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兵的故事
致敬退役老兵的故事

致敬退役老兵的故事
在这个国家庄严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要庆祝胜利,更要铭记那些为胜利奋斗、为国家捐躯的退役老兵。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安宁。
有一位退役老兵,叫做王明。
他是一名空军飞行员,曾经参加过多次战斗任务。
他的飞机曾经多次受到敌方导弹的攻击,但他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保护了我国的领空。
在一次战斗任务中,王明的飞机被敌方导弹击中,他的右脚被炸断了。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用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重新学习了飞行技术,最终再次成为了优秀的飞行员。
退伍后,王明并没有选择休息,他毅然决定回到部队,成为一名军事讲师,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向新兵传授军事知识和战斗技能。
王明的故事,并不是一个人的英勇,而是一代代退役老兵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
他们曾经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奉献,退役后又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向这些退役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们为我们带来的和平与幸福!
- 1 -。
讲述抗战老兵的感人故事

讲述抗战老兵的感人故事
在二战期间,日军入侵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有无数的中国军人英勇抗敌,其中许多老兵至今仍在世,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
有一位老兵叫李大爷,他当年是中国军队中的一名士兵。
当日军进攻他的家乡时,他毅然加入了抗日队伍并参加了几年的战斗。
在战争中,他曾被炮弹炸伤,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战斗。
最终,他幸存了下来,但他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
另一位老兵王大爷,他是抗战时期的一名狙击手。
他在战争中一度被日军围攻,但凭借着他的勇气和技能,他成功逃脱了。
他说:“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拼命战斗。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必须放下一切,即使面对死亡也不能退缩。
”
还有一位老兵张大爷,他是在战争中受了伤的。
他在医院里度过了长达数月的康复期,但他从未放弃过战斗。
他说:“我是为了祖国而战,如果我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会觉得非常遗憾。
我必须坚持下去,直到战争结束。
”
这些老兵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勇气和坚韧。
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战斗。
他们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 1 -。
讲身边老兵的故事

讲身边老兵的故事
好的,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身边老兵的故事。
我的爷爷是一位抗战老兵,他今年已经88岁了。
他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抗日战争队伍。
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也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的牺牲。
爷爷曾经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子弹从他的前胸穿过,幸运的是没有伤到要害。
他在战地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战场。
他说,当时年轻,一心只想为国家尽一份力,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战争结束后,爷爷回到家乡,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他很少提起自己的战场经历,也很少向人展示自己的伤疤。
但是,每当我问起他当年的战斗故事时,他总是会深情地回忆起那些过去的日子。
爷爷告诉我,他在战场上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珍惜生命和感恩生活。
