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分析

4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分析
4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分析

物化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应机理

2. 基元反应

3. 反应级数

4. 反应分子数

5. 反应速率常数

6. 半衰期

二、简答题

1.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有何区别?

2. 简述零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 简述一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 简述二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 已知气相反应2HI=H 2+I 2之正、逆反应都是二级反应:

(1)问正、逆反应速率常数k 、k '与平衡常数K 的关系是什么?

(2)问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与正反应恒容反应热的关系是什么?

6. 阈能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与阿累尼乌斯经验活化能E a 在数值上的关系如何?

7. 对于连串反应A ?→?

1k B ?→?2k C ,若E 1E 1,A 2>A 1,画出各步反应和总反应的lnk —T

1图,并讨论主产物随温度的变化。

三、判断题

1. 某反应的速度常数 k =4.62×10-2分-1,又初始浓度为0.1mol.dm -3,该反应的半衰期为15分。

2. 单分子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双分子反应和三分子反应称为复合反应。

3. 简单反应都是简单级数反应;简单级数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简单反应。

4. 双分子反应一定是二级反应

5. 当温度一定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大。

6. 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速率相同。

7. 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8. 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9. 双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10. 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11. 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2.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13.一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14.若反应 A + B ═Y + Z 的速率方程为:r =kc A c B ,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是双分子反应。

15.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产物。

16.若反应(1)的活化能为E 1,反应(2)的活化能为E 2,且E 1 > E 2,则在同一温度下k 1一定小于k 2。

17. 若化学反应的Δr U m <0,则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零。

18.对平衡反应A ═Y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19.平行反应,k 1/k 2的比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0.复杂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步。

21.反应物分子的能量高于产物分子的能量,则此反应就不需要活化能。

22.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度都会增大,因此平衡常数也不随温度而改变。

23.碰撞理论成功处之一,是从微观上揭示了质量作用定律的本质。

24.确切地说:“温度升高,分子碰撞次数增大,反应速度也增大”。

25.过渡状态理论成功之处,只要知道活化络合物的结构,可以计算出速率常数k 。

26.选择一种催化剂,可以使ΔG > 0的反应得以进行。

27.多相催化一般都在界面上进行。

28.光化学反应的初级阶段A + hv ……P 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29.酸碱催化的特征是反应中有酸或碱存在。

30.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所有性质都不改变。

31.按照光化当量定律,在整个光化学反应过程中,一个光子只能活化一个分子,因此只能使一个分子发生反应。

四、选择题

1.下列复杂反应由所示的基元反应组成为: 1

22k k A B 3k B C D +??→

则下列速度表示式中何者正确( )。

(A) dC A /dt =-k 1 C A +2 k 2C B 2

(B) dC B /dt = k 1 C A -2 k 2C B 2-k 3C B C C

(C) dC C/dt = -k 3C B 3C C

2. 基元反应 A → P+ …… 其速度常数为k 1,活化能 E a1= 80kJ.mol -1

基元反应 B → P+ …… 其速度常数为k 2,活化能 E a2= 100kJ.mol -1

当两反应在25℃进行时,若频率因子 A 1= A 2,则( )。

(A) k 1= k 2 (B) k 1>k 2 (C) k 1<k 2

3. 某反应,反应物反应掉5/9所需的时间是它反应掉1/3所需时间的2倍,这个反应是( )。

(A) 一级 (B) 二级 (C) 零级

4.已知某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单位是mol·m -3·S -1 则该化学反应的级数为( )。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5.若反应物的浓度1/C 与时间t 呈线性关系则此反应为( )。

(A )零级反应 (B )一级反应 (C )二级反应

6.已知基元反应 A +B → P +······ 的活化能Ea =100kJ·mol -1,在定容条件下,在50℃时,起始浓

度C A ,0=C B ,0=a mol·dm -3时,测得其半衰期为t 1/2,在相同的起始浓度100℃时,半衰期为t 1/2ˊ则

( )。

A. t 1/2ˊ<t 1/2 ;

B. t 1/2ˊ= t 1/2 ;

C. t 1/2ˊ>t 1/2 。

7. 已知基元反应 A +B → P +······ 在定容条件下,在100℃时,起始浓度C A ,0=C B ,0=a mol·dm -3,

其半衰期为t 1/2,若起始浓度C A ,0=C B ,0=b mol·dm -3,其半衰期为t 1/2ˊ,当a >b 时( )。

A. t 1/2>t 1/2ˊ ;

B. t 1/2= t 1/2ˊ ;

C. t 1/2<t 1/2ˊ。

8. 反应2N 2O 5(g) → 2 N 2O 4(g)+O 2(g) 当N 2O 5消耗掉3/4所需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则此反应为( )。

A.0级

B.1级

C.2级

9. 若反应aA → P +······ , A 反应掉7/8的时间是反应掉1/2的7倍,则此反应为( )。

A.0级

B.2级

C.3级

10. 某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掉3/4所需时间之比为1/3,则此反应为( )。

A.0级

B.1级

C.2级

11. 反应 A +B → C +D 为二级反应,当C A ,0=C B ,0=0.02 mol·dm -3时,反应转化率达90%需

80.8min ,若C A ,0=C B ,0=0.01 mol·dm -3时,反应达同样转化率需时为( )。

A. 40.4min

B. 80.8min

C. 161.6min

12.二级反应的1/C ~t 作图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slope ,则此反应速率常数k 为( )。

A. k=slope

B. k=-slope

C. k=slope/C 0

13.零级反应的C ~t 作图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slope ,则此反应速率常数k 为( )。

A. k=slope

B. k=-slope

C. k=slope/C 0

14.某反应1/C ~t 作图为一直线,则该反应为( )。

A.0级

B.1级

C.2级

15.某反应C ~t 作图为一直线,则该反应为( )。

A.0级

B.1级

C.2级

16.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来说,在下列说法中的那一种是正确的( )。

A. ΔS 0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B. ΔH 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C. 活化能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D. 活化能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17.对于基元反应()。

A.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总是相同的

B.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总是不相同

C.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不一定总是相同或不相同

18.反应3O2→2O3,其速率方程-d[O2]/d t = k[O3]2[O2] 或d[O3]/d t = k'[O3]2[O2],那么k与k'的关系是()。

A.2k =3kˊ B. k =kˊC.3k =2kˊ D. 1/2k =1/3kˊ

19.关于反应速率v,表达不正确的是()。

(A) 与体系的大小无关而与浓度大小有关;(B) 与各物质浓度标度选择有关;

(C) 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D) 与反应方程式写法有关。

20.进行反应A + 2D→3G在298K及2dm3容器中进行,若某时刻反应进度随时间变化率为0.3 mol·s-1,则此时G的生成速率为(单位:mol-1·dm3·s-1) ()。

(A) 0.15 ;(B) 0.9 ;(C) 0.45 ;(D) 0.2 。

21.基元反应体系a A + d D→g G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A) -d[A]/d t = k A[A]a[D]d; (B) -d[D]/d t = k D[A]a[D]d;

(C) d[G]/d t = k G[G]g; (D) d[G]/d t = k G[A]a[D]d。

22.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0/k,该反应级数为()。

(A) 零级;(B) 一级;(C) 二级;(D) 三级。

23.某一基元反应,2A(g) + B(g)→E(g),将2mol的A与1mol的B放入1升容器中混合并反应,那么反应物消耗一半时的反应速率与反应起始速率间的比值是()。

(A) 1∶2 ;(B) 1∶4 ;(C) 1∶6 ;(D) 1∶8 。

24.关于反应级数,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基元反应的级数是正整数;(B)反应级数不会小于零;

(C)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级数;(D)反应级数都可以通过实验确定。

25.某反应,其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成反比,则反应完成87.5%的时间t1与反应完成50%的时间t2之间的关系是()。

(A) t1 = 2t2 ;(B) t1 = 4t2 ; (C) t1 = 7t2 ; (D) t1 = 5t2。

26.某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其转化率达到75%的时间是转化率达到50%的时间的两倍,反应转化率达到64%的时间是转化率达到x%的时间的两倍,则x为()。

(A) 32 ;(B) 36 ;(C) 40 ;(D) 60 。

27.有相同初始浓度的反应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经一级反应时,半衰期为t1/2 ;若经二级反应,其半衰期为t1/2',那么()。

