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合集下载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 1125 更新时间:2006-4-17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

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

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

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

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

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

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

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学汉语、文学教科书分析(完整版)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学汉语、文学教科书分析(完整版)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学汉语、文学教科书分析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学汉语、文学教科书分析摘要:20世纪50年代汉语、文学教科书是我国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的产物,它们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选材经典、插图精美等特点,对当时及后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语;文学;教科书1956-1958年,我国中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教育部颁发了汉语、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组织人员编写了各自的课本。

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一次科学化的有益探索。

尽管改革仅试行了三个学期便匆匆结束,但它确实对当时及后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分析、研究当年的汉语、文学教科书,有利于深化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促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建设。

一、汉语、文学教科书的由来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主要是沿用和改编老解放区的教材,例如: 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宋云彬等人编辑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就是在老解放区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精神加以改编的,其特点是比较强调政治性,注重实际,力求实效。

但缺点主要是忽略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各类文章都是不分单元的,课本里没有系统的语言规律知识,文学方面的要求更谈不上。

实际上,早在1951年3月,时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秘书长的胡乔木同志在中央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上就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部分,二者所负担的任务不同,所以不能互相代替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着特别混乱的现象,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开,语文教育同文学教育可联系起来,但不能混淆”。

在这一形势下,人们开始对语言学和文学的性质及其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探索,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开始酝酿。

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的变革

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的变革

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的变革钟银玲[摘要] 建国以来,语文课程经历了数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时代的背景,每一次变革都意味着在课程性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媒体等各个方面或多或少的改变或创新。

本文通过对在八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的变革的分析研究,将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改革划分为四个阶段,找出语文课程变革过程中认识上的不足和操作上的缺失,并提出改进意见,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开始不断地探求语文课程知识、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前进,社会要求的改变,知识的更新,观念的变革和研究的深入,对语文课程也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位于知识前沿的各大学者,对语文课程变革的研究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文献综述]本文旨在讨论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的变革及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为了做好这个论文,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笔者撰写的论文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现将文献相关内容作如下分析:1、史料:我查找了7次课改所颁发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于语文的课时计划安排,得出以下数据:颁布的教学计划科目初中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1950年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语文7 7 7 6 5 5《1952年中学教学计划(草案)》语文8 8 7 7 6 6 6 6 6 6 6 6《1954—1955学年度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授课时数表》语文9 9 8 8 7 7 6 6 6 6 5 5《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语文8 8 8 8 7 7 6 6 6 6 5 5《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汉语3 3 3 3 2 2 1 1 1 1 1 1《1957—1958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汉语2 2 2 / / /文学5 5 5 5 5 5《1958—1959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语文7 6 6 5 5 5《1963年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语文讲读5 5 5 5 5 4作文2 2 2 2 2 2习字1 / / / /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语文6 6 5 5 4《1981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语文6 6 6 5 4 41990年《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语文/ / / 4 4 5图1 1950到1990年间颁布的教学计划中中学语文每周的课时数统计表对比可知,建国初期,我国教学科目贫缺,主要科目是语文和数学,所以这个时期语文的周上课时数最多,最高达18节,后期语文的周上课时数趋于平稳,平均每周6节,这说明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在摸索中前进,并且慢慢趋于稳定,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性。

中国的八次课改历程

中国的八次课改历程

中国特色的的八次课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前前后后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每一次课改的进行都使得我们离民族的复兴越来越近了!课改历程一、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第一次课改:1952年选用当时认为使用得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重编——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6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完全自编的第一套 12年制中小学教材,首次使我国的课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强调“双基”,注重课程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加强劳动教育;模仿性,结构单一,全国统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不同需求。

二、曲折探索期(1958—1965)第三次课改:“大跃进”时期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人教社编写出版了一套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套中小学教材。

第四次课改: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强调“双基” 。

1963年颁布《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加强了政治课教学,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允许地方在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的12年制教材——第四套中小学教材。

