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石中英pdf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一节知识与人生1.对知识的理解、选择、组织和控制,就成为课程和教育生活得以可能的重要前提。

(填空)2.什么是知识?从日常用法来看:第一,“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第二,“知识”不是个体一种内隐的心理要素,而是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第三,“知识”是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一些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或实践能力的大小;第四,“知识”是后天习得的,而非是先天遗传的。

只有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掌握某方面的知识。

3.《辞海》中给“知识”一词下的定义是:“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

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4.郎特里在其编著的《英汉双解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

5.不同视野知识的概念(关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各种人物)柏拉图将“知识”和“意见”相区分,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不同于人类感性认识所产生的“意见”。

笛卡儿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知识”概念问题上和柏拉图一样对感觉经验的可靠性持怀疑主义的态度。

在笛卡儿看来,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

笛卡儿之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康德等也都强调知识构成中的逻辑成分及知识形成中的理性作用。

与上述理性主义的知识概念并肩而立的就是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

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

这种观点在培根和洛克那里得到了最集中的阐述。

为了获得这种新的、更加可靠的知识,培根吁请人们抛弃长期以来控制思想的四种“假像”——“部落假像”、“洞穴假像”、“市场假像”与“剧场假像”。

培根认为,这些假像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观念没有一种是完全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因而都是虚妄的、扭曲的和错误的。

教育哲学石中英重点

教育哲学石中英重点

前言: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

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的影响,最后都要归结到“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才有价值”、“如何评价这些知识的学习”等基本问题上来。

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以社会学、心理学的眼光来看是不够的,还涉及到哲学上的认识论或知识理论。

事实上,斯宾塞在19世纪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时,其根据并不是或主要不是科学知识已经在经济领域内获得的巨大成功,而是其经验主义的认识理论。

可以认为,在当时,是经验主义认识论将科学知识的价值看得比任何一种知识形式都要高,从而帮助科学课程战胜了古典课程,塑造了现代学校课程的科学性格。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补充:“对教育哲学的定义虽然如此分歧,但是其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大家都公认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1.中国教育哲学家们的定义代表:黄济先生和桑新民的定义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的认识:第一,第一点表述从教育哲学的自身特质出发,把教育哲学的视野界定为“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教育哲学的对象界定为“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第二,认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

桑新民教授认为:(1)“从定义来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又是教育的基础理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2)“从研究的对象看,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则研究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从研究的方法、途径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教育哲学则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概括总结不是要形成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而是要揭示贯穿其中的普遍规律。

”(4)“从研究的目的和成果来看,哲学要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教育哲学则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

共识:第一,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第二,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或根本假设的,其目的是探求教育的一般原则或规律;第三,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第四,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深化、概括或总结,是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

石中英: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

石中英: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

石中英: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说起杜威,就不难想到他的实用主义哲学。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涉及科学、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当实用主义与教育结合,便有了耳熟能详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说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我们站在何种高度,用何种眼光去看待世界,最终都要落脚到“教育”。

师小北毫无疑问,杜威在写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时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从其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逻辑结构中可以看出来。

杜威对于自己所论述的主题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是有着通盘考虑的,确保了著作的主要思想不断得到呈现、丰富和发展。

就其在整本著作论述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而言,可以清晰分辨的主要有现象学方法、发生学方法、概念分析的方法、辩证法的方法以及反省思维的方法。

1现象学方法这种现象学方法的运用集中地反映在杜威对于直接经验的认识和把握上。

他说:“我们的经验有很多是间接的。

这种间接经验依靠介于事物和我们之间的符号,这些符号就代表事物。

比如战争,有人亲自参加过战争,经受战争的危险和艰难,这是一回事情;有人听人讲过战争或读过有关战争的记载,那是另一回事情。

一切语言,一切符号,都是间接经验的工具。

”对于这种借助于符号来表达的间接经验,杜威清醒地意识到,“总有一种危险,即我们所用的符号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代表事物的语言媒介不能唤起不在目前的和遥远的事物,使之进入目前的经验,符号本身却将变成目的。

正规的教育尤其面临这种危险,其结果是,因为有了文字,通常称之为学术的咬文嚼字的风气常常应运而生”。

杜威在这里对借助于符号而产生的间接经验的分析批评与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书中对于科学世界的批评如出一辙。

在杜威看来,间接经验虽然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津梁,但若不了解其性质,极有可能成为阻碍我们认识世界的障碍。

2发生学方法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全书,人们经常可以发现杜威在展开自己的教育哲学论述时喜欢从一些日常的、简单的事件分析开始,举一些小例子,或者讲一个小故事,然后,杜威对这些例子或故事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并展望例子或故事中人的行为进一步发展的情形,逐渐显示当事人行为的结构以及影响行为的复杂因素,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石中英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石中英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来源:《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11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作者:石中英摘要:自杀是当今社会的瘟疫,是人道主义的灾难。

