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起始课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以及一些精彩字词的运用。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学生曾经学习过的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导入。
二、预习检查(课前十分钟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效果)三、初读课文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从标题“荷塘月色”可以看出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
在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中,“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
2、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四、课堂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1、文中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中,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2、这些语句是怎么能传递出美感的?明确:可能涉及的句子和手法有:A比喻句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叶子、花在月下的独特情态和韵味,月光的明亮皎洁。
)B拟人句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和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他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C通感句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及教学设计 课件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 高超的语言艺术,要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方法路径: 手法之妙与语言之美)
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其写法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喜欢 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作一篇散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输出产品:独立创作)
三看:单元学习任务(教材)
问题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而“悲凉”的秋味表现出一种 特别的美,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审美心理?
如何理解 12自然段的中国诗文中“赞秋”的议论性文字? 梳理《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寻找朱自清的内心轨迹。 开篇 “颇不宁静”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第3段中“另一世 界”指什么? “热闹”与上文荷塘月色的“宁静”矛盾吗? 如何理解“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 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篇 目 选取 景物 作者 初读印象
画面命名
撰写点评
景物 特点 情感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学习支架一
我与地坛
或困惑
格式: 我最喜欢《_____》 中的第_____段的写 景文字。
示例: 我最喜欢的风景是“荷塘月色”。出自《荷塘月色》的第六
段。这一段写荷塘周围的景色。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的情态 赋予景物,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作者借用阴阴的树影、弥 漫的烟雾、热闹的蛙鸣等景物营造了一个神秘闲适而又幽静的氛 围。这段文字让人如临其境。
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

“分项式活动+板块式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第二项活动设计为“心灵的远游——山水与人生”,将两篇古代散文《赤壁赋》《登泰山记》组合成专题 阅读,完成四个任务:“寄情山水,各具意趣”,感受水月之境与泰山的雄伟;“语言艺术,点评领略”, 借鉴传统评点法,品评文字,汇编“班级微点评”;“赋体游记,各臻其妙”,关注赋体散文主客对答与 学者游记洒脱雅致的风格;“登山临水,心灵远游”,领略自古以来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的文化传 统,用审美的眼光观照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寻找我心灵的山水。 教参认为:“上述教学设计层层推进,活动可以灵活增删,覆盖面较广,能够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然而,反观现实,不禁让人感慨。现实中绝大部分老师,不会采用这一教学范式,除了上公开课的需要。 探究其根源,在于跳过了“单篇课文教学”,无法推广。若要推行,必须改进,可调整为--基于单篇教学 的“分项式活动+板块式推进”单元”单元整体教学
第三个学习项目是“如是我读——‘名作中的情与理’导读”活动。引导学生写成学术性的小论文,论述 作品中渗透的作家哲理感悟,形成学习成果。 第四个学习项目是“寻找自我的自然山水”活动。让学生从这些经典散文中获得精神的启迪,继承民族的 审美传统,获得心灵慰藉和人生启示。教参认为“以上的整合教学是新课程的常态,从以前的‘单点’变 成现在的‘套餐’,加大了思维的容量,更能形成贯通、比较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鉴赏的眼光, 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单元整体教学,比较适合八种单元课型中的“整本书阅读”单元型、“文化 参与”单元型、“梳理探究”单元型、“跨界阅读”单元型等四种单元课型。例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 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进行“贯通式活动+整合化学习”单元整体教。
高一【语文(统编版)】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起始课)-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起始课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赏读写景散文,引领学生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讲解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带学生体会情理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体会不同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
3.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能创作写景散文。
教学重点:赏析画面之美,品味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把握景情关系,以及感受不同作家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
【学习任务一】品悟中赏美景
课文
所写对象
具体画面
整体特点
《故都的秋》
北京风光
《荷塘月色》
清华荷塘
《我与地坛》
地坛
《赤壁赋》
赤壁
《登泰山记》
泰山
二
【学习任务二】比较中见个性
画面命名
角度
赏析
景物选取
形声色态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
4.语言风格的比较
三
学生课后练习
写作任务2:游览胜迹,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都北京、作为五岳之尊的泰山,激荡着三国风云的赤壁……都曾经引发文人墨客游历、咏叹、思索,请任选一地,谈谈文人寄托于其中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5篇课文)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14.1.故都的秋 ................................................................................................................. - 1 -14.2.荷塘月色 ................................................................................................................. - 5 -15.我与地坛 .................................................................................................................... - 9 -16.1.赤壁赋 ................................................................................................................... - 14 -16.2.登泰山记 ............................................................................................................... - 19 -14.1.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一、教学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 课件

