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古代汉语》课程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六书”名称最早见于 [ ]A.《左传》B.《汉书》C.《周礼》D.《说文解字》2.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其基础是 [ ]A.先秦口语B.两汉口语C.先秦书面语D.两汉书面语3.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释的大型工具书是 [ ]A.《康熙字典》B.《经籍籑诂》C.《辞源》D.《词诠》4.列出“六书”细目,并且下了定义,做出了界说的是 [ ]A.《周礼注》B.《汉书》C.《左传》D.《说文解字》5.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 [ ]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尔雅》D.《正字通》6.《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A.杨树达B.张相C.朱起凤D.符定一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 ]A.亦寸甘下B.犬上本州C.夕末刃及D.朱又曰目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衬体象形字的一组是 [ ]A.页须瓜果B.犬牢本州C.夕末刃文D.聿眉曰目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亦降甘下B.犬信本州C.牧末刃及D.敝寇逐取10.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 ]A.宀B.厂C.示D.邑11.下列为古今字的一组是 [ ]A.泪淚B.早蚤C.後后D.责债12.“夫寒之于衣,不待輕煖”中“煖”是“暖”的异体字,其结构上的差别是 [ ]A.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B.同是会意字,成分不同C.同是形声字,形符不同D.同是形声字,声符不同13.下列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寶宝B.村邨C.无毋D.竟境14.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推行的规范化字体是 [ ]A.小篆B.楷书C.大篆D.隶书15.被称为古汉字与今汉字分水岭的是 [ ]A.楷书B.隶书C.大篆D.小篆16.“缤纷”一词是 [ ]A.叠韵联绵词B.双声联绵词C.双声叠韵联绵词D.音译外来词17.下列四句中有偏义复词的是 [ ]A.苟富贵,无相忘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从左右,皆肘之D.无羽毛以御寒暑18.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色:臉色—颜色B.汤:开水—菜汤C.狱:案件—监狱D.子:子女—儿子1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词组在古代汉语中表示“非常”?A. 甚是B. 非常C. 甚好D. 甚矣答案:B2. “子曰”中的“子”指的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A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答案:A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是指:A. 道路B. 河流C. 花园D. 山林答案:A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A. 衣服B. 书信C. 朋友D. 思念答案:A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哪种思想的体现?A. 仁爱B. 忠诚C. 礼仪D. 智慧答案:A9.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的“驷马”指的是:A. 四匹马B. 马车C. 马队D. 马夫答案:A10.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以下哪个历史事件?A. 长平之战B. 垓下之战C. 淝水之战D. 巨鹿之战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常用词。

答案:然而2.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如果”的常用词。

答案:若3.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那么”的常用词。

答案:则4.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因为”的常用词。

答案:因5.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所以”的常用词。

答案:故6.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虽然”的常用词。

答案:虽然7.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另一个常用词。

答案:然则8.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即使”的常用词。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的用法是名词用作状语?A. 风烟俱净B. 星汉灿烂C. 举头望明月D. 低头思故乡答案:A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位古代文学家之口?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之”字的指代用法的是:A. 之乎者也B. 之子于归C. 之乎者也,可以休矣D.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A. 早中晚三次反省B. 反省三次C. 反省自己的三个方面D. 反省三次不同的事情答案:C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一词,其含义是:A. 身材苗条B. 举止优雅C. 心灵手巧D. 容貌美丽答案:B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B.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道路自然变得平坦C.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D.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径自然形成答案:D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采薇》答案:C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捕获老虎的幼崽B. 不经历困难和危险,怎么能获得成功C.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D.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知道老虎的凶猛答案:B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月亮B. 美丽的女子C. 明亮的星星D. 清澈的泉水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2. “______,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古代汉语知识试卷

古代汉语知识试卷

古代汉语知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汉字属于象形字的是()A. 休。

B. 日。

C. 明。

D. 从。

2. 在古代汉语中,“走”的意思是()A. 行走。

B. 跑。

C. 离开。

D. 散步。

3.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作代词的是()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公将鼓之。

C. 学而时习之。

D. 辍耕之垄上。

4. 下列句中“于”字表示被动的是()A. 战于长勺。

B. 君幸于赵王。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 下列古汉语句式属于判断句的是()A. 沛公军霸上。

B.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 具告以事。

D. 君何以知燕王?6. “六书”中,“形声”字的特点是()A.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B.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C.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D.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7. 古代汉语中表示第二人称的敬称是()A. 汝。

