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_以矶崎新为例解读日本第二代建筑师的城市乌托邦思想
矶崎新

Arata lsozaki矶崎新Arata lsozaki was born in big cent City, Japan in 1931, gradua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in 1954, getting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he Master in 1961, establishing in 1963 New utility room in Arata lsozaki, now University of Tokyo, Harvard,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term teaches.迪斯尼集团办公楼柏林IBA 社会住宅筑波中心建筑师简介: 矶崎新1931年7月23日出生于日本九州的大分县大分市,其深具九州人豪爽、纯朴的特点。
他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9年在丹下健处获得建筑学博士学位, 1963年设立矶崎新工作室,现在东京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曾作为丹下研究室主要设计人之一的矶崎,在丹下50年代的一系列厅舍建筑、巨型结构构想、东京规划1960和山梨县文化会馆等规划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66年矶崎以获日本建筑学会奖的初期作品大分县立图书馆宣告登场。
矶崎新在日本现代主义之父的丹下健三设计事务所工作了9年,受到丹下很大的影响。
他通过丹下的设计,逐步了解到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建筑的内涵,也开始逐步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刻板面貌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开始探索自己的建筑设计道路。
这位在日本建筑界特异的反日本传统的人物,可以说是日本战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最重要代表。
原广司在矶崎新论这样写道:“矶崎在研究哲学。
……他是造成从来的建筑师概念崩溃的建筑师,对他来说,重要的是思想,它也正是从思想出发的……”。
他能够在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寻找到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达到既有现代主义的理性特点,又有古典主义的装饰色彩和庄严特征,在亚洲的建筑设计家中非常突出。
建筑名作赏析论文

1.矶崎新的发展历程1.1丹下健三的影响矶崎新就读于东京大学,每个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必须找一位教授指导,于是他去了丹下工作室。
那时,他兴致勃勃地研究19世纪末芝加哥学派,因为他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芝加哥学派是现代建筑的开端:在欧洲,现代建筑运动更像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宣言,但在芝加哥,完全没有宣言,办公建筑类型随着框架结构和纯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发展。
同时,他们致力于直接的实用观念。
因此,他特别专注于研究那个时期的办公建筑类型。
但是,他没能把这个课题研究范围发展到当时所在的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他的研究范围限于1929年的“大衰退”前,以及那段时期办公建筑类型的有趣变化。
这些就是他随丹下所做的研究课题。
当时丹下请他加入他的研究室。
但那时,矶崎新尚未确定他是否会成为一名建筑师。
对于建筑设计,他知之甚少,只不过由于两个兴趣,其一是对所谓艺术本身,即现代艺术的兴趣,其二是对纯粹技术的兴趣,但他并不知道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在进入丹下事务所时,正处于他的学生阶段。
他加入时,东京市政厅正在建设中,而广岛和平纪念会馆也即将竣工。
他参与的第一组项目是香川县政厅,以及后来的今治市政厅。
在那之后,他参加了1960年的东京湾规划项目组。
那时的东京湾规划出人意料,日本的年轻一代开始提出“未来都市规划”的设想。
菊竹清竹提出了“海上都市”设想,黑川纪章提出了“组群造型”方案。
在他加入后,他个人也尝试了几个方案,如“空中都市”或者称为“空中居住”。
在那以后,他仍然在丹下事务所研究东京湾规划,同时也做他自己的项目。
丹下说:“我和矶崎不是师生关系,我们同是设计组的成员,有时他受到我很大的影响,而我也经常从矶崎那儿获得好的主意。
”当时,丹下主要关心的是“统合”理论。
这是丹下一贯的主题思想,就是将现代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融合起来。
事实上,通过广岛的作品他尝试实现了“统合”理论,他获得了成功。
而且,大概是从广岛开始,到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竞技场,丹下主要尝试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同时,包括当代与传统的融合,那是现代日本建筑的全盛时期。
建筑空间构成设计

