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治理水污染案例

合集下载

世界水日的水资源保护案例

世界水日的水资源保护案例

世界水日的水资源保护案例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个世界水日的水资源保护案例,以期为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启示。

案例一:以色列的水资源管理以色列作为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多年来致力于水资源的创新利用和管理。

他们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通过反渗透技术将海水转化为可用水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以色列还推广了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滴灌技术,有效减少了耕地的用水量。

通过这些措施,以色列成功保障了人民的用水需求,实现了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案例二:新加坡的废水处理与回用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面临着有限的水资源供应和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开展了广泛的废水处理与回用工作。

他们采用先进的膜技术和高效的氧化程序处理废水,将处理后的水再利用于工业用途和农业灌溉,实现了废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表明,废水处理与回用是缓解水资源压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案例三:巴西亚马逊雨林的保护巴西亚马逊雨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水资源保护价值。

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亚马逊雨林的保护,以确保这一地区的水资源的持续供应。

他们加强了对非法砍伐的打击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森林恢复项目,恢复和保护了大片濒临灭绝的植被。

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维护了亚马逊雨林地区的水资源生态平衡。

案例四:中国的水资源管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挑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他们积极推广水资源节约技术,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并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治。

中国的水资源管理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借鉴,也为实现可持续水资源发展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世界水日的水资源保护案例涵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措施。

通过创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保护水源地和水环境,加强水资源节约和流域治理,我们可以为解决全球水资源问题贡献力量。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城市面临着河流污染问题的挑战。

城市河流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紧密,因此对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成为了许多城市不可忽视的任务。

国际上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城市在河流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上的治理案例,探讨它们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个案例是丹麦哥本哈根的城市河流治理。

哥本哈根位于大海和诺斯港之间,河流流域众多,水质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改善城市河流的水质,哥本哈根市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加强了水域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法规,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

其次,他们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和改造,建设了先进的污水处理厂。

另外,他们还积极推动市民参与,倡导垃圾分类和环保行为,提高市民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

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使得哥本哈根的河流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成为了环保治理的典范。

第二个案例是新加坡的河流治理。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面临着有限的水资源和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问题,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全面的治理计划。

首先,他们优化了城市排水系统,并建设了一系列集水区,有效地控制了污水的排放。

其次,他们引入了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使得污水能够被高效地处理和再利用。

另外,新加坡还注重倡导市民的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了市民对水资源的重视。

在新加坡的治理下,城市河流逐渐变得清澈起来,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和生态保护的场所。

第三个案例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河流治理。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水城,拥有众多河流和运河。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城市河流的水质。

首先,他们提高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优化了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方式。

其次,他们强调城市水域的多功能利用,将城市河流作为绿色走廊和生态景观进行开发,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和生态保护的空间。

另外,阿姆斯特丹还注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水资源保护要求,确保河流污染的治理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国内外水体黑臭治理政策及典型案例

国内外水体黑臭治理政策及典型案例

国内外水体黑臭治理政策及典型案例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对水体污染展开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工作。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水利建设已进入“生态水利”或“环境水利”的阶段,人工景观水体建设中注重水体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使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形成的“唯效率主义”水环境管理观念正在受到摒弃,各国转而尊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注重水体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各国关于黑臭水体治理的政策1)英国:科学规划重点治理2013年,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依据《欧盟水框架指令》对其境内水体质量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质量处于“良好”以上的水体仅占总体的27%。

针对境内水体污染物来源的分布状况,英国政府从农业生产和城镇生活两个方面入手,解决水体污染问题,主要政策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强化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水体保护意识。

首先在英格兰地区启动了“水域周边敏感地区农地管理项目”,对农业生产造成水体污染的途径和危害向农民普及知识。

二是使用强制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污染危害。

依据欧盟有关指令,严格限制硝酸盐和磷化合物化肥使用的数量和时间,并对违反规定的农户处以重罚。

三是提供指导和资金促使农户改变生产模式。

英国政府设立了总额为21亿英镑的“环境监管项目”,与农户签订协议,确立其在水体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这一系列激励措施,当前英格兰地区70%的农地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了控制或避免水体污染的耕种模式。

在城镇生活方面,英国政府首先将英格兰地区划分为66个水体区域,每个区域实行地方政府、社区以及企业共同管理,并注重发挥社区的作用。

2012年至2015年,累计投入1000万英镑,联合地方政府、社区和关注公共水体保护的非政府组织,推动社区机构加强水污染领域宣传工作,并支持居民区污水管道改造等活动,降低居民生活污水对公共水体污染。