(A) t1/2 = t1/2' ;(B) t1/2 > t1/2' ;(C) t1/2 < t1/2' ;(D) 两者大小无法确定。

28.某一气相反应在500℃下进行,起始压强为pθ时,半衰期为2秒;起始压强为0.1pθ时半衰期为20秒,其速率常数为()。

(A) 0.5 s-1 ; (B) 0.5 dm3·mol-1·s-1;(C) 31.69 dm3·mol-1·s-1; (D) 31.69 s-1。

29.某化合物与水相作用时,其起始浓度为1 mol·dm-3,1小时后为0.5 mol·dm-3,2小时后为0.25 mol·dm-3。则此反应级数为()。

(A) 0 ; (B) 1 ; (C) 2 ; (D) 3 。

30.某反应速率常数k = 2.31 × 10-2mol-1·dm3·s-1,反应起始浓度为1.0 mol·dm-3,则其反应半衰期为()

(A) 43.29 s ;(B) 15 s ;(C) 30 s ;(D) 21.65 s 。

31.某反应完成50%的时间是完成75%到完成87.5%所需时间的1/16,该反应是()。

(A) 二级反应;(B) 三级反应;(C) 0.5 级反应;(D) 0 级反应。

32.某反应速率常数k为1.74 × 10-2mol-1·dm3·min-1,反应物起始浓度为1mol·dm-3时的半衰期t1/2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为2 mol·dm-3时的半衰期t1/2' 的关系为()。

(A) 2t1/2 = t1/2';(B) t1/2 = 2t1/2';(C) t1/2 = t1/2';(D) t1/2 = 4t1/2' 。

33.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之半衰期与反应物最初浓度有何关系?

(A) 无关; (B) 成正比; (C) 成反比; (D) 平方成反比。

34.反应A + B → C + D的速率方程为r = k[A][B] ,则反应()。

(A) 是二分子反应;(B) 是二级反应但不一定是二分子反应;

(C) 不是二分子反应; (D) 是对A、B 各为一级的二分子反应。

35.基元反应A + B →2D ,A 与B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a 和2a ,D 为0,则体系各物质浓度(c )随时间变化示意曲线为( )。

36.下述等温等容下的基元反应符合下图的是( )。

(A) 2A →B + D ; (B) A →B + D ;

(C) 2A + B →2D ;(D) A + B →2D 。

37.对于可逆一级反应1

1k k A B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衡时c A = c B ; (B) 平衡时k 1 = k -1 ;

(C) 总反应速率为正、逆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D) 加入正催化剂可使k 1 > k -1 。

38.某温度时,平行反应 的k 1和k 2分别为0.008和0.002 min -1,那么100min 后A 的转化率为( )。

(A) 100% ; (B) 81.9% ; (C) 44.9% ; (D) 63.2% 。

39.下图绘出物质[G]、[F]、[E]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所对应的连串反应是( )。

(A) G →F →E ; (B) E →F →G ; (C) G →E →F ; (D) F →G →E 。

40.乙酸高温分解时,实验测得CH 3COOH(A)、CO(B)、CH=CO(C) 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由此可以断定该反应是( )。

(A) 基元反应 ; (B) 对峙反应 ;

(C) 平行反应 ; (D) 连串反应 。

41.在恒容的封闭体系中进行对峙反应:M N ,M 与N 的初始浓度分别为c M,0 = a ,c N,0 = 0,

反应终了时,认为(1) c M 能降低到零;(2) c M 不可能降低到零;(3) c N 可等于c M0;(4) c N 只能小于c M0。正确的是( )。

(A) (1)(3) ; (B) (2)(4) ; (C) (1)(4) ; (D) (3)(4) 。

42.对自由基反应A + BC →AB + C ,已知摩尔等压反应热为 -90kJ·mol -1,B -C 的键能是210 kJ·mol -1,那么逆向反应的活化能为( )。

(A) 10.5 kJ·mol -1 ;(B) 100.5 kJ·mol -1 ;(C) 153kJ·mol -1 ; (D) 300 kJ·mol -1 。

43.一级平行反应

,速率常数k 与温度T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

(A) E 1 < E 2,A 1 < A 2 ; (B) E 1 < E 2,A 1 > A 2 ;

(C) E 1 > E 2,A 1 < A 2 ; (D) E 1 > E 2,A 1 > A 2 。

44.如果某一反应的ΔH m 为 -100 kJ·mol -1,则该反应的活化能E a 是( )。

(A) E a ≥ -100 kJ·mol -1 ; (B) E a ≤ -100 kJ·mol -1 ; (C) E a = - 100 kJ·mol -1 ; (D) 无法确定 。

45.某反应的活化能是33 kJ·mol -1,当T = 300 K 时,温度增加1K ,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百分数约为( )。

(A) 4.5% ; (B) 9.4% ; (C) 11% ; (D) 50% 。

46.一个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是逆反应活化能的2倍,反应时吸热 120 kJ·mol -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是( )(kJ·mol -1)。

(A) 120 ; (B) 240 ; (C) 360 ; (D) 60 。

47.平行反应,巳知E 1 > E 2,设两反应的指前因子相等。当温度不断升高时,最后则有( )。

(A) c B > c D ; (B) c B < c D ; (C) c B = c D ; (D) |c B - c D | 最大 。

48.复杂反应表观速率常数k 与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间的关系为k = k 2(k 1/2k 4)1/2,则表观活化能与各基元活化能E i 间的关系为( )。

(A) E a = E 2 + ?(E 1 - 2E 4) ;

(B) E a = E 2 + ?(E 1 - E 4) ;

(C) E a = E 2 + (E 1 - E 4)1/2 ;

(D) E a = E 2 × ?(E 1/2E 4) 。

49.微观可逆性原则不适用的反应是( )。

(A) H 2 + I 2 = 2HI ; (B) Cl· + Cl· = Cl 2 ;

(C) 蔗糖 + H 2O = C 6H 12O 6(果糖) + C 6H 12O 6(葡萄糖) ;

(D) CH 3COOC 2H 5 + OH -=CH 3COO - + C 2H 5OH 。

50.双分子气相反应A + B = D ,其阈能为40 kJ·mol -1,有效碰撞分数是6 × 10-4,该反应进行的温度是( )。

(A) 649K ; (B) 921K ; (C) 268K ; (D) 1202K 。

51.关于阈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阈能的概念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 阈能值与温度有关 ;

(C) 阈能是宏观量,实验值; (D) 阈能是活化分子相对平动能的平均值 。

52.在碰撞理论中,碰撞直径d ,碰撞参数b 与反射角θ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0 < b < d ,分子发生碰撞; (B) 0 < θ < π,分子发生碰撞 ;

(C) 若b = 0,则θ = 0 ; (D) 若b = 0,则θ = π 。

53.由气体碰撞理论可知,分子碰撞次数( )。

(A) 与温度无关 ; (B) 与温度成正比 ;

(C) 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 (D) 与绝对温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

54.有关碰撞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能说明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 证明活化能与温度有关;

(C) 可从理论上计算速率常数与活化能; (D) 解决分子碰撞频率的计算问题。

55.有关绝对反应速率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分子组实际经历途径中每个状态的能量都是最低 ;

(B) 势能垒是活化络合物分子在马鞍点的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

(C) 活化络合物在马鞍点的能量最高 ;

(D) 反应分子组越过马鞍点后可能返回始态 。

56.林德曼单分子反应机理如下:

C B A A A A A k k k +?→?+??+**

-211

压力增加时( )。

(A) k 1[A]2增加占优势 ; (B) k -1[A *][A]增加占优势 ;

(C) k 2[A *]增加占优势 ; (D) k 1[A]2和k 2[A *]的增加同时占优势 。

57.下列哪个光化学反应中,光的量子产率Φ最大的是( )。

(A) 2HI →H 2 + I 2 ; (B) 3O 2→2O 3 ;

(C) H 2 + Cl 2→2HCl ; (D) H 2S →H 2 + S(g) 。

58.溶剂对溶液中反应速率的影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介电常数较大的溶剂有利于离子间的化合反应 ;

(B) 生成物的极性比反应物大,在极性溶剂中反应速率较大 ;