B. 尔。

C. 君。

D. 若。

8. 下列词语在古汉语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A. 国家。

B. 妻子。

C. 父兄。

D. 以上都是。

9. “其”字在句中可表示祈使语气的是()A. 吾其还也。

B. 其真无马邪?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其皆出于此乎?10. 在古代汉语中,“汤”的本义是()A. 热水。

B. 菜汤。

C. 汤药。

D. 汤池。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 下列属于古今字的有()A. 莫 - 暮。

B. 然 - 燃。

C. 说 - 悦。

D. 知 - 智。

E. 辟 - 避。

2. 以下关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名词用作动词后,一般表示与这个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

B.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时,这个形容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C.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行为。

D. 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E. 数词有时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3.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是()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问题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历史上使用的早期汉语形式。

它起源于上古汉语,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包括先秦汉语、魏晋南北朝汉语、隋唐五代汉语等,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础。

问题二:古代汉语的特点有哪些?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文字形式:古代汉语采用象形、指示和会意法创造出一系列汉字,与现代汉字形式不同。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中的词汇种类繁多,受到了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影响。

3. 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例如动宾结构常常颠倒,修饰语在前、修饰词在后等。

4. 发音变化: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的变化。

问题三:为什么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献的基础,通过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历史事件和思想。

2.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工具,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文化传承: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守护中国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问题四:如何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 研究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

2. 阅读古代文献: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包括诗词、散文和历史文献等,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加专业课程:参加古代汉语相关的专业课程或学术讲座,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4. 练写作:通过写作练,提高对古代汉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问题五: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什么?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影响: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例如传统文化词汇、典故等。

2. 语法变化: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一部分特点,例如句法结构、修饰语的位置等。

3. 文化传统:古代汉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想法,这些古代文化传统依然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古代汉语期末期末测试卷及重点复习题

古代汉语期末期末测试卷及重点复习题

《古代汉语》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甲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祭祀、征战、天时、年成等方面的占卜结果及事后吉凶的应验。

2.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周以前铜也叫金,所以范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或吉金文字。

3.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楷书从“八分”汉隶直接演变而来。

它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成为流传至今的正式字体。

汉字由隶书发展为楷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二次重大变革。

4.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草书始于汉初,《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5.象形:所谓象形,就是画出所要表达实物的形体,字形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而成,“日”“越”就是这样的字。

象形字出现得最早,它是创造汉字最原始的方法,成为汉字构形的基础。

6.指事:是指一看可以识别大体,仔细观察方可发现意义所在,“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指事字是用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点。

7.会意:所谓会意,就是比并几个字的形体,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的意向,“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8.古今字:是一种分化字,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为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本义: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10.引伸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属于古代汉语的词义是:A. 妻子B. 丈夫C. 行李D. 虽然答案:D2. 在古代汉语中,“走”的意思是:A. 跑B. 走失C. 散步D. 走路答案:A3. “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是:A. 表示疑问B. 表示感叹C. 表示肯定D. 表示否定答案:A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是: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明5. “君子不器”中的“器”指的是:A. 器具B. 才能C. 限制D. 容器答案:C6.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是指:A. 夭折B. 茂盛C. 夭折的桃树D. 夭折的花答案:B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A. 圆规和直尺B. 法律和道德C. 规则和准则D. 规矩的形状答案:C8.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的“驷马”是指:A. 四匹马B. 马车C. 马的速度D. 马的力量答案:C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指的是:B. 智慧C. 了解D. 认识答案:D10. “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故”是指:A. 重温过去B. 温暖过去C. 温习旧知识D. 温暖旧知识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学而不厌,______”出自《论语》。

答案:诲人不倦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焉”字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在其中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指的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愤:愤怒;悱:困惑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的“乐”字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喜欢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中的“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的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坦荡荡:君子的胸怀;长戚戚:小人的心态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中的“跬步”指的是______。

答案:半步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24年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4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4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列句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态度的一句是()。

A.孟嘗君客我。

B.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C.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D.今先生不逺千里而庭教之。

2.不用其良臣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3.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4.下列句中,加【】的词语与“望洋向若雨欺”中“望洋”结构特点相同的—句是()。

A.臣恐天下隨風【靡靡】,爭爲口辯而無其實。

B.陟彼高岡,我馬【玄黄】C.是皆以有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

D.單于【愈益】欲降之。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疾:6.下列句中,加【】的词用引申义的是()。

A.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B.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C.天柱折,地維【絕】。

7.(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

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紆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

宥:8.下列句中,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A.反欲鬬兩主,觀禍敢。

B.我醉,汝道苦我,何故?C.舉以敗國,將何賀焉?D.荆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

9.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

弔:10.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乎:11.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矣:12.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13.下列句中,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如今人方焉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B.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C.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D.樊喻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14.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表示比喻关系的一句是()。

