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百岁抗战老兵先进材料
百岁老兵魏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百岁老兵魏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作者:宗禾来源:《畅谈》2019年第19期自打81岁开始练字,老兵魏克常以书法抒发感情,例如: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写了一幅“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罪责意味着重犯”。
十九大召开时,他写了一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走进书房拿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高高舉起,展示给我们看。
他真不像99岁的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见到他的人,很容易想起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2015年,95岁的魏克以八路军老战士的身份从成都到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他穿着军装,坐在抗战老兵方队第一辆车的第四排,向人们挥手、敬礼。
“这是党、国家和人民给予我一生的荣誉。
”魏克说。
1938年5月,18岁的魏克参加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后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他一直在泰西地区坚持抗战,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又先后参加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950年,魏克随军前往西藏,在那里一待就是20年,参加了昌都战役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并以中共达孜县委第一书记等身份参与了甘丹寺和达孜县的民主改革。
魏克一生走过很多地方,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解放西藏,从18岁到99岁……一路走来,魏克是非常有资格说“风云见高低”的人,而他也是少有的将几十载风云变幻一一记录下来的人。
1938年至今,魏克写了整整81年日记。
至今,他写的一摞摞日记都成了人们了解历史、回顾党和人民奋斗历程的真实物证。
“我们牺牲了六位战友,八人负伤,副指导员刘歧和青年文化干事王委同志也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隋长文县长手上负了伤,失散了许多同志。
”“155团3营在生达山遭遇大风雪,全营450人,冻死1人,冻伤7人,雪盲150人。
大家在雪地里断粮情况下跋涉了3天,于20日晨赶到昌地。
”……在这些简单的文字背后,人们不难感受到曾经的艰辛困苦、惊心动魄,也更能体会一位久经战场的老战士最真实的感触与思考。
最美退役老兵先进事迹材料2000字

最美退役老兵先进事迹材料一、前言退役老兵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静默奉献,默默无闻,但他们的事迹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位最美退役老兵的先进事迹,让我们共同学习、感恩和致敬。
二、事迹介绍XXX(尊称)是一位退役老兵,他在入伍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但他的一次次战斗经历,锻造了他坚强勇敢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退役后,XXX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公益事业中,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军人的铮铮誓言。
1. 坚守本职工作退役后,XXX并没有因为伤残而选择安逸,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身到了农村的基层工作中。
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始终把农村裙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村庄建设和民生事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们对他都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2. 热心公益活动除了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XXX还积极参与了各种公益活动。
他组织了一场草根公益活动,帮助了许多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退役军人并没有因为退伍而失去责任和担当,相反,他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务实的行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 积极参与勤务工作作为一名优秀的退役老兵,XXX积极参与各种勤务工作,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救灾抗洪、抗击疫情等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军人的誓言和使命。
在他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深入一线,为受灾裙众和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事迹意义XXX的事迹鼓舞了无数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军人的誓言和使命,展现了退役军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彰显了军人的风采和担当。
他的事迹激励着人们对退役军人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敬意和尊重,也激励着人们去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最美退役老兵的先进事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特邀嘉宾102岁黄埔抗战老兵吴尚志发言稿