与此同时,加强中央、地方政府和公路管理局的协作,提升水体保护在交通规划中的重要性。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国际最佳案例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国际最佳案例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国际最佳案例在当今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管理水资源,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个国际上认为是最佳案例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实践,以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新加坡的雨水管理新加坡是世界上最致力于雨水管理的国家之一。

由于土地有限和降雨量大,在新加坡,每一滴雨水都被视为宝贵的资源。

新加坡通过建设大量的雨水收集系统来有效管理雨水。

例如,他们建造了广泛的雨水花园和湖泊,并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和冲水。

此外,新加坡还采用了雨水过滤和处理技术,确保雨水的质量符合标准,可以供人们饮用。

二、以色列的再生水利用以色列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但他们却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色列主要依靠海水淡化工厂来满足淡水需求,同时也采用了再生水利用技术。

以色列通过先进的水处理工艺,将废水处理成高质量的再生水,可以用于灌溉、工业用水和甚至是饮用水。

再生水利用不仅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也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压力。

三、荷兰的综合水资源管理荷兰是一个低洼国家,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和河水泛滥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荷兰采取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策略。

他们建造了大量的防洪设施,包括堤坝和水闸,并进行持续的水文监测。

此外,荷兰还发展了先进的地下水管理系统,通过智能水泵和网络控制,实现对地下水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荷兰的综合水资源管理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四、澳大利亚的水权市场澳大利亚是一个干旱地区,长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境。

为了有效管理水资源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澳大利亚推行了水权市场制度。

根据这个制度,水资源以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水权的供需由市场调节。

这种市场机制激励农民和其他水资源使用者进行节水和高效利用,同时也鼓励投资者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总结:上述案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上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内外保护治理河流湖泊成功案例

国内外保护治理河流湖泊成功案例

国内外保护治理河流湖泊成功案例
国内外保护治理河流湖泊成功案例
日内瓦湖:依法严制全民参与
瑞士日内瓦市的日内瓦湖,风光秀美,是欧洲最大的内陆湖,但它也曾变成死湖、臭水湖。

上世纪70年代,日内瓦湖受到工业、农业和家庭废水的严重污染,湖中的鱼类濒临灭绝。

为了改善水质,瑞士政府制订了严格的法律来限制排污行为,建立了污水处理工厂,即便是处理过的污水也不会被排入湖中。

由于这一湖泊一半属于法国,当地政府还建立了跨国水治污机制,促进两国合作联手应对河水污染问题……到本世纪初,日内瓦湖就已完全可以供人放心地尽情游泳、泛舟或潜水、赛艇,并且湖水可以直接饮用。

日内瓦湖的治理经验主要包括:一是利用生物化学技术进行改造被污染的河水;二是提高全民保护湖泊的意识,让大家都意识到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有责任拯救日内瓦湖,拯救湖泊就是拯救每一个人;第三是制定严格的规章,严格区分污染物和非污染物,有污染的水绝不能流入日内瓦湖,并且在河两岸限制使用农药杀虫剂。

在日内瓦,1/3的公园不使用杀虫剂。

环境污染纠纷20个经典案例

环境污染纠纷20个经典案例

环境污染纠纷20个经典案例---1. 爱荷华州河水污染事件在上世纪60年代,爱荷华州的河流受到工业废物和农业化肥的污染,导致水质下降,鱼类生态系统崩溃,居民无法使用污染的水源。

居民针对工厂和农场提起诉讼,最终赢得了赔偿,并推动了环境保护法的制定。

2. 日本水俣病事件20世纪50年代,日本九州岛的水俣湾受到久光公司的污水排放的严重污染。

污染物中含有有机汞和有机汞化合物,导致鱼类中毒、牲畜死亡和居民健康受损。

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促使日本政府采取行动,加强环境法规。

3. 美国洛杉矶空气污染事件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洛杉矶地区的汽车排放和工业废气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污染物在大气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了臭氧层。

这导致了气喘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4. 中国雾霾污染事件中国在近年来经历了严重的雾霾污染,尤其是北方地区。

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和燃煤等因素导致的大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燃煤、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

5. 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事件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和空气污染。

过度的森林砍伐、农民的伐木活动和天然枯萎的植物引起的火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损失。

政府实施了更严格的法规,以防止和应对未来的火灾事件。

6. 巴西石油泄漏事件在2019年,巴西发生了一起规模庞大的石油泄漏事件,导致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这场泄漏使得数百种海洋生物受到威胁,影响了渔业和旅游业。

政府启动了清理和恢复工作,并采取了措施加强石油勘探和生态保护工作。

7. 阿根廷航空温室气体排放事件阿根廷的航空业被指责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之一。

