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兵故事系列---叶于良

合集下载

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

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

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

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1:陈赓和小兵的故事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

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2:95岁抗战老兵“不做亡国奴”1938年,李老在涟水石湖乡村师范。

我的姥爷—抗日老兵抗美援朝志愿兵陈万举革命军魂

我的姥爷—抗日老兵抗美援朝志愿兵陈万举革命军魂

我的姥爷—抗日老兵抗美援朝志愿兵陈万举革命军魂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酝酿的了很久,因为不知道怎么写才好,是写好还是不写好。

今年是建国70周年抗美援朝纪念日,国家从上到下都在倡导抗美援朝的精神,在铭记1950年抗美援朝的英雄战士,因为他们值得可歌可泣。

才疏学浅的我不能立即下笔,因为怕写不好,感觉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如何利用文字来讲述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的经历,和他老人家至深的情谊这个需要拿捏好一个度,是赞美还是歌颂,想着想着我就思绪回到了我小时候。

从我大小记事起,我就知道我姥爷是一名抗日老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阅历以及那些陈旧的胸章,发黄的退役证退伍证明等,了解到他老人家不仅是一名抗日老兵而且还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幸存者,我姥爷今年96岁,他在尚义县大苏计乡陈家小的时候每年过春节,我母亲带我去我姥姥家,从河北省尚义县坐车到大青沟镇然后倒车到陈家村,因为那会交通还不是很便利,没有从尚义直达姥姥陈家村里的汽车只能倒车。

我母亲年轻的时候晕车直到现在还晕车,坐汽车就晕车,每次去我姥姥家都要让村里的医生李秀芳输液,睡上一天半天之后才能缓过晕车那个劲来,我父亲有时候也磨叨两句:“这每年去上那么几天,还要让你娘伺候你几天,不知道图个啥”。

但是说归说我母亲依然带着我去,小的时候一去就最少住一个月,因为我放寒假时间比较长,过了春节初六一般就带着我去了,然后我开学三月份才回来,年年如此直到现在过春节依然去那么几天。

每年在我姥姥家待的时间长了,常听我姥爷给我讲抗日时期和抗美援朝时候的故事。

到我姥姥家一般都是晚上五六年了,有时候赶上坝上下雪路不好走,车开的慢有时候车出故障要要晚上八九点钟。

但是无论去的早去的晚我姥姥家里人都很多,年年如此天天也如此,因为他们都愿意去听听我外公讲抗日时期的故事,进了姥姥家里面坐着一炕人,地上小板凳上坐着的,还有依着柜子站立着的,家里烟雾缭绕但是也很热闹,小时候的我就很爱热闹,到了我姥姥家除了我那几个舅舅之外还和一个盲人二舅经常玩,现在回想起来都很是怀念。

讲述抗战老兵的感人故事

讲述抗战老兵的感人故事

讲述抗战老兵的感人故事
在二战期间,日军入侵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有无数的中国军人英勇抗敌,其中许多老兵至今仍在世,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

有一位老兵叫李大爷,他当年是中国军队中的一名士兵。

当日军进攻他的家乡时,他毅然加入了抗日队伍并参加了几年的战斗。

在战争中,他曾被炮弹炸伤,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战斗。

最终,他幸存了下来,但他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

另一位老兵王大爷,他是抗战时期的一名狙击手。

他在战争中一度被日军围攻,但凭借着他的勇气和技能,他成功逃脱了。

他说:“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拼命战斗。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必须放下一切,即使面对死亡也不能退缩。


还有一位老兵张大爷,他是在战争中受了伤的。

他在医院里度过了长达数月的康复期,但他从未放弃过战斗。

他说:“我是为了祖国而战,如果我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会觉得非常遗憾。

我必须坚持下去,直到战争结束。


这些老兵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勇气和坚韧。

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战斗。

他们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 1 -。

9旬老兵回忆抗日 因刺杀川岛芳子未成功被捕

9旬老兵回忆抗日 因刺杀川岛芳子未成功被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9旬老兵回忆抗日因刺杀川岛芳子未成功被捕
导语:“我也经常给儿女讲抗战的经历,希望他们爱国。

只有国家好了,才有个人的好!”抗日杀奸团老团员叶于良17岁投身抗日运动,他表示年轻人了解
“我也经常给儿女讲抗战的经历,希望他们爱国。

只有国家好了,才有个人的好!”抗日杀奸团老团员叶于良17岁投身抗日运动,他表示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非常有必要。

