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木兰诗》说课稿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统编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木兰诗》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起中国人心目中骁勇善战的女英雄代表——花木兰,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她上阵杀敌、不输男儿的飒爽英姿。

但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题木兰庙》中这样写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杜牧笔下的木兰又多了几分女儿情态。

那么,乐府诗集中的经典名篇——《木兰诗》,又将会呈现给我们怎样的木兰形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

二、自主钻研:对于木兰诗,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其为“事奇诗奇”,明代谭元春更是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那么请同学们朗读诗歌,同时思考:诗中写了木兰的那些事?你读出了木兰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朗读诗歌,思考:诗中写了木兰的那些事?你读出了木兰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代父从军、备装出征、征战生活、辞官回乡、家人团聚勤劳善良、关爱家人、忠孝两全、英勇善战、不慕名利……2、再读诗歌,思考:在不同的场景之下,木兰的形象有何变化?从军时,有英雄气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活中,有女儿情怀——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三、合作探究1、木兰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做出详略安排的?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准备行装时的活动、奔赴战场时的心态、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恢复女儿装束时的欣喜等内容。

(详写)对木兰军旅生涯和战斗过程的描写。

(略写)2、“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一节中的景物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第9课 《木兰诗》(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四制)

第9课 《木兰诗》(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四制)

深入感知
▲活动设计四:巾帼英雄颁奖礼
1.设计颁奖词 假如要邀请木兰参加巾帼英雄颁奖礼,请你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 (1)品析诗中相关语句,分析木兰形象,积累颁奖词素材。 示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一勇 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2)完成颁奖词 示例: 替父从军,孝心鉴日月;为国杀敌,豪气薄云天,念高堂,轻抛功名把家还;爱红妆, 女儿柔情惹人叹。似火红的木棉,如清雅的幽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个排比句,铺陈木兰征战前紧张地准备工作——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这里的“东、南, 西、北”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而每句诗一个“买”字,突出了木兰出征前的忙碌,也写出 木兰出征之前的昂扬士气。紧接着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 黄河流水鸣溅溅。且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得蹄,日行夜宿,其中“旦辞”“暮宿”“不 闻”“但闻”复叠出现,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 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虽然突出了军情紧急、行军之苦,但其表意的侧重点在于木兰离家 越远思亲越切,再以黄河流水的“溅溅”声与燕山胡骑的“啾啾”声进行烘托,凄凉之感 更深。复叠句式的使用,是本文最大的特色,也体现了《木兰诗》作为一首民歌的独特魅 力。以铺陈、排比的方式呈现女性情感的细腻,将一个有血有肉、孝敬父母,多愁善感, 又具有着爱美之心的女儿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入感知

第9课《木兰诗》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常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但是让)雄雌两兔一起贴近地面跑,又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 是雌兔呢?
梳理情节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得 胜凯旋,建功受封,还乡团聚的故事。
2、概括每一段内容。
1节:织布叹息 2节:代父从军 3节:奔赴战场 4节:十年征战 5节:建功受封 6节:还乡团聚 7节:以兔作喻
马鞍下的垫子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早晨
(3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
水流声
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

马叫的声音
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和下文的“燕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木兰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疏通文意。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涵义,并能背诵、默写全文。 3.分析“木兰”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态。
【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 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北朝民歌以 《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 族的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 “鼓角横吹曲”。《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
2、一千多年来,花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人物的传奇性:木兰代父从军传奇经历(女扮男装从军多 年不被发现,本领高强身经百战胜利凯旋,功勋卓著加官 进爵辞官不受……)
性格的丰富性:既是征战沙场的武士,又是保持女性特点的 奇女子;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既是奇女子, 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勤劳善良又坚 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 高官厚禄而爱和平生活……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教案范文:教学内容: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诗歌的诵读和韵律;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和意义;2.熟练诵读和表演《木兰诗》。

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木兰诗》的情感和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木兰诗》的课本原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首先,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如《木兰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讲述的是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2.然后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木兰诗》?了解《木兰诗》的故事内容吗?Step 2:讲解诗歌的意义和韵律1.再给学生介绍一下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解释诗歌是一种用于表达情感和展现艺术形式的文学形式,它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2.诵读《木兰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表达方式和韵律。

Step 3:学习和理解《木兰诗》的内容1.让学生朗读《木兰诗》,并用多媒体呈现《木兰诗》的课本原文。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感情和形象描写。

2.分析和解读《木兰诗》的内容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木兰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子,为了代父从军,她不怕艰辛,不怕困难,最终获得了众人的赞誉和崇高的地位。

Step 4:诗歌的表演和演练1.授予学生一些表演技巧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诵读和表演《木兰诗》。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表演。

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主演,其他的学生可以扮演木兰的亲人和战友。

要求学生尽量体现《木兰诗》中的情感和形象。

Step 5:总结与评价1.总结《木兰诗》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表达对《木兰诗》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2.评价学生的表演,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Step 6: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木兰诗》并录制音频;2.让学生写一篇简单的作文,讲述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木兰诗》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一、说教材《木兰诗》是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一首乐府民歌。

本单元的文章以爱祖国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表达,但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其中《木兰诗》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阅读学习这篇文章,为今后赏析古代叙事诗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强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分析木兰形象,感受她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诗意的语言赞颂木兰。

三、说学法【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同时,又通过第一课时的自主预习,已能读准字音,疏通大意,背诵课文,文言词汇得到积累和丰富。

因此,这一课时要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认识木兰的形象。

2、练习写作,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引导学生把木兰的精神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具体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与学有机结合才是鲜活的课堂。

