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完整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是指应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2.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出血倾向二、准备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屏风遮挡三、操作方法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的方法,请患者配合2.取适当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3. 定位:拇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4.消毒:局部皮肤消毒,术者消毒手指5.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是否有质量问题。
根据部位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6.行针:运用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用者产生酸、麻、重、胀感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并根据病情运用补泻手法,达最佳针感后留针10~20分钟7.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折针以及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处理8.起针: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痛感。
出针后要核对腧穴和针数,以防遗漏9.协助患者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10.终末处理11.洗手记录四、评价1.患者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并主动配合2.患者体位舒适,注意保暖3.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针后患者有“得气”的感觉,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遵医嘱执行,仅在四肢部针刺。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刺前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患者的配合。
毫针诊疗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医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技术。
一、进针方法(一)刺手与押手针刺时分刺手与押手。
所谓“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上多数医生以右手持针,故称右手为“刺手”。
持针姿势主要有:①执笔式持针法,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
②二指持针法,即以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
所谓“押手”,是指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并施行出针时的手法操作。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临床施术时,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
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人,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按照要采用的各种手法进行*作。
故《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
”充分说明针刺时双手配合使用的重要性。
(二)进针方法毫针的进针方法主要分为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
常用的单手进针法有插入法和捻人法两种。
插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拇指、食指随之屈曲,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捻人法: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2.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皮肤的方法。
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毫针刺法

针刺操作流程、规范毫针刺法【适应症】:使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五官等科的常见病。
【禁忌症】: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
【器械】:毫针、消毒棉签,75%酒精和碘酊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一、持针法(一)“刺手”与“押手”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
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二)持针姿势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
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
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2.多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二、进针法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1.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爪切法:又称指切法,临床最为常用。
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夹持法:即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右手持针,针尖从食中两指间刺入皮下,在长针深刺时常用此法。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一、定义:毫针是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位。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一次性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
乙醇擦拭。
3、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4、行针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5、针刺得气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得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等反应。
6、留针:将针刺入皮肤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去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7、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
下仍沉紧着,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三、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针刺

三、针刺的方法:1、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2、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3、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4、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5、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6、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7、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8、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9、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学习人员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针具的选择: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虚实、针刺部位选择针具。
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粗长毫针;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较浅——短细毫针。
(二)体位的选择:既要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便于操作,又要使病人感到舒适。
1.卧位:⑴仰卧位:前身部腧穴。
⑵俯卧位:后身部腧穴。
⑶侧卧位:侧身部腧穴。
2.坐位: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前胸、肩臂、腿膝、足踝部腧穴。
⑵俯伏坐位:顶枕、后颈、肩背部腧穴。
⑶侧伏坐位:顶颞、耳峡部腧穴。
(三)消毒⑴针具消毒⑵医生手指消毒⑶穴位消毒二、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刺手和押手:双手协同,右手持针,称为刺手,左手按压穴位局部,称为押手。
2.手法⑴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⑵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
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
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二)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1.针刺的方向: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方向。
2.针刺的角度:⑴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角刺入。
⑵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角刺入。
⑶横刺:针身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
3.针刺的深度: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害重要脏器为原则。
(三)行针与得气1.得气:进针后、针刺部位出现酸、麻、重、胀等感觉,有时可沿经络路线上下传导。
得气与医生的感觉:“轻滑慢而未,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悠堂之深邃。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
毫针刺法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皮肤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腧穴部位中心点由内向外旋转涂抹,消毒直径应≥5cm,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说明。
消毒棉签或棉球应一穴一换。
三、操作流程1.施术过程中,手指如需接触消毒后皮肤时,应达到卫生手消毒要求(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如某些刺法需触及针体时,应根据操作实际戴无菌手套或用无菌棉球做间隔物或至少做到卫生手消毒。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毫针。
将针刺入腧穴,一般留置20min~30min,可根据病情确定是否延长或缩短留针时间。
2.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刺部位,以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3.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晕针等情况应即可停止操作,给与相应的处置。
4.操作结束后,协助患者着衣,嘱其避风寒,保持施术部位温暖。
四、个人防护操作者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风险时应戴乳胶手套。
五、物品整理一次性毫针使用后放入利器盒;拆包未用完的毫针应在4h内使用,超过时间应丢入利器盒。
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物袋(桶)。
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
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
六、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
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
七、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是指应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
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
2.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
相关因素,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
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出血倾向
二、准备
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
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
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
要时屏风遮挡
三、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的方法,请患者配合
2.取适当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3. 定位:拇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
4.消毒:局部皮肤消毒,术者消毒手指
5.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是否有质量问题。
根据部位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
6.行针:运用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用者产生酸、麻、重、胀感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并根据病情运用补泻手法,达最佳针感后留针10~20分钟
7.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折针以及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处理
8.起针: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痛感。
出针后要核对腧穴和针数,以防遗漏
9.协助患者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10.终末处理
11.洗手记录
四、评价
1.患者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2.患者体位舒适,注意保暖
3.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针后患者有“得气”的感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
1.遵医嘱执行,仅在四肢部针刺。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刺前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患者的配合。
3.选择质量好的针具,有硬弯、锈蚀、带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剔除不用。
4.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去合适体位,既使患者感觉舒适,又便于操作。
并应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5.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取穴准确,正确运用进针方法,掌握好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针1|4,以防折针。
年老体弱的患者,手法宜轻。
6.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询问患者感觉,若患者出现晕针等反应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通知医生行紧急处理。
7.起针后要核对针刺腧穴机针数,以免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8.使用过的针具,应消毒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再次消毒灭菌后备用。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