和平时代不需要年轻人去打仗了,积极、努力地建设国家,让国家更富、更强就是爱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表示,抗战馆已连续7年在清明节举办“清明节的铭记”主题教育活动。

目前,“清明节的铭记”专题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线,专题介绍了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300位英雄的生平及北京地区40位抗日英雄的抗战故事,网友可以通过网上献花、寄语等方式祭奠先烈。

同时开设了“抗战故事征集启事”板块,面向网友征集抗战故事。

新开辟的“网民抗战寄语视频”,已经集纳了35位网民的缅怀先烈寄语。

另外,抗战馆抗战精神宣传志愿者还将继续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军营,以专场演出的形式弘扬抗战精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9旬老兵忆抗日:曾刺杀川岛芳子
叶于良老人今年93岁,思维清楚、身体硬朗。

昨天的纪念现场,退役老战士演唱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时,他在台下跟着一起唱了出来。

“我喜欢这首歌,拿刀砍鬼子,痛快!”
叶于良出生在北平,七七事变时他刚上中学,便瞒着家人加入了青年学生自发组织的“抗日杀奸团”,杀汉奸、杀鬼子,因刺杀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未成功被捕。

生活常识分享。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抗战老兵,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中国的战争、解放和发展时期,值得后人敬仰。

小编整理了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战火岁月:在金郝庄镇张伴屯村街头,经常看见一位腰杆挺直、说话大嗓门、身穿绿军装的老人。

他就是87岁的王仲秀。

一起看看以下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吧!“我是一个抗战老兵。

我这身绿军装里藏着太多过去的故事。

”这是临清市金郝庄镇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王仲秀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金郝庄镇是革命老区。

当时,王仲秀的家乡张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吕子明的街坊,是游击队员。

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仲秀,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仲秀脑海里。

作染坊掌柜的父亲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击队,无奈王仲秀去意已决。

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去找吕子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

为了保护家人,王仲秀曾经化名“李英才”。

在游击队,他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填充的。

平时,他和队员一起在村头放哨站岗,和村民装束一样,若无其事地在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抗战老兵与鬼子兵交上了火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

随后,队伍就出发了。

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

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

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

“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

抗日烈士的英勇故事

抗日烈士的英勇故事

抗日烈士的英勇故事历史就是过去出现过、发生过的人和事,具有时间久远、不可重现的特点 ,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抗日烈士的英勇故事。

抗日烈士的英勇故事1:抗战老兵王启超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镇街道的一处普通居民老宅,笔者见到了现年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启超。

得知来意,老人从座椅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紧紧握住记者的双手。

眼前的老人,显得非常平和。

谁能想到,这张如此慈祥平和的面容下,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70多年前,在抗日战场上,他与日本侵略者大小交战了百余次,右腿被子弹贯穿,先后4次闯过了鬼门关,一腔热血染红了战袍。

细细回忆往事,王启超老人眼眶里泛起泪花:“在抗日杀敌的战场上,脑袋其实是别在裤腰带上的。

身边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也让我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我是1938年10月入的伍,那年十九岁。

家里共有三个兄弟,必须要出一个壮丁去参军,我舍不得亲兄弟上战场,自己就主动要求去了,在当地的地炮连当文书。

”王启超向记者介绍,他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参军,当年11月就上了战场,那是自己参军后抗日的第一仗。

部队与日军激战时,日军已打到霍山漫水河镇,他们与日军打得非常惨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死尸成山,血流成河。

河道里漂的都是日本士兵的尸体。

“我和战友临时学了几句日语,就跑去前线喊话让他们投降。

”王启超老人说到这里,不禁坐直了身板,他思路清晰,所经历过的大小战争至今还历历在目,并清楚地喊出了当时学的几句日语:“放下武器,优待战俘。

”1938年12月,经过漫水河的激战,部队伤亡惨重,战斗非常激烈,绝大多数战友都是在战争中牺牲了。

随后,王启超所在的地炮连去毛坦厂镇进行休整,正好遇上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招考学生。

由于他成绩优异,表现出色,通过推荐和层层考核,最终被西安以南四十里的王曲镇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录取,入校时并被编入第十七期学员。