A.兵者,凶器也。

B.良庖歲更刀,割也。

C.仲尼,日月也。

D.廉頗,趙人。

15.於是以開後嗣,覺來世覺:16.下列句中加【】的数词表示分数的一句是()。

A.有神人【二】【八】,連臂,爲帝司夜於此野。

B.東下齊城七【十】【二】,指麾楚漢如旋蓬。

C.齊得【十】【二】焉。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17.下列句中,是主谓倒装句的一句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2常用词汇总1、听:(一)单指听。

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

‚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

‚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

‚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

‚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

‚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行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

道路。

‚遵彼微行‛(二)、(读xing二声)动词。

走、走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申为‚走了‛。

‚使子路反见之,知则行矣‛又为实际地做,实施。

‚闻斯行诸‛‚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三)、(读xing二声)副词。

将,快。

‚别来行复四年‛‚鄙夫行衰谢‛(四)、(读xing四声)名词。

行为,道德上的表现。

‚行比一乡‛‚听其言而观其行‛(五)、(读hang二声)行列。

‚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儿女忽成行‛8、遊:(一)、闲逛,随意旅行。

‚屈原既放,遊于江潭‛‚含哺而熙,鼓腹而遊‛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遊大人已成名乎‛(二)、交往,交际。

‚请息交以绝遊‛、有时可以写作‚游‛但与水有关的游不可以写作遊9、振:(一)、摇动,抖动。

‚六月莎鸡振羽‛‚新浴者必振衣‛引申为举起来。

‚振长策而御宇内‛。

又为振奋,奋发‚振奋人心‛‚萎靡不振‛。

引申为发生,发出。

‚木体实而花萼振‛(二)、救济。

‚振穷困,补不足‛‚又从而振德之‛。

多写作‚赈‛。

10、操:(一)拿住,握在手里。

‚操吴戈兮披犀甲‛‚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二)操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

‚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引申为品行、品德。

‚虽贾人,有贤行‛11、纳:(一)收,收进。

与‚出‛相对。

‚夙夜出纳朕命‛‚十月纳稼禾‛又为让他进来或进去。

‚闭门不纳‛又为收容。

‚诸侯谁纳我‛(二)献纳,上缴‚纳玉于忘与晋侯‛‚纳此以请死也‛12、制:(一)裁制(衣裳)。

‚制彼裳衣‛(二)写作(作品)。

‚答客指事之制‛‚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三)禁止,遏制。

‚人不能制‛‚履至尊而制六合‛(四)规定。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进京不度,非制也‛13、偷:(一)苟且,不严肃。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二)薄,不厚道。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三)懒惰。

‚其下偷以幸‛‚使百姓免尽而众庶不偷‛(四)偷盗,偷窃。

‚楚有善为偷者‛‚求问产案父老偷盗酋长数人‛14、收:(一)逮捕。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二)收取,收掩。

‚余收尔骨焉‛‚好收吾骨瘴江边‛(三)聚集,收集。

‚行收兵‛‚汉辄使人收其精兵‛(四)收容,接纳。

‚辱收寡君‛(五)割取成熟的农作物。

‚畜积收臧于秋冬‛‚夫春生,夏长,秋收‛15、封:(一)加土培育树木。

‚宿敢不封殖此树‛引申为聚土筑填。

‚封王子比干之墓‛(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给人作为他的领土和封邑。

‚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

‚封泰山而禅梁父‛(四)界域,疆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五)大。

‚羿淫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六)封闭,封合。

‚封书谢孟尝君‛16、坐:(一)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

‚席不正不坐‛(二)座位,名词。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后写为‚坐‛(三)因。

犯的罪(或错误)。

‚坐法去官‛(四)因。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17、廉:(一)堂的边。

‚设席于堂廉东上‛比喻操守气节。

‚砥砺廉隅‛‚廉隅自守‛。

(二)在财物的取与上严格要求自己,不贪。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引申为清白高洁,洁身自爱,有节操。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三)价格低。

‚以其价廉而工省也‛18、危:(一)高。

‚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噫吁戏,危乎高哉‛引申为不稳,不安定。

‚高而不持‛‚高邦不入‛‚居安思危‛(二)二十八宿之一19、布:(一)麻布。

麻织品成为布。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二)先秦的一种货币。

(三)陈列,展开。

‚布币而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0、渐:(一)流入。

‚东渐于海‛引申为浸泡。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引申为慢慢渗透,习染。

‚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二)进。

‚疾大渐‛引申为徐进。

‚鸿渐于干‛又引申为事情逐渐发展。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21、劝:鼓励,奖励。