三、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原有课程全部废止,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编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处于严重无政府状态,所有课程都突出阶级斗争为纲,教材片面突出政治,开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严重破坏了学科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质量低劣。

四、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第五次课改: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颁布,秋季,编订了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首次将外语列为小学科目——第五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六次课改:1981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正方案)》颁布,以思想品德课取代了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增设劳动课。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作者:邓存娟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4期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始至今,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占有很大的分量,且每个年代的语文教育者对他的作品的解读大不相同。

由于语文教育者受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未能充分地将鲁迅作品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挖掘出来,导致鲁迅的作品也饱受质疑。

为了更好地利用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语文教育者有必要重新审视鲁迅作品,提升解读鲁迅作品的能力,把握住鲁迅作品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鲁迅作品原生价值教学价值鲁迅作品在语文教育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褒贬不一。

2007年,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将金庸的《天龙八部》部分章节选入语文教科书,而鲁迅的《阿Q正传》被请出了语文教科书,为此,社会上又掀起了广泛争议。

有人发出了“金庸能否取代鲁迅”的担忧,也有人认为鲁迅作品语言晦涩,思想深奥,不适合中学生读。

针对这些不同的呼声,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价值,正确地看待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即读出最佳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使鲁迅作品的文本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最优化。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使用情况鲁迅的文章,被誉为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代表着现代思想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主题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具有原创性。

在内容上,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之后,他又发表了《呐喊》《彷徨》。

严家炎先生这样评价鲁迅,“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1](P64)在形式上,20年代矛盾认为:“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不同时期的语文封面50

不同时期的语文封面50

不同时期的语文封面50
解放初期《国学课本》
1951年初中《语文课本》
1951年高中《语文课本》
1955年小学《语文》
1958年高中《语文》
1960年初中《语文》
1962年初中《语文》
1962年小学《语文》
1965年小学《语文》
1965年高中《语文》
1971年小学《语文》
70年代末期,人教版小学课本
70年代末期,人教版小学课本
70年代末期,人教版小学课本
70年代末期,人教版小学课本
70年代末期,人教版小学课本
1978年初中人教版《语文》
80年代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制)80年代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制)80年代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制)80年代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80年代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80年代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80年代人教版初中《语文》
90年代六年制小学《语文》
90年代六年制小学《语文》
90年代六年制小学《语文》
90年代高中《语文》
编辑于 2023-03-15 08:40・IP 属地山东。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革命历史文本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革命历史文本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革命历史文本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刘湘泽谭仙娥来源:《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2009年第10期新中国语文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刻画出一串串曲折前进的历史轨迹,这从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编写中可见一斑。

笔者试图对建国60年来这类课文的演变过程略作探讨。

一、关于语文教材中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的调查与统计建国60周年来语文教材中革命历史题材课文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选文数量、选文作者、选文内容、选文标准、选文类型、解读提示等方面。

我们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对其中入选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分析,以求尽量准确地归纳出其变化的规律。

笔者选取了以下12册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具体分析:1952年高中语文第一册,1961年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四册;1983年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1983年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六册;1990年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1991年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2001年高中语文必修本一至五册。

(以上提及的教材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数量变化1949年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革命历史题材篇目数量抽样统计表建国以来,除去十年“文革”,中学语文教材中革命历史题材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

建国初期,语文教材直接服务于政治,体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

因此,革命历史类题材的课文比重极高,占总篇目的72.7%。

但是,选文系统性不足,有的文章也缺少典范性。

经过了1956年、1957年两年的改革和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革命历史题材的选文更加注意了艺术性,但是比重仍达到了58.3%。

十年“文革”浩劫后,该比重持续下降;在语文教材多样化的新时期,降至13.8%。

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学语文课本的政治化、革命化色彩在逐渐减弱。

2选文来源的变化1949年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革命历史题材选文来源抽样统计表在上表中,我们看到:直接从报纸杂志上选人课文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作家文集是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主要来源,一直占一半左右。