喜 马 拉 雅 艺 术 中 心
深圳图书馆
中美术学院美术馆
深圳音乐厅
矶崎新的论著
矶崎新主要论著: 矶崎新主要论著1931年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年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195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 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 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 1963年从都市建筑设计研究室(丹下研究室)辞职并创建矶崎新设计室 年从都市建筑设计研究室( 年从都市建筑设计研究室 丹下研究室) 1964年东京大学工学部都市工学专业兼职讲师 年东京大学工学部都市工学专业兼职讲师 1967年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 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大分市) 年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 年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 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大分市) 1968年日本建筑年鉴奖 年日本建筑年鉴奖 1969年文部省艺术选奖新人奖 福冈相互银行大分支行 年文部省艺术选奖新人奖--福冈相互银行大分支行 年文部省艺术选奖新人奖 1970年日本建筑学会特别奖、日本建筑学会万国博特别奖 年日本建筑学会特别奖、 年日本建筑学会特别奖 1974年夏威夷大学建筑专业客座教授 年夏威夷大学建筑专业客座教授 1975年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高崎市) 年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 年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高崎市) 1976年建设业协会赏 年建设业协会赏BCS奖-北九州市中央图书馆 年建设业协会赏 奖 北九州市中央图书馆
矶崎新作品
矶崎新主要作品包括: 矶崎新主要作品包括:
美术馆、艺术馆、歌剧院、天文台、办公大楼和居住区。 美术馆、艺术馆、歌剧院、天文台、办公大楼和居住区。他近几年设计了 大量作品,尤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 大量作品,尤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 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西班牙拉古民亚人类科学馆、 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西班牙拉古民亚人类科学馆、美 国俄亥俄21世纪科学纪念馆 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尚纪念馆、 世纪科学纪念馆、 国俄亥俄 世纪科学纪念馆、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尚纪念馆、日本群马天文 台、中国大剧院方案竞
走近矶崎新

走近矶崎新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矶崎新的生平经历和设计风格进行了介绍,然后选取他建筑设计上对自身影响比较大的建筑——群马县立美术馆来进行详细分析,最后表达了个人的通过此次对矶崎新的了解得到的收获。
关键词:介绍设计思想作品分析思考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
设计过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一、设计师介绍矶崎新,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
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1954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 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直到1963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在与丹下健三的10年合作中,包括了他的创造性阶段,矶崎新积极参与了高松的香川县厅舍的设计工作、在今冶的议会楼的设计,并参与了东京的规划。
在此以后,矶崎新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例如参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的重建规划和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心广场的会演建筑等设计工程。
在1960年代,尽管矶崎新拒绝承认与新陈代谢派的原则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被认为与新陈代谢运动是一致的。
面对现代派的困境,他走的是一条折衷的路,也就是把西方和日本的建筑元素拿来做综合。
矶崎新在1970年代越来越转向历史主义,这就导致他接受来自朱里奥·罗马诺、安德烈亚·帕拉第奥、艾蒂安 - 路易·布勒、克劳德·尼古拉·勒杜和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等人的建筑艺术的主要思想。
也有人因此评价他是个“手法主义”者。
他心中始终对日本神话中的“天柱”情有独钟,他的很多设计中都有它的形象。
矶崎新创作生涯的几个转折点:第一个关键点是以大分县立图书馆为代表的几个作品,该图书馆是他当时所接受的最大的项目,所以表现为探索新方法、综合所学和反叛精神。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一、建筑师简介 二、建筑思想及风格 三、建筑师作品分析
矶崎新,著名日本建筑师
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师从——丹下健三(日本建筑界柯布) 1963年创立矶崎新设计室
徒:矶崎新
师:丹下健三
他是日本现代建筑史的柯布。 他是日本暨亚洲第一个获得普利策 奖的建筑师,一生获得荣誉无数;
未建成建筑”。
设计 · 风格
设计风格多变
从1960年开始,十年一变: 第一阶段:过度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与其老师丹下健三相似,但设计定位更高。 第二阶段:向欧洲和美国模式转变,以高度抽象的布局为标志。利用了由立方体或是弯曲的 半圆柱体组成附加结构 第三阶段:设计风格向一种更严格的古典主义形式的推延
第一阶段
作品分析
深圳图书馆
“未建成建筑展”
矶崎新认为,建筑从建成那一天起就在不断的新陈代谢,直到最终消亡,建成的建筑 作为一种与自然不协调的人造物,终将有毁灭一天。千年以前的建筑和被战争毁坏的 城市早已成为了废墟,而现有的建筑和未来出现的建筑也终将化为废墟,“未来的城 市即是废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气势只存在于观念中,存在于建筑师的设计 方案中。只要设计方案没有建成,就不会遭到破坏而永存于建筑史中,出于这种“废 墟理论”矶崎新不再追求将他的设计方案转化成已建成的建筑,开始设计一些根本无 法是现代作品,这就是“
反对:和谐、均
衡、完整、统一
建筑手法
倡导:
多元、混杂、 片段、夸张、变形、
寻求新的审美机理: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僵死教条,开辟了“从形式到形 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突破 现代主义的静态的、永恒的物质实体的机械式形体美,追求暧昧、模糊、变幻 不定、猜测联想等效果气氛的精神享受和美学情感格局.
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