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乘客和货物运输导致大量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对全球变暖做出了贡献。

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推动航空业采取减排措施。

8. 澳大利亚大堡礁珊瑚白化事件全球变暖导致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水温度升高,使珊瑚白化现象加剧。

湖泊水质污染治理服务的全球案例分享

湖泊水质污染治理服务的全球案例分享

湖泊水质污染治理服务的全球案例分享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湖泊遭受了水质污染的威胁。

为了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全球各地开展了广泛的湖泊水质污染治理工作。

本文将分享几个全球案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在湖泊水质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伊利湖(Lake Erie)案例。

伊利湖是北美五大湖之一,长期以来面临着农业和城市排放的污染问题。

为了提高湖泊的水质,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加强了农业管理和监管,限制了农田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并推动畜禽养殖行业进行环境友好改造。

此外,大量投资用于改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排放符合环保准则。

这些努力带来了显著的效果,湖泊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中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的情况得到了控制。

接下来,我们转向加拿大的安大略湖(Lake Ontario)。

安大略湖是北美五大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长期的经济活动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湖泊面临着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拿大政府实施了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确保工业活动对湖泊的影响降到最低。

与此同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减少了湖泊受到的污染。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多个湖泊保护区,限制了开发和建设活动。

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得安大略湖的水质得到了有效保护。

除了美加两国的案例,欧洲也有着一些成功的湖泊水质治理经验。

例如,瑞典的瓦纳恩湖(Lake Vänern)是瑞典最大的湖泊,也是一个重要的水资源和旅游景点。

随着工业活动和农业排放的增加,湖泊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瑞典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加强了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排放标准得到严格执行。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采用环保的农业技术和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此外,政府还大力推广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以促进湖泊的自我净化能力。

国外水治理案例

国外水治理案例

国外水治理案例那我给你讲讲泰晤士河的治理案例吧。

以前的泰晤士河那可真是个“大臭水沟”啊。

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那些工厂就一个劲儿地往泰晤士河里排污,什么废水、废渣一股脑儿往里倒。

那河水又黑又臭,里面的鱼啊虾啊,都快被毒死光了,河边的居民那也是苦不堪言,一靠近河边就被熏得直捂鼻子。

不过呢,英国人后来意识到不能再这么霍霍这条河了。

他们就开始大力治理。

首先呢,就是严格控制污染源。

那些工厂要是再乱排污,就狠狠地罚,罚到他们肉疼,这就好比给那些不听话的工厂戴上了紧箍咒。

然后呢,他们又搞了污水处理设施。

就像给泰晤士河安排了一群清洁工,把那些脏东西都给处理掉。

这污水处理厂就像一个个大工厂,不过它们是专门把脏水变干净的。

经过好多年的努力,泰晤士河终于慢慢变干净了。

现在啊,河里又有鱼了,而且河边还成了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这就像是一个病恹恹的人,经过精心调养,又变得活力四射了。

还有新加坡的水治理也很厉害呢。

新加坡这个地方啊,本身水资源就比较缺乏。

他们就把水当成宝贝一样对待。

他们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做得特别棒。

就像家里有个大存钱罐,一到下雨天,就把雨水都收集起来。

他们的建筑啊、道路啊都设计得很巧妙,方便雨水流入专门的收集系统。

而且新加坡对污水的处理也是相当严格。

他们的新生水技术那可是很牛的。

污水经过处理后变得超级干净,干净到都能直接喝了。

这就像是把垃圾变成了宝贝,你说神不神奇?新加坡还通过教育,让老百姓都特别珍惜水,大家都很自觉地节约用水,就像守护自家的财宝一样。

这两个案例都告诉咱们,只要肯努力,水是可以被治理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治理水污染案例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一)水环境问题分析泰晤士河全长402公里,流经伦敦市区,是英国的母亲河。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河流两岸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沿岸垃圾随意堆放。

1858年,伦敦发生“大恶臭”事件,政府开始治理河流污染。

(二)治理思路及措施一是通过立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20世纪60年代初,政府对入河排污做出了严格规定,企业废水必须达标排放,或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

企业必须申请排污许可,并定期进行审核,未经许可不得排污。

定期检查,起诉、处罚违法违规排放等行为。

二是修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

1859年,伦敦启动污水管网建设,在南北两岸共修建七条支线管网并接入排污干渠,减轻了主城区河流污染,但并未进行处理,只是将污水转移到海洋。

19世纪末以来,伦敦市建设了数百座小型污水处理厂,并最终合并为几座大型污水处理厂。

1955年到1980年,流域污染物排污总量减少约90%,河水溶解氧浓度提升约10%。

三是从分散管理到综合管理。

自1955年起,逐步实施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

1963颁布了《水资源法》,成立了河流管理局,实施取用水许可制度,统一水资源配置。

1973年《水资源法》修订后,全流域200多个涉水管理单位合并成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统一管理水处理、水产养殖、灌溉、畜牧、航运、防洪等工作,形成流域综合管理模式。