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

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

小组成员:王喆、张琦、朱佳雯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一、以俄为师:改造旧教育和学习前苏联阶段(1949--1956)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全国来不及编写统一的教材,而教育的发展又刻不容缓。

根据这种情况,国家不是全盘否定旧中国的教育,而是采取了改革旧课程、继承吸收有用成分的课程改革策略。

“首先开展了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取消了反动课程,进而力求课程内容适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并设法精简不必要的课程与教材”。

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是,“根据共同纲领,以原有的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是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教育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这是由当时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

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我国,迫使我们只有采取“一边倒”政策,向苏联学习。

国内环境:教育刚从旧统治者的封建、买办、法西斯梗桔中解放出来,面临着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重新编写新的课程内容显得紧迫、仓促,为解燃眉之急,国家就采取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再建设新课程的政策。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新教育的3大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新中国对小学课程教学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对国统区正规小学课程体系的改造来进行的,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计划频繁变动,教学大纲和教材旧貌换新颜,整个小学课程体系重新建构。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这段时期教学计划有: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这份教学计划具体设置了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等8门课程,《小学教学计划》的颁布对于这一时期小学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尚未改行五年一贯制的“四二制”小学,教育部于1952年2月5日颁发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1953年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以后,教育部对1952年颁布的“四二”制教学计划又作了修订,于1953年9月22日颁发《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主要变动是:①对课程名称的更改,如:把由过去名为“工作”的美术课程改为“美工”,修订后又改为“图画”,包括绘画、剪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1958—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作者:李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10期
1958-1965年间,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教科书按照结构体例的不同,鲜明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60年,第二阶段为1961-1965年。

前一阶段以1958年新编教科书为基础,先后经过了1959年、1960年两次修订。

后一阶段包括两套新编教科书:1961年的十年制中学语文教科书与1963年的十二年制新编中学语文教科书。


1958年,人教社编出新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12册,没有前言或说明,不列编者姓名,不分单元。

初中每册选文12-14篇,共79篇,高中每册选文11-14篇,共77篇,初高中共156篇。

在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课本中,这属于课文最少的一套。

课文后有注释和练习,每课练习平均8道题。

初中每两三篇课文后有一篇语文知识短文,既包括词性辨析、句子构造、修辞知识,也包括书信、启事、会议记录等应用文知识。

高中只是在第二、四册全部课文之后分别有两篇关于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文章材料等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知识短文。

初中单册,高中单册都编有教学参考书。

这套教科书保留了1949-1957年间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如《老山界》《清川江畔》《老杨同志》《美国的真正悲剧》《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大渡河畔英雄多》等。

文言文数量十分少,大约只占10%左右。

这套教科书的特点是选入了大量反映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作品。

反映大跃进政策的,有《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不平常的春天》等。

编者在《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课后设问:“总路线体现了我国人民哪些要求?表现了我国人民怎样的气概?”“我们的国家是又穷又白,我们的建设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这是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怎样解决?”[1]反映农业大跃进的,如湖北古城县委第一书记沈汉民的《争取一两年内,小麦亩产千斤》(选自1958年5月16日《人民日报》),这篇作品表现了合作社之间通过竞争追赶,实现粮食产量翻翻的奇迹。

编者在课后设问:“决定生产的大跃进的关键是什么?”“三合社是怎样战胜保守思想,赶上共同社的?”“为什么说‘农业生产前途无限’?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2]像这样的课文还有李凯、庆琛《五亿农民的方向》(选自1955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红旗》1959年第3期“社论”),孟用潜《我国小麦总产量压到美国》(《红旗》1958年第4期),罗天《实行土地大平整,保证农业再高产!》(选自195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大搞群众运动才能多快好省》(选自1958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广西来宾县委第一书记张文卿《天不下雨不靠天有水丰收万万年》(选自1958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等。

反映工业大生产的,如上海民歌《平地兴建钢铁厂》:“昨天持枪保国防,今天来修钢铁厂。

机器一开春雷响,铜水奔流如长江。

总路线给祖国插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