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建筑师
日本建筑师

日本建筑师。
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获硕士学位,1960年参加“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活动。
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196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
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成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内容。
他提出了“灰空间”的建筑概念,这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采用庭院、过廊等过渡空间,并放在重要位置上。
黑川纪章的代表作品有: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1961)、中银舱体楼(1972)、福冈银行本店(1975)、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1982)、东京瓦科尔曲町大楼(1983)等。
黑川纪章在海外也参加了许多设计工作,如1990年北京由中日两国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21世纪饭店),其主要建筑有豪华世纪饭店、世纪剧院、国际会议厅、教育研修楼、银橄榄体育世界、中国青年婚谊宫、音像演播制作中心、电化教室等,也是黑川纪章提出的总体建筑设计方案,由中日两国建筑师共同设计的。
黑川设计作品年表■1977年国立民族学博物馆■1979—1984年阿•萨利尔新城区(利比亚)■1983年国立文乐剧场■1985年尼姆新市中心规划(法国)■1987年名古屋市立美术馆■1988年广岛市现代美术馆■1988年柏林日德中心(德国)■1990年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中国北京)■1990年拜埃尔农药研究所(德国)■1991年墨尔本市中心(澳大利亚)■1992年奈良市摄影美术馆■1993年马来西亚新首都(KL线性首都)规划(马来西亚)■1994年和歌山县立近代美术馆•博物馆■1994年爱媛县综合科学博物馆■1995年共和国广场(新加坡)■1998年吉隆坡新国际机场(马来西亚)■1998年深圳市新市中心规划(中国)■1999年梵高美术馆新馆(阿姆斯特丹)■2000年大阪府立国际会议场黑川纪章的建筑作品欣赏索尼公司塔现代艺术博物馆广岛市现代美术馆黑川纪章的室内小品黑川纪章的规划设计作品同安德鲁、贝聿铭、S.O.M、K.P.F……一样,黑川纪章也不是第一次踏上中国这个世界上现存的最大工地了。
建筑大师隈研吾解析

建筑大师隈研吾解析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
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
——隈研吾他曾是日本现代建筑的后起之秀,却在后现代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狂更远。
他曾遭遇重大挫折,却因祸得福站上世界之巅。
正负对撞,化整为零。
他用神奇的魔法,给一个个建筑作品披上了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
他用质朴的材料,醒每一个人对自然最原始的渴望。
用天然纯净之心,将时光细细雕琢。
他,就是隈研吾。
隈研吾(生于1956年8月8日)是在日本当代最著名建筑师之一。
他在21世纪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新诠释包含了对天然材料运用、建筑的光和轻盈以及强化而非统治的建筑的创新。
他的建筑与多数日本当代作品不同,没有通过简单的手势试图淡入周围环境,而是试图采用传统元素让建筑仍然联系到其所在的地域中。
这些传统元素与高科技的混合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被证明是流行的,甚至在他他最近在中国和西方的作品中。
隈研吾出生于横滨,于1979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在当地工作几年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研究,直到1986年他的第一次实践”空间设计工作室“,之后的1987年他又成立了工作至今的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并且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后现代趋向,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中环境无法支持这样奢侈的建筑。
与他的许多同行出国深造的选择不同,隈研吾借机寻找与小规模较小的工匠的联合,这重振了他的风格,关注点从大图景变化为小元素的重复使用。
这也是让他注重重塑天然材料的机会。
传统的日式建筑非常关注节奏和轻盈感,但在现代建筑中采用天然材料达到这个高度则会限制你的材料搭配。
因此,隈研吾开始采用如石头一般的材料,将它们当做轻盈的木材或玻璃,将材料切成薄片并作为粒子来利用。
他的那须石头博物馆(2000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当地的石头打造了柔软多孔的墙,让光在其中穿梭。
隈研吾的其他著名建筑包括长崎县立美术馆(2005年),浅草文化旅游中心(2012)以及中国的长城公社(2002年)。
安藤忠雄主要概述与人物介绍以下几点为对他的主要概述光与混凝土的诗

安藤忠雄主要概述与人物介绍
安藤忠雄是一位知名的日本建筑师,他的设计哲学和风格在建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概述和人物介绍:
1. 主要概述: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简约的形式,追求诗意的空间和自然的融合”,他的作品通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混凝土、石材、木材等,并注重对光线的运用,使空间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
他的设计风格被称为“安藤式”,其特点是注重功能性和空间感,同时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尊重和融入。
2. 人物介绍:安藤忠雄出生于日本大阪市,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在著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门下工作。
他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奖项,包括普利兹克奖和日本建筑学会奖等。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水之教堂、光之教堂和住吉长屋等。
3. 光与混凝土的诗:安藤忠雄在设计中特别注重光线的运用,他通过巧妙地运用光线和混凝土的质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和诗意。
他常常将光线引入室内,让空间充满自然的光线,同时通过混凝土的反射和折射,使空间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
这种设计手法让他的作品具有了非常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安藤忠雄是一位具有独特设计理念和风格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的设计哲学和风格对当今的建筑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安藤忠雄简介

安藤忠雄简介一、背景介绍安藤忠雄(Tadao Ando),出生于1941年9月13日,是一位日本建筑师。
他是现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简约而又富有创意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安藤忠雄的作品常常融合了现代主义和传统日本建筑的元素,创造出独特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间。
二、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安藤忠雄在日本大阪市出生并长大。
他的父亲是一位木工,这也让他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建筑训练。
相反,他是通过自学和实践经验成为了一名建筑师。
安藤忠雄曾在大阪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多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30岁的时候,他决定辞去工作,专注于自己的建筑实践。
这也是他开始创造出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的时期。
三、设计风格和主要作品安藤忠雄的设计风格以简约和功能性为主,同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他擅长利用光线、几何形状和材料的特性来打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他常使用混凝土、玻璃和木材等传统材料,将它们与现代的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强烈现代感和精神内涵的作品。
安藤忠雄的一些主要作品包括:1. 21世纪美术馆(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这座位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的美术馆是安藤忠雄的代表作之一。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灵活多变。
通过大量的玻璃幕墙,室内外空间得以自然地连接起来。
这个设计使得人们在参观展览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室外环境的美景。
2. 安藤忠雄水族馆(Tadao Ando Aquarium)安藤忠雄设计的水族馆位于日本冲绳本岛的宜野湾市。
这个水族馆融入了自然景观与建筑之间的无缝连接,通过墙体上大面积的透明玻璃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水生生物,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3. 大阪国际会议中心(Osak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大阪国际会议中心是一座巨大的世界级会议中心,位于大阪港区。
它的设计与周围的海港景观相互融合,使参会人员可以尽情享受到海洋的美景。
建筑大师丹下健三2

1.丹下健三(たんげけんぞう)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
1913年9月4日生于大阪府。
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
他在74岁时获得了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日本建筑师,也是第一位亚洲得奖人。
期间有很多重要的著作:《米开朗基罗颂----勒.柯布西耶绪论》、《桂----日本建筑的传统与创造》、《1960年东京规划----构造改革的方案》、《伊势----日本建筑的原型》、《日本列岛的未来》、《丹下健三1946年~1958年----现实与创造》、《丹下健三1955年~1964年----技术与人类》、《丹下健三1946年~1969年----建筑与城市》、《人类与建筑》、《建筑与城市》、《21世纪的日本》、《丹下健三----建筑与城市》、《丹下健三 Studio》、《1986年东京规划――东京都临海城区与东京湾城区的设计构想》、《从一支铅笔开始》、《回忆录---15个月的时光》、《丹下健三》。