设计特征
矶崎新运用简单的几何模式营造出结构清晰的系统和高水 准的建筑技术,他常将立方体和格子体融入现代时尚之中. 其作品通常简洁,粗犷却不显自大,圆拱状的屋顶是他设计 的主要特点.他能利用不同的结构和造型创造出大量的空间, 并努力使边缘看起来更为柔和.在设计时,矶崎新一般先在 脑海中勾勒出大致图形,然后将其转换为一种清新,多彩, 纯粹和深刻的几何模式. 矶崎新所设计的建筑具有相当强烈的视觉效果,尤其对 比和着重之处更显鲜明.他曾经说过,建筑学就是由建筑师 所操控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对光,格局,空间体积等的充分 利用是矶崎新的建筑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作 品不但有其内在意义而且更显额外活泼和动人心弦.他设计 的室内空间简洁明了,单纯的合成结构提供了较为中性的合 成空间.
中国最好最先进的美术馆
中央美术馆的整个设计过程对矶崎新这位国际建筑 大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设计方面最大的难度在于, 这个单体建筑既要体现自己的气质,又要和吴良镛 先生的美院校园整体设计相协调.美院校园实际上 是一组新的建筑群,它的深灰色彩以及院落式的布 局营造出沉稳 的氛围,要和这样一组建筑为伍,并 且要不失现代化美术馆应有的先进性和艺术家风度, 的确不是易事,并且美术馆用地并不开阔,而是紧 邻园区的圆形雕塑馆,一切因素导致新的美术馆和 现有建筑群找到恰当的关系是设计初创时不可回避 的难题.
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
背景 1931年,矶崎新出生在日本大分市,是世 界上著名的日本建筑师.自从 东京大学工学部 建筑系毕业以后,矶崎新在丹下健三(Kenzo Tange)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 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 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 多,获奖无数.
设计风格
西班牙巴塞罗纳体育馆
从_未建成_到_建成_建筑大师矶琦新的创作历程

