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抗战老兵讲述真实的历史

合集下载

访问老兵的作文

访问老兵的作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我们去城南白溪村看望了一位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学云。

李学云他在1938年7月10日抽丁入伍,他被编入国民革命军16师,36岁从朝鲜回归。

他们在晋云训练很苦,学习操练,步兵要领,攻击战,散兵坑……在他们的部队里连饭要抢着吃,因为李学云在家时,他们家里的人都让着他,所以他吃饭也就比较慢但是也能吃饱。

但是到部队后,他一碗没吃完,别的战士两碗也吃好了,李学云因此每餐都吃不饱。

在半年后,他们部队的长官让每人打七双草鞋。

因有半年的经历,他们知道要出发到正式部队,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一日早起,集合部队出发。

经过几日的行军,他们到达安徽的青阳,补充到86军。

李学云被安排到路桥人莫与缩的16师。

后来他们和路桥人一起安排到86军工兵营。

在工兵营没几天,李学云生病住院,只好回来当营长的传令兵。

又过了几年,他们部队回到浙江镇海,和日本人大干了几场。

他们工兵营在枫桥挖工事,在诸暨也打了二次,退到东阳(地名);军部退到金华;后来又退到龙游、巨州。

在巨州他们工兵营把城墙全部做成工事,打得惨,他们67师靠着一条江打,日本人飞机大炮全上来,67师差不多全死了,靠着那条大江的水,都被他们67师兄弟的血染红了,其中也有他们工兵营的一个连,这个连全部死在江边。

听完了李爷爷的叙述,我们为他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并向李爷爷敬礼。

李学云也获得过许多的勋章——两枚部队勋章,两枚抗美勋章,两枚抗日勋章。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战士的字字句句说得都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顿时觉得脖子上围系的红领巾是如此娇艳、神圣!我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应该爱学习:学习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汲取到丰富的知识,会懂得了深刻的道理,掌握解决难题的技巧。

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回报父母与老师与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爱劳动:马卡连柯说过:“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抗战老兵段锦先是一位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英勇战士。

下面是他的口述访谈:段:我是段锦先,1920年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今年已经100岁了。

在1939年,我18岁的时候,出于对祖国的热爱,我参军加入了中国军队,成为了一名抗日战争的战士。

记者:段先生,您能告诉我们您参战的原因吗?记者:您在战斗中经历了什么?段:参加抗战以来,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艰辛,也看到了许多那个时候令人心碎的场面。

我记得有一次,我所在的部队被敌人包围,我和战友们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虽然我们失去了很多战友,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并且击退了敌人。

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结和勇敢的力量。

记者:您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危险的情况?段:在战争中,有很多次我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有一次,我被敌人追击,子弹擦过我的头顶,我从容地躲避开来。

还有一次,我在山区执行任务时,不慎踩中了敌人布下的地雷。

幸运的是,我没有受伤,但是我的战友却牺牲了。

记者:这段经历一定非常痛苦,您觉得值得吗?段:虽然在战争中我经历了痛苦和困苦,但我没有一刻后悔。

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为了追求和平与自由,我认为这些牺牲是值得的。

我们为了人民的未来而战斗,我们无愧于历史上那些为我们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记者:抗战胜利后,您有没有感到安慰?段: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我和我的战友们都欣喜若狂。

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解放了全国人民。

我觉得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结果,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记者:您有什么想对年轻人说的话?段:我希望年轻人能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并且牢记历史。

抗战时期的我们曾经经历了枪林弹雨、生离死别,我们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

希望年轻人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抗战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我和抗战老兵段锦先的一次访谈。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抗战时期的艰苦和牺牲,以及战胜敌人的坚定决心和勇气。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了我们曾经的英雄和为了我们的未来,继续努力奋斗。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1. 引言1.1 段锦先老兵介绍段锦先老兵,现年96岁,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老兵。

他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家境贫寒,自小就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

在抗战期间,段锦先奋勇参加了抗日战争,为保卫祖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争结束后,段锦先立志继续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在各个领域都有不俗的成就。

段锦先老兵是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他为祖国的和平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铭记的抗战老兵之一。

【段锦先老兵介绍】完。

1.2 访谈目的访谈目的:通过记录抗战老兵段锦先的口述访谈,了解他在抗战时期和战后的生活经历,感受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借助他的故事,向读者传递抗战老兵的精神力量和奉献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珍惜和平,珍爱生活。

希望通过这次访谈,让抗战老兵的经历得以传承,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铭记那段艰难的岁月,向抗战老兵致敬。