在丹下健三长达40多年的建筑活动中,他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面的作品和方案有近200件之多,其中不乏传世之作。
同时他还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获得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七个博士或名誉博士学位;并获得日本文化勋章,以及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和法国建筑科学院的金奖,还有联邦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等许多国家的金奖或大奖。
不仅如此,他在建筑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
他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还在哈佛、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的建筑系执教。
建筑中的建筑--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建筑中的建筑--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来源-视觉中国对于隈研吾的作品,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
2008年4月20日以“Build built 建筑中的建筑”为主题的隈研吾建筑展,观众将看到隈研吾几乎全部的代表作品,如三得利美术馆、那须历史探访馆、莲屋、热海的“水/玻璃”房子、广重博物馆、龟老山展望台……这些作品并非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
关于隈研吾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先生(Kengo KUMA),1954年生,1979年东京大学建筑硕士。
1990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曾获得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建筑奖。
1998年起受聘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那须历史探访馆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
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
这些铝板是与Akira Kusumi合作制造的。
东京农业大学“粮食及农业组织”博物馆新纪元时代对社区开放的大学博物馆。
赛马场前的空地上矗立的一排排的榉树与博物馆合为一体,芦野石造的垂直透光栅格立在二者之间。
我们基于﹁古老﹂这个主题来选用建筑材料,尝试创造一个(活的建筑),为配合这所农业大学,采用留下时间痕迹的自然材料(例如芦野石构造柔软,吸水性佳)。
高柳町社区中心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
这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
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
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
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安养寺木造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放置木制的阿弥陀如来坐像(特定的重要文化财产)的地方,可追溯至12世纪的坐像被安放在山口县丰浦町吉祥寺内。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一、建筑师简介 二、建筑思想及风格 三、建筑师作品分析
矶崎新,著名日本建筑师
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师从——丹下健三(日本建筑界柯布) 1963年创立矶崎新设计室
徒:矶崎新
师:丹下健三
他是日本现代建筑史的柯布。 他是日本暨亚洲第一个获得普利策 奖的建筑师,一生获得荣誉无数;
未建成建筑”。
设计 · 风格
设计风格多变
从1960年开始,十年一变: 第一阶段:过度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与其老师丹下健三相似,但设计定位更高。 第二阶段:向欧洲和美国模式转变,以高度抽象的布局为标志。利用了由立方体或是弯曲的 半圆柱体组成附加结构 第三阶段:设计风格向一种更严格的古典主义形式的推延
第一阶段
作品分析
深圳图书馆
“未建成建筑展”
矶崎新认为,建筑从建成那一天起就在不断的新陈代谢,直到最终消亡,建成的建筑 作为一种与自然不协调的人造物,终将有毁灭一天。千年以前的建筑和被战争毁坏的 城市早已成为了废墟,而现有的建筑和未来出现的建筑也终将化为废墟,“未来的城 市即是废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气势只存在于观念中,存在于建筑师的设计 方案中。只要设计方案没有建成,就不会遭到破坏而永存于建筑史中,出于这种“废 墟理论”矶崎新不再追求将他的设计方案转化成已建成的建筑,开始设计一些根本无 法是现代作品,这就是“
反对:和谐、均
衡、完整、统一
建筑手法
倡导:
多元、混杂、 片段、夸张、变形、
寻求新的审美机理: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僵死教条,开辟了“从形式到形 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突破 现代主义的静态的、永恒的物质实体的机械式形体美,追求暧昧、模糊、变幻 不定、猜测联想等效果气氛的精神享受和美学情感格局.