以往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关自杀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是有局限性的。

社会性伤害事件以及精神系统的疾病不足以直接导致人们的自杀。

直接导致人们自杀的原因是人生意义感的匮乏。

人生意义与人生的事实与人生的价值不同,是对人生价值合理性的反思与体验。

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人生所依据的价值特别是核心价值缺乏合理性或原有合理性丧失。

教育在人生意义包括青少年学生人生意义救治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

为此,教育必须明确自己在这方面的责任,对造成意义危机的社会根源有清醒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强化人文教育和教育的人文性,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对于人生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关键词:自杀;人生意义;价值理性;教育哲学一、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自杀,也许是人类从动物界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生物本能,因为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明显的“自杀”现象。

大量的资料表明,一些灵长类动物甚至一些哺乳类动物界都存在着非常类似于人类自杀的行为,如拒绝进食、跳下悬崖或冲上浅滩直致死亡。

由于人类和动物界语言的隔阂,人类迄今为止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动物的自杀行为,仅有一些表面上的观察和推测。

如果哪一天科学的进步真得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动物的意识和心理,那么会对自杀现象的生物起源有清晰的认识。

比起对自杀现象生物起源的认识来说,对于人类自杀现象的历史认识则方便得多,直接得多,也丰富得多。

有史以来,自杀现象就一直存在着。

一部浩瀚的史书记载了许多自杀者的故事。

在这些自杀者中间,有忧国忧民的楚国大夫屈原[2],有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项羽[3];有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4],有著名的文学家海明威[5];有著名的艺术家凡高[6],有当红影星张国荣[7];有耄耋之龄的老人,有不更世事的花季少年。

从历史上看,自杀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执意向死的异常个体行为,而且也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仿效和重复的文化行为,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令人悲伤又最难以理解的章节。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姓名谢利苹专业教育领导与管理年级2013级学号201332360014课程名称教育的历史与哲学授课教师石中英成绩《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摘要】: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该书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

有助于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关键词】:教育哲学读书笔记读了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受益匪浅。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读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

说实话,对于哲学的书籍,还是颇有兴趣的。

曾经读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

但对于教育哲学,却不知为何。

通过阅读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发现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哲学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解力,指引人们活动的方向,并帮助人们不断的反思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与当下教育行为的合理性等。

”(P5)它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让人大开眼界,对教育的认识更清晰。

一、印象最深的章节(一)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帮助界定和辩护教育目的。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是要满足或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更要能够并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P32、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

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教师通过哲学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

P33、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试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理论观点,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教育哲学使用教材

教育哲学使用教材

教育哲学使用教材第一篇:教育哲学使用教材教育哲学使用教材: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教育哲学参考文献:1.周浩波,《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5.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6.[英]怀特著,李永宏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7.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金生鈜,《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9.黄济,《关于教育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2期10.陈迺臣.教育哲学导论:人文:民主与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11.[英]索尔蒂斯著,闵家胤译.《论教育哲学的前景》,《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12.John S Brubacher(布鲁巴克)原著,赵一苇译:《现代教育哲学》,正中书局1979年10月台六版13.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4.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5.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6.张唤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7.(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9118.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19.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凤歧.自由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于伟.现代性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7.[俄]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8.[法]勒格夫著,张弘译,《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199929.[美]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美]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31.[英]罗素著,李国山译,《自由之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32.[法]萨特著,周熙良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3.[美]弗洛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3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英]哈耶克著,杨玉生译,《自由宪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6.[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编译,《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 34 Joel Spring, Wheels in Hea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of Authority, Freedom, and Culture from Socrates to Human Rights,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935.Rosenkranz,J.K.F.,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Pvi,Trans,ByA.C.Brachett,New York and London,D.Appleton and Company,198636.Popper,K.Objective Knowledge:An Evolutionary Approach,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37.Freire,F.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7038.Peters,R.S.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第二篇: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名词解释1、什么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名词解释)2、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3、广域生存和局域生存(名词解释)4、教育哲学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型5、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改造主义教育哲学、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再生产理论、抵制理论、博雅教育问题1、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形成背景2、墨子人文主义观点3、什么是墨子的强说之教4、墨子非月非命教育哲学思想第三篇:教育哲学教育公正教育公正与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是针对社会任何成员而言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特别是依据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而涉及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制度适度调节的分配表现出既合理又公平的价值取向。