2. 正文2.1 家庭背景段锦先老兵的家庭背景十分朴实。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由于家境贫困,他从小就懂得艰苦奋斗的道理。

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养家糊口不易。

段锦先老兵从小就帮忙劳作,磨练出了坚毅的性格和勤劳的习惯。

段锦先老兵的家庭虽然贫困,但家庭教育却十分严格。

父母教导他要诚实守信,要有爱国心和家国情怀。

这些家庭教育对段锦先老兵日后的抗战经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战争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家乡和家人的期待。

段锦先老兵的家庭虽然简朴,但充满了温暖和爱。

他和家人之间互相扶持,共同奋斗,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家庭是段锦先老兵坚强的后盾,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家庭背景的影响使得段锦先老兵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抗战英雄。

2.2 战争经历段锦先老兵在访谈中回忆起了当年的战争经历。

他描述说,自己参加抗战的那段时间是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他曾经参与过多次激烈的战斗,亲眼目睹了战友们的牺牲和伤亡。

他说,每一次的战斗都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残酷。

老兵口述重现历史质朴本色坚守信仰

老兵口述重现历史质朴本色坚守信仰

老兵口述重现历史质朴本色坚守信仰作者:陈莉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1年第09期《荣光》是一部关于战争,关于坚守,关于信仰的口述历史纪录片。

1950年,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起了中华民族的期盼,高举着保卫和平、反抗侵略正义的伟大旗帜,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怀着誓死要取得胜利的决心,经过与敌军的殊死搏斗,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时至今日,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老人健在的已经很少,这是一份珍贵的资料,他们就是最鲜活最真实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于是张掖市广播电视台策划创作了这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经过一个多月的拍摄,记者们搜寻资料,找到了张掖地区参与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健在老兵,共40多人,其中岁数最小的85岁,最大的95岁。

最终剪辑制作出每集20分钟的系列纪录片3集。

呈现方式:口述还原,真实重现萌生了拍摄抗美援朝老兵纪录片的想法,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尝试。

节目确定后,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张掖市现已统计在册的86名老兵的基本情况用最快的时间进行摸底调研。

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还居住在本地,有多少人愿意接受采访,有多少人言语不清或者行动不便甚至已经离世?因此,我们借助张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力量进行了初步排查,最终将采访人数确定为42人。

虽然人数减少了一半多,但这依然是一个体量很大的任务,如何高效高质地进行拍摄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为了能够按时完成拍摄,确定了3个摄制组,每组由一个导演、一个摄像和一个后期组成。

一共9人,这样的团队组合对于市级电视台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投入。

在正式开始拍摄前,摄制组首先经历了“补课”和“巩固”的阶段,对抗美援朝战争的那段历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导演组发现,采访者多且分散各地,展现的又是历史事件,如何呈现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于是,导演组在策划上进行了一个“放大”和“缩小”的调整。

我的姥爷—抗日老兵抗美援朝志愿兵陈万举革命军魂

我的姥爷—抗日老兵抗美援朝志愿兵陈万举革命军魂

我的姥爷—抗日老兵抗美援朝志愿兵陈万举革命军魂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酝酿的了很久,因为不知道怎么写才好,是写好还是不写好。

今年是建国70周年抗美援朝纪念日,国家从上到下都在倡导抗美援朝的精神,在铭记1950年抗美援朝的英雄战士,因为他们值得可歌可泣。

才疏学浅的我不能立即下笔,因为怕写不好,感觉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如何利用文字来讲述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的经历,和他老人家至深的情谊这个需要拿捏好一个度,是赞美还是歌颂,想着想着我就思绪回到了我小时候。

从我大小记事起,我就知道我姥爷是一名抗日老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阅历以及那些陈旧的胸章,发黄的退役证退伍证明等,了解到他老人家不仅是一名抗日老兵而且还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幸存者,我姥爷今年96岁,他在尚义县大苏计乡陈家小的时候每年过春节,我母亲带我去我姥姥家,从河北省尚义县坐车到大青沟镇然后倒车到陈家村,因为那会交通还不是很便利,没有从尚义直达姥姥陈家村里的汽车只能倒车。

我母亲年轻的时候晕车直到现在还晕车,坐汽车就晕车,每次去我姥姥家都要让村里的医生李秀芳输液,睡上一天半天之后才能缓过晕车那个劲来,我父亲有时候也磨叨两句:“这每年去上那么几天,还要让你娘伺候你几天,不知道图个啥”。

但是说归说我母亲依然带着我去,小的时候一去就最少住一个月,因为我放寒假时间比较长,过了春节初六一般就带着我去了,然后我开学三月份才回来,年年如此直到现在过春节依然去那么几天。

