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品质的检测方法
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与实用实用标准

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与标准发酵工艺2010-12-31 15:16:17 阅读8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水份、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份、钙和磷的分析方法全部采用国标法。
2、总有机酸测定采用氢氧化钠滴定的方法和乳酸测定采用气象色谱。
3、pH的测定采用玻璃电极pHS-3C型pH计测定。
4、可溶蛋白的测定方法5、小肽含量的测定水份的测定水份测定直接参见国标测定完水分后的样品需要测定其中的总有机酸的含量,其数值为A,并计算有机酸的挥发量。
水份含量的计算时应当扣除这部分有机酸的挥发量,否则会出现水分超标现象。
总有机酸检测试剂:NaOH标准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酚酞指示剂仪器:磁力搅拌器离心机方法:(1)取发酵后鲜样品15g 置于150ml烧杯中加入溶于100ml去离子水,在磁力搅拌器上浸提30min。
(2)取部分浸提样离心10min(3000r/min)。
(3)取上清液15ml, 加30ml去离子水稀释(以消除底色的影响),加酚酞指示剂四滴,用0.1molNaOH 标准溶液滴定,并记录到终点消耗NaOH体积。
(终点到溶液呈现粉红)计算乳酸(%)=N(NaOH)×V(NaOH) ×0.09008/15×115/15gN(NaOH):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V(NaOH) :消耗NaOH标准溶液体积;0.09008:乳酸的毫克当量。
0.1mol氢氧化钠的配制与标定1、配制:称取9.6g氢氧化钠,溶于100ml水中,摇匀,注入聚乙烯容器中,密闭放置至溶液清亮。
用塑料管虹吸5ml的上清液,注入2000ml无二氧化碳水中(将去离子水煮沸5分后冷却),摇匀。
2、标定称取0.67g于105~110℃烘至恒重的基准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准确至0.0001g,溶于50ml的无二氧化碳水中,加4滴酚酞指示剂(0.1%),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同时作空白试验。
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

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引言发酵豆粕是一种富含营养的饲料原料,通过发酵过程可以改变其营养成分和口感等特性。
为了确保发酵豆粕的品质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方法。
本文将介绍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并重点讨论营养成分、微生物、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营养成分是评价饲料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1.水分含量检测:采用干燥法测定。
2. 粗蛋白含量检测:采用Kjeldahl法测定。
3. 粗脂肪含量检测:采用Soxhlet萃取法测定。
4. 粗纤维含量检测:采用Weende方法、AOAC方法或Van Soest方法测定。
5.粗灰分含量检测:采用高温炉燃烧法测定。
微生物含量是评估发酵豆粕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微生物检测方法:1.总菌落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
2.酵母和霉菌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
3.大肠菌群检测:采用MPN法或膜过滤法。
4.乳酸菌计数:采用平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