‚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我戮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又表示奋勉。

‚举善而交不能,则劝‛22、居:(一)坐。

‚居,吾语女‛‚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名词,住处。

‚闻其名居,不告而退‛动词,当、任。

‚功成而弗居‛‚居之不疑‛(二)用于‚有顷‛,‚久之‛,‚倾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语气较虚。

23、离:(一)分散,分离。

与‚合‛‚即‛相对。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若即若离‛(二)、遭受、触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这个意义上写作‚罹‛24、取:(一)拿,拿来占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又为从中取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二)攻取,攻下,占领。

‚秦人伐晋,取武城‛‚大破之,取阳晋‛(三)娶妻。

‚取妻如之何?‛‚君取于吴为同姓‛25、穷:(一)阻塞不通。

与‚通‛‚达‛相对。

‚阻穷西征,严何越焉‛引申为尽头。

‚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二)极,尽。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无穷无尽‛。

26、聪:耳力好,听觉敏锐。

与‚聋‛相对。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引申为听得清楚。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引申为明智。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27、放:(一)驱逐。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屈原既放,三年不复得见‛(二)放纵,不检束。

‚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放其心而不知求‛28、举:(一)举起来,抬起来。

‚吾力足以据百钧,却不足以举一羽‛,有用于抽象意义表示自己超出一般人。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引申为举荐,提拔。

‚举其偏,不为党‛‚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引申为发动,发起。

‚晋不更举矣‛‚大举进攻‛(二)攻下。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三)形容词,全。

‚举世皆浊我独清‛‚举国欢腾‛副词,全部。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29、斯:(一)砍。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二)代词,这,这个,这样。

‚于斯三者何先?‛‚何故至于斯‛(三)连词,那么,这样……就。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0、伐:(一)砍,砍伐。

‚伐其条枚‛‚坎坎伐檀兮‛(二)进攻,征伐。

‚公伐诸鄢‛‚蔡溃,遂伐楚‛(三)夸耀。

‚愿无伐善,无施劳‛‚孟之反不伐‛【征最初是褒义词,伐最初是中性词。

征用于天子进攻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伐用于诸侯之间的战争,不分上下】31、策:(一)竹制的马鞭子。

‚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打马使前进。

‚策其马曰‛。

今有双音词‚鞭策‛(二)写字的竹简或木简,简策。

‚文武之政,布于方策‛发展为一种文体。

贾谊‚治安策‛(三)计策,计谋。

‚曾不能画一计,出一策‛‚出谋划策‛‚手足无策‛(四)蓍草做的筹码,占卜用。

‚乃端策而拂龟曰‛‚龟策不能知此事‛(五)拐杖。

‚夸父弃其策,是为邓林‛动词,拄或扶。

‚策杖从我游‛‚策扶老以流憩‛32、仇:(一)对,俦类,俦辈。

‚公侯好仇‛引申为配偶。

‚嘉耦曰妃,怨耦曰仇‛(二)仇敌。

‚与子同仇‛‚亦辄为报仇‛33、发:(一)把箭射出去。

‚一发五豝‛‚射者正己而后发‛‚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引申为派出,派遣。

‚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发使使燕‛(二)出,出发。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发郢都而去闾兮‛‚朝发夕至‛引申为起,启用‚舜发于畎畝之中‛(三)启封,开。

‚书未发‛‚韩信使者至,发书‛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又特指花开。

‚忽忆两京梅发时‛用于抽象意义,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为阐发。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34、徙:(一)迁移。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政,是吾忧也‛(二)调职,多指降职。

‚徙齐王信为楚王‛‚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35、存:(一)不及物动词,存在。

与‚亡‛相对。

‚臵之亡地而后存‛‚侯之门,仁义存‛使动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

‚已却秦存赵‛(二)思念,关心。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引申为问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36、问:(一)提出问题,询问。

‚敢问何谓也‛引申为追究,责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吏毋得问‛又为问候、慰问。

‚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二)赠送,馈赠。

‚杂佩以问之‛‚何用问遗君‛(三)音信,书信。

‚书问致简‛37、直:(一)不弯曲,与‚曲‛‚枉‛相对。

‚木直中绳‛引申为正直。

‚能使枉者直‛‚伏清白以死直兮‛引申为有理。

‚上自魏其时,不直武安‛(二)当,对着。

‚直东序西面‛‚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引申为轮班,值班。

‚入直殿中‛(三)物与价相当,价值。

‚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又为报酬。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四)副词,意义略同‚特‛表示‚只‛‚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五)副词,简直。

‚然则群臣直莫敢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38、齿:(一)排列于唇前的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