1989年,随着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水务局转变为泰晤士河水务公司,承担供水、排水职能,不再承担防洪、排涝和污染控制职能;政府建立了专业化的监管体系,负责财务、水质监管等,实现了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分离。

四是加大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

早期的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沉淀、消毒工艺,处理效果不明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发采用了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并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生化需氧量为5-10毫克/升,处理效果显著,成为水质改善的根本原因之一。

泰晤士水务公司近20%的员工从事研究工作,为治理技术研发、水环境容量确定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泰晤士河水务公司经济独立、自主权较大,其引入市场机制,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费,并发展沿河旅游娱乐业,多渠道筹措资金。

仅1987—1988年,总收入就高达6亿英镑,其中日常支出4亿英镑,上交盈利2亿英镑,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又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治理效果泰晤士河水质逐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重新出现鱼类并逐年增加;80年代后期,无脊椎动物达到350多种,鱼类达到100多种,包括鲑鱼、鳟鱼、三文鱼等名贵鱼种。

目前,泰晤士河水质完全恢复到了工业化前的状态。

湖南常德,这个仅有600万人口的城市,在城市规模上并不引人注意,但该市丰富的水资源,却让人第一眼就印象深刻。

常德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虽然它的经济并不发达,但其丰富的水资源蕴藏让它在中国城市中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常德,又被称为“海绵城市”。

该市近年来推出并实施了集蓄水、净水、吸水、释水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在常德市规划展览馆,人们可以看到,最新的城市规划模型是以德国城市汉诺威为样本设计的。

而在十年前却是另一翻景象。

据当地人介绍,过去常德内城河--穿紫河的水质非常差,散发着臭味,他们甚至担心水污染会危害孩子的健康。

为此,常德市请来了汉诺威市的专家,并向欧盟申请了以解决亚洲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为目标的“常德市城市河流污染治理项目”,制定出一套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方案。

常德不仅从德国引进了城市净水设备,还借鉴了德国人治理城市污水的理念。

该理念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季时收集雨水,将其过滤、储藏。

当城市缺水时,再将净化后的水重新释放出来,供居民使用。

这样既能减少河水污染,又能为城市提供水源。

此外,常德还计划沿着沅江建一条供居民休闲娱乐的绿带,这样能提高居民对良好水质的要求和意识。

目前,绿带工程建设正在进行中。

在沅江岸边散步的一位女士乐观地表示,她相信沿江绿带很快就能顺利完工。

“明年三月建成,没有问题”,她说。

中国的项目总是进行得很快。

我认为,常德未来除了依托自身的水资源优势外,仍需发展经济。

二、韩国首尔清溪川(一)水环境问题分析清溪川全长11公里,自西向东流经首尔市,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

20世纪40年代,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后来又实施河床硬化、砌石护坡、裁弯取直等工程,严重破坏了河流自然生态环境,导致流量变小、水质变差,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50年代,政府用5.6公里长、16米宽的水泥板封盖河道,使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几乎成为城市下水道。

70年代,河道封盖上建设公路,并修建了4车道高架桥,一度视为“现代化”标志。

(二)治理思路及措施本世纪初,政府下决心开展综合整治和水质恢复,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疏浚清淤。

2005年,总投资3900亿韩元(约3.6亿美元)的“清溪川复原工程”竣工,拆除了河道上的高架桥、清除了水泥封盖、清理了河床淤泥、还原了自然面貌。

二是全面截污。

两岸铺设截污管道,将污水送入处理厂统一处理,并截流初期雨水。

三是保持水量。

从汉江日均取水9.8万吨,通过泵站注入河道,加上净化处理的2.2万吨城市地下水,总注水量达12万吨,让河流保持40厘米水深。

(三)治理效果从生态环境效益看,清溪川成为重要的生态景观,除生化需氧量和总氮两项指标外,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韩国地表水一级标准。

从经济社会效益看,由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周边房地产价格飙升,旅游收入激增,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投资的59倍,附加值效益超过24万亿韩元,并解决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三、德国埃姆舍河(一)水环境问题埃姆舍河全长约70公里,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工业区,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其流域面积865平方公里,流域内约有230万人,是欧洲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该流域煤炭开采量大,导致地面沉降,致使河床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河流改道、堵塞甚至河水倒流的情况。