安藤忠雄浅析

安藤忠雄浅析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本州的大阪市(Osaka),有一双胞胎弟弟。
他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于1962~69年在美国、欧洲、非洲旅行考察自学建筑学。
返国后于1969年自行创建安藤忠雄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曾经在美国的大学作客座教授,也曾担任多次国际竞赛的评委委原。
1995年,成为普利策建筑奖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是从旅行中一点一滴地体验而来的,在日本各地包括京都、东京、广岛等地,他所接触到京都庙宇龙安寺的枯山水,体验到传统日本建筑的空、间、寂的奥秘,这种榻榻米模矩化空间,看似简单又有变化,让他深受感动;当他旅行至广岛参观丹下健三于1995年所设计的和平纪念公园时,看到清水混凝土的面材质感,也受到莫名的感动。
由于丹下健三的作品风格师承柯布西耶,他在自学建筑期间,买了一整套柯布西耶的作品全集来临摹,开始了向大师学习建筑的过程。
安藤的建建筑总是与之然对话的,包含抽象的自然、包被的自然、渗透的自然、移入的自然等。
一旦自然与建筑有了关系,自然就再也不是一个统一体了,自然就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分化成光、风、水或天空这样的元素,光、风、水或天空成为自然的象征。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保持其属性,通过在建筑中体现的几何性所产生的共鸣,自然可以成为一种抽象。
案例:六甲山教堂(风的教堂)。
教堂位于山顶,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
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
“风之教堂”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第一个力作。
基地平面从基地平面图来看,两个呈“凹”字的部分首尾相接。
一是教堂主体,另一个功能类似于过道,根据游客的描述,风之教堂坐落于海拔800米的临海峭壁之上,穿过狭窄的楼梯、灰暗的走廊以及半日式的园林一面是矮墙,而另一面是浓密的灌木。
入口前面的花园没有太多的通常的处理手法,只有草坪和边缘处的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淺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丹下健三曾經這樣說過:建築應該蘊含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當2010年建築屆的諾貝爾獎——普利策獎頒給了來自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
和凱撒立衛之時,意味著日本已是第四次獲得這一重大的殊榮,這絕不是偶然。
日本建築師地位已經受到全世界的人肯定,日本建築也開始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而安藤中雄作為日本建築走向世界舞臺的第一人,一位自學成功的建築師,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學位,也無得自任何大師的傳授,安藤的成功歸因於他廣泛多方面的閱讀與旅行,親身體驗這些歷史建築而獲得啟發,直到今天他仍持續而不間斷。
還記得最初看到安藤的作品是光的教堂,當時只覺得他是個“用光的好手”,之後,在ABBS上看到了他的那個“幾塊扳組成的博物館”,當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博物館有種頹廢感。
大概同學們剛剛接觸安藤的時候都會對安藤混凝土的冰冷產生排斥,至少我是這樣。
雖然有時不經意會接觸一些安藤的東西,但第一印象讓我對他的建築很少細細研究(不過想想那時對哪一位建築師我都是不很瞭解,也沒有很好的去瞭解
哪一位建築師)
直到在建築書店我看到了〈〈安藤忠雄論建築〉〉這本書,是少有的大師的書,這本書讓我對安藤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變化。
看完後我從這本書裡並沒有瞭解到的安藤的建築,但卻讓我瞭解到安藤作為一位大師的優秀品質,他謙虛、平和、堅毅,認定了一件事就要努力實現。
從此我開始關注他的建築。
安藤忠雄作為有一位普利策獎的獲得者,他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水混凝土運用。
安藤的建築一直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
他借用了現代主義的形式,並對整個現代主義進行批判改造。
安藤運用現代主義的材料、語彙以及在建築中具社會影響力的教條,向機能主義偏執的思潮進攻。
安藤反機能主義,是對於具有空調和戶戶相對建築的立面,他認為這種舒適建築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聯繫。
安藤認為不管空間本身多麼富有戲劇性,其不應該脫離使用者的生活。
京都風格的城市住在中的弄巷和傳統日本農舍中泥地的入口是典型的情感空間和象徵性
空間的結合物。
那些光線昏暗的弄巷在空間上是美妙的,在使用上,它們在住宅的前面把居住空間和店鋪連接起來。
農舍中的泥地空間同時具有象徵性和功能性,
它是農家的廚房,也喻示著白天在田野勞作的結束。
安藤曾说道:“我所感觉到的是一个真正存在的空间。
当建筑以其简洁的几何排列,被从穹顶中央一个直径为9米的洞孔,所射进的光线照亮时,这个建筑的空间才真正地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的物体和光线,在大自然里是不会感觉到的,这种感觉只有通过建筑这个中介体才能获得,真正能打动我的,就是这种建筑的力量。
”這就是安藤說信仰的建築理念,自然與建築的融合,也就是一種人天合一的境界。
———(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