重金属含量是评估发酵豆粕的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重金属检测方法:1.铅和镉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汞的测定:采用氢化物液相色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3.铬、镍、锰和锌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有害物质的含量是评估发酵豆粕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酵豆粕有害物质检测方法:1.黄曲霉毒素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
2.农药残留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
3.病原体的检测:采用PCR法或快速培养法。
结论发酵豆粕的检测方法包括营养成分、微生物、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评估发酵豆粕的品质和安全性,确保其在畜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检测标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

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发酵豆粕是一种常见的饲料原料,其发酵过程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为了确保发酵豆粕质量符合要求,需要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
下面将介绍发酵豆粕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
1.水分水分是判断发酵豆粕是否存在霉变和变质的重要指标。
水分的测定可以通过烘干法和红外干燥法进行。
烘干法是将样品在105℃下加热,然后进行重量测定,计算得到水分含量。
红外干燥法是利用红外辐射对样品进行加热,通过光学传感器测定样品的水分含量。
2.粗蛋白粗蛋白是发酵豆粕中的重要营养成分。
常用的粗蛋白检测方法有凯氏消解法和红外消解法。
凯氏消解法是将样品与酸和碱进行消解,然后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的氮含量,通过乘以样品的氮蛋白转化系数来计算粗蛋白含量。
红外消解法则是通过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中的氮谱带,然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粗蛋白含量。
3.粗脂肪4.粗纤维粗纤维是发酵豆粕中的非消化性纤维成分。
常用的粗纤维检测方法有酸碱消解法和中性洗涤法。
酸碱消解法是将样品先用酸和碱进行消解,然后进行过滤和洗涤,最后干燥、称重,计算得到粗纤维含量。
中性洗涤法则是将样品浸泡在中性洗涤液中,进行过滤和洗涤,最后干燥、称重,计算得到粗纤维含量。
5.灰分灰分是发酵豆粕中的矿物质成分。
灰分的测定可以通过加热、烘干和称重来进行。
将样品在高温下加热,使有机物燃烧殆尽,然后进行干燥和称重,计算得到灰分含量。
6.外观和色泽外观和色泽是发酵豆粕的质量指标之一,可以通过目测来判断。
良好的发酵豆粕应该具有均匀的颜色和无异物的外观。
综上所述,发酵豆粕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以及外观和色泽的检测。
这些检测方法能够全面评估发酵豆粕的质量,并确保其适合作为优质饲料原料使用。
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与标准

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与标准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与标准1、水份、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份、钙和磷的分析方法全部采用国标法。
2、总有机酸测定采用氢氧化钠滴定的方法和乳酸测定采用气象色谱。
3、pH的测定采用玻璃电极pHS-3C型pH计测定。
4、可溶蛋白的测定方法5、小肽含量的测定水份的测定水份测定直接参见国标测定完水分后的样品需要测定其中的总有机酸的含量,其数值为A,并计算有机酸的挥发量。
水份含量的计算时应当扣除这部分有机酸的挥发量,否则会出现水分超标现象。
总有机酸检测试剂:NaOH标准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酚酞指示剂仪器:磁力搅拌器离心机方法:(1)取发酵后鲜样品15g 置于150ml烧杯中加入溶于100ml去离子水,在磁力搅拌器上浸提30min。
(2)取部分浸提样离心10min(3000r/min)。