本堂课所选择的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9课 木兰诗-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

第9课 木兰诗-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部编版)
4. 《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可以看出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 《木兰诗》中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相似,表现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
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理解性默写(熟记)
6. 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出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7.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综合练习二
10、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旦辞爷娘去
旦(
)(2)万里赴戎机
戎机(

(3)出郭相扶将
郭(
)(4)双兔傍地走
傍(

11、《木兰诗》选自宋代__________组织编撰的《乐府诗集》,它与__________一起合称“乐府双壁”。 《木兰诗》
里有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从修辞角度赏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 鞭”。
运用互文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铺陈地写出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表现了 军情的急迫和木兰的积极地准备。
描绘画面(理解记忆)
1.请用自己语言描绘“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展现的画面。 描绘画面题的解题策略: 1在.明夜确晚译,文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发出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将士们身上 冰冷2.的在铠译甲文。的基础上,联系上线文语境,进行细致描写,添加修饰成分 32.合.请理用发自挥己联语想言与描想绘象“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 霍向猪羊”展现的画面。
文化常识( 理 解 辨 识 )
1.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2. 爷/阿爷:“爷”在古文中本意是“父亲”,叠用“爷爷”来表示祖父。 3. 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4. 郭:外城。区别于“城”,指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5.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6. 火伴: 军 中 的 同伴。 当时规 定若干 士兵同 一个灶 吃饭, 所以称 “火伴 ”。

第9课《木兰诗》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
记功
有余
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想要 不愿做

译文:(木兰)从战场上回来后拜见可汗,可汗坐在朝堂上。 (可汗)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赏赐给她很多的财物。可汗问 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她 回到故乡。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
早晨 辞别 离开 住宿

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爹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人一马,战马
互文的手法
所谓互文就是古代汉语中类似于这种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部分,看似 各说一件事,实则意义彼此互见,相互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 修辞方法。不能把前后割裂开来理解。
急促高亢 悲凉雄壮
赞赏功勋 从容辞官 渴望还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活泼欢快 前高后低
动词要读得响亮,极力表现轻松 欢乐之情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明节奏、读出意蕴
读准字音
⑴唧唧(jī);⑵机杼(zhù);⑶军帖(tiě); ⑷可汗(kè hán);⑸愿为市鞍马(ān); ⑹鞍鞯(jiān);⑺辔头(pèi);⑻鸣溅溅(jiān); ⑼燕山(yān);⑽胡骑(jì);⑾鸣啾啾(jiū); ⑿戎机(róng);⒀朔气(shuò);⒁金柝(tuò); ⒂策勋(xūn);⒃十二转(zhuǎn); ⒄扶将(jiāng);⒅阿姊(zǐ);⒆旧时裳(cháng); ⒇扑朔迷离(pū shuò);

七年级语文下《木兰诗》说课稿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木兰诗》说课稿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木兰诗》说课稿说课稿一、说教材《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依据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__古文学有所了解。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2、确定教学目标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知识目标:①、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

②、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

③、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所以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三、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播放歌曲《花木兰》,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这一环节主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对木兰的兴趣。

第二环节:花木兰介绍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放给学生看,初步形成对花木兰的感性认识。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

初步感知诗意。

(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

)然后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说课稿一、说教材《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篇乐府诗,这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篇乐府诗。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记叙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

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古诗文的学习,初步学会了识读,同时,又通过自主预习,已能读准字音,疏通大意,但对于通过阅读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复杂度。

因此,要加强文章的诵读,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品味精彩语言。

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故事脉络,体会诗歌韵律和节奏,并背诵全诗。

(重点)2、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木兰人物形象,学习诗歌详略写作手法。

(难点)依据: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四、说教法学法依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本节课我采用了诵读法、复述法、视频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引出巾帼英雄——花木兰设计依据:图片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主人公花木兰。

二、《木兰诗》介绍设计依据:说清《木兰诗》出处以及它是一首诗歌。

三、诗歌诵读,整体感知1、齐读诗歌,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叙述了什么事情。

2、默读诗歌,诗歌每一段叙述了什么事情,注意其朗读语气、语速和语调及朗读指导。

3、再读诗歌,能背诵则背。

设计依据: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故事脉络,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做到能在课堂上把诗歌背下来。

四、品读探究,人物赏析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设计依据:学习人物形象之前要先向学生说明方法,通过什么描写得出人物是什么形象。

2、分析木兰的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字词句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适当把学生的回答拓展开。

设计依据:立足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掌握人物形象。

3、总结《木兰诗》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所用到的方法,以及木兰人物的典型形象:勤劳孝顺、深明大义、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设计意图:对所讲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有效记忆。

4、分析诗歌详略得当叙述方式的作用,并学习其手法。

诗歌详写了哪些方面:从军缘由、思亲心理、归来辞官、还乡团聚、女儿改装。

略写:出征准备、征战沙场。

作用:在内容上,是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英雄性格,使人物更饱满。

在结构上:显得简洁紧凑。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

另一方面,这种详略得安排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2、选择你熟悉的一两个历史人物,利用报刊书籍或网络,搜集他们的爱国事迹,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学习爱国事迹,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六、板书设计替父从军(1-3)十年征战(4)归来还乡(5-6)双兔为喻(7)木兰形象:勤劳孝顺、深明大义、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设计意图:一部分是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另一部分是对木兰形象的把握。

《木兰诗》十分钟教案(一)导入图片导入: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一、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老师PPT上展示的是哪一个人吗?