19世纪下半叶起,鲁尔工业区的大量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水遭受严重污染,曾是欧洲最脏的河流之一。

(二)治理思路与措施一是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流域内城市历史悠久,排水管网基本实行雨污合流。

因此,一方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将城市污水和重度污染的河水输送至两家大型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直排现象。

另一方面建设雨水处理设施,单独处理初期雨水。

此外,还建设了大量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以及雨水净化厂,全面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

二是采取“污水电梯”、绿色堤岸、河道治理等措施修复河道。

“污水电梯”是指在地下45米深处建设提升泵站,把河床内历史积存的大量垃圾及浓稠污水送到地表,分别进行处理处置。

绿色堤岸是指在河道两边种植大量绿植并设置防护带,既改善河流水质又改善河道景观。

河道治理是指配合景观与污水处理效果,拓宽、加固清理好的河床,并在两岸设置雨水、洪水蓄滞池。

三是统筹管理水环境水资源。

为加强河流治污工作,当地政府、煤矿和工业界代表,于1899 年成立了德国第一个流域管理机构,即“埃姆舍河治理协会”,独立调配水资源,统筹管理排水、污水处理及相关水质,专职负责干流及支流的污染治理。

治理资金60%来源于各级政府收取的污水处理费,40%由煤矿和其他企业承担。

(三)治理效果河流治理工程预算为45亿欧元,已实施了部分工程,预计还需几十年时间才能完工。

目前,流经多特蒙德市的区域已恢复自然状态。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一)水环境问题塞纳河巴黎市区段长12.8公里、宽30-200米。

巴黎是沿塞纳河两岸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市区河段都是石砌码头和宽阔堤岸,三十多座桥梁横跨河上,两旁建成区高楼林立,河道改造十分困难。

20世纪60年代初,严重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崩溃,仅有两三种鱼勉强存活。

污染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上游农业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二是工业企业向河道大量排污;三是生活污水与垃圾随意排放,尤其是含磷洗涤剂使用导致河水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四是下游的河床淤积,既造成洪水隐患,也影响沿岸景观。

(二)治理思路与措施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截污治理。

政府规定污水不得直排入河,要求搬迁废水直排的工厂,难以搬迁要严格治理。

1991-2001年,投资56亿欧元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提高了30%。

二是完善城市下水道。

巴黎下水道总长2400公里,地下还有6000座蓄水池,每年从污水中回收的固体垃圾达1.5万立方米。

巴黎下水道共有1300多名维护工,负责清扫坑道、修理管道、监管污水处理设施等工作,配备了清砂船及卡车、虹吸管、高压水枪等专业设备,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进行管理维护。

三是削减农业污染。

河流66%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化肥施用,主要通过地下水渗透入河。

巴黎一方面从源头加强化肥农药等面源控制,另一方面对50%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实施脱氮除磷改造。

但硝酸盐污染仍是难以处理的痼疾。

四是河道蓄水补水。

为调节河道水量,建设了4座大型蓄水湖,蓄水总量达8亿立方米;同时修建了19个水闸船闸,使河道水位从不足1米升至3.4-5.7米,改善了航运条件与河岸带景观。

此外还进行了河岸河堤整治,采用石砌河岸,避免冲刷造成泥沙流入;建设二级河堤,高层河堤抵御洪涝,低层河堤改造为景观车道。

除了工程治理措施外,还进一步加强了管理。

一是严格执法。

根据水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不断修改完善法律制度,如2001年修订《国家卫生法》要求,工业废水纳管必须获得批准,有毒废水必须进行预处理并开展自我监测,必须缴纳水处理费。

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现象。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

除预算拨款外,政府将部分土地划拨给河流管理机构(巴黎港务局)使用,其经济效益用于河流保护。

此外,政府还收取船舶停泊费、码头使用费等费用,作为河道管理资金。

(三)治理效果经过综合治理,塞纳河水生态状况大幅改善,生物种类显著增加。

但是沉积物污染与上游农业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说明城市水体整治仅针对河道本身是不够的,需进行全流域综合治理。

五、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多瑙河全长2850公里,是欧洲第二长河,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地处其中游。

维也纳多瑙河综合治理开发,形成了一套现代化的河流综合治理和开发体系,即在传统治理理念基础上突出“生态治理”概念,并运用到防洪、治污、经济开发等各个领域。

主要措施包括两方面:一是建设生态河堤。

恢复河岸植物群落和储水带,是维也纳多瑙河治理和开发的主要任务之一。

基于“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在考虑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适合动植物生长的模拟自然状态,建成无混凝土河堤或混凝土外覆盖植被的生态河堤。

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