(3)取上清液15ml, 加30ml去离子水稀释(以消除底色的影响),加酚酞指示剂四滴,用0.1molNaOH标准溶液滴定,并记录到终点消耗NaOH体积。
(终点到溶液呈现粉红)计算乳酸(%)=N(NaOH)×V(NaOH) ×0.09008/15×115/15gN(NaOH):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V(NaOH) :消耗NaOH标准溶液体积;0.09008:乳酸的毫克当量。
0.1mol氢氧化钠的配制与标定1、配制:称取9.6g氢氧化钠,溶于100ml水中,摇匀,注入聚乙烯容器中,密闭放置至溶液清亮。
用塑料管虹吸5ml的上清液,注入2000ml无二氧化碳水中(将去离子水煮沸5分后冷却),摇匀。
2、标定称取0.67g于105~110℃烘至恒重的基准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准确至0.0001g,溶于50ml的无二氧化碳水中,加4滴酚酞指示剂(0.1%),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同时作空白试验。
3、计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按下式计算c(NaOH)=m/(V1-V2)×0.2042式中c(NaOH)——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之物质的量的浓度,mol/l;V1——滴定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之用量,ml;V0——空白试验氢氧化钠溶液之用量,ml;m——邻苯二甲氢钾之质量,g;• 0.2042——与1.00ml氢氧化钠标准液[c(NaOH)=1.000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邻苯二甲氢钾之用量。
豆粕质量测定实验报告

豆粕质量测定实验报告1. 引言豆粕是一种重要的饲料原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畜禽的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
为了保证豆粕质量的稳定性,进行豆粕质量测定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测定方法,对豆粕的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以评估豆粕的质量。
2. 实验方法2.1 样品准备我们从市场上购买了一批无名豆粕样品作为实验材料。
样品经过干燥处理,并通过筛网过滤,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和质量。
2.2 营养成分测定采用酶解-比色法测定豆粕中的蛋白质含量。
具体步骤如下:1. 取一定质量的豆粕样品,精确称量,记录质量。
2. 根据样品质量计算酶解试剂(如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
3. 将样品与酶解试剂混合,进行酶解反应。
4. 利用比色法测定消耗的酶解试剂,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2.3 水分含量测定采用烘箱法测定豆粕中的水分含量。
具体步骤如下:1. 取一定质量的豆粕样品,精确称量,记录质量。
2. 将样品放入预热的烘箱中,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烘干。
3. 定时取出样品,待冷却后精确称量,记录质量。
4. 根据质量的差异计算出样品中的水分含量。
2.4 重金属含量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豆粕中的重金属含量。
具体步骤如下:1. 取一定质量的豆粕样品,精确称量,记录质量。
2. 将样品溶解在适量的酸中,生成可以被原子吸收光谱仪测量的物质。
3. 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测量,得到豆粕中每种重金属的含量。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营养成分测定结果经过实验测定,豆粕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为XXg/100g。
与市场上标称的蛋白质含量进行比对,发现实测值与标称值相近,说明豆粕的蛋白质含量较为准确。
3.2 水分含量测定结果经过实验测定,豆粕样品中的水分含量为XX%。