1968年在矶崎新看来,是他的事业转折期。
由于对权威的、正统的建筑思想体系产生了疑问,矶崎新把自己当前的创作理念也进行了调整,开始了一条全新独特的创作道路。
当时日本社会普遍崇尚西方现代主义例如欧美摩天大楼似的方正建筑结构,对此,矶崎新持开放态度也一度狂热钻研过,但1968年开始他更多的偏向日本古代原始建筑模式。
以多变的形式——形象的夸张、变形;材质的混杂表现自己,表现个人,可以说矶崎新是在建筑史上高度个人化的代表之一。
自1960-1990年以来,矶崎新完成了的作品有30多个,例如:美国福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等等,有关他创作手法的评论则是有褒有贬。
例如: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充斥了局部和整体、未完成和完成的对立,他选择了一条冒险家的艺术家道路”,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矶崎新的创作理念已跨出建筑家的圈子,进入了卓越的造型家和思想家的范畴”。
但是矶崎新赋予作品的超前意识和内敛含蓄的东方精神,是不可否认的。
还是用芦原义信的手法拼贴出了已化为废墟的未来城市,背景则是广岛烧焦的形象。
作品反映出建筑、艺术品等在人类疯狂的欲望控制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通通让战争破坏的面目全非。
而昔日充满活力的城市如今只剩下死难者的残骸和建筑的瓦砾。
通过《电气迷宫》,矶崎新想传达给我们的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建筑与破坏循环往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拆掉一个建筑去建造一个新建筑,这样的行为在矶崎新看来,是一种双重“破坏”:既是对过去的东西的否定、破坏;也是对现在环境的破坏。
从不断的拆毁和新建中,人类社会由此构成——起点是建设,终点则是破坏。
2.2“废墟”理论具体内容“废墟是死的建筑,他们的整体印象已不复存在,如果要使废墟恢复生机,余留下的残缺部分则需要运用想象加以整合。
当建筑一旦成为废墟之后,任何加诸于他们的事物只能有限的取代失去的部分。
当他获得完美滋润(完全的恢复)之后,又会面临另一次空虚,并重归废墟状态了。
矶崎新

耕地资源少、水资源贫乏、収展后继资源紧缺等问题。我国城市化収展的
未来走向需要有革命精神的建筑师的引导。
矶崎新的“未建成”
澳门海域“海市” 人工岛觃划模型
矢野宅
谁在规划城市
在建筑学界,兲二城市觃划有两种戔然丌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城市是
需要觃划的,戒者可以想到比较好的觃划斱案,而矶崎新从上丐纪60年代
拉科鲁尼亚人间科学馆
(Domus;InteractiveMuseumaboutHum
ans,LaCasadelhombre)是矶崎新在1993 年至1995年期间完成的作品。坐落在风大浪 大的加利西亚地区的海岸,科学馆建筑的正 面设计了一面覆盖着绿色板岩的弧形墙体作 为屏障,从而能够和天气抗衡,而面向住宅 区的背面则采用了犹如日本屏风的曲折墙连 结而成。这座稳重大斱的绿色屏障让它背后 的内部空间难以猜测,而矶崎新采叏这样的 设计理念也是来自二对二人体本身的思考:人 体的肌肤也正如屏障一样,遮蔽着神秘的内 部器官,同时也散収着自身的魅力
机根据自然力学的觃律衍生出来的。在斱案中,林被设计成公共文化广场,
矶崎新想用巨大的釐属树枝以及那些自然蜿蜒的枝干来提醒人们,佝正在 享叐建筑给佝带来的快乐。他希望高桐院中那些独特的建筑语言,能在这
里得到更好的诠释。同时,矶崎新也希望喜马拉雅中心的林可以屹立上百
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其 他 作 品
Gunma 美术馆
心竞赛斱案终二出炉。建筑的正
面被设计成像竖琴琴弦一样的玱 璃幕墙,相对的背立面被处理成 为对应城市尺度的黑墙。
兵中有特色的造型还包括入口大厅的黄釐 树造型,峡谷梯田式的音乐大厅以及作为 图书馆形象的“三本书”造型。
2002年,西班牙《丐界报》収表评论,宣称中国的上海是全球建造摩天楼 最多的城市。正当上海市民为此自豪的时候,一位年逾7旬的老人却针对这些高 耸如亍的摩登建筑収表了激烈的言辞,他就是著名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2002年的上海艺术双年展上,矶崎新在中国国际媒体面前,公开批评了上海的 当代建筑。他认为上海有建筑但没有艺术。在造型设计斱面,上海叧是个胆小 的巨人。同时他还表示,上海建筑的现状是出二人们对曼哈顿和拉斯维加斯这 些大都市过二钟爱,因为有这样的趣味,所以造成中国目 前以固定的几种模式 建造城市,叧有除去这些趣味,中国建筑才有希望。 2005年4月8日,500名身份各异的普通市民登上了位二浦东斱甸路口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