由于当时黄埔军校的教学非常严格。

对新入伍的学员先要培训六个月,合格后才能进行第一期军官教育,六个月后考核再合格后才能进入第二军官区,继续为期六个月的学习。

26773407_燃尽青春叶正红——记优秀退役军人叶红良

26773407_燃尽青春叶正红——记优秀退役军人叶红良

■ 袁庭僚燃尽青春叶正红 ——记优秀退役军人叶红良113服役的理想火花,连夜晚做梦都喊出“一二一”来。

一段岁月,生死瞬间,刻骨铭心;一种精神,赴汤蹈火,映照终生。

青春有梦,穿越乱石泥沙。

1976年2月,叶红良实现了美好的愿望,以满腔的拳拳报国之心入伍服役,青春的七彩板上从此多了一抺别致的草绿色。

生性倔强、不服输的叶红良,志在必得,在军营逢先必争,逢优必夺。

在团机炮连130多名战士中,无论队列、投弹、射击训练,还是单双杠、木马军体训练,都是名列前茅。

第二年,他升任了机炮班班长,兵头将尾,有模有样,流动红旗常被他所在的班夺得。

连队的驭手班有16名清一色的城市兵,有些刺儿头,是老大难班,换了几任班长都败下阵来。

分管驭手班的副连长实在棘手,挑兵点将,在连长面前磨了半天,终于把叶红良调到驭手班任班长。

不负众望,正赶上开展“三讲”活动的叶红良,借势而为,多措并举,既要管好人,也要管好骡马。

他处处“向我看齐”,事事做出样子,不到半年时间,驭手班发生了从未有的新变化。

叶红良一炮走红,团里给他荣记了个人三等功,当他的父亲收到立功喜报时,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儿子有出息。

叶红良当年被团里选送到师教导队骨干集训,成了团里的军事训练骨干标兵,不久,被党组织吸收发展入党,选为重点培养对象,同年入伍的战友羡慕不已,就连比他早入伍的老兵也咋舌称赞。

血性男儿显本色,战士无畏赴沙场。

1979年国际风云动荡不安,南疆战事一触即发。

当兵三年的叶红良和许多指战员一样,个个摩拳擦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要求从陆军60师调到即将开拔的豫西参战部队43军128师384团,分配到一营机枪连。

经过动员训练,一路征尘开赴自卫还击作战一线。

日夜坚守猫耳洞,勇士无敌卫疆土。

叶红良所在连队是配属作战,主要任务是配合主力部队攻下长条山后迅速跟进坚守阵地。

长条山虽没有扣林山、法卡山、老山的山势险要高峻,可树林连片,杂草丛生,怪石嶙峋,密度之大,便于设兵隐藏,是我军向前进攻的必经通道。

综合活动 有朋自远方来

综合活动  有朋自远方来

诗文
齐声诵读以下优美诗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上述诗句不同的, 请大声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抗战老兵欧兴田,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抗战时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 陵!”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回到了曾经战斗 过的地方,寻找烈士遗骨,把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安放在自己 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 曾离开。2010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今年3月26 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 交给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 烈士陵园里…… (节选自2016年04月09日04版《解放军报》)
活动目标
1.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02.学会用准确、生动、文明、得体 的语言进行交流。 03.学会与人合作,能用文字、语言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培养友情,理解交友之道。了解 “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课前准备: 利用互联网、课 外读物等搜集与 交友有关的成语、 诗文、名言警句、 故事、歌曲,写 在预习作业上。
1:交流收获 各小组选代表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成 语、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故事、歌曲等材 料。
要求:1.每组只选择一方面互相交流后整理在活页纸上。 2.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成语
肝胆相照、情同手足、志同道合、风雨同 舟、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生死之交、莫逆 之交、义结金兰„„ 课后整理搜集的成语,写在读书笔记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老兵叶于良的故事
7月下旬的北平燥热难耐,西四大街上行人寥寥。

突然,“砰”“砰”两声枪响,随即警哨声大作。

一辆黄包车斜在路边,车前站着一个大男孩,手里举着枪;车上的人身中两枪,气息全无。

举枪的男孩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

旁边伸出一双手,一把将他拽进七拐八弯的胡同里……
那一年是1940年。

刺客叫叶于良,只有18岁。

车上的死者叫俞大纯,时任伪政府建设总署总务局局长。

他所掌控的机构长期将中国的铜、铁资源输送给日本,供其制造大炮、子弹侵略中国。

虽已过去了75年,但那一幕依然不停闪回在叶于良的记忆中,不曾模糊。

“那是我第一次亲手杀人。

我希望杀了他之后,战场上的中国士兵能少死几个。

”年过九旬的叶于良端坐在沙发上,手指微微颤抖,枪管的灼热感仿佛还残留在指间。

1937年7月,北平志成中学放了暑假。

15岁的叶于良兴冲冲赶到天津,登上开往南京的火车,他要去叔叔家过暑假。

两天后,叶于良见到了叔叔,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毁了他快乐的暑假。

“良子,北平打起来了,你回不去了……”叔叔神色黯然。

这一天是7月8日,十多个小时前,北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南迁。

叶于良也随着叔婶借道上海坐船回福州老家避难。

叶于良在福州第一中学借读,所有的课程都在讲抗日。

每天听抗日报告、学抗日歌曲,参加黄埔军校教官教授的义勇军训练课……一个念头在叶于良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我要回家,我要抗日!”
次年1月,仍在北平的父亲终于有了音信。