特邀嘉宾102岁黄埔抗战老兵吴尚志发言稿————苍南县武术“功柔鹤法”协会成立开业典礼各位先生们、女士们,各位同仁们、各位领导们,来宾朋友们:大家好!新春佳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鸟语花香。
今天,伴随着温暖的春风,大家会聚一堂,共同庆祝盛会。
值此,我祝在座的各位新春快乐!鸡年万事如意!今天,苍南县武术“功柔鹤法”协会成立值得可喜可贺!这次开业典礼的庆祝盛会,也是一次百年难遇,别开生面的隆重盛会。
我作为恩师徒辈特邀嘉宾,感到十分荣幸,十分激动。
我叫吴尚志,今年虚岁102岁,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平时还能锻炼身体,动笔写字,甚至能接待来访者站着说话达一个小时不会感到劳累。
我能有今天这么棒的身体,我终生感恩我的少年恩师江南一代武术宗师林可淼老师。
我13岁就前去芦浦乡儒桥头林可淼老师设香案宣誓拜师仪式。
由于我执着对武术的爱好,心无杂念,专心锻炼,经过多年领悟,钻研磨练,对武术有较深的造诣,擅自梅花拳、少林拳(易筋经)、格斗擒拿(洗髓经)、散打、摔跤等技能。
我后来个人从军,1930年11月加入党组织,1935年参加叶延鹏浙南红军游击队。
1935年与1938年两次进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一直从事地下党工作。
1941年3月14日至4月5日,我曾奉命参加中外闻名的“上高会战”。
当时,我是陆军91军教导团独立营少校营长,日军疯狂进攻七次,均被我军阻击。
尤其最后一次,日军组织敢死队300余人,前来拼命作战,当时已无枪支弹药,日军先头军事七人(体强力壮对我进行包围)我用枪杆刺死三名军士,并用拳头猛击其余三人军士胸部、头部致死,另一个军士见状潜逃无踪。
这完全发挥我实习南拳的效果。
我感恩恩师,这都是他平日对我习武强身,立志报国的教诲。
因此,我在战场上能与日军生死肉搏、浴血奋战,打败了敌人,活到了今天。
时光流转,一晃时至今日已有九秩春秋,恩师已含笑九泉,我已是百岁老人,虽说历尽人生磨难,遭遇文革一场残酷的浩劫,能幸存于人间也算是苍天恩赐,每每回想往事,尤其恩师言传身教时光中音容笑貎,犹历历在目,不禁潸然泪下。
抗战老兵典型事迹

抗战老兵典型事迹
抗战老兵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其中有一位老兵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这位老兵叫做杨师群,曾任抗日战争期间红十军团的营长。
在战争中,他率领部队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连队受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身边的战友纷纷倒下,但是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挺身而出,率领部队进行顽强抵抗。
最终,他和同志们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并成功解围。
这次胜利成为了他军旅生涯中的一个最耀眼的篇章。
退役后,杨师群并没有甘于退休生活,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中,为祖国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尤其是在抗洪、抢险、救灾等方面,他多次作为志愿者前往灾区,为受灾人民提供帮助。
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伟大的抗战老兵杨师群,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诠释了一个军人的担当和忠诚,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永远坚定信仰,追求梦想。
百岁符浩:是抗日战士,也是和平使者

百岁符浩:是抗日战士,也是和平使者作者:吴志菲来源:《新天地》2015年第06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当年的抗战老兵大多已进入期颐之年,我刊推出“抗战老兵”系列报道,倾听他们亲历的抗战故事,追寻他们的出彩人生,传承抗战老兵不屈不挠、精忠报国的精神。
出于外交官的职业习惯,只要有客人来访,外交部原副部长、原驻日本大使符浩老人必换上皮鞋,穿戴整齐。
看着眼前这位年近百岁、慈眉善目的老人,挖掘历史资料后,笔者才得知他不仅是在抗日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老八路,还是日后中日缔结友好条约的关键人物,参与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和签字工作全过程。
智勇双全的策反专家凡认识符浩的人都说,符浩是个与日本有缘的人。
提起符浩的“日本缘分”,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
当年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符浩可是一个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
符浩原名符忠孝,1916年4月出生在陕西醴泉(今礼泉)县一个贫苦农家。
1935年夏,符忠孝凭借毅力和聪颖,以优异成绩考进当时陕西最好的学府西安师范。
在那里,这个正直的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参加了西安学联组织的工作团,赴乡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1937年9月,经进步组织安排,他到中国共产党所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一个月后考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刚进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便来看望新生,点名到“符忠孝”时,其浓重的湖南口音让人听起来像是“符号”,同学马上纠正,而罗瑞卿却幽默地说:“小题大做,一个标点,一个符号,有什么不可以。
”符忠孝豁然有悟,索性取其谐音改名叫“符浩”。
在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有幸亲聆了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教导,思想进步很快,于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一团任政治处干事。
1944年春天,符浩调鲁北渤海军区,先后任股长、敌工科科长。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符浩身经百战,多次死里逃生,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致敬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