每年在我姥姥家待的时间长了,常听我姥爷给我讲抗日时期和抗美援朝时候的故事。

到我姥姥家一般都是晚上五六年了,有时候赶上坝上下雪路不好走,车开的慢有时候车出故障要要晚上八九点钟。

但是无论去的早去的晚我姥姥家里人都很多,年年如此天天也如此,因为他们都愿意去听听我外公讲抗日时期的故事,进了姥姥家里面坐着一炕人,地上小板凳上坐着的,还有依着柜子站立着的,家里烟雾缭绕但是也很热闹,小时候的我就很爱热闹,到了我姥姥家除了我那几个舅舅之外还和一个盲人二舅经常玩,现在回想起来都很是怀念。

我的爷爷的抗战经历:历史的见证作文

我的爷爷的抗战经历:历史的见证作文

我的爷爷的抗战经历:历史的见证作文我爷爷是一位抗战老兵,讲起他的经历,我总是听得入迷。

他年轻的时候,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在那样动荡的环境中,他的故事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爷爷常常跟我说,那个时候每一天都像是在走钢丝,稍不留神就会跌入深渊。

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和战友们在一片被炮火轰炸得面目全非的土地上,偷偷地埋伏敌人。

那些日子,他们每天都要提心吊胆,晚上听着远处的枪声入睡,醒来又继续和敌人斗智斗勇。

爷爷总是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讲述那些严峻的时刻,似乎把所有的苦难都化作了笑声。

他说,战友们互相鼓励,甚至会在严肃的时刻讲笑话,努力让紧张的氛围缓和一些。

我特别记得他讲的一个故事。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战士们的衣服都湿透了,饥饿和寒冷逼得人心惶惶。

爷爷的一个战友突发高烧,大家心急如焚,四处寻找药物。

最终,他们找到了一点草药,爷爷和另一个战友冒着敌人的炮火,拼命把药送到病床前。

那一刻,爷爷的眼中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

他说,生死关头,友谊就是一剂良药,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抗战的日子里,爷爷也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他的脸上总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仿佛那些恐惧与痛苦都没有留在他的心里。

他经常跟我说,面对困难,不能退缩,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光明的未来。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会有希望的曙光在前方等着我们。

当我看到现在的和平生活,心中感激涌动。

爷爷的抗战经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铭记的教训。

他用生命捍卫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能够享受现在的美好。

我希望能将他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每当我听爷爷讲述这些经历,我就感到无比自豪,因为他是那段历史中真正的英雄。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抗战老兵,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中国的战争、解放和发展时期,值得后人敬仰。

小编整理了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战火岁月:在金郝庄镇张伴屯村街头,经常看见一位腰杆挺直、说话大嗓门、身穿绿军装的老人。

他就是87岁的王仲秀。

一起看看以下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吧!“我是一个抗战老兵。

我这身绿军装里藏着太多过去的故事。

”这是临清市金郝庄镇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王仲秀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金郝庄镇是革命老区。

当时,王仲秀的家乡张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吕子明的街坊,是游击队员。

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仲秀,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仲秀脑海里。

作染坊掌柜的父亲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击队,无奈王仲秀去意已决。

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去找吕子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

为了保护家人,王仲秀曾经化名“李英才”。

在游击队,他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填充的。

平时,他和队员一起在村头放哨站岗,和村民装束一样,若无其事地在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抗战老兵与鬼子兵交上了火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

随后,队伍就出发了。

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

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

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

“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

抗日战争老兵访谈心得体会

抗日战争老兵访谈心得体会

抗日战争老兵访谈心得体会我们或许对抗日战争的体会不深,但是对于抗日战争的老兵来说在抗日战争纪念日之际绝对是一场深刻的感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老兵访谈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抗日战争老兵访谈心得体会篇19月3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并且铭记于心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最近,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有幸采访到了一位抗战老兵金爷爷。

初见金爷爷,他的健朗、乐观让我们惊叹不已,爷爷虽然已经90岁高龄了,却依然精神矍铄,见到我们,他也是非常高兴,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十分和蔼可亲。

我们向他敬献了鲜花,还带去了慰问品,爷爷向我们敬了一个娴熟而又标准的军礼,一边说着:“谢谢孩子们,谢谢孩子们,感谢共产党,还记得我们!”坐定后,我们便开始提问了,爷爷的耳朵已经不太灵光了,可他还是坚持非常认真地回答着我们的每一个问题。

在爷爷的描述下,我们仿佛也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再到台儿庄大捷和平型关大捷,再到国共合作,并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迫使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爷爷讲着讲着,眼角泛起了泪光。