他说:“战争是残酷的,它可以让人们瞬间失去生命。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
虽然爷爷已经年迈,但他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严谨和自律。
他每天早起锻炼,保持整洁的仪表,并且非常注重自己的饮食健康。
他说:“年轻时保家卫国,老了要保重身体,不给国家添麻烦。
”
作为老兵,爷爷也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说:“自己有责任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爷爷的故事让我感到非常感动和敬佩。
他是一位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公民。
他的经历和故事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老兵们。
10个简短的老兵小故事

10个简短的老兵小故事退役老兵个人典型事迹篇一XXX,男,195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烈士陵园原园长。
1978年入伍,1980年退伍。
1979年,曾作为国防民兵哨所哨员参加边境作战,不幸被地雷炸伤,落下终身残疾。
1980年10月,他成为那坡县烈士陵园的一名专职守陵人,一守就是36年。
1980年的烈士陵园还处在筹建阶段,一座荒丘野岭临时安葬着900多位英烈。
就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XXX开始了陵园管护工作。
建园工作十分艰难,土地平填、陵墓整理、栽花种树全是人工劳作,XXX用愚公移山的韧劲,一点点挖土砌坟、种下花木,为烈士安下新坟,让烈士遗体有了好的归宿。
XXX始终把陵园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他坚持每天巡山不少于两次,几十年如一日,及时发现排查安全隐患上百次。
他对安葬在陵园里的900多名烈士的个人资料、墓地位置都了如指掌,每年清明节期间到陵园瞻仰烈士的有数万人,XXX总是热情接待、详细介绍陵园概况和英烈事迹。
多年来,他不改初心,守护着牺牲战友的英灵,先后被表彰为“全区民政系统先进个人”“全区民政系统优抚事业单位先进个人”“自治区民政系统先进个人”,2016年7月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军区表彰为“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
退役老兵个人典型事迹篇二XXX,男,194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广宗县件只乡槐窝村村民。
1959年入伍,1965年退役,退役前为空军某部标图员。
1962年9月9日,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由平漂岛上空窜入江西省鄱阳湖上空,XXX迅速把“u—2”飞机的航迹标在标图板上并传给指挥部,三枚导弹直冲云霄,敌机瞬间便被击落,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导弹击落“u—2”飞机,XXX等人记大功一次。
退役后,即使在儿子致残、母亲瘫痪、妻子股骨头坏死、日常生活举步维艰时,他也守口如瓶,从不向家人提当年战斗经历,也不向政府提要求。
那时关于中国击落“u—2”的故事,地方上传得很离谱,村里有些人多次到家里要他证实或者讲述相关细节,但他总是说自己一直在后勤部门工作,这些事一点也不清楚。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抗战老兵,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中国的战争、解放和发展时期,值得后人敬仰。
小编整理了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战火岁月:在金郝庄镇张伴屯村街头,经常看见一位腰杆挺直、说话大嗓门、身穿绿军装的老人。
他就是87岁的王仲秀。
一起看看以下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吧!“我是一个抗战老兵。
我这身绿军装里藏着太多过去的故事。
”这是临清市金郝庄镇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王仲秀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金郝庄镇是革命老区。
当时,王仲秀的家乡张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吕子明的街坊,是游击队员。
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仲秀,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仲秀脑海里。
作染坊掌柜的父亲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击队,无奈王仲秀去意已决。
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去找吕子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
