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技术--毫针刺法

合集下载

毫针刺法的心得体会

毫针刺法的心得体会

毫针刺法的心得体会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细小的针头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毫针刺法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以下是我对毫针刺法的心得体会。

首先,毫针刺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在我的病例中,我遇到过很多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患者。

他们往往因为长时间的办公所致,颈椎、腰椎处于过度负荷的状态,导致疼痛和功能受限。

通过使用毫针刺法,我能够准确地刺激患者身体上的穴位,从而改善他们的症状。

针刺过程中,患者通常会感到一阵轻微的刺痛,但随着治疗的进行,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得到缓解。

这种疗法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够恢复颈椎、腰椎的正常功能,让患者重新获得健康与活力。

其次,毫针刺法对调理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穴位是与经络相连接的,在经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毫针刺法正是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的目的。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针刺穴位可以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例如,通过刺激背部的穴位可以促进肝脏的排毒功能,改善肝功能不良的症状;刺激腹部的穴位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系统的问题。

通过针刺,不仅可以纠正身体的功能失调,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另外,毫针刺法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针刺穴位不仅可以刺激身体,还可以刺激神经系统。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刺激头部的穴位,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与心理压力相关的问题。

许多患者在接受毫针刺法治疗后,反映情绪稳定,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这也反映出毫针刺法不仅是一种物理治疗手段,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调理方法。

此外,毫针刺法具有无副作用、疗效持久等特点,让人们更加愿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法。

相比于药物治疗,毫针刺法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避免了很多患者受药物困扰的问题。

同时,由于毫针刺法针对具体穴位刺激,疗效持久,因此患者可以在治疗后长期保持良好的疗效。

中医适宜技术毫针刺法

中医适宜技术毫针刺法

中医适宜技术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毫针的构造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01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爪切进针法0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舒张进针法0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提捏进针法0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三)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0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提插法0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捻转法(四)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

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 -回复

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 -回复

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回复毫针刺法是中医针灸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将细针在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针刺法有更细微的刺激和更精确的刺激点,因此需要严格地遵循操作流程,下面将一步一步详细介绍。

步骤一:准备仪器和材料。

在进行毫针刺法操作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仪器和材料。

常用的仪器包括细针、针帽、毫针管等;而材料方面则需要消毒酒精、无菌棉签、医用手套等。

步骤二:准备好器械。

毫针刺法需要使用到一次性的毫针管和细针,这些针需要经过高温高压灭菌,确保无菌。

在操作前,检查仪器是否完好无损,并确保被操作者无对应的禁忌症。

步骤三:检查患者病情。

在进行毫针刺法之前,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仔细的检查,了解疾病的性质、程度、部位等信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刺激点和针刺方法。

步骤四:进行望闻问切诊断。

在准备好器械和了解病情之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的诊断,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和针灸的刺激点。

步骤五:消毒操作。

在进行毫针刺法之前,需要对刺激点进行局部消毒处理。

首先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的消毒酒精,对将要刺激的皮肤部位进行擦拭消毒。

消毒的范围应该比刺激点稍大一些,以确保操作的无菌。

步骤六:操作针刺。

将无菌的细针插入已经消毒的刺激点,深度一般为0.1-0.3毫米。

插入时要保持稳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注意力要集中,操作细致,刺激点应精确定位。

步骤七:调节针位。

在插入细针之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的需要,可以进行适度的旋转、提拉和按压等操作。

同时要注意控制好力度,以免损伤到患者的皮肤和组织。

步骤八:观察效果。

针灸操作完成后,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

一般来说,患者可能会出现刺痛、酸胀、发痒、痉挛等反应,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步骤九:治疗结束。

当针灸治疗结束后,医生需要告知患者一些注意事项,比如避免受风、饮食调理等。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针刺操作流程、规范毫针刺法【适应症】:使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五官等科的常见病。

【禁忌症】: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

【器械】:毫针、消毒棉签,75%酒精和碘酊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一、持针法(一)“刺手”与“押手”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