攥着父亲辗转经香港汇来的一百块钱生活费,叶于良决定告别叔婶,回家!
从福州坐船到了天津,叶于良登上开往北平的火车。

刚抓着门把手,他就被一个日本人狠踹了一脚,差点儿掉下车去。

年轻气盛的叶于良正要上前理论,就被旁边的一位长者死死拽住,“孩子,忍忍吧!现在是日本人的天下,你惹不起!”
憋着一肚子气的叶于良回到北平,虽然家人尚在、学校尚存,但大街上到处是耀武扬威的日伪军——这里,已不是他记忆中的北平。

回到学校后,虽每天继续上学,但叶于良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他期待着能有机会,释放出心中的憋闷与屈辱。

一天,一对兄妹找到叶于良,哥哥问:“你这么恨日本人,敢抗日吗?”
论起来,这对兄妹与叶于良沾点儿亲,他们的身世可不寻常,其祖父正是日本人扶植的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

“我为什么不敢?!”叶于良一梗脖子,脱口而出。

兄妹相视而笑,向叶于良伸出了手,这时,叶于良才知道他们已经加入了抗日组织。

“连汉奸的后代都懂得抗击日寇,我当然可以做得更好!”叶于良紧紧握住这对兄妹的手。

1939年7月,又是一个暑假。

叶于良不再盼着出游,而是乖乖待在家里,他在等一个人。

一天傍晚,那个人悄悄地来了。

来人叫李振英,个子高高的、皮肤黑黑的,说话声音很低,左手背有一处伤痕,那是他炸日本人仓库时留下的。

叶于良这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加入的组织竟是平津地区有名的学生抗日组织“抗日杀奸团”,李振英正是他的上线。

叶于良举起右手,一脸郑重,轻声念着:“抗日杀奸,报仇雪恨,同心同德,克敌致果。

我自愿参加抗日杀奸团,严守组织秘密,违者愿受最严厉的制裁。

”宣誓完毕,他按照要求,将写有誓言的纸条烧掉。

从这一刻起,17岁的叶于良投身抗日的洪流。

情报搜集、跟踪、爆破、用枪……接受一系列训练后,叶于良被派去调查伪政府商会会长邹泉荪。

叶于良的爷爷是晚清进士,父亲是律师,他所就读的志成中学有很多社会名流的子弟。

邹泉荪的侄子正是叶于良的同班同学。

凭着这层关系,叶于良很快查清了邹泉荪的家庭住址、上下班时间,选好了行刺和撤退的路线。

可惜,邹泉荪的夫人做了替死鬼——行动失败。

叶于良来不及沮丧,因为不断又有新的任务。

不久,抗日杀奸团根据叶于良提供的情报,成功刺杀了伪政府工务局局长舒壮怀,炸掉了日军军需仓库。

半年实习期满,表现突出的叶于良被调进行动组。

刚到行动组,就接了个大任务。

1940年春的一个下午,李振英找到叶于良,低声说:“川岛做寿,我们去一下。

”叶于良心领神会。

这一天,川岛芳子包下了位于六部口的新新戏院二层庆祝34岁生日。

大戏开演,川岛芳子身着男士长袍马褂,戴着墨镜,前呼后拥而来,于二层正中落座。

川岛芳子带了十多个保镖,李振英和叶于良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李振英决定等戏散场时趁乱刺杀。

