立与分裂、隋唐的繁荣与衰落、宋元的兴衰、明清的更替。

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主要介绍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以及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重点关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事件。

3.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主要介绍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建立、发展、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重点关注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参观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以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开篇导入(5分钟)1.引入题目,引发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思考和想象。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呈现(1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多媒体课件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类最早的生活形态、社会的原始状态等。

2.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包括氏族、家族、部落等组织形式。

3.讲解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例如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等。

三、示范教学(15分钟)1.分组讨论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

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相关阅读和研究,加深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扩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对古代社会的了解。

2.让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相关主题的作文或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兴趣较高,但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提纲整理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提纲整理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高中历史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系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点。

-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通过案例分析和史料解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1. 课题名称2. 历史背景3. 主要人物及事件4. 相关史实及史料5. 历史影响与评价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 按照教学内容,分阶段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 结合历史背景、人物、事件,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 通过分析案例,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史料解读- 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进行解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6.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解答。

7. 布置作业- 布置与课题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观点表达等。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3. 历史史料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历史提纲整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历史提纲整理教案模板范文

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基本情况。

(2)掌握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发展脉络。

(3)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图表等工具,提高历史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2. 教学单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单元3. 教学课时: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基本情况。

(2)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发展脉络。

(3)历史知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

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补充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特点。

(2)分享学习成果,共同探讨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发展脉络。

4. 讨论与思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发表观点,进行辩论。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通过以上提纲整理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有效。

高中历史大纲讲解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大纲讲解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授课年级】高一【授课内容】(根据具体章节调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节课重点知识,如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

- 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 培养阅读、归纳、总结、表达等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如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

2. 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辅助材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如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3.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3. 小组代表分享探究成果,全班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3.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纪律等方面。

【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

2. 课件: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

高中历史提纲整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历史提纲整理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2. 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2. 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代史有多少了解?请简要介绍一下。

2.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国古代史对于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讲授1.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

-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2. 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甲骨文是商朝的重要文字。

- 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 各诸侯国之间争霸,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2. 强调学生要关注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整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并绘制一个时间轴。

2. 阅读教材中关于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挑选一个事件进行简要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回顾。