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二)持针姿势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

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

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2.多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二、进针法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1.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爪切法:又称指切法,临床最为常用。

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夹持法:即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右手持针,针尖从食中两指间刺入皮下,在长针深刺时常用此法。

中医技术--毫针刺法

中医技术--毫针刺法

2).体位的选择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 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印堂、百会、膻中、 中脘、足三里等穴。
2、侧卧位:适用于头、侧胸、侧腹、上 肢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环跳、肩髃、 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
3、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 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 如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 扶、委中、悬钟等穴。
2).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 度和深浅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 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针刺同一腧穴 , 如果方向、角度和深浅 度不同 , 则刺达的组织得到的感应和疗 效就会有显著的差异。 临床上对所取腧穴的针刺方向、角度、 深浅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病情需要、 患者体质强弱和形体胖瘦等具体情况 而定。
(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 棉球,夹持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 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 使针身垂直,在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 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 针的进针。
( 3)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入 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 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4 、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胸、 上部和上肢的部位腧穴,如上星、印堂、 天突、肩髃 、曲池等穴。
5、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 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 听宫等穴。
6、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颈、后头、颈肩、 背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 背俞等穴。
3).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 a.高压消毒 b.煮沸消毒 c.药物消毒 2、医者手指消毒 3、施术部位消毒
3).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毫针刺法(全)_图文

毫针刺法(全)_图文
仅运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单手持针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2. 双手进针法(Doub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 指刺手和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腧穴皮肤上,
刺手持针,紧靠押手切按腧穴的手指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 进针。 (2)夹持进针法
震颤法(handle vibratingmethod)
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 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 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作用
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 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有催 气、行气的作用。
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 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 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刮法、弹法不宜施行大角 度捻转)
3. 方向 (1)依经脉循行定方向 (2)依腧穴部位特点定方向 (3)依治疗需要定方向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二)进针法
刺手: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将针刺入穴 位。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 1. 单手进针法(Sing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XX得气啦!得气 的临床表现是什
么呢?
1、患者的感觉、反应; 2、医者刺手的感觉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 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 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 出现循经性肌肤响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 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毫针刺法(全)_图文.pptx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毫针刺法心得体会

毫针刺法心得体会

毫针刺法心得体会毫针刺法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使用特制的细针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毫针刺法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毫针刺法需要细致入微。

细针刺入人体穴位,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力度和角度,以及细微的调整。

在刺入过程中,一点细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刺激效果不佳或者对患者造成不适。

因此,在实践中,我时常需要反复琢磨和修正,保持平稳的手法和专注的心态。

通过不断地磨炼和实践,我逐渐能够把握好刺入的力度和角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毫针刺法需要耐心和细心。

在刺激穴位的过程中,需要患者处于放松的状态,而很多患者可能因为疼痛、紧张等原因而无法保持良好的心态。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需要和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助他们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感。

同时,我自己也要保持耐心和细心,确保每一次的刺激都准确无误,不引起患者的不适。

再次,毫针刺法需要注意个体差异。

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和对疼痛的敏感度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毫针刺法的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有些患者可能对疼痛敏感,需要采取温和的刺激力度,避免过度刺激造成不适;而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加大刺激力度,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实践中,我经常根据患者的反馈和身体反应进行调整,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刺激力度,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最后,毫针刺法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患者进行连续多次的治疗才能体现出来。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需要与患者建立起稳定的治疗关系,引导他们进行系统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时常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和感受,根据反馈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治疗的持续性和疗效。