(C) 溶剂与反应物生成稳定的溶剂化物会增加反应速率 ;

(D) 非极性溶剂对所有溶液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

59.根据光化当量定律( )。

(A) 在整个光化过程中,一个光子只能活化一个原子或分子 ;

(B)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个光子活化1mol 原子或分子 ;

(C)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个光子活化一个原子或分子 ;

(D) 在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中,一爱因斯坦能量的光子活化一个原子或分子 。

60.一个化学体系吸收了光子之后,将引起下列哪种过程( )。

(A) 引起化学反应 ; (B) 产生荧光 ;

(C) 发生无辐射跃迁 ; (D) 过程不能确定 。

61.用一束波长为300~500 nm 的光照射反应体系,有40%的光被吸收,其量子效率( )。

(A) Φ = 0.4 ; (B) Φ > 0.4 ; (C) Φ < 0.4 ; (D) 不能确定 。

62.光合作用反应6CO 2 + 6H 2O =C 6H 12O 6 + 6O 2,每生成一个C 6H 12O 6,需要吸收多少个光子( )。

(A) 6 ; (B) 12 ; (C) 24 ; (D) 48 。

63.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中,最精确的是( )。

(A) k = A ·exp(-E a /RT ) ; (B) ln k = -E a /RT + B ;

(C) ln k = ln A + m ln T - E a /RT ; (D) (k t + 10n )/k t = r n 。

64.光化反应与黑暗反应(热反应)的相同之处在于( )。

(A) 都需要活化能 ; (B) 温度系数都很小 ;

(C) 反应均向着Δr G m (T ,p ,W’ = 0 ) 减少的方向进行; (D) 化学平衡常数与光强度无关 。

65.有关催化剂的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催化剂参与反应过程,改变反应途径 ;(B) 催化反应频率因子比非催化反应大得多 ;

(C) 催化剂提高单位时间内原料转化率 ; (D) 催化剂对少量杂质敏感 。

66.破坏臭氧的反应机理为:NO + O →NO 2 + O 2,NO 2 + O →NO + O 2,其中NO 是( )。

(A) 总反应的反应物 ; (B) 中间产物 ; (C) 催化剂 ; (D) 自由能 。

67.酶催化的主要缺点是( )。

(A) 选择性不高 ; (B) 极易受酶杂质影响;

(C) 催化活性低 ; (D) 对温度反应迟钝。

68.在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在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吸附一般是什么形式( )。

(A) 形成表面化合物 ; (B) 化学吸附 ;

(C) 液化 ; (D) 物理吸附。

69.为了测定一个吸附剂的比表面,要求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最好的情况是什么?( )。

(A) 只有物理吸附 ; (B) 只有化学吸附;

(C) 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 ; (D) 没有吸附。

五、填空题

1. 反应 A + 2B → P 的反应机理如下: C k k B A 1

1-+, C + B ?→?2k P 其中 A ,B 为反应物,P 为产物,C 为高活性中间物,则: d c p /d t = ,在 ______________ 条件下,总反

应表现为二级。

2. 综合反应C B k k A k ?→?-21

1,稳态近似处理的条件是 。 稳态浓度 c B = 。

3. 某反应速率常数k = 1×10-5 mol·dm -3·s -1,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为 0.1 mol·dm -3, 该反应进行完全所需时间为 ________ 。

4. 反应分子数只能是____________,一般不会大于_______________。

5. 反应D B B k 32?→?

,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d c B /dt = k B c B 3/2,也可表示为d c D /dt = k D c B 3/2,则-d c B /dt 与d c D /dt 之间的关系为 ;速率常数k B 和k D 的比为 。

6. 反应B A A k

?→?2为基元反应,k A 是与A 的消耗速率对应的速率常数。若用B 的生成速率及k B 表示

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则其速率方程为 。

7. 已知某反应的反应物无论起始浓度c A,0为多少,反应掉c A,0的2/3时所需的时间均相同,所以该反应为 级反应。

8. 某基元反应B →C+D ,测得反应的半衰期t 1/2=10h 。经30h 后,所余下的反应物浓度c B 与反应起始浓度c B,0之比为 。(填入具体数值)

9. 已知反应(1)和(2)具有相同的指前因子,测得在相同温度下升高20K 时,反应(1)和(2)的反应速率分别提高2倍和3倍,说明反应(1)的活化能E a,1 反应(2)的活化能E a,2,而且在同一温度下,反应(1)的k 1 反应(2)的k 2。(填>、<或=) 10. D B ?→?)1(2和C A ?→?)2(2两反应均为二级反应,而且k=Aexp(–E a /RT)公式中的指前因子A 相

同。已知在100℃下,反应(1)的k 1=0.10 dm 3.mol -1.s -1,而两反应的活化能之差E a,1–E a,2 = 15000 J.mol -1,那么反应(2)在该温度下的速率常数k 2= 。(填入具体数值)

11. 某复合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k 与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间的关系为2/34

12)2(2k k k k =,则其表观活化能E a 与各基元反应活化能E a,1,E a,2及E a,4之间的关系为 。

12. 两反应均为一级的平行反应,B 为所需产物,而C 为副产物。已知两反应的指前因子A 1=A 2,E a,1=100 kJ.mol -1 ,E a,2=70 kJ.mol -1。今欲想加快反应(1)的反应速率(相对于反应(2)),应采取 反应温度的措施,计算在500K 时c B / c C = 。

13.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 →B+C 的反应物A 反应掉其起始浓度c A,0的87.5%时,需时3min 。在同一温

度下,上述反应的反应物A 的起始浓度改为'0,A c ,且0,'0,2

1A A c c =,当反应掉'0,A c 的一半时,需时1min ,则此反应级数为 。

14. 反应A(g)+3B(g)→2C(g),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按计量比混合而且无产物C 存在(即p c,0=0),若将以B 的压力变化来表示的消耗速率-d p B /d t 换成以总压p 表示-d p /d t 时,则(-d p /d t )/(-d p B /d t )= 。

15. 在温度T 下,气相基元反应A(g)→B(g)+C(g)的以压力(Pa)表示的速率常数p k =20s -1,若将k 改为以浓度(mol.dm -3)表示(即k c )时,则c k = 。(填入具体数值与单位)

16. 某复合反应由以下的基元反应组成:

试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上述反应的B 物质的净速率t c B d d 与各物质浓度的关系,即t

c B

d d = 。 17. 一级对行反应,已知

0.8/3000)/lg(11+-=-K

T s k

0.83000lg -=T K K c 则此反应在500K 时的1-k = (填入具体数值)。 18. 某对行反应A+B

C+D ,当加入催化剂后其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分别从1k ,

1-k 变为'1k 与'1-k ,测得1'13k k =,那么'1-k = 1-k 。 19. 某反应其速率常数1312..1031.2---?=mol dm s k ,又初始浓度为1.0mol.dm -3,则其反应的半衰

期为 。

20. 某反应,反应物反应掉了5/9所需的时间是它反应掉1/3所需时间的2倍,这个反应是 级反应。

21. 某金属氧化符合下列抛物线方程b at y +=2,式中y 为时间t 时氧化膜的厚度, 此氧化反应为 级反应。

22. 已测得某一气体反应在400K 时的反应速率方成为2366d d A A p t p =-

(kPa/h ),则该反应速率常数的单位是 ;若反应方程以下式表示2d d A c A c k t c =-

(mol.dm 3.h -1)。则反应速率常数k c 的数值为 。

23. 反应A+B→C 的动力学方程式为C

B A A A c c c k t c =-d d ,则该反应的总级数是 级,若浓度以mol.dm-3为单位,时间以s 为单位,则速率常数k A 的单位是 。

24. 已知气相反应A 3→3A 的半衰期与初始浓度无关,在温度T 时,将A 3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其初始压力p 0,当反应进行了t 后,系统总压力变成p ,则速率常数k = 。

25. 某简单反应2A+B→产物,其反应的级数为 ;若c B >>c A ,则反应的级数为 ;若c A 保持恒定,则B 的级数为 。

26. 某复合反应由以下的基元反应组成,则

t

c A

d d = ; t c B d d = 。 27. 链反应的一般步骤是:① ;② ;③ 。

六、证明题

1. 某气相反应:2A 3→3A 2其反应机理如下:

当3221A A A A c c k c c k >>-时,试利用平衡态法推证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为:

2

3221121

d 2d A A A c k k c c t

k --= 2. 气相复合反应A+C →D 的机理为:

设达稳态时,t c B d d =0,证明该反应在高压下是一级反应,在低压下是二级反应。 3. 已知反应

的反应机理为: 其中N 2O*为激发分子,试用稳态法证明N 2O 分解的速率表示式为:

O N O

N O

N c k c k t c 222'211d d +=-且3

2'2k k k = 4. 对于两平行反应:

若总反应的活化能为E ,试证明: 212211k k E k E k E ++=

5. 在水溶液中,Br -催化的苯胺与亚硝酸反应式为 H + + HNO 2+ C 6H 5NH 2?→?-Br C 6H 5N 2+ + 2 H 2O

实验测得其速率公式为r = k[H +][HNO 2][Br -],有人提出其反应机理如下:

(1)H + + HNO 211k k -H 2NO 2+ (快速平衡)

(2)H 2NO 2+ + Br -?→?