为了保护家人,王仲秀曾经化名“李英才”。
在游击队,他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填充的。
平时,他和队员一起在村头放哨站岗,和村民装束一样,若无其事地在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抗战老兵与鬼子兵交上了火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
随后,队伍就出发了。
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
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
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
“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
退伍老兵的故事

退伍老兵的故事
一、老兵的入伍经历
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位年轻人,他名叫李明。
李明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国家征兵政策的感召下,他毅然放弃了攻读名校的机会,选择了投身绿色军营,保家卫国。
二、老兵的军旅生涯
李明在部队里表现出色,他严守纪律,勤奋好学,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
在部队的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坚韧不拔的毅力,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更铸就了忠诚于国家的信仰。
三、退伍后的生活
岁月如梭,转眼间,李明到了退伍的时候。
他离开了熟悉的军营,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李明并没有忘记自己在军旅生涯中所学的知识和品质。
他带着这份执着,投身到了地方建设之中。
四、老兵的新生活
退伍后的李明,凭借在部队锻炼出的过硬素质,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在工作中,他严谨负责,团结同事,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地方。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学生,传递正能量。
五、老兵的精神传承
李明深知,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自己依然要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将军队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六、结语
退伍老兵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英勇无畏、忠诚于国的军人形象。
李明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个人英勇事迹的赞扬,更是对全体退伍军人的敬意。
让我们向这些英勇的退伍老兵致敬,感谢他们为国家、为人民付出的辛勤努力!。
退伍老兵的故事

退伍老兵的故事《战士归来》上世纪80年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年轻人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投身军队,参加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他们的青春被烟火硝烟染得苍白,他们的生命在战场上承受了无法言说的磨难,但他们义无反顾地守护着国土安宁。
他们就是退伍老兵。
张亮是其中一位老兵,他的脸上布满了疤痕,头发斑白,眼睛里透着沧桑。
退伍后,他选择回到了故乡,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虽然已经退伍多年,但每当张亮夜晚闭上眼睛,他的梦境里总是充满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他的心灵仍然深深地沉浸在战争的阴影之中。
有一天,张亮收到了一封来自军方的信件,信中通知他参加一次战友聚会,这让张亮内心激动不已。
他一直以来都十分怀念他的战友们,他们一起经历了生死考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聚会上,张亮再次见到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大家互相问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聚会上,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退伍生活,有人选择了走上商界,有人选择了回乡务农,有人选择了到城市打拼,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大家的内心深处依然装满了对战斗时光的眷恋和对军人荣誉的自豪。