教育哲学_部分1(共计314页)_OK

教育哲学_部分1(共计314页)_OK
•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于1832年开设教育哲学讲座,这是教育哲学作 为大学课程的开端
• 1848年德国罗森克兰兹(Rosenkranz)出版《教育学体系》一书, 主要应用黑格尔哲学观研究教育。1886年,该书被美国女教育家 布莱克特(Brackett)译成英文,书名改为《教育哲学》,这是 最早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 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 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 等问题。
•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 究教育。
19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 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育的应然价值进行辩护。
• 两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观重点在为教育指示可供追求的 理想,突出体现了教育哲学自身的哲学性特点;第二,在应然的 层次上分析教育问题切合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价值性特点。
24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五、综合教育哲学
• 奈勒认为,哲学研究有思辨、规范和分析三种方式,相应的教育 哲学研究也有这三种方式;
13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 四、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
•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杜威等人的教育哲学的 同时,也编写了一些教育哲学著作,有较大影响的是:
• 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1923年,商务印书馆) •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1935年,商务印书馆) • 姜琦《教育哲学》(1933年,群众图书公司) • 邱椿《教育哲学的新生命》(1933年,文化社) • 张栗原《教育哲学》(1949年,三联书店)

(完整版)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五章

(完整版)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五章

第五章理性与教课第一节理性与人生1.平时生活中的“理性”用法“理性”代表着一种激动的控制、一份心态的宁静和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境地。

2.辞典的定义第一种释义将“理性”当作是一种“思想种类” ,与“想象思想” 、“直觉思想”等相对而言,是借助于“观点”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一种思想活动。

第二种释义则将理性当作是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 认识能力,与“感性” 或“感性认识”相对而言。

这两项释义说了然:第一,“理性”是人类多种多样思想方式或种类中的一种;第二,依靠于这类思想方式或种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取对于事物存在、变化或相互之间联系的“高级知识”或“真知” 。

最重点的就是指出“理性”是一种“推理能力” 3.不一样哲学视线中的“理性”观点初期的斯多葛学派。

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与“人的命运” ,是“神”与“人”共同拥有的特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不是“神的属性” ,而是“人的天性” ,其目的不不过在于获取适合的“认识” ,并且有助于令人们的行为防止“过分”与“不及”进而达到善的境地。

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发挥了斯多葛学派的“理性”观,直接将理性当作是“神意” ,使“理性”屈服于“崇奉’ ’,以便能够经过“理性”而发现上帝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可以。

文艺中兴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如拉伯雷和蒙田等人,则消除了“理性”观点中的神奇成分,将其当作是人的自然属性,即“为所欲为”和“为非作歹”。

17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则进一步将理性与“自然性”相差异,把它当作是一种人类的“思想”活动,是人之所认为人的原由或依据。

理性,不单是一种认识论范围,并且是一种人性论或存在论范围。

18 世纪的法国唯心主义者主张把“理性”作为权衡事物的独一标准,以成立一个永久正义的国家。

在康德哲学中,“理性”则与“感性”和“知性”相对峙,指认识“无穷”和“绝对东西”的能力。

在黑格尔哲学中,理性则指一种详细的、辩证的“思想”,是最高等和最完整的认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哲学石中英pdf
教育哲学是以既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问题进行探究,以推动社会精神
文明进步为目的,用哲学思维和语言来解释和概述教育之路径的学问。

在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中,教育哲学总结和梳理了一套思想体系,
将面向未来的思想启发和良好的生活哲学行为方向定位。

一、教育哲学的内涵
1.伦理道德方面:教育哲学对伦理道德生活的重要性进行解释,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树立诚信、爱国,道德正义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

2.教育目标:教育哲学提出和规定教育内涵包含培养学生共同理解和认可的世界观,更好地融入社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建立人类文明
更加健康的发展方向。

3.教育结果:教育哲学建立和规定教育应能达成以下教育结果:培养学生自我界定、解决问题和非零和博弈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健康素
质发展,处理不同的文化知识技能和能力。

二、教育哲学的重要性
1.动员人们探索真理:教育哲学能够动员和引导人们探索真理,把个人的创新思想的探究,价值观和信仰变成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社会价值
观和人文学科。

2.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教育哲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活跃思想气氛的作用,使人们能够认识到真理,健全人性,不断探索出有利于社
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智慧。

3.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哲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增强文学精神,普及社会智慧,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让学生
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增强思想文化素质。

三、贯彻执行教育哲学
1.对教师要求高:教师必须自觉执行教育哲学,提升自我,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文化标准,合理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层次更高的帮助。

2.调整教学计划:为了更有效地、更快捷的贯彻执行教育哲学,首先必须对教学计划进行多维度的新改革,适应新的需求。

3.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加强文化教育,以鼓励学生,培养互惠互利的大众文化氛围,促进一种更和睦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哲学对当下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着重要意
义,凝聚和把握教育哲学,才能使社会在更大程度上增强自身文化建设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把不断探索普遍真理,推动人性多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