听着爷爷说了这段历史,我心里也有了一个决定,我对爷爷说:“金爷爷,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努力学习,珍爱和平!”爷爷听了很开心,摸摸我的头说:“小朋友,以后可要靠你们了!”采访结束了,金爷爷说的话以及他保留下来的老照片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摸着爷爷的6个奖章,想到他立的7次战功,忆起他身上的各种伤痕,我的心中升起了由衷的敬意。

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珍惜!抗日战争老兵访谈心得体会篇29月4日,愚与元元等人一起拜访家住市郊三山、魏屯、马坡等地的三个抗战老兵,并给他们送去慰问金。

完成任务之后,心绪像波涛翻滚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聊以几句,算作心灵的慰藉。

这些老兵用生命书写着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但这些真实的历史片段却往往不被当今的人们所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岁抗战老兵讲述真实的历史:日军的忍耐与坚毅
内容摘要:年轻时,曾住在西湖边上的大宅子
里,而现他却蜗居在12平方米的房改房中。

但比
起个人的苦难,老人更愿意讲诉战争之酷、救亡
之艰。

“死人不会说话”,他说,活着哪怕一天,
就要替死去的战友说话。

天气晴好时,杭州老人钱青会到西湖边走走。

小时候他家就在西湖边上,足足1600平米的宅子,站在楼上望,“湖水就像地面一样”,船只贴着房子滑过。

现在,他96岁,蜗居在4公里外一处12平方米的房改房。

湖山还是那一片湖山,昔时少年却已老迈,消逝的是光阴,残破的是命运。

其实人生也有过另外一种可能——如果1949年,他没有选择留在大陆,按照他那些去了台湾的黄埔同学的说法,以他的出身和8年抗战经历,“至少也是个中将”。

而留下的他,沦为阶下囚。

整整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他身边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白发苍苍,独对孤灯,人生如梦,总有醒时”。

直到2011年,一位作家在网络上公开了他的信息,最多时每天一百多个电话、雪片般的书信纷至沓来,有的
甚至来自英国、德国、日本。

年轻的孩子们对他说得最多的是:我们想知道真实的历史。

深藏的记忆终于等来迟到的倾听者。

比起个人的苦难,老人更愿意讲诉战争之酷、救亡之艰。

“死人不会说话”,他说,活着哪怕一天,就要替死去的战友说话。

耄耋老人的年轻粉丝
上午九时四十分,正是大学里课间休息的时间点,一个叫“青果会”的QQ群开始活跃起来。

“早上给爷爷打电话没人接,爷爷会去哪呢?”
这是一个80后女孩建立的粉丝群,年龄最小的90后,最大的50后。

他们所“粉”的不是演艺明星,而是一位清贫的杭州老人。

老人名叫钱青,他的粉丝自称“青果”。

现年96岁的钱青是一名国军抗战老兵,参加过诸多重要战役。

解放战争爆发前,他自愿离开前线去杭州军械仓库当管理,并在1949年把库藏献给解放军。

也是那一年,钱青做出让他后来百感交集的选择,在李济深劝说下,他没有随国民党撤往台湾。

现实却与愿望背离,憧憬新生活的他被以“反革命”之名劳动改造,此后近30年失去自由的日子,妻离子散,无尽辛酸。

即便在1979年平反后的又一个30年,钱青也很难感受到一点安慰。

直到2011年,寻访抗战老兵的志愿者陪同北京作家方军敲开了他的家门。

随后,方军在博客上公布了钱青的信息,一天之内老人就接到了一百多个电话。

来电的大多是年轻人。

钱青曾是复旦大学、黄埔军校的“双料”大学生,如今年近百岁仍思维清晰、谈吐优雅,年轻人很喜欢和他谈论历史。

一个河南的小伙子,凌晨三时在网吧看到他的故事,觉得他过得不容易,没多想就拿起了手机。

我采访钱青的第一天,陪他去口腔医院做检查,返回路上,在孩儿巷一处青灰色的老房子,他停下来指给我:“这是陆游故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轻轻地念着,后半句重复了两遍,眼神有些放空。

我没有问,他是不是想起了他那未等北伐胜利就牺牲的烈士父亲。

钱青的父亲钱骏,在1911年的辛亥杭州起义参加了敢死队,总指挥是蒋介石。

死后被追晋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埋骨岳庙前,并分给钱骏妻儿一座宅院作为抚恤。

钱青的青少年时光就是在那座杭州北山路上的宅院度过的。

隔壁原先是袁世凯的房子,位置极佳,紧邻岳庙,前傍西湖,风光绝美。

“站在
楼上看,那个湖面就像地面一样,船就擦着我家的墙划过去。

”钱骏辈份高,来钱家的将官,“中将才能坐,少将都站着。


与父亲的经历颇为相似,1937年,山河破碎,七七事变,20岁的钱青正在复旦大学读新闻,他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6期。