在聚会的大家举行了一次默哀仪式,悼念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
站在烈士墓前,张亮笔直的身姿敬献了军礼,眼中闪烁着的泪光告诉人们,那些兄弟的牺牲永远都不会被遗忘。
在这一刻,大家再次感受到了强烈的战友情谊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退伍老兵们离开了聚会地点,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但他们的心却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他们不再年轻,但他们的心一直年轻。
即使已经经历了风雨,他们的灵魂依然坚韧如初。
他们不再披挂战袍,但他们依然是祖国的坚强后盾。
他们是退伍老兵,是永远屹立在国家安宁的一道坚固的屏障。
张亮回到家里,整理起自己的老兵服装,为它们擦拭去表面的灰尘。
这些军装是他宝贵的记忆,是他弥足珍贵的回忆。
他决定将这些军装捐赠给退伍战友们,希望它们能够陪伴着这些老兵们度过余生。
尽管许多年过去了,但张亮和他的战友们仍然没有忘记那段艰难的岁月。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部史诗,讲述着战争的残酷和国家的坚强。
作文精选: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作文精选: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抗战老兵是指在抗日战争期间,隶属于中国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中的参与到抗日战争里的士兵,包括作战于国内正面战场的士兵和赴缅远征军等。
以下是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大约在六十五年前,在一个宁静的村子里,居住着和睦的一家人。
一天中午,他们十五岁的孩子正在和他的父母吃饭。
突然,一队官兵闯了进来,一把抓住那个十五岁的孩子,就把他给抓走了。
于是,刚才还笑声不断的屋子里,只留下了那对既绝望又可怜的夫妇的痛苦声。
在六十五年后战争也结束了,那个十五岁的少年已成了白发鬓鬓的老人。
于是他连夜赶回他的故乡,但是他已经走了有足足六十五年了。
他又老了,他的故乡也变了,他小时候的伙伴也死得差不多了。
他害怕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于是他盼望着能遇到一个认识的人,但是他等了好久也不见一个人影。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他面前晃过,他急忙把那个人叫住,他看了又看,那个人也对他瞧了又瞧。
终于,那个老兵认出来那个人,那个人正是他小时候的玩伴,于是,他急忙问那个人:“我的家里还有那些人?”“看,你的家人在那儿!”那个老人指着松树下的坟墓说。
老兵只好伤心的回了“家”。
回到家,他看见他家院子里有很多野兔,那些野兔看见有生人来了,于是赶紧从狗洞中跑了出去,他再向屋顶看去,一只只野鸡在他家那光秃秃的房梁上飞来飞去。
再看院子里长满了野草,井边也长满了野草和野花。
到了中午,他看见别人都在做饭了,于是他也做饭了,他做好了饭,想,谁和我一起吃饭呢?我又该叫谁来和我一起吃饭呢?吃完了饭,他走出家门,向四周望了望。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眼泪已经打湿了他的衣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台湾老兵的遗愿:葬我于故乡临终前,那个在台湾孤零零大半辈子的老兵嘱咐高秉涵,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送回老家山东菏泽定陶县,撒在“村西头一华里处的一棵槐树下”。
可是当高秉涵从台湾来到这个小小的村庄时,却根本找不到让老兵念叨了一辈子的老槐树。
时间带走了老兵的生命,也带走了槐树。
1991年5月高秉涵首次返乡探亲时,与故里长辈交谈。
高秉涵近照。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高秉涵瘦削的手臂中抱着一个泛着青白色光的骨灰坛。
他站在村子的西头,仔细地回忆骨灰主人生前的心愿。
临终前,那个在台湾孤零零大半辈子的老兵嘱咐高秉涵,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送回老家山东菏泽定陶县,撒在“村西头一华里处的一棵槐树下”。
“那块地就是我的。
”老兵骄傲地说。
可是当高秉涵从台湾来到这个小小的村庄时,却发现根本找不到让老兵念叨了一辈子的老槐树。
时间带走了老兵的生命,也带走了槐树。
最终,他只得在一群围观者怀疑的眼神中,打开骨灰坛,将白色的骨灰撒向一片玉米地,“老哥,你落叶归根了,安息吧。
”44公斤的老人和57坛骨灰在台湾生活长达61年的菏泽人高秉涵清楚地知道,对那些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这条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
“没有不想家的。
”这几乎是侯爱芝所能讲出的最长的句子。
这位80多岁的菏泽老人住在台北,离家已有60多年了。
从她脸上深深的皱纹和褐色的老年斑中,难以看出那段留在故乡的青春。
她偏瘫了,半边身体不能动弹,语言能力也丧失了大半。
她只能终日坐在一把木椅上。