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分含量范围进行比对,发现实测值在合理范围内,说明豆粕的水分含量符合标准要求。
3.3 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经过实验测定,豆粕样品中的铅、汞和镉含量分别为XXmg/kg、XXmg/kg和XXmg/kg。
质检豆粕总结(3篇)

质检豆粕总结第1篇豆粕中存在着许多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_、低聚糖、大豆凝血素、植酸、脲酶、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及致甲状腺肿素等,这些抗营养因子不仅影响饲料的适口性,还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动物的物质消化吸收以及体内的一些生理过程,严重影响了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通常检测豆粕品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尿素酶活性(UA)测定法UA测定法是用于测定大豆中脲酶活性的方法,也是测定豆粕中胰蛋白酶_的间接方法,是评定大豆粕的加工程度是否适当及营养品质优劣的传统方法。
将粉碎的大豆粕与中性尿素缓冲溶液混合,在30±℃温度下保持30min,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产生氨,在中性条件下用过量的盐酸中和氨,再用氢氧化钠回滴,计算出每分钟每克大豆粕释放氨态氮的毫克数来表示尿素酶的活性(UA)。
通常认为豆粕中脲酶活性越低,豆粕的营养价值就越高,但如果加热过度又会引起氨基酸的被破坏。
2.蛋白溶解度(PS)测定法此方法被认为是一项优于UA测定方法的评估大豆加工过度与加工不足的最佳方法。
方法主要是用氢氧化钾溶解豆粕,测定其中的蛋白含量占未用氢氧化钾处理的豆粕中的蛋白含量的百分比,来表示蛋白溶解度。
其原理是:加热使游离氨基酸与其他化合物的基团形成不能为消化酶所打开的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结合键,因而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
一般情况下蛋白溶解度低于70%的豆粕营养价值已受到破坏,低于65%几乎可以肯定豆粕加热过度,严重过熟,致使蛋白的消化利用率会非常低。
近年来由于加工技术的改进,PS有增高的趋势。
有研究表明,豆粕蛋白在氢氧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和脲酶活性呈正相关。
3.营养成分检测评定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19541-2004,饲料用大豆粕的质量标准及分级标准主要以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指标,按含量分为三级。
三级大豆粕质量指标必须全部符合相应等级规定,二级饲用大豆粕为中等质量指标,低于三级者为等外品。
测定豆粕各项营养成分是评定豆粕营养价值的重要方法。
豆粕感官标准

豆粕感官标准豆粕是一种由大豆经过压榨后获得的副产品,是一种常见的饲料原料。
豆粕的感官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嗅闻、尝试等方式来评估豆粕的质量和特性。
下面将从外观、气味、口感等方面介绍豆粕的感官标准。
豆粕的外观是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豆粕应呈黄色或棕黄色,颗粒细小均匀,形状规则。
外观应干燥、无明显的霉变、变色或异物。
若发现豆粕的颜色变深、颗粒不均匀或有明显异物,说明豆粕质量不佳。
气味是判断豆粕品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豆粕的气味应该纯正、清香,没有异味或异味很微弱。
若闻到刺鼻的异味、霉味或发酸的味道,说明豆粕可能受到了霉变或发酵,质量值得怀疑。
豆粕的口感也是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豆粕口感应该细腻、均匀,无明显异物。
若口感粗糙、不均匀或有异物颗粒,说明豆粕可能受到了污染或混入了其他杂质。
除了外观、气味和口感,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估豆粕的质量。
首先是观察豆粕的湿度,正常豆粕应该干燥,不潮湿。
若发现豆粕表面有明显湿气,说明豆粕可能受到了潮湿环境的影响。
其次是观察豆粕的杂质含量,正常的豆粕应该没有明显的杂质,如石子、木屑等。