致敬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革命战争老兵徐振明用岁月诠释“老兵精神”,在位于通化的杨靖宇陵园守护了几十年。
下面整理致敬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大全,欢迎阅读。
时代楷模徐振明事迹1吉林省通化市95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徐振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火洗礼,多次荣立一等功。
转业回到地方后,他坚持为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守陵23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深秋时节,杨靖宇烈士陵园内层林尽染。
95岁高龄的徐振明虽然行动不便,但还是喜欢坐着轮椅到陵园看看。
1942年,徐振明参军入伍,战争年代他曾荣立过大功两次、小功多次。
1950年10月,在抗日战场荣立一等功的徐振明跟随38军奔赴朝鲜战场,他打过“飞虎山”抗击战,“松骨峰”阻击战等等,枪林弹雨间,保家卫国、不畏强暴的初心始终不改。
他的挚友张文臣回忆徐振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遇到的生死考验。
张文臣:到朝鲜以后第三次战役的时候,当时是穿的解放鞋,单衣,当时零下30多度了没有一个人说冷的,他说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不让敌人侵略是吧?1958年,徐振明以营职干部转业。
部队给出三个岗位选择,招待所所长、福利院院长和杨靖宇烈士陵园所长。
对于胸前挂着一块块勋章的徐振明,本可以选择过舒坦日子,但他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为杨靖宇将军守陵。
于是,听着将军事迹成长、从“娃娃八路”到“战斗英雄”的徐振明义无反顾来到陵园,成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
徐振明:靖宇是革命的先辈,为革命牺牲了,我们为他守陵。
不守好陵能对得起英灵么。
靖宇陵园建成时,整个山冈光秃秃一片。
徐振明带着陵园3位职工一起挥锄抡镐、植树种花。
几年后,陵园夏日繁花盛开,冬季满眼苍翠。
他的老同事韩佳本回忆,徐振明凡事亲力亲为。
韩佳本:门能不能关开?窗户会不会刮开?顶上的琉璃瓦能不能有刮下来的?这些事他就得考虑了,哪怕是半夜下雨,每一个接待室、陈列室和中堂他都得检查一遍。
1980年,徐振明离休了,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陵园。
一位抗战老兵的白求恩情怀

25文史月刊·2023年第12期2022年冬,刚过完百岁生日的抗战老兵张业胜,被病毒夺走了生命。
张业胜,出生于河北阜平,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是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生白求恩的学生,也是和白求恩一起工作过的战友。
获悉张业胜不幸病故的消息,在震惊与惋惜之中,他和蔼微笑,精神矍铄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他和我一起编辑《跨越七十年》一书,期间他送我一张他在白求恩学校毕业时的照片。
每每看到这张照片,他与白求恩的那些往事,就一股脑地涌了出来。
其中他与白求恩相识的故事和难以割舍的情感,真挚感人,令人思慕。
那是1938年,张业胜还是一个16岁的小八路,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卫生所任司药兼内科护士,他负责管理白求恩带来的医用器械、药品和国际社会援助的医疗物资,负责每天给伤病员打针和送药。
有一天,白求恩来到药房,验收由西安经晋南解放区运来的医药物资。
张业胜把一件件铁制的器械箱、木质的药箱全部打开,白求恩仔细地查看并询问情况,当看到箱子里有许多器械和药品的位置是空的,显然是在运输途中丢失了,白求恩生气地摇摇头。
看到白求恩无可奈何的表情,张业胜心里有点不知所措。
白求恩环顾了一下简单的药房,细心一位抗战老兵的白求恩情怀◇ 卢 东26文史月刊·2023年第12期地询问情况:“就这些东西吗?”张业胜回答:“是的,这是我们全部药品,负责保障司令部、政治部等十几个单位的医疗任务。
”白求恩看到药房里设备落后,药品匮乏,完全没有正规医院的样子,不由得皱起眉头。
白求恩思索片刻后,转身亲切地问张业胜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张业胜一下轻松了许多,脱口而出:“需要一个用来消毒的煤油炉和两支注射器。
”白求恩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援助物资里拿出煤油炉和注射器,放到张业胜手里。
由于语言沟通有一定困难,白求恩比划着和张业胜交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微笑着一面细心询问用途,一面耐心教他如何使用。
百岁抗战老兵王景芳访谈录