“想家。
”老人有时会努力地挤出这两个字,眼里渗出浑浊的泪水。
另一位菏泽同乡是一个83岁的老兵。
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无法出远门,但两岸通航后,却总是念叨着要回老家看看。
儿子用轮椅推着他来到机场,当看见即将启程的老乡们时,他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叫起来:“回家了,我要回家了。
”儿子推着他在机场转了几圈,又把他抱上了返回台北的汽车。
老人一直幸福地望着窗外,他真的以为自己就要踏上归途。
高秉涵说,对于这些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回家,就是天大的事。
正因为如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同乡们完成回家的梦想。
而许多菏泽同乡,也安心地将自己人生最后的希望交到他的手上。
他甚至成为一些同乡户籍卡上的紧急联络人。
有好几次,他被紧急叫到医院,弥留的同乡只有一个请求,让他把自己的骨灰送回菏泽老家。
“我说好,你放心。
他们就吧嗒吧嗒地落泪,然后就走了。
”高秉涵低声回忆道。
去世的老乡越来越多,高秉涵背负的嘱托也越来越重。
自从1992年他带着第一坛同乡的骨灰回到山东,至今,已有57坛。
对这个身高175厘米、体重却只有44公斤的老人来说,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这些骨灰坛由青白色大理石制成,每一个都重达10公斤。
为了不出差错,高秉涵一次最多只能往回带4坛。
每次临近返乡,他都要跑到花莲、宜兰等地的军人公墓,将等待回乡的骨灰坛接走。
一年夏天,他从台北赶去花莲的军人公墓办理骨灰迁移手续。
没料想,台风来得突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下山的桥被洪水拦腰冲断,他抱着冰冷的骨灰坛躲在空无一人的墓地。
雨下得大了,“浑身就像泡在水里”。
他发现附近为死去的“有钱军人”修建的凉亭,便捧着骨灰坛在亭子里蹲了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才被直升机救出。
家人并不同意老人的行动,“没有谁愿意家里摆着好几坛外人的骨灰”。
为此,他不得不将骨灰摆进地下室,而自己就睡在一旁,借此安慰子女,“有我陪着这些老哥,他们的鬼魂就算回来,也不会去找你们的”。
把骨灰从台北带回山东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这些被密封起来的骨灰坛,常常被误认有“藏毒的嫌疑”,高秉涵必须通过繁琐复杂的安检程序。
并且,因为害怕骨灰坛摔碎,他从来不敢托运。
即便带上飞机,他也只能小心地抱着,生怕空乘人员和周围的乘客发现。
他曾经因为要照顾同行的另外一位老人,在海关遗失了一坛骨灰,也曾经因为没拿稳,把骨灰坛摔碎。
但是最终,他还是把这些骨灰送回了那些逝者们生前无法回到的故乡。
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在台湾,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这里的人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
高秉涵因为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也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
对他来说,会里的每一个同乡都是他的父兄、母姐。
他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着想要回家的同乡一道返乡,“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
”说这话的时候,高秉涵似乎已经完全忘记,自己也是一位75岁的老人了。
其实,菏泽只是他生活了13年的地方,如今他在那里已没有“五服以内的亲人”。
但因为这些同在异乡的乡亲,菏泽不仅意味着故乡,也意味着他身上背负的、关于回家的约定。
高秉涵成了菏泽同乡的中心人物。
这些一辈子都未忘乡音的菏泽人频繁地聚会,只不过,他们的话题屈指可数:家乡的样子,逃难的经历。
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故事,以至于后来高秉涵的太太都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聚会,因为“每次都听同样的事情”。
即便在家里,高秉涵也总是在饭桌上兴高采烈地讲起小时候在乡间犁地,和父亲清晨跑到“黑豆棵”里捉鹌鹑,讲起老家的风俗“压床”。
当然,还有许多逃难路上的故事。
以下就是那被上百次反复讲述的故事之一。
厦门海岸上的一个秋夜,中秋节刚刚过去,“月光很亮”。
高秉涵和海滩上成千上万人一样,焦急地等待着前来带他们到海峡另一边的船。
天还没亮,两艘登陆艇悄悄地靠岸,逃难的人们“像流水一样疯跑”,想要抓住最后一根离岸的稻草。
这个当时只有14岁的男孩,只能跟着人流向前挤,一开始是在地上跑,但很快就变成了“在被踩死的尸体上跑”。
身后的士兵甚至用枪托打在他身上,想要踩着他登船。
天已大亮,当他在最后一刻挤上船时,一颗炮弹落在船上,硝烟和血雾弥漫在一起。
那些未能登船的士兵绝望地哭喊着,有的拿起枪向船上扫射。
舱门关闭,将正在那里的难民拦腰夹断。
船上幸存者所能做的,只是将尸体和残肢不断地扔进海中。