最后还可以通过检测豆粕的营养成分来评估其质量,正常的豆粕应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豆粕的感官标准包括外观、气味、口感、湿度、杂质含量和营养成分等方面。
通过观察、嗅闻、尝试等方式,可以对豆粕的质量和特性进行评估。
只有符合这些感官标准的豆粕才能被认为是优质的饲料原料,能够为动物提供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豆粕时,我们应该注重其感官标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以提高饲料的品质和动物的生产性能。
豆粕的质量指标以及验收指标

豆粕的质量指标以及验收指标豆粕是大豆加工的副产品,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
其质量指标和验收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观指标:豆粕应为黄色至褐色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物质,无异味、异色、杂质、霉变等现象。
外观应干燥,不结块。
2.蛋白质含量:豆粕中的蛋白质含量是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要求豆粕中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5%。
3.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评估豆粕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豆粕的水分含量通常应在12%以下。
4.粗纤维含量:粗纤维含量是指豆粕中未被消化的膳食纤维含量,也是评估豆粕质量的重要参考参数。
通常应保持在6-12%之间。
5.脂肪含量:豆粕中的脂肪含量通常是指剩余的脂肪含量,其含量要求较低。
通常应保持在2-3%之间。
6.灰分含量:豆粕中的灰分含量是指无机物质的含量,包括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一般要求从4%到8%之间。
7.色泽指标:豆粕的色泽是评估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应为黄色至褐色。
颜色过浅或过深都可能意味着质量存在问题。
8.异物检查:豆粕中不应含有明显的异物,如杂质、大颗粒、金属等。
通过目视或利用专用设备进行异物检查。
9.无害物质指标:豆粕中不能含有对动物有害的物质,如霉变菌毒素、重金属等。
需通过实验检测,确保无害物质含量在合理范围内。
10.酸价指标:酸价是评估豆粕油脂酸度的指标,其数值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验收豆粕时,通常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检验,并与国家标准或用户要求进行比较。
只有符合相关标准或要求,质量指标良好的豆粕才能合格验收。
为了确保豆粕质量,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验,并出具检测报告。
总而言之,豆粕的质量指标和验收指标十分重要,对于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与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生产厂商和使用者应密切关注这些指标,确保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粕品质的检测方法一、评定指标1、1:抗胰蛋白酶的活性:Trypsin Inhibitor Activity TIA大豆粕在0。
01mol/LnaOH浸泡1h过滤,滤液用PBPA水解.测胰蛋白酶活性TIU.1、2:尿酶活性(Urease Activity UA)国际标准法(ISO)、PH增值法(ΔPH法)、扩散法、酚红法。
CHINA规定ΔPH《0。
4 在0.02-0.2之间是优质豆粕.UA与TAI几乎同步失活.在加热过度以前,TIA以全部失活.1、3:蛋白质溶解度:(Protein Solubility)美国乔治大学:Dale & Araba (1987)以检测豆粕是否加热过度.一定量的豆粕与0.2%NaOH溶液混合离心过滤,滤液凯氏测氮.PS<70%,则加热过度,70-80%为适宜,测时其灵敏度不够,粒度影响,当粒度在60-80目时方稳定.1、4:有效赖氨酸:赖与精氨酸属热敏性AA,高温时Lys与还原糖发生Maillard反应.测定法有:A染料结合法(DBL):二硝基氟苯(FDNB),三硝基磺酸(TNBS),酸性橙-12,茚三酮发生特异性呈色反应.B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1、5:蛋白质的水溶解度和氮的水溶解度:蛋的质的水溶解度(PDI)与氮的水溶解度(NSI),二者只是与水混合后的搅拌强度不一样。