2

k NOBr + H 2O (慢反应,速率控制步骤) (3)NOBr + C 6H 5NH 2?→?3k C 6H 5N 2+ + H 20 + Br - (快速反应)

请分别用平衡浓度法和稳态法导出该反应的速率公式,并说明什么条件下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相同。

6. N 2O 5分解历程如下: (1)

N 2O 511k k -NO 2 + NO 3 (快速平衡) (2)

NO 2 + NO 3?→?2k NO + O 2 + NO 2 (慢反应,速率控制步骤) (3) NO + NO 3?→?

3k 2 NO 2 (快速反应) 分别用平衡浓度法和稳态法导出v=

dt O d ][2的表示式,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两种处理方法结果相同。 7. 反应CO + Cl 2 → COCl 2,其机理为:

① Cl 2 = 2Cl?(快)

② M + Cl? + CO = COCl + M (快)

③ COCl + Cl 2 → COC l 2 + Cl?(慢)

试推证其速率公式为d[COCl 2]/dt=k[Cl 2]3/2[CO]

8. 光气热分解的总反应为COCl 2=CO+Cl 2,该反应的历程为:

①Cl 211k k -2Cl ②Cl+COCl 22k ??→CO+Cl 3 ③Cl 333k k -Cl 2+Cl

其中反应②为决速步,①、③是快速对峙反应,试证明反应的速率方程为:

d[CO]/dt=k[COCl 2][Cl 2]

21

9. 有反应C 2H 6+H 2=2CH 4,其反应历程可能是:

①C 2H 6=2CH 3 K

②CH 3+H 2→ CH 4+H k 2

③H+ C 2H 6→ CH 4+ CH

3 k 3 设反应①为快速对峙反应,对②③可作稳态近似处理,试证明: d[CH 4]/dt=2k 2K 21

[C 2H 6]21[H 2]

七、计算题

1. 阿司匹林的水解为一级反应,373K 时的速率常数为7.92d -1,求290K 时水解30%所需的时间。假定在290~373K 间反应的活化能为56.5 kJ.mol -1。

2. 分解反应A(g)→2B(g)为一级反应。553K 时,在一容器中加入A ,反应751s 后系统压力为2.710kPa ;经长时间反应全部完成后系统压力为4.008kPa 。升高温度到578K ,改变A 的用量重复上述实验,经320s 系统压力为2.838kPa ;反应完成后系统压力为

3.554kPa 。求反应活化能。

3. 环氧乙烷的热分解是一级反应,活化能为218.0 kJ.mol -1,在378.5℃时的半衰期为363min ,试估计在450℃时分解75%的环氧乙烷所需的时间。

4. 溴乙烷分解反应是一级反应,该反应的活化能为229.3 kJ.mol -1,已知该反应在650K 的半衰期为54min ,若要使反应在10min 内完成90%,问温度控制在多少?

5. 气相反应CO(g)+Cl 2(g)→COCl 2(g)是一个二级反应,当CO(g)和Cl 2(g)的初始压力均为10kPa 时,在25℃时反应的半衰期为1h ,在35℃时反应的半衰期为0.5h 。

(1)计算25℃和35℃时的反应速率常数;

(2)计算该反应的阿累尼乌斯活化能E a 。

6. 某一级反应在600K 时的半衰期为350min ,反应的活化能为200kJ?mol -1,试求700K 反应物反应掉75% 所需的时间。

7. 对峙反应21

k k A B ,A 的起始浓度为1mol?dm -3,已知k 1和k 2分别为0.006min -1和0.002 min -1。求

(1)反应的平衡常数K c 。(2)B 的平衡浓度。(3)当A 有40% 变成B 时所需的时间。

8. 某反应在300K 时,速率常数k=4.5×10-2s -1,活化能为60kJ·mol -1。试求(1)反应的1/3衰期;(2)300K 时的指前因子;(3)50s 时反应物消耗的百分数。

9. 均相反应A + B → C 在600K 时的速率常数k=3.5×10-3s -1。试求(1)反应的半衰期;(2)初始浓

度C A ,0=C B ,0=0.05mol·dm -3时,经过30s 后反应物的转化率;(3)温度升高到700K 时,k 增加了3

倍,求反应的活化能。

10. 乙烯转化反应C 2H 4 → C 2H 2+H 2为一级反应。在1073K 时,要使50%的乙烯分解,需要10小时,已知该反应的活化能E=250.6kJ·mol -1。要求在1.136×103小时内同样有50 %乙烯转化,反应温度应控制在多少?

11. 某一级反应M→D 的速率常数k 与温度关系为:

lg k = -4124/T +13.35 (时间单位为s)

① 求40℃时速率常数k 和半衰期t 1/2;②求该反应的活化能E a 和指前因子。

12. 溴乙烷的分解为一级反应,已知该反应的活化能E a =229.3kJ?mol -1,650K 时的速率常数k=2.14×10-4s -1。求(1)该反应的半衰期。(2)指前因子。(3)10min 后溴乙烷剩余百分之几?(4)欲使溴乙烷在10min 内转化90%,温度应控制在多高?\

13. 反应在某温度下k 1=0.004min -1,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B 0.4 mol ,C 0.2mol 。(1)求k 2的值。(2)如果起始时A 为1mol ,反应30分钟时A 还剩下多少?\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一.填空题 1.反应2A →B 为基元反应, k A是与A的消耗速率相对应的速率常数。若用B的生成速率及k A表示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则其速率方程()。 2.已知某反应的反应物无论其起始浓度c A0为多少,反应掉c A0的2/3时所需的时间均相同,所以该反应为()级反应。 3.已知反应(1)和(2)具有相同的指前因子,测得在相同温度下升高20K时,反应(1)和(2)的反应速率分别提高2倍和3倍,说明反应(1)的活化能E a1()反应(2)的活化能E a2,而且同一温度下,反应(1)的k1()反应(2)的k2. 4.某复合反应由以下的基元反应组成: 2B D C B物质的净速率dc B/dt与各物质浓度的关系,即dc B/dt=();及A物质的净速率-dc A/dt与各物质浓度的关系,即-dc A/dt=()。 5.半衰期为10天的某放射性元素净重8g,40天后其净重为()g。 6.某基元反应mA → P,c A的单位是mol·dm-3,时间的单位是s,则速率常数k的单位是()。 二.单项选择题 1.反应A→B,若开始时c B,0=0,A的起始浓度为c A,0,当反应物A完全转化为B时,需时为t,而反应掉A的起始浓度c A,0之一半时,所需时间为t1/2,测得t/ t1/2=2,则此反应的级数为()。 (A)零级(B)一级(C)3/2级(D)二级 2.反应2A→3B,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dc A/dt=k A c A2c B-1或dc B/dt=k B c A2c B-1 则两者的速率常数之比,即k A/k B=()。 (A)2 (B)2/3 (C)3/2 (D)3 3.反应A+B →C+D其活化能E a= 30 kJ·mol-1。在500K下,升高温度1K时,得k(501K)/ k(500K);若同一反应在1000K下,升高温度1K时,也得k(1001K)/ k(1000K),那么k(501K)/ k(500K)()k(1001K)/ k(1000K)。 (A)小于(B)等于(C)大于(D)无法确定 4.对于反应A→B,如果起始浓度减少一半,半衰期缩短一半,则该反应级数为:() (A)零级(B)一级 (C)二级(D)三级 5. 某反应的活化能Ea为80kJ.mol-1,则该反应温度由20℃增加到30℃时,其反应速率常数约为原来的: ( ) (A)二倍(B)三倍 (C)四倍(D)五倍