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
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
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
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
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
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
借由光的影子阅读出空间疏密的分布层
次。
经过这样处理,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
⏹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
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
⏹人工化自然
⏹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
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
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
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
抽象化的
光、水、风。
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
共同呈现的。
)—引用自《安藤中雄論建築》光之教堂
日本最著名的建築之一。
它是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因其在教堂的一面牆上開了一個十字形的洞而營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們產生接近上帝的錯覺而名垂青史。
它獲得了由羅馬教皇頒發的二十世紀最佳教堂獎。
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於外部,而是在裡面,那就像朗香教堂一樣的光影交疊所帶來的震撼力。
然而朗香帶來的是寧靜,光教堂帶來的卻是強烈震動。
光之教堂的區位遠不如前兩者那般得天獨厚,也沒有太大的預算。
但是,這絲毫沒有局限了安藤忠雄的想像世界。
堅實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絕對的圍合,創造出一片黑暗空間,讓進去的人瞬間感覺到與外界的隔絕,而陽光便從牆體的水準垂直交錯開口裡泄進來,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聖,清澈,純淨,震撼。
而安藤在他的一次講座中,他這樣說到:
“其實大家都沒懂光之教堂。
”
“很多人都說那十字形光很漂亮。
”
“我很在意人人平等,在梵蒂岡,教堂是高高在上的,牧師站的比觀眾高,而我希望光之教堂中牧師與觀眾人人平等,在光之教堂中,臺階是往下走的,這樣牧師站的與坐著的觀眾一樣高,這樣就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
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華
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
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以过度的服务来满足消费文化的需要,而是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
住吉的长屋的原型,即是安藤对当时生活方式所作的反省与抗议。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的抬头使精神渐趋没落必须加以抗拒,并希望在生活中保有传统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超越,进而能创造新的文化。
——(安藤忠雄作品简介:
1941年生于日本大阪 1962——1969年自学建筑 1968年创建事务所
1969年(大板车站地区改造) 1973年富岛邸
1974年平冈邸立见邸芝田邸宇野邸 1975年山口邸(双墙方案)
1976年住吉的长屋平林邸帝冢山广场(冈本集合住宅)
1977年玫瑰圆真过邸松本邸甲东Alley 北野Alley (艺术画廊) 1978年石原邸大楠邸
1979年屈内邸片山住宅大西邸松谷邸上田邸 1980年福邸(中之岛1) 1981年大淀工作室小莜邸 1983年六甲集合住宅1
1984年 FESTIVAL TIME’S1,2 1985年中山邸
1986年城户崎邸 OLD/NEW餐厅六甲山教堂(涩谷方案)
1988年大淀的茶室 I邸水的教堂水的剧场 Akka画廊(中之岛2) 1989年 Raika总部 Collezione 光的教堂姬路儿童博物馆 1990年北山公寓
1991年姬路文学馆大淀工作室水御堂
1992年当代艺术博物馆1 ,2 大手前女子大学艺术中心世界博览会日本馆熊本县立装饰古幕博物馆宫下邸六甲集合住宅2 姬路儿童活动中心直岛现代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学院(淡路岛方案)
1993年维特拉研究中心兵库县立看护学院
1994年飞鸟博物馆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 Suntory博物馆木材博物馆成羽町美术
馆 1995年大山崎山庄博物馆冥想之庭(赈灾复兴集合住宅) 1996年贝纳通研究中心东陶活动中心 1997年横仓山自然森林博物馆芝加哥住宅 1998年东陶研究院日光博物馆 1999年六甲集合住宅3
2000年淡路梦舞台光明寺贝纳通信息研究中心
2001年普利策艺术基金会 ARMAN/TEATRO 狭山水库历史博物馆司马辽太郎纪念
博物馆
2002年国际儿童文学图书馆皮卡迪利公园改造沃思堡现代美术馆
)——引用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