PDI是8500r/min的速度搅拌10min,NDI是120r/min搅拌30min。
PDI测定豆粕的加热程度比UA和PS(NaOH)灵敏,NSI在7-27.8%是可以接受。
NSI低于10%则为加热过度。
Balloun & Hgymard(1959):加热时间延长,NSI降低,加热过度,则大大降低,鸡的增重与饲料报酬降低。
1、6考马氏亮蓝法:Kratzer(1989): 考马氏亮蓝对蛋白质考马氏亮蓝考马氏亮蓝显色对AA不显色并与PS相关度好但考法测的实际值大大低于凯氏法测的蛋白质溶解度。
这可能与凯氏法将全部AA包括在蛋白质内的缘故。
但考法较PS法测的时间短的多,故考法更适合评价经受不同热处理时间后饲料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
1、7:其它方法:橙黄G染色法(只能有限鉴定过分加热处理的大豆粕)、甲醛滴定法、甲酚红染色法(每克豆粕吸收甲酚红的毫克数2-3mg为生豆粕,3.3-3.7mg为加工不足,3.8-4mg为适当,4.3mg为加热过度)、颜色亨特色值。
(Smith1981:颜色与蛋白质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豆粕质量与生产性能熱處理對大豆粕中可代謝能量之影響生大豆粕中的可代謝能量要比經熱處理的大豆粕來得低(Hil l 及REn ner , 1960 ., 1963)。
一般認定,含48 %粗蛋白的大豆粕,每公斤約含有2,440仟卡的可代謝能量(NRC)。
含有10個單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大豆粕樣品,其每公斤應有2,575 仟卡的可代謝能量,但要是檢測出來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約在5個單位時,其可代謝能量可增至2,740 仟卡(M ian及Gar lic h,1987)。
P ars on 等人曾做觀察,發現去穀大豆添餵燒烤用肉雞及火雞時,其真正斤提供之可代謝能量,分別為3,003 及3,292 仟卡。
在107 ℃溫度下經10 ~ 13 分鐘熱處理之大豆薄片,其每公斤可代謝總能量為3,130仟卡,但是熱處理過度(即在121℃的溫度下,經121分鐘的熱處理)的大豆薄片,其每公斤的可代謝總能則會降至2,700仟卡(Sib bal d,,1980)。
熱處理對大豆粕中蛋白質之影響過去幾年來,曾有多種方法被用來檢測大豆粕是否加熱過度而影響其飼養價值。
這些方法當中,包括有藉由甲醛滴定、甲酚紅染色法,以及橘色─G染劑染色法(orange -G dye binding),來測出其游離功能基(free functional group)的方法;及藉由凱氏法或Coomassie 藍色染劑染色法,來檢測其加熱後所產生具有螢光的衍生物,以及蛋白質的溶解度。
甲醛滴定法Almquist 及Maurer (1953)曾建議採用甲醛滴定法來評鑑大頭粕是否熱處理過度,其檢測結果之資料詳列如表7。
經蒸煮過之大豆蛋白,其功能基會降低。
甲酚紅染色法本染色法曾由Olomucki 及Bornstein(1960)作過詳細的描述。
其檢測步驟為,採取400 毫克的樣品,先經 1 mm 網目之篩網篩濾後,再置於10 公撮之甲醛紅溶液中,然後一齊加以振動一個時。
本檢測法所用之甲醛染色液,係以 1 公撮含有0.2 公克溶於100 公撮(0.2%)酒精及9 公撮(0.1 N)鹽酸混合液之甲醛紅溶液稀釋調製而成。
上述稀釋液經離心處理後,其上層部份再到入一裝有9 公撮(0.2 N)的氫氧化鈉溶液中,並測量其顏色的濃度。
如果X=大豆粕被染劑所吸收的量(mg),而A=在最適當濃度所吸收的染劑量(mmg)讀取。
那麼X=〔2.00-( 10 XA )〕。
甲醛紅染色法與大豆粕熱處理間的相關性詳列如表8。
表7.以甲醛滴定作為大豆粕熱處理法的檢測指標表8.大豆粕熱處理程度與紅染色法間的關係橘色─G染劑染色法Moran 等人(1963)曾就橘色染劑G染色法的檢測程序加以述說。
大豆粕經高壓蒸煮後,其橘色─G染色值會隨之降低,但由他們研究所獲得之數字(詳如表9)顯示,此一檢測方法靈敏度並不很高。
螢光測定法徐等人(1949)曾經提述過一種利用螢組檢測熱處理大豆粕抽出物的方法,人旦他們對於此項檢測方法的細節並未加說明。
惟按Ewing (1963)所引述的檢測步驟,是將採得之雙份經細磨之大豆粕樣品(每份樣品為0.01公克),倒入裝有25 公撮0.01 M 濃度氫氧化鉀磷酸鹽溶液的50 公撮加蓋Er-lenmeyer 三角餅中,在pH 值 4.8 的狀況下,以機械方式振盪15 分鐘與予萃取。
再用42 號Whatman 濾紙上述萃取液加以過濾,然後將過濾後之溶液,置於Coleman-12 型的螢光測定儀下,檢測並讀出其螢光值。