不料,川岛芳子只待了半小时就突然抽身离席。

等两人追出戏院时,她已经乘车远去。

“遗憾!这是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

如果她那时死了,许多抗日的人就能活。

”时至今日,叶于良仍对没能成功刺杀川岛芳子而耿耿于怀。

7月7日,是烙印在北平人心头的一道疤。

日本人却把这一天看作是胜利日。

1940年的7月7日,中山公园内举行“皇军圣战胜利三周年”庆祝会。

台上,一人身着长衫大肆鼓吹大东亚共荣,满口“皇军万岁”。

此人正是号称北平伪报界“第一支笔”的《新民报》编辑局局长吴菊痴。

台下,李振英、叶于良等抗团成员隐藏在人群中,义愤填膺。

行动组枪手冯运修按捺不住,低声说:“不如现在就把这个卖国贼毙了吧!”叶于良连忙摇头,低声说:“这里全是日本兵,不可白白送死,等他落单儿不迟。


会后,叶于良负责后方接应,李振英与冯运修一路跟踪吴菊痴到了南新华街。

正逢一支出殡的队伍,唢呐声、哭丧声一片,冯运修趁机紧追上前,对准吴菊痴的太阳穴就是两枪,随后,趁着夜幕迅速撤离。

次日,一份内部报告震动日伪高层:新民报编辑局局长吴菊痴被匪徒用枪击伤身死。

如今,这份报告的翻拍电子版仍保留在叶于良的电脑中。

“吴菊痴的死激怒了日本军方,加紧了对抗团的侦破。

他们还不知道我们这些‘匪徒’只是些十几二十岁的学生。


日军不知道的还有很多,他们无论如何想不到,擅长爆炸、放火、刺杀的抗日杀奸团主要成员并非穷人,而是衣食无忧、出身显赫的名流子弟,甚至很多人的长辈就在伪政权中担任要职。

例如刺杀吴菊痴的冯运修就来头不小,他的姨父是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治安总署督办、伪华北绥靖军总司令齐燮元。

“冯运修长得瘦小,谁也想不到他是我们抗团里最厉害的枪手。

”叶于良说到这里,神情怅然。

这个仅年长他一岁的战友、伪军口中的“冯少爷”,最终壮烈牺牲,没能等到胜利的一天。

1940年8月,日本人封锁消息,由日军华北方面军特高课和北平日本宪兵队对抗团实施“8月大搜捕”,抗团的情报系统完全失灵。

8月6日深夜,叶于良刚进家门,就被日伪军警抓住。

直到这时,叶于良的父母才知道自己养育的9个孩子中,竟然出了一个“抗日分子”!
与此同时,日本宪兵队包围了冯运修在受壁胡同甲12号的住所。

冯运修发现情况不对,立即起床焚毁由他保管的抗团文件。

此时,日伪军警破门而入,双方发生激烈枪战。

冯运修寡不敌众,身中数枪,以身殉国,年仅19岁。

“8月大搜捕”中,包括李振英在内有四十余人被捕,北平抗日杀奸团大部分骨干入狱。

叶于良被判终身监禁,关进位于雍和宫的北平炮局监狱。

暗无天日的牢狱中,年轻的学生们也曾害怕,但他们怕的不是牺牲,而是怕胜利不属于中国。

他们相信,只要能够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中国就一定可获新生。

“胜利”的念头支撑着他们,顶住了一次次的过堂、用刑和威逼、利诱,没有一个人背叛组织投降日伪。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老人一字一字地念道。

这是他心头的信念,这信念使这个文弱书生,变成了拥有钢铁意志的战士。

胜利的日子终于来了!
1945年9月2日,日军签署投降书。

第二天,叶于良与四五百名幸存的爱国志士大步走出监狱。

此时的北平已是初秋,阳光和煦。

亲人们涌上前来,向他们张开温暖的双臂。

这一刻,叶于良和同伴们抬头挺胸,谁也没有哭。

1945年10月10日10时,平津地区受降大典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

景山山顶军号长鸣,太和殿前礼炮山响。

北平十余万市民从各处涌来,见证日军司令官根本博带领21名军官献刀投降。

“中国万岁!”“中国万岁!”排山倒海的欢呼声,直冲天际。

太和殿前,23岁的叶于良与幸存的抗团战友们比肩而立,泪洒胸襟……
讲到此处,老人显得有些疲惫,慢慢将老花镜推到光光的头顶,露出有些红肿的眼睛。

他的脸很瘦削,双颊下凹,鼻梁挺直,依然显得风骨硬朗。

“那些牺牲的同伴,他们并不是职业军人,但他们也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活着的我可以为他们证明……”
拿出一张照片,叶于良久久凝望。

那是1939年他加入抗团后特地拍的,上面的他梳着当时流行的分头,穿着白色西装,眉眼清秀,书生意气。

老人的目光划过照片中年轻的自己,口中喃喃:“抗日杀奸,报仇雪恨,同心同德,克敌致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