总的来说,通过对毫针刺法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中医的博大精深。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研习更多的中医疗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横刺;又称平刺,或称沿皮刺,针身与 皮肤呈15度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浅 薄处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如百会、列 缺等。
3、针刺的深度
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
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 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原则性介绍
察形气定深浅:针刺首先要观察患者的形态。一 般的说,体强形胖者宜深刺,体弱形瘦者应浅刺。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
法、摇柄法、震颤法 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一)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据浅部、较深 部、深部、为天、人、地三部。
“提”是将针从天部刺入人部、地部,或从人部刺到地部 的向上操作过程。
“插”是将针从天部刺入人部、地部,或从人部刺到地部 的向下操作过程。
(1)依循行定方向:根据针刺补泻的需 要,为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在针 刺时结合经脉循行的方向,或顺经而刺、 或逆经而刺。一般的说,当补时针尖须 与经脉循行的方向一致;而当泻时,针 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相反。
(1)依腧穴定方向:根据针刺腧穴所在 部位的特点,为保证针刺的安全,某 些穴位必须朝向某一特定的方向缓慢 刺入;针刺廉泉穴时,针尖应朝向舌 根方向缓慢刺入;针刺背部某些腧穴 针尖要朝向脊柱等。
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
2、捻转法:
(2)依病情定方向:根据病情的治疗需 要,为使针刺的感应达到病变所在的 部位,针刺时针尖应朝向病所,也就 是说要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采 用行气手法时须依病情决定针刺的方 向。
2、针刺的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主要依腧 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一般分为直刺、 斜刺、横刺三种。
中医技术--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1)毫针的构造毫针的结构可分为5个 部分
即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3、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 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百 会、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扶、
委中、悬钟等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胸、 上部和上肢的部位腧穴,如上星、印堂、 天突、肩髃 、曲池等穴。
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 :只用单手将针刺入穴位 的方法。
挟持针柄进针法 挟持针身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
针刺入 。
指切进针法; 挟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3、管针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 方法。其以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 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 当拇、食指向下用 力时,中指随之屈曲,
所需器具:针管、毫针
针管:比针短5毫米,直径为针柄的2-3倍
毫针:平柄毫针
操作方法:将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之中,将针尖所在的一端置于 穴位上,左手夹持针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管上段 露出的针柄尾端,使针尖刺入穴位,再退出针管,施行各种手 法。
2).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 度和深浅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 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 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 将针刺入皮肤,适用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 棉球,夹持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 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 使针身垂直,在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 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 针的进针。
5、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 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听 宫等穴。
6、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颈、后头、颈肩、 背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 背俞等穴。
3).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 a.高压消毒 b.煮沸消毒 c.药物消毒
2、医者手指消毒 3、施术部位消毒
四、针刺方法
1).进针法 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 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 身,故称之为“押手”。
(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 体大部分腧穴,深刺或浅刺均可适用,尤其肌肉丰厚部位 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
(2)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度角,倾斜刺入, 使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 不宜深刺的部位,或为避开血管及癍痕部 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穴位,如至 阳等。
针尖迅速刺透皮肤。
(1)夹持针柄进针法:即以右手拇食指指 腹夹持针柄下端,中指指腹紧紧贴在针身旁, 依靠拇、食指指关节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穴
位。
(2)夹持针身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夹 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尖 对准穴位快速刺入,其后拇、食指沿针身 上段或针柄,将针刺向深层。
2、双手进针法: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 常用的方法有:
(3)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入 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 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指将所刺腧穴 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 指的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 针。

3、管针进针法: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针管代 替押手进行的方法。
观年龄定深浅:年老体弱和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 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辩病情定深浅:凡表证、阳证、虚证、新病宜浅 刺;里证、阴证、实证、久病宜深刺。
识部位定深浅:头面和背胸等皮薄肉少处的腧穴 宜浅刺;四肢、臀、腹等肌肉丰满的腧穴宜深刺。
五、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 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 的各种针刺手法。
针刺同一腧穴,如果方向、角度和深浅 度不同,则刺达的组织得到的感应和疗 效就会有显著的差异。
临床上对所取腧穴的针刺方向、角度、 深浅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病情需要、 患者体质强弱和形体胖瘦等具体情况而 定。
1、针刺的方向:
指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和部位, 一般依经脉循行的方向、腧穴的部位特 点和治疗的需要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