上海交大无机与分析化学第十一章试题

无机与分析化学第十一章 一、选择题 1EDTA滴定三价铝离子时候,pH值一般控制在4到7范围内。则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pH小于四的时候,铝离子水解影响反应进度 B,pH大于七的时候,EDTA酸效应降低反应进行程度 C,pH小于四的时候,EDTA酸效应降低反应进行程度 D,pH大于七的时候,铝离子的氨配位效应降低了反应进行程度 2在EDTA配位滴定中,下列有关EDTA酸效应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酸效应系数越大,配合物稳定性越高B,酸效应系数越小,配合物越稳定C,反应的PH值越大,EDTA酸效应系数越大D,选择配位滴定的指示剂与酸效应无关度 3用0.0100摩尔每升EDTA溶液滴定某金属离子的常量分析中,应当控制EDTA溶液的滴定体积为()(单位:毫升) A,大于等于10 B,大于等于50 C,大于等于40 D,在20和30之间E,在10和20之间 4在直接EDTA配位滴定法中,其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A,金属指示剂与被测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B,游离金属指示剂的颜色C,EDTA与被测金属离子所形成配合物的颜色D,A,B的混合色 5在EDTA配位滴定中,铬黑T指示剂常常用于() A,测定钙镁总量B,测定铁铝总量C,测定镍总量D,氢氧化钠滴定氯化氢 6在EDTA配位滴定中,下列有关PAN指示剂的陈述哪些是错误的() A,用于配制PAN得溶剂是乙醇 B,PAN适用的范围很宽,大约为2-12 C,PAN指示剂最适用于EDTA滴定钙镁总量 D,PAN指示剂最适用于用铜离子溶液或锌离子溶液滴定EDTA 7测定平板玻璃中微量铁的时候,最适宜的指示剂是() A,磺基水杨酸B,PAN C,钙指示剂D,铬黑T E,K-B指示剂 8用苦杏仁酸置换铜盐溶液返滴定法测定水泥生料中二氧化钛,最适宜的指示剂是()A,磺基水杨酸B,PAN C,钙指示剂D,铬黑T E,K-B指示剂 9用钙标准溶液标定EDTA溶液浓度,最适宜的指示剂是() A,磺基水杨酸B,PAN C,钙指示剂D,铬黑T 10测定钡离子的时候,加入过量EDTA溶液的时候,用镁标准溶液反滴定,最适宜的指示剂是() A,磺基水杨酸B,PAN C,钙指示剂D,铬黑T 11测定三价铝离子的时候,加入过量EDTA溶液后,用二价铜离子标准溶液返滴定,最适宜的指示剂是() A,磺基水杨酸B,PAN C,钙指示剂D,铬黑T E,K-B指示剂 12测定水的总硬度时,最适宜的指示剂是() A,磺基水杨酸B,PAN C,钙指示剂D,铬黑T 13 某溶液中主要含有钙,镁离子,但也含有少量铁,铝离子。现在在pH为10的时候,加入三乙醇胺后用EDTA滴定至铬黑T终点,则该滴定中测得的是()

物理化学 第11章 化学动力学

思考题: 1. 已知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臭氧的分解反应: 2332O O →,其速率方程为: 122333)]([)]()[() (-=- O c O c O k dt O dc ①该反应的总级数n=? 解释臭氧的分解速率与氧的浓度的关系。 ②若以 dt O dc ) (2表示反应速率,)(2O k 表示相应的反应速率系数,写出该反应的速率方程。 ③指出dt O dc )(3- 与dt O dc ) (2之间的关系,以及)(3O k 和)(2O k 的关系。 ④该反应是否为基元反应?为什么? 2. 阿伦尼乌斯方程RT E a e k k -=0中RT E a e -一项的含义是什么?1>-RT E a e ,1<-RT E a e , 1=-RT E a e ,那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出现的?那种情况是最可能出现的? 3. 总级数为零的反应可能是基元反应么?解释原因。 答: 不可能,因为基元反应的总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由于反应分子数一定大于零,故总级数也一定大于零,不可能为零。 选择题: 1. 关于下列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 2NH 3 = N 2 + 3H 3 ② Pb(C 2H 5)4 = Pb + 4C 2H 5· ③ 2H + 2O = H 2O 2 ④ 2N 2O 5 = 4NO 2 + O 2 ⑤ 2HBr = H 2 + Br 2 A .都是基元反应 B .⑤是基元反应 C. ①②④是基元反应 D. 都不是基元反应 2. 反应2O 3 = 3O 2的速率方程为12 2 33-??=- O O O c c k dt dc 或 1 223 2-??'=O O O c c k dt dc ,则k 与k ’的关系为(?) A . k = k ’ B . 3k = 2k ’ C. 2k = 3k ’ D. -k/2 = k ’ /3 3. 某反应速率常数的量纲为(浓度)-1·(时间)-1,该反应为(B ) A .一级反应 B .二级反应 C. 三级反应 D. 零级反应 4. 某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099 min -1,反应物初始浓度为0.2 mol ·L -1,则反应的半衰期为 (A ) A .7 min B .1.01 min C. 4.04 min D. 50.5 min 5. 某反应的反应物消耗掉3/4的时间是其半衰期的2倍,则该反应的级数为(A )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零级 6. 基元反应的级数(?) A .总是小于反应分子数 B .总是大于反应分子数 C. 总是等于反应分子数 D. 有可能与反应分子数不一致 7. 已知某反应历程 A + M = A* + M ; A* = B + C ,则该反应是(? ) A .二级反应 B .双分子反应 C. 基元反应 D. 复杂反应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课后习题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 A. 蔗糖(C12H22O11)溶液 B. 葡萄糖(C6H12O6)溶液 C. 丙三醇(C 3H8O3)溶液 D. 尿素((NH2)2 CO)溶液 解:选D。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 A. NaCl溶液 B. C12H22O11溶液 C. HAc溶液 D. H2SO4溶液 解:选D。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 A. 胶团 B. 电位离子 C. 反离子 D. 胶粒 解:选D。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 A. 胶体的布朗运动 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 C. 胶团有溶剂化膜 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 解:选D。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5.有浓度同为0.01 mol·L-1的电解质①NaNO3②Na2SO4③Na3PO4④MgCl2,它们对Fe(OH)3溶胶的聚沉能力大小顺序为()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解:选D。根据哈迪-叔尔采规则: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反电荷

4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分析

物化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应机理 2. 基元反应 3. 反应级数 4. 反应分子数 5. 反应速率常数 6. 半衰期 二、简答题 1.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有何区别? 2. 简述零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 简述一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 简述二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 已知气相反应2HI=H 2+I 2之正、逆反应都是二级反应: (1)问正、逆反应速率常数k 、k '与平衡常数K 的关系是什么? (2)问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与正反应恒容反应热的关系是什么? 6. 阈能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与阿累尼乌斯经验活化能E a 在数值上的关系如何? 7. 对于连串反应A ?→? 1k B ?→?2k C ,若E 1E 1,A 2>A 1,画出各步反应和总反应的lnk —T 1图,并讨论主产物随温度的变化。 三、判断题 1. 某反应的速度常数 k =4.62×10-2分-1,又初始浓度为0.1mol.dm -3,该反应的半衰期为15分。 2. 单分子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双分子反应和三分子反应称为复合反应。 3. 简单反应都是简单级数反应;简单级数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简单反应。 4. 双分子反应一定是二级反应 5. 当温度一定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大。 6. 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速率相同。 7. 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8. 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9. 双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10. 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11. 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2.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13.一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14.若反应 A + B ═Y + Z 的速率方程为:r =kc A c B ,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是双分子反应。 15.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产物。 16.若反应(1)的活化能为E 1,反应(2)的活化能为E 2,且E 1 > E 2,则在同一温度下k 1一定小于k 2。 17. 若化学反应的Δr U m <0,则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零。 18.对平衡反应A ═Y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19.平行反应,k 1/k 2的比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0.复杂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步。 21.反应物分子的能量高于产物分子的能量,则此反应就不需要活化能。 22.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度都会增大,因此平衡常数也不随温度而改变。 23.碰撞理论成功处之一,是从微观上揭示了质量作用定律的本质。 24.确切地说:“温度升高,分子碰撞次数增大,反应速度也增大”。 25.过渡状态理论成功之处,只要知道活化络合物的结构,可以计算出速率常数k 。 26.选择一种催化剂,可以使ΔG > 0的反应得以进行。