当登陆艇离去时,海水变成了猩红色。
高秉涵站在船舱盖子上,那里到处是人,甚至连蹲下的空间也没有,空气中飘荡着“火药和血的味道”。
他漂落到了大海的另一边,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
但是,当时的他甚至不知道那样一个充满诀别意味的清晨,究竟是哪一日。
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才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一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
日期:1949年10月16日。
仅仅就在半个月之前,在遥远的北京,一个新的共和国成立了。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临终前,那个在台湾孤零零大半辈子的老兵嘱咐高秉涵,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送回老家山东菏泽定陶县,撒在“村西头一华里处的一棵槐树下”。
可是当高秉涵从台湾来到这个小小的村庄时,却根本找不到让老兵念叨了一辈子的老槐树。
时间带走了老兵的生命,也带走了槐树。
小学毕业证书上的高秉涵。
1948年菏泽县南华第二小学二级一班合影。
那个被他一刀一刀刻进心里的故乡此岸,曾经像是一生也回不来的地方。
但高秉涵和那些一直坚称自己“旅居台湾”的老人一样,从未放弃寻找触摸故乡的机会。
菏泽同乡卞永兰就是其中的一位。
上世纪60年代,她取得了阿根廷护照。
1982年,她终于在从阿根廷到台湾的旅途中找机会回到菏泽。
她的记事簿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在台湾的菏泽同乡对她的请求,有的想要张“老房子的照片”,有的请她去找一找自己失散多年的老母亲,有的则请她带回点家乡的特产。
高秉涵也对她说了个请求:“带点家乡的土回来吧。
”卞永兰回到台北的第二天,菏泽同乡举行了一场大聚会。
许多人脸上的神情显得紧张,大家像小学生一样规矩地坐在一起。
分特产时,人多物少,最终定下“每户烧饼一个、耿饼三只、山楂和红枣各五粒”。
之后则要分配卞永兰从菏泽提回来的整整3公斤泥土。
因为高秉涵是律师,他被指派执行“分土”。
经过激烈的争论,同乡们约定必须凭籍贯栏中写有“菏泽”二字的身份证方可领取,并且“每人一汤匙,不可多得,分土者因责任重大,可分到两汤匙”。
直到今天,当高秉涵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还记得四周静得“落下一颗尘土也听得见”,没有人说话,甚至没有人大声喘气。
他一手拿汤匙舀土,另一手用筷子小心地将汤匙里冒出的土尖拨平,再倒在一张白纸上。
分到土的人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一层灰黄色的泥土,仔细地包好。
有一位老先生,因为双手颤抖,还没等包起纸包,就把土撒在了地上。
他坐在地上,一边捡土,一边流泪。
最后,高秉涵又给他分了一汤匙。
那些手握泥土的同乡们脸上“又得意又哀伤”的表情,让高秉涵终生难忘。
这个“分土人”,将一汤匙泥土锁进了银行保险箱,同样在那个保险箱里的,还有他和太太多年来积攒的金条、金饰。
而另一匙泥土,则被倒进了茶壶,加满开水,“每次只敢喝一小口,整整用了一个星期才喝完”。
这些带着“故乡味儿”的泥土,其实“没有什么味道”,但高秉涵一边喝一边哭,“流出的眼泪比喝进去的泥水还要多许多”。
那时的他并不知道,何时能再踏上家乡的土地。
台湾的“外省人”一度寄希望于蒋介石“反攻大陆”。
1951年,蒋介石颁布《反共抗俄战士授田条例》,凡当兵满两年者都获颁“战士授田凭证”,等“反攻”成功后,就可以兑换授田证上的土地。
那些年轻或年长的军人愿意相信这一切,甚至有人喜气洋洋地规划着:“到那时我就回去种地,种上麦子、玉米、高粱、黄豆和芝麻,剩个几分地再种点儿菜。
”很快,这个像泡沫一样的许诺破灭了。
和数百万从各个港口逃离、并最终汇聚在这个岛上的人一样,高秉涵想念自己的母亲,想念家乡,尽管那里只有他短短13年的记忆。
当年,逃难路上连绵的战火夺走了他大部分的行李。
但是,一些东西被幸运地保存下来,直到今天:一张绵纸制成的菏泽县南华第二小学毕业证书、一张小学“流星排球队”的合影,以及“南华第二小学二级一班”的合影。
这几乎就是他所能看到的关于故乡的一切,尽管褪色发黄,却仍旧珍贵无比。
除此之外,故乡留给他的是大把大把的记忆。
当他发现“反攻”无望,便开始拼命地要记住过去的每一个片断,并将家乡的每一点细节都写在日记本中:“我家住小高庄的路南,院子里有棵石榴树。
对门是金鼎叔家,他们家的黑狗很凶……”他的家乡,就建筑在这样无数条细枝末节的记录之上。
如今看来,它们大部分都显得那样微不足道。
他写下了田里的野草,“白马尿、节节草、牛舌头草”,也记下了大豆、麦子、高粱、谷子是常见的庄稼。
至于棉花,则“一黄一白两种颜色,快下霜的时候开花”。
就连家里的小狗也被记录在册,“额头上有一道白线,名叫…花脸儿‟”。
当然,还有村里的一棵老槐树、一眼井和村西边的一座小庙。
“拼命地记,就好像给我家照相一样,日记本摞在一起足足有半米高。
”老人比划着,“因为将来,我总要告诉我的儿女们,老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这样的7本日记,被他周围的菏泽同乡视为珍宝,每当想家的时候,总会向他借来看看。
日记被来回传阅,直到翻得卷边儿、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