在檢測螢光值前,螢光測定儀必需先予標準化校正,即在以每公撮0.10 mg 奎寧之標準受測液作校正測試時,其螢光值讀取數標準應為100。
最後在作檢測時,需將萃取液適當地稀釋成幾種不同的濃度,並置於磷酸鹽的緩衝液中,再進行檢讀結果,而其檢測結果,係以相當於每公古大豆粕中所含奎寧硫化物微克量的螢光值來表示。
Balloum 等人(1953)曾採用此種方法來檢測經高壓(磅/平方英吋)蒸煮過的大豆粕,並與使用尿素酶活性的檢測方法作過比較。
尿素酶活性是用每以克加有尿素大豆粕所釋放出來氨的百萬分當量來測定;而螢光值則是以每公克大豆粕中所含奎寧硫化物的微克量來表示。
由他們所測得而列於表10 的數字顯示,當大豆粕經過壓蒸煮至60 至90 分鐘時,其螢光值會有顯著的增加,也就是說大豆粕加熱處理時延長,會有引起雞隻生長減緩的情形。
表9.大豆粕加熱處理對其橘色─G染色法反應能力之影響表10大豆粕高壓蒸煮時間對其尿素酶含量、螢光值及蛋白質溶解度之影響蛋白質溶解度─凱氏法利用凱氏法來檢測蛋白質溶解度的這種方法,過去在考慮大豆粕的熱處理是否足夠時,曾被用來檢測可溶性蛋白質的部份(Araba 及Dale,1990a)。
由表11 的資料可以看出,大豆粕中蛋白質的溶解度隨高壓蒸煮時間的延長而降低,與雞隻生長的減緩有著極密切的關係,因為那些未經熱處理的樣品,事實上在商業化的加工過程中都已將其中的生長抑制因與予破壞。
表12. 大豆薄片經高壓蒸煮處理後對其一些用化學方法所測得指數的影響表13.不同高壓蒸煮處理時間之大豆粕及離胺酸之添加對出生後21天齡雞隻增重及飼料效率之影響表14. 大豆薄片經不同時間高壓蒸煮處理後對其一些用化學方法所測指數的影響Coomassie - 藍染色法Coomassie - 藍”這種染劑會使蛋白質呈現顏色,人旦對胺基酸則無是項作業。
用”Coomassie - 藍染色法”來檢測蛋白質的這種方法,是由Bradford (1976)所倡議的。
為測定溶於0.2 % 氫氧化鉀溶液中的蛋白質,並與已知溶菌酵素(lysozyme)含量的方法(Kratzer 等人,1990)作色值強度的比較,此一檢測法已經過修改。
在檢測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其所用經細磨的40 mg 大豆粕樣品(大約含有20 mg 的蛋白質),需先倒入10 公撮0.2 % 的氫氧化鉀(KOH)溶液中,再一齊旋轉 3 ~ 4 次。
在經過10 分鐘後,再將其上層液用1號濾紙加以過濾,並取出1公撮的過濾液,用含有氯化鈉─磷酸鹽的緩衝液將其稀釋成5公撮。
經稀釋過的濾液,再與9.5 公撮的Coomassie - 藍染劑溶液(即以50 公撮的染劑溶於50 公撮16 M的H3PO4,以及以46.7 公撮量用非離子化水稀釋成 1 公升乙醇的方式調配而成)混合。
以每平方英吋15 磅高壓蒸煮過之大豆粕,其在0.2 % 氫化鉀溶液內停留不同時間下的溶解度詳列表如表11。
由Coomassie - 藍染色法及凱氏法斤測得之蛋白質溶解度會隨高壓蒸煮時間的增長而降低。
由染色法及凱氏法所測得之蛋白質溶解度實際數值,可能由於用凱氏法檢測時亦將胺基酸部份計算在蛋白質內,所以雖然遠比凱氏法所測者來得低,但由兩種方法所測出之溶解度數值仍極為一致。
表11. 大豆粕高壓蒸煮時間對0 ~ 18 日齡雞隻飼養業績及蛋白質溶解度、尿素酶活性及橘色- G染色之吸附能力反應這些大豆薄片樣品,係以32%的用量,並分別按含有 1.2 %及 1.4 %離胺酸量作為裡仔雞飼糧時,加以測定的(詳附表13)。
由表中可以看出,餵飼含有經7分鐘高壓蒸煮處理大豆粕飼糧之雞隻,其生長有初步的改善,但隨高壓蒸煮時間的加長,如飼糧中的離胺酸含量仍設定在 1.2 及 1.4%時,則其生長減緩的情形就變得很明顯。
基本上離胺酸是對熱最不穩定的胺基酸之一,所以在采用熱處理過度大豆粕調配飼糧時,其中離胺酸含量的底限就變得相當重要。
在一項採用各種不同高壓蒸煮時間處理大豆粕的單純研究中,曾用了好幾種方法加以比較。
這些由上述研究所測得的資料詳列如附表14。
由Coomassie 藍染色法所崱得的蛋白質溶解度,和由凱氏法所測得的結果有相同的趨勢。
由甲醛滴定法及橘色-G染色法所測得的溶解度,亦隨高壓蒸煮時間的增加而降低。
大豆粕的高壓蒸煮時間超過15 分鐘時,其尿素酶及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性,實際上已完全消失。
另由其他的資料指出,每公克大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性,如在5000 單位左右,被認為是已經充分熱處理的滿意標準。
附表12中所提述經熱處理過的大豆薄片,係以30.07 % 的用量,並以含有 1.2% 離胺酸的量,用來餵飼裡仔雛雞。
大豆薄片在經15 分鐘的高壓蒸煮後,因其中的生長抑制因子都已被破壞,故其生長有改善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