分析化学第六版第十一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及答案

第十一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一、选择题 1.用PbS作共沉淀载体,可从海水中富集金。现配制了每升含0.2μg Au3+的溶液10 L, 加入足量的Pb2+,在一定条件下,通入H2S,经处理测得1.7μg Au。此方法的回收率为( ) A、80% B、85% C、90% D、95% 2.含有Ca2+、Zn2+、Fe3+混合离了的酸性溶液,若以Fe(OH)3形式分离Fe3+,应选用的试剂是( ) A.浓NH3水B.稀NH3水C.NH3-NH4Cl D.NaOH 3.用NH3-NH4Cl沉淀Fe3+,使它与Mg2+分离,为分离完全,应使( ) A.NH4Cl浓度小一些,NH3浓度大一些B.NH4Cl浓度大一些,NH3浓度小一些 C.NH4Cl、NH3浓度均大一些D.NH4Cl 、NH3浓度均小一些 4.为使Fe3+、Al3+、与Ca2+、Mg2+分离,应选用( ) A.NaOH B.NH3-NH4Cl C.Na2O2D.(NH4)2CO3 5.下列各组混合溶液中,能用过量NaOH溶液分离的是( ) A.Pb2+-Al3+ B.Pb2+-Co2+ C.Pb2+-Zn2+ D.Pb2+-Cr3+ 6.下列各组混合溶液,能用pH≈9的氨性缓冲溶液分离的是( ) A.Ag+-Co2+ B.Fe2+-Mg2+ C.Ag+-Mg2+ D.Cd2+-Cr3+ 7.含量为10.00mg的Fe3+试液,在浓HCl中用等体积的乙醚萃取,已知Fe3+-乙醚萃取体系的分配比为99,当用等体积的乙醚2次萃取后,残留于水中的Fe3+的量(mg)为( ) A.1.0 B.0.10 C.0.010 D.0.0010 8.属于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是( ) A.RNH3OH B.RCOOH C.RNH2CH3OH D.RN(CH3)3OH 9.下列树脂属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是( ) A.RNH3OH B.ROH C.RSO3H D.RCOOH 10.下列各类树脂中,最易与H+起交换作用的是( ) A.R=NH2+Cl-B.RONa C.RSO3Na D.RCOONa 11.萃取的本质可表述为 A.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过程B.金属离子形成离子缔合物的过程 C.络合物进入有机相的过程D.将物质由亲水性变成疏水性的过程 12.水溶液中的Ni2+之所以能被丁二酮肟-CHCl3萃取,是因为在萃取过程中发生了下列何种变化A.Ni2+形成了离子缔合物B.溶液酸度降低了C.Ni2+形成的产物的质量增大了 D.Ni2+形成的产物中引入了疏水基团 13.在pH=2.0,EDTA存在下,用双硫腙-CHCl3萃取Ag+。今有含Ag+溶液100ml,每次用20ml 萃取剂萃取2次,已知萃取率为89%,其分配比为 A.100 B.80 C.10 D.50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一、简答题 1.反应Pb(C 2H 5)4=Pb+4C 2H 5是否可能为基元反应?为什么? 2.某反应物消耗掉50%和75%时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 1/2和 t 1/4,若反应对该反应物分别是一级、二级和三级,则t 1/2: t 1/4的比值分别是多少? 3.请总结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各有哪些特征?平行反应、对峙反应和连续反应又有哪些特征? 4.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时通常有哪几种近似方法?各有什么适用条件? 5.某一反应进行完全所需时间时有限的,且等于k c 0(C 0为反应物起始浓度),则该反应是几级反应? 6. 质量作用定律对于总反应式为什么不一定正确? 7.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下列基元反应速率表达式: (1)A+B→2P (2)2A+B→2P (3)A+2B→P+2s (4)2Cl 2+M→Cl 2+M 8.典型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如何? 9.什么是链反应?有哪几种? 10.如何解释支链反应引起爆炸的高界限和低界限? 11.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二、证明题 1、某环氧烷受热分解,反应机理如下: 稳定产物?→??+?+??→??++??→??? +??→?432134 33k k k k CH R CH R CH RH CO CH R H R RH

证明反应速率方程为()()RH kc dt CH dc =4 2、证明对理想气体系统的n 级简单反应,其速率常数()n c p RT k k -=1。 三、计算题 1、反应2222SO Cl SO +Cl →为一级气相反应,320℃时512.210s k --=?。问在320℃ 加热90min ,22SO Cl 的分解百分数为若干?[答案:11.20%] 2、某二级反应A+B C →初速度为133105---???s dm mol ,两反应物的初浓度皆为 32.0-?dm mol ,求k 。[答案:11325.1---??=s mol dm k ] 3、781K 时22H +I 2HI →,反应的速率常数3-1-1HI 80.2dm mol s k =??,求2H k 。[答 案:113min 1.41---??=mol dm k ] 4、双光气分解反应32ClCOOCCl (g)2COCl (g)→可以进行完全,将反应物置于密 闭恒容容器中,保持280℃,于不同时间测得总压p 如下: [答案: 1.1581a =≈;-14-12.112h 5.8710s k -==?] 5、有正逆反应均为一级反应的对峙反应: D-R 1R 2R 32L-R 1R 2R 3CBr 已知半衰期均为10min ,今从D-R 1R 2R 3CBr 的物质的量为1.0mol 开始,试计算10min 之后,可得L-R 1R 2R 3CBr 若干?[答案:0.375mol] 6、在某温度时,一级反应A →B ,反应速率为0.10mol ·dm -3·s -1时A 的转化率 为75%,已知A 的初始浓度为0.50mol ·dm -3,求(1)起始反应初速率;(2)速率常数。[答案:r 0=0.40s -1 ; k = 0.80 dm 3·mol -1·s -1 ] 7、在某温度时,对于反应A+B →P ,当反应物初始浓度为0.446和0.166mol ·dm -3 时,测 得反应的半衰期分别为4.80和12.90min ,求反应级数。[答案:2] 8、某二级反应,已知两种反应物初始浓度均为0.1mol ·dm -3,反应15min 后变

分析化学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一.教学内容 1.仪器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2.仪器分析的分类与特点 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与难点 1.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2.仪器分析的分类依据与各类特点 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目标 1.对仪器分析的分类、特点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个总体的了解 2.对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有较清晰的线索 四.建议学时安排:1 学时 一、分析化学的发展及仪器分析的产生 分析化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革 第一次变革 从16世纪天平的发明到20世纪初物理化学溶液理论(特别是四大反应的平衡理论)的发展,分析化学引入了物理化学的理论,也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因此,这次变革的标志是,分析化学从单纯的操作技术变成为一门学科。 第二次变革 20世纪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展,分析化学由化学发展到仪器分析,并逐渐产生了一些现代的仪器分析新方法,新技术,这就是第二次变革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变革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分析化学进入第三次变革: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快速、准确,使分析仪器自动化、智能化,各种傅里叶变换仪器的相继问世,使传统的仪器更具优越性和多功能化;计算机促进统计处理进入分析化学,出现了化学计量学,它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设计或选择最优条件,并从分析测量数据中获取最大程度的化学信息。

可以这样说,这一变革使分析化学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分析化学已经成为一门信息的科学。 二、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关系 1 仪器分析定义 所谓仪器分析是指那些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通过测量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性质参数及其变化规律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状态及结构的方法。 2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联系 1.仪器分析是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不少原理都涉及到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2.仪器分析离不开化学分析,其不少过程需应用到分析化学的理论。 3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分别 三、仪器分析的特点 ①灵敏度高,检测限低,比较适合于微量、痕量和超痕量的分析。 ②选择性好,许多仪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或调整测定的条件,可以不经分离而同时测定混合的组分。 ③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④应用范围广,不但可以作组分及含量的分析,在状态、结构分析上有广泛的应用。 ⑤多数仪器分析的相对误差比较大,不适于作常量和高含量组分的测定。 ⑥仪器分析所用的仪器价格较高,有的很昂贵,仪器的工作条件要求较高。 四、仪器分析的内容与分类 五、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社会进步为仪器分析的发展提出了"空前的要求" 只作组分和含量的分析已远远不够了,要求进行结构、状态、形态,甚至是能态的分析;