本单元共三课,课时安排9课时。 第1、2课时 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这一篇”情味 第3、4课时 景因人生,人景相洽——自然与自我的通融 第5、6课时 理解哲理,注重审美——体悟文化哲思 第7、8课时 文如其人,见字如面——品味语言之美 第9 课时 声临其境,身临其境——我手写我心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 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人手,对一些精彩语 段加以分析、品味。
子任务1需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审美趣 味等,进一步挖掘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 文,分析和归纳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然后将这篇文章置于 历史文化长河中探本溯源。
子任务2也是在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上,做一点文化上的拓展和延伸。 像赤壁、泰山这类景物,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让学 生课外搜集有关的诗文,分析它们的文化内蕴。
第1、2课时 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这一篇”情味
联读本单元五篇写景散文,重点赏读每篇文章的写景段落,感知大自然美景,各美其美,品出“这一 篇”的情味。
联读五篇散文,画出每篇文章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写景段落,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写出评点性的文字。 尤其是《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文言文,教师要做好预习学案并有精心指导,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 书疏通文意,梳理重要实词(横、纵、冯舞、泣、方、固等)虚词(而、于、其等)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 把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积累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尤其是古人记录时间包括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各段大意。(预习学案后附)
高中语文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分享课件

• 学科素养指向: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
• 根据需求,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的方式,写出自 己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1932年10月一直在上海从事各项革命斗争的郁达夫因肺病复发,身 体的巨大痛苦让他决定到杭州疗养。在杭州的时候,郁达夫不时接受公 家的接待,游山玩水。
1933年11月,杭州铁路局邀请郁达夫等人自杭州出发,沿铁路线漫游, 将耳闻目睹的景物,写成游记,以便向中外游客宣传介绍。期间,郁达 夫沉浸在大自然怀抱,流连忘返。1934年3月,郁达夫又应东南五省交 通周览会的邀请,与好友林语堂同行,去浙西、皖南一带,游览名山古 迹,期间他分外高兴。
——郑国民、陈晓波.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探索.课 程·教材·教法。
• 《语文必修上·教师教学用书》:“整合教学、群 文阅读是新课程的常态,从以前的‘单点’变成现 在的‘套餐’,加大了思维的容量,更能形成贯通、 比较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鉴赏的眼光, 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两个教学设计样例 • 教学设计一:独抒性灵,情思悠远——品出“这一 篇”散文的情味(14.15课) • 教学设计二:心灵的远游——探寻山水文化(16课)
• 《赤壁赋》、《登泰山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失意人生的不 同选择”
(2)专题教学
• 语文专题教学是按作品、作家、主题、学生的视角“聚篇 为类”,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设计更开放、更贴近 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外显性学习任务,旨在提升学生语 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建构的课堂组织情势。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内容。
该单元涵盖了古典诗词、现代散文和名著节选等多种文学形式,旨在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教学任务包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以及对文学表现手法的探讨。
此外,还需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但在这个阶段,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本单元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课内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文学常识和文体特点,如诗词的韵律、散文的语言风格等。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和主旨,并能运用文学理论知识进行鉴赏评价。
(3)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如摘句、归纳、对比、分析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和口头表达,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采用启发式、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组织课堂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4)借助网络资源、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单元学习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活动要求。
2.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内容,欣赏写景抒情的名篇。
3.学习散文阅读方法,熟悉高考题型,构建散文知识体系。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以“自然情怀”为人文主题,文本呈现出文辞之美与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值得品味与鉴赏。
高一学生初中时接触过散文,但是阅读鉴赏散文的实际水平却不高,且文本有深度,有难度,学生阅读理解可能会不到位,我们要真正让学生学到鉴赏散文的方法,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不仅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还能学会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重点难点】
1.了解单元学习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活动要求。
2. 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佳作。
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在地坛古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透彻感悟,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感知生活与自然之美。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
1、了解单元学习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活动要求。
2、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内容,欣赏写景抒情的名篇。
3、学习散文阅读方法,熟悉高考题型,构建散文知识体系。
三、预习检测,以学定教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前预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
(略)
四、精讲探究,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任务一:浏览课本第七单元,看一看本单元的课文构成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主题?
明确:学习任务群:散文人文主题:热爱自热与生活
环节一:阅读单元导语
请同学们阅读第七单元的导语,圈点勾画并提取关键词,看看能获得哪些启示。
活动:学生齐读单元导语,圈点勾画重要信息点。
明确:1.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关注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3.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4.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环节二:阅读学习提示
活动:学生自读每课学习提示,预习课文。
明确:学习提示概括介绍了学习文本的方法。
环节三:阅读单元学习任务活动:学生自读每课学习提示,预习课文。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是实践性学习,提示学习与鉴赏散文的方法。
如反复朗读,鉴赏文句;关注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探讨文本背后的民族审美心理,探究其文化意义等。
(二)传道受业
活动:教师精讲散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高考基础题型。
任务一:散文是什么?明确:定义与分类
任务二:高考怎么考?明确:高考散文鉴赏的基础题型,构建知识体系。
任务三:散文的阅读鉴赏与写作
活动:布置单元活动任务,学完本单元后,通过单元活动课进行展示、讲解。
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
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2.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3.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
美情趣。
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4.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5.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
“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
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五、达标检测,知能迁移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后固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
(略)
六、作业设计
预习《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