毕业后分到的正是父亲原来任团长的、由浙二师演变的国民革命军26集团军75军。

“杀个日本鬼子,要死三四个中国兵”
75军几乎参加了抗日战争所有重大战役。

钱青是炮兵连长,战争中炮兵的安全系数高于步兵,八年抗战,他幸得存活,“我命大,活到今天,但是战死疆场的,无数。


让他伤心之极的,是牺牲不被承认。

“我们在正面战场,敌人打来了,哪有地方退?装备再悬殊,也要迎战。

我亲眼看到多少人战死。


关于抗战的故事总把日军描述得很无能,但钱青见证的事实是,双方装备悬殊,杀一个日本鬼子,中国兵要牺牲三四个人。

号称“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枣宜会战,“日寇机枪手死守,毫不退缩。

阵地前国军的遗体堆成一片”,后来国军调来德国克虏伯战防炮,德国炮打得准,总算出了气。

战事稍平,钱青和军长摸上前看,日军机枪手、供弹手尸体脚踝上都有铁链拴着,铁链钉在地上,以防逃跑。

钱青刻骨铭心:“一条铁链、两个饭团、一个水盆、一堆弹壳,打五天!如此作战,如此用兵,如此忍耐,如此坚毅,闻所未闻。


根据战报,枣宜会战中日军队的伤亡比例为9:1。

采访过多位日本侵华老兵和中国抗战老兵的北京作家方军感叹:“我们的电影、文学传递给青年一代的是:我军以一当十;研究中日战争史,事实是日军以一当十。


国民党军队要往台湾撤离,同学们叫钱青一起走,但他父亲的好友李济深等劝说:“你是国家的军人,不属于某派某人,苏联红军中亦有很多旧军官,你很多同学亦在解放军中。

”他最后响应毛泽东“放下武器就是朋友”的号召,选择留在杭州。

钱青的两个亲弟弟都去了台湾,他的同学蒋仲苓、朋友郝柏村,后来担任台湾“国防部长”、“行政院长”。

很多年后当年去台的老兵回大陆探亲,还特意把钱青在军校的戎装照翻拍带来,同学说,以钱青革命功勋后代的出身和八年抗战履历,“去台湾至少也是个中将”。

留在大陆的钱青遭遇了漫长羁押和精神痛苦。

1951年,他被以“利用祖产进行反革命”之名逮捕,发配苏北劳改农场改造。

虽然1955年宣布他的罪名不成立,但没收的祖产并不予归还,而钱青在短暂释放3年后,又因右派身份继续劳改,前后整整关了26年。

1979年十一届三中后,钱青重获自由回到杭州,妻子早已带着大儿子改嫁,小儿子出生不久就被送给滨江的农民当养子。

他孑然一身,无亲无故。

死人不会说话
钱青还常常想起被捕前的那个夜晚,窗外小雨,他戴着手铐,站在床沿凝视熟睡的幼儿,瘦弱的妻子挺着待产的身孕,含泪将一件抗战中的旧军衣披在他肩上。

那以后,漫漫劳改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86岁那年,钱青开始写回忆,断断续续五个多月,“心绞痛,泪纵横,笔千斤,如今白鬓苍苍,独对孤灯,人生如梦,总有醒时”。

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在95岁这一年,意外收获了来自四面八方陌生人的善意和关怀。

最让他老泪纵横的是年轻的孩子们对那场战争的理解。

河南某高校整一个班的学生,看了方军的博文后,给钱青合写了一封信。

他们说,上大学之前,以为抗战很容易,“看了您的故事,又去查了资料,我们才知道抗战的艰巨,国民党也牺牲了那么多人。


近年在大陆公开出版的书籍和一些军事专家,噎渐渐正式了国军在正面战场的作用。


2011年底,演员陈坤和媒体人孙冕来到钱青家中,面对窘迫的斗室,陈坤哭了。

我采访钱青,他谈到战友的死和后来自己的境遇,他都没有落泪,只是谈到抗战历史,96岁老人的眼里隐隐有水光。

上门探访的人多了,钱青得一遍遍地回忆、复述,但他不觉得烦扰。

“我活下来,我很高兴”,钱青微微地笑着:“死人不会说话,我活着一天,就替死去的战友说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