声 越 来 越 紧 ,弹 着 点 好 像 在 北 大 营
一
带 。这 时 ,东 北 讲 武 堂 1 1 期 军 校
九 一 八 事 变 撤 离 东 北
方 军 ( 以 下 简称 “ 方” ) :王 老
学 员 在 忙 乱 中集 合 , 由 值 星 官 指 挥 ( 高 级 干部 全 回公馆 住 了 ) 。 由 于 是 紧 急 集 合 ,我 们 只 着 随 身 的 衣 服 ,
吗? ”东 北 被 日本 人 占领 了 ,我 们 东
北 兵 的 心 像 刀 绞 一 样 痛 !我 们 东 北 “ 棒 打 狍 子 瓢 舀 鱼 、野 鸡 飞 到 饭 锅 里” ,那 真 是 拥 有 千 顷 良田 和无 边 森 林 的宝 地 。那 时东 北 才3 0 0 0 多 万 人
口 ,只 要 肯 下 力 气 ,秋 收 大 豆 、高
王 : 部 队 士 兵 们 对 此 早 就 牢 骚 满腹了 : “ 不 打 日本 人 ? 打 中 国 人! ”我 当 时 是 副 连 长 ,天 天 的 工 作 就是 给他们解释 。我也是一肚 子火 , 对 当兵 的说 : “ 让我解释什 么呢? 咱 们 不 是 一 起 从 东 北 跑 到 西 北 的
访 谈 录
百岁抗战老兵王景芳访谈录
王景芳 方 军
编者按
王 景 芳 ,1 9 0 9 年 出生 于
在 哪里?
辽 宁省 义 县 雹神 庙 。 1 9 2 5 年参 加 东
北 军 第三 方 面 军 ,1 9 3 0 年 入 东 北 讲
王景芳 ( 以 下 简称 “ 王” ) : 我
1 9 2 5 年 入 伍 ,九 一 八 事 变 时 , 我 在
方 :您 还 记 得 事 变发 生后 ,你 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岁抗战老兵先进材料
在我县村乡村有一位老人,叫。
如今101岁高龄的他,虽说很多事已忘记,但一提到当年浴血奋战“打鬼子”的峥嵘岁月,老人显得劲头十足。
老人,是一位曾经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抗战老兵。
1931年闹灾荒,16岁的外出乞讨,赶上国民党招兵,就报名参军。
1936年,他所在的部队划归国民党军第13军,驻扎内蒙古。
那时他已担任班长,参加了著名的百灵庙战役,这场战役共击毙、俘获日伪军4000多人。
“七七事变”后,13军转战北平,在“南口战役”中,和所在部队防守居庸关,同日军激战三天三夜,屹立不退。
不幸的是在日军的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下,中弹负伤。
这次战役后,23岁的升任国民党中央军13军89师上尉连长,1938年春天开赴台儿庄作战。
当时,带领的6连,任务是死守县城的一角。
那是一场拉锯战,打了5天4夜,几进几出,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全连只剩下了8个人,但官兵们没有退缩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彻底击退了日寇。
70多年过去了,和老人当年一起参战的老兵,大都离世了。
如今还健在的他,虽然已年过百岁,耳朵有点聋,但精神矍铄。
即便是坐在松软的沙发上,也是两腿并拢,双手搭膝,目视前方,身上总洋溢着军人那一往无前的精气神。
或许正是有着这些令人悲伤而难忘的抗战记忆,老人格外珍惜晚年的安稳日子,与儿子、儿媳过着自由自在的晚年生活。
采访中多次听到老人提起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足,他希望能有更多人
知道抗战的不易,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