2. 教师讲解: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其他时期。

二、新课讲授1. 秦汉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系 统而存在的。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自成系统,又 互成系统。
• 教学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学习者、学习任 务、教师、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诸多要 素。教学系统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 任何一个要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教学设计的实现。
设计过程自身也是一个系统: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 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 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 学习需要、学习者特征、学习任务(目 标)、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等诸多教学因素,以达到优化教学、促 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指的是把学习原理与教学原理转化成对
于教学材料、教学活动、教学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
•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思路、基本原则、设计的基 本内容、方法与要求;
• 新课程下教学设计中的课程资源整合、教科书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 根据需要,筛选、解析若干新课程改革(试验)中的课堂教学设计
案例(力于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案例的分析思考)。 • 目的:确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掌握实际教学设计的方法,提
• 教学设计从分析学习需要、学习者和学习内容 开始,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再到设计形成性评价,综合考虑了 各个要素及其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随着认识的深入,设计 者还应对最初的设计不断进行修正,从而达到 最优化的结构和效果。
• 图1-1流程图
2.需要理论指引
新理念下,考虑预设,但更关注生成(预 设留出空间), 力图实现预设与生成的 有机统一与结合。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是一个系统过程; • 既需理论指引,又需经验支持; • 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 • 秉持目标、教学和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1. 是一个系统过程
• 教学设计必须用系统论的思维和方法,对影响教学的 诸多因素进行统筹安排。
推荐参考书目:
1 、P·L·史密斯、T·J·雷根 著.《教学设计》,庞维国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
2、吴小玲 主编 《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6 3、代蕊华 编著 《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 4、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等,《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5、赵伶利 著《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技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第五,备课成果的特征:
传统认为,备课的成果应是、也只能是 物化的、书面的——即文本教案;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设计既可以是书 面的文本,也可以是头脑中的思路(尤其 是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思路)等。
第六、预设与生成关系
教案模式下,主要考虑预设,且预设僵化 (很死),不留空间和余地(甚至每句 话怎么说,都固化到位);
对教学设计影响较大的四种理论:
• 建构主义 • 学习理论 • 教学理论 • 传播理论
“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 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作用:要考虑学生原有经验(即学 习起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和认知特点,依次为学生
的主动建构提供情境和支架。
• 建构主义理念: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建构;学习是基于经验 形成意义的主动过程。几个关键词:同化、顺应、失衡、
6、齐键、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高教出版社,2003.9 7、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8、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8 9、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2004.7 10、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1 11、周晓光,《历史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9 12、齐渝华,石蔷,《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高教出版社,2003.11 1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2.4 1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4.4
通过这一系统过程,工程师和教学设计者都可以描
绘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项完 成的产品。他们都需要为方案写具体的说明计划,但是 并非一定要把具体的说明转化成产品。……课堂中的教 师,通常执行自己的教学计划。但是无论如何,一旦完 成了具体说明,教学设计者就要开始产品制作或实施计 划。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平衡。
• “同化”:将新信息纳入到现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 “顺应”:暂时不能纳入现有认知结构的信息,而对现有 认知结构进行修改的过程。
• “失衡”:由于新信息不能被整合进现有的认识结构而带 来的混乱、失调或不适的状态。
• “平衡”:对知识进行重组,以顺应或同化出现失衡信息
的认知过程。
(例)
3.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
第三,关注的重点、重心:
传统备课与教案,视线基本集中在教师 身上——主要考虑教师怎么教着方便顺畅、 如何施展授业的功力与技巧;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主 要应瞄准学生、瞄准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四,文本的使用:
传统认为,教师写出教案后,上课就是 贯彻既定的教案;
新课程理念认为,上课时应该根据课堂 情境适时地调整预设,(教学文本的完成 不是在课前,而是在课后)。
一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
• 在某种意义上,教学设计者就像工程师。依据那些 已被证明是成功的原理,统筹规划自己的工作——工程 师所依据的是物理定律,教学设计者所依据的是教学和
学习的基本原理。都要努力设计一些方案,让这些方案 不仅能够发挥作用,而且对终端用户产生吸引力。无论 是工程师还是教学设计者,都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程序、 步骤,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设计决策。
• 只有科学、精心地设计,避免随心所 欲,才能帮助学生在更接近于已有基 础与特点的地方,按照自己的方向获 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与教案 之区别
• 在课程和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第一,备课依据:
传统备课往往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主 观愿望进行安排(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较低或无保障);
主要章节内容提要:
第一章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理念 (简要理论)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流程与要素 (基本理论)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基本环节的解读(基本技能方 法等)
第四章 初、高中历史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设计概要)
第一章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理念:
教学设计概念 教学设计的特点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与案例分析
课程简介: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历史教师课前备课的核心工作,是教师完 成预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师按照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对相应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技 术等的创造性的整合。课程类别:教师教育专业选修课。
• 本课程主要涉及当前相关问题,包括:
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作业与考核
作业设想:
1.尝试相应内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2-4个(次);
2.撰写本课程的学习体会文章或学习笔记一篇,不少于2000字;
3.依据所学理论,进行一课时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设计理 念的某一特征或数个特征)
考核方式 :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训练作业、 以及学习体会和最后的教学设计及本课程学习的表现等多种形式, 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成绩评定: • 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环节设计、学习体会、期末教 学设计、表现性评价20%20%40%20%
1、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实施与效果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欲望、教 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 体等 )。任一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 教学效果。
• 故,要使教学有效(高效),必须有计 划——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规划,使每个 因素都各得其所,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
2、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如缺 乏预先精心的设计与规划,即使教师 水平再高,也往往只是教师个人的表 演。
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论、 传播理论为依据,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 行系统规划。(相对更科学、合理和有效)
第二,文本生成顺序:
传统强调精心备课、完美预设,教案文 本课前到位(教案如同一幅已经绘制完工 的图画,留给学生的只能是欣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文本事先无法、 也不能完全预设,而应是在动态中调整生 成。
• 教育教学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已成 为教育界的共识。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 现。
•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者要对学习者特征 进行分析,要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并以此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 策略,确定教学媒体,描述教学过程。
4.秉持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
• 做教学设计,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教 学有效性集中体现于: 1、目标要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这是 前提); 2、教学要围绕目标来层层铺开,每个教学 环节、每个层次、每个部分都来烘托目标; 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要通过评价来检测。
• 故,只有实现了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 才能说目标有导向,教学有效果,评价有指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