分析化学第10-11章练习题

复习提纲:第十章仪器分析法概述 1. 仪器分析法的分类:仪器分析法大致分为光、电、色和其他仪器法(了解);光、电、色等方法的大致原理(了解);近紫外、可见区的波长范围(掌握);光谱法和非光谱法的区别(掌握) 2. 仪器分析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了解) 3. 仪器分析中的定量法:标准曲线法和比较法(掌握);标准加入法(了解,但单次标准加入法的计算要掌握) 4. 分析性能的表征:灵敏度的定义,校正灵敏度的不足;检出限的定义及计算;动态范围(掌握) 复习提纲: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 UV-Vis概述 互补光的概念,物质呈现的颜色是其所吸收光的互补色(掌握) UV-Vis属于分子吸收光谱法,涉及分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对应于近紫外和可见区(远紫外部分属于真空紫外,常规仪器无法测定),主要用于定量分析,亦可用于定性及结构分析(特征性差,可提供信息较少,仅作为辅助手段),还可用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掌握) UV-Vis光谱即吸光度A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定量依据和定性依据。(掌握) 2. UV-Vis基本理论 UV-Vis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了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了解) 有机化物的价电子类型及轨道(成键、非键和反键)类型和能量高低顺序,主要跃迁类型(掌握);要知道不含共轭体系的化合物一般不产生UV-Vis吸收,故不能用UV-Vis直接测定;含2个共轭双键以上的有机化物原则上就可用UV-Vis测定 电荷转移光谱(了解) 常用术语:生色团、助色团、红/蓝移、增/减色、R带(n→π*)和K带(共轭的π→π*)(掌握) 影响UV-Vis光谱的因素:◆有利于共轭的因素会引起红移和增色现象,不利于共轭的因素会引起蓝移和减色现象(空间位阻和pH的影响本质也是影响共轭,掌握课件的例子);?溶剂的影响:极性溶剂会使得光谱精细结构消失;溶剂极性增加会使得π→π*红移,n→π*蓝移(掌握) 3. L-B定律 A和T的定义,取值范围,相互换算(掌握);比例系数K的几种表达形式及相互换算(掌握);关于摩尔吸收系数的几点说明(掌握);L-B的适用性:◆均匀、稀、澄清(无散射)的溶液或气体(透明固体亦可);?单色光或入射光带宽内ε基本一致(掌握);定量分析时测定波长通常选择λmax的原因:◆灵敏度最大;?峰顶处ε变化小,对L-B定律的符合程度好(掌握) 吸光度的加和性及应用(掌握);吸光度的测定(掌握) 4. UV-Vis仪器 基本结构(掌握);常用光源(掌握);光栅的分光原理和出射狭缝的作用(了解);带宽的概念及选择(掌握);吸收池的材料(掌握);检测器的原理及单道检测器和多道检测器的概念(了解);单光束、双光束、双波长和多通道仪器的特点(掌握);仪器的校正(了解)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1)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11.1 反应SO 2Cl 2(g )→SO 2Cl (g )+ Cl 2(g )为一级气相反应,320 ℃时k =2.2×10-5s -1。 问在320℃加热90 min SO 2Cl 2(g )的分解分数为若干? 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1 ln 1-kt x = 即有:51 ln 2.21090601-x -=??? x = 11.20% 11.2某一级反应A →B 的半衰期为10 min 。求1h 后剩余A 的分数。 解:根据一级反应的特点 -2-11/21/2ln 2ln 2ln 2==6.9310min 10 t k k t = =?,即有 又因为:1 ln 1-kt x = 即有:-21 ln 6.93101601-x =??? 1-x = 1.56% 11.3某一级反应,反应进行10 min 后,反应物反应掉30%。问反应掉50%需多少时间? 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1 ln 1-kt x = 当t =10min 时:-2-1111 ln 10 = ln = 3.5710min 1-30%101-30% k k =?,即有: 当x =50%时:-21 ln 3.5710= 19.4min 1-50% t t =?,即有: 11.4 25℃时,酸催化蔗糖转化反应 ()()() 12221126126126C H O H O C H O6+C H O +→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的动力学数据如下(蔗糖的初始浓度c 0为1.0023 mol·dm -3,时刻t 的浓度为c )

(1)使用作图法证明此反应为一级反应。求算速率常数及半衰期; (2)问蔗糖转化95%需时若干? 解:(1)将上述表格数据转化如下: 对0ln c t c ?? ??? ~作图如下 080160 -0.6 -0.3 0.0 ln(c /c 0)=-0.00358t -0.0036 l n (c /c 0) t /min 30ln 3.5810-0.0036c t c -?? =-? ??? 则:k = 3.58×10-3min -1 1/23 ln 2ln 2 193.6min 3.5810t k -= =?= (2)3 1111 =ln =ln = 836.8min 1-1-95% 3.5810 t k x -? t /min 0 30 60 90 120 180 (c 0-c )/ mol·dm -3 0.1001 0.1946 0.2770 0.3726 0.4676 t /min 0 30 60 90 120 180 c / mol·dm -3 1.0023 0.9022 0.8077 0.7253 0.6297 0.5347 ln ( c / c 0) -0.1052 -0.2159 -0.3235 -0.4648 -0.6283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五章质谱法 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 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25℃) 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 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 I=0) 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 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 离子 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 参考文献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 目录 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第一版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5章酸碱滴定法 第6章络合滴定法 第7章沉淀滴定法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 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 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 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 第1章概论 1.1定量分析概述 1.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2定量分析过程 1.1.3定量分析方法 1.2滴定分析法概述 1.2.1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2.2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3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 1.2.4滴定分析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2.1.1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1.2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 2.1.3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2.2随机误差的分布 2.2.1频率分布 2.2.2正态分布 2.2.3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3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 2.3.2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 2.3.3显著性检验 2.3.4异常值的检验 2.4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 2.5有效数字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1酸碱反应 3.1.2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3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 3.2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 3.2.1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2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3浓度对数图 3.3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3.1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试题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试题

————————————————————————————————作者:————————————————————————————————日期: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1)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速率相同。 2.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3.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4.双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5.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6.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7.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8.一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9.若反应 A + B Y + Z 的速率方程为:r =kc A c B ,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不 是双分子反应。 10.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H 2+I 2=2HI 是2 分子反应;(2) 单分子反应都是一级反应,双分子反应都是二级反应。; (3) 反应级数是整数的为简单反应 (4) 反应级数是分数的为复杂反应。 11.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 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产物。 12.若反应(1)的活化能为E 1,反应(2)的活化能为E 2,且E 1 > E 2,则在同一温度下k 1一 定小于k 2。 13.若某化学反应的Δr U m < 0,则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零。 14.对平衡反应A Y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15.平行反应C B A 21?→??→?k k ┤,k 1/k 2的比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6.复杂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步。 17.反应物分子的能量高于产物分子的能量,则此反应就不需要活化能。 18.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度都会增大,因此平衡常数也不随温度而改变。 二、单选题: 1.反应3O 2 2O 3,其速率方程 -d[O 2]/d t = k [O 3]2[O 2] 或 d[O 3]/d t = k '[O 3]2[O 2],那 么k 与k '的关系是: (A) 2k = 3k ' ; (B) k = k ' ; (C) 3k = 2k ' ; (D) ?k = ?k ' 。 2.有如下简单反应 a A + b B dD ,已知a < b < d ,则速率常数k A 、k B 、k D 的关系为: (A) d k b k a k D B A << ; (B) k A < k B < k D ; (C) k A > k B > k D ; (D) d k b k a k D B A >> 。 3.关于反应速率r ,表达不正确的是: (A) 与体系的大小无关而与浓度大小有关 ; (B) 与各物质浓度标度选择有关 ; (C) 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 ; (D) 与反应方程式写法无关 。 4.进行反应A + 2D 3G 在298K 及2dm 3容器中进行,若某时刻反应进度随时间变 化率为0.3 mol·s -1,则此时G 的生成速率为(单位:mol·dm -3·s -1) : (A) 0.15 ; (B) 0.9 ; (C) 0.45 ; (D) 0.2 。 5.基元反应体系a A + d D g G 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A) -d[A]/d t = k A [A]a [D]d ; (B) -d[D]/d t = k D [A]a [D]d ; (C) d[G]/d t = k G [G]g ; (D) d[G]/d t = k G [A]a [D]d 。 6.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 0/k ,该反应级数为: (A) 零级 ; (B) 一级 ; (C) 二级 ; (D) 三级 。 7.某一基元反应,2A(g) + B(g)E(g),将2mol 的A 与1mol 的B 放入1升容器中混 合并反应,那么反应物消耗一半时的反应速率与反应起始速率间的比值是:

物理化学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练习题.doc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1)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某反应物的转化率分别达到 50%,75%,87.5% 所需时间分别为t 1/2,2t 1/2,3t 1/2,则反应对此物质的级数为 。 2.某二级反应,反应消耗1/3需时间10min ,若再消耗1/3还需时间为 分钟。 3.两个活化能不相同的反应,如果E 1”或“<”或“=”) 4.只有一种反应物的二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的初始浓度的关系为 。 5.(浙江大学考研试题)反应A →Y+Z 中,反应物A 的初始浓度为1 mol·dm - 3,初始速率为0.01 mol·dm - 3·s - 1,假定该反应为二级反 应,则其速率系数k A 为 ,半衰期 为 。 6.(西北工业大学考研试题)反应2A →3B ,则 之间的关系是 。 7.(西北工业大学考研试题)一级反应 以 对时间作图为一直线,速率系数等于直线的 。 8.(浙江大学考研试题)丁二烯的液相聚合反应,实验已确定对丁二烯为一级,并测得 在323K 时的速率系数为3.3×10-2min -1 ,当丁二烯的转化率为80%时,反应时间为 。 9.某反应A+B Y+Z,加催化剂后正反应速率系数' 1k 与不加催化剂时正反应速率系数 1k 比值' 411 10k k =,则逆反应速率系数比值 ' 11 k k =____。 10.某复杂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k 与各基元 反应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为1 1224 ()2k k k k =, 则表观活化能a E 与各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 的关系为____。 二、单选题: 1.反应3O 2 2O 3,其速率方程 -d[O 2]/d t = k [O 3]2 [O 2] 或 d[O 3]/d t = k '[O 3]2[O 2],那么k 与k '的关系是: (A) 2k = 3k ' ; (B) k = k ' ; (C) 3k = 2k ' ; (D) ?k = ?k ' 。 2.有如下简单反应 a A + b B dD ,已知a < b < d ,则速率常数k A 、k B 、k D 的关系为: (A) d k b k a k D B A << ; (B) k A < k B < k D ; (C) k A > k B > k D ; (D) d k b k a k D B A >> 。 3.对于反应A →B+C ,反应物浓度降为初始浓度一半需要时间20min ,降为1/4需时间30min ,该反应的反应级数为( )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4.进行反应A + 2D 3G 在298K 及2dm 3容器中进行,若某时刻反应进度随时 间变化率为0.3 mol·s -1,则此时G 的生成速 率为(单位:mol·dm -3·s -1) : (A) 0.15 ; (B) 0.9 ; (C) 0.45 ; (D) 0.2 。 5.基元反应体系a A + d D g G 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A) -d[A]/d t = k A [A]a [D]d ; (B) -d[D]/d t = k D [A]a [D]d ; (C) d[G]/d t = k G [G]g ; (D) d[G]/d t = k G [A]a [D]d 。 6.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 0/k ,该反应级数为: (A) 零级 ; (B) 一级 ; (C) 二级 ; (D) 三级 。 7.某一基元反应,2A(g) + B(g)E(g),将2mol 的A 与1mol 的B 放入1升容器中

物理化学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1.反应为一级气相反应,320 oC时 。问在320 oC加热90 min的分解分数为若干? 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答:的分解分数为11.2% 2.某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为10 min。求1h后剩余A的分数。 解:同上题, 答:还剩余A 1.56%。 3.某一级反应,反应进行10 min后,反应物反应掉30%。问反应掉50%需多少时间? 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答:反应掉50%需时19.4 min。

4. 25 oC时,酸催化蔗糖转化反应 的动力学数据如下(蔗糖的初始浓度c0为1.0023 mol·dm-3,时刻t的浓度为c) 使用作图法证明此反应为一级反应。求算速率常数及半衰期;问蔗糖转化95%需时若干? 解:数据标为 利用Powell-plot method判断该反应为一级反应,

拟合公式 蔗糖转化95%需时 5. N -氯代乙酰苯胺异构化为乙酰对氯苯胺 为一级反应。反应进程由加KI溶液,并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游离碘来测定。KI只与A反应。数据如下: 计算速率常数,以表示之。。 解:反应方程如下

根据反应式,N -氯代乙酰苯胺的物质的量应为所消耗硫代硫酸钠的物质的量的二分之一, 作图 。

6.对于一级反应,使证明转化率达到87.5%所需时间为转化率达到50%所需时间的3倍。对于二级反应又应为多少? 解:转化率定义为,对于一级反应, 对于二级反应, 7.偶氮甲烷分解反应 为一级反应。287 oC时,一密闭容器中初始压力为21.332 kPa,1000 s后总压为22.732 kPa,求。 解:设在t时刻的分压为p, 1000 s后,对密闭容器中的气相反应,可以用分压表示组成:

分析化学练习题(第1章 概论)

分析化学练习题 第1章 概论 1. 化学分析法通常适用于测定______含量的组分。 2. 常量组分分析时,试样质量一般为( ) A. >10.0g B. >1.0g C . > 0.1g D. > 0.01g 3. 适合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1)反应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反应完全程度大于 _______ , (3)反应速度 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名词解释:基准物质 标准溶液 滴定度 返滴定法 5. 滴定分析中,一般利用指示剂颜色的突变来判断化学计量点的到达,在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 ( ) A. 化学计量点 B. 滴定分析 C. 滴定误差 D. 滴定终点 6. 滴定分析中存在终点误差的原因是( ) A. 指示剂不在化学计量点时变色 B. 有副反应发生 C. 滴定管最后估读不准 D. 反应速度过慢 7. 基准物质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基准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9. 基准物质H 2C 2O 4·2H 2O 保存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硼砂作为基准物质用于标定盐酸溶液的浓度,若事先将其置于干燥器中保存,则对所标定的盐酸溶液浓度结果的影响是( ) A. 偏高 B. 偏低 C . 无影响 D. 不能确定 11. 常用于标定盐酸的基准物质是( ) A. 邻苯二甲酸氢钾 B. 硼砂 C. 二水合草酸 D. 草酸钠 12. 标定NaOH 通常使用的基准物质是( ) A. HCl B. 邻苯二甲酸氢钾 C . 硼砂 D. 硝酸银 13. 下列物质中,可以直接用来标定I 2溶液的物质是( ) A. As 2O 3 B. 硼砂 C. 邻苯二甲酸氢钾 D. 淀粉KI 14. 标定KMnO 4溶液浓度时,应使用的基准物质是( ) A. Na 2CO 3 B. Na 2S 2O 3 C. Na 2C 2O 4 D. K 2Cr 2O 7 15. 标准溶液是 _________________ 的溶液,可用 ________ 直接配制。用此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时,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一致引起 _________ 。 16. 以下标准溶液可以用直接法配制的是( ) A. KMnO 4 B. NaOH C. As 2O 3 D. FeSO 4 17. NaOH 标准溶液不能采用直接法配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简述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19. 物质的量n 与质量m 的关系为_______,式中M 为物质的_________。 20. 标定0.1mol·L -1NaOH 浓度,要使滴定的体积在20~30mL ,应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为 __________ 。(KHC 8H 4O 4 的Mr =204.22) 21. mL g T KMnO Fe /005000.04/ 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0.02000 mol·L -1 K 2Cr 2O 7溶液对Fe 的滴定度是_______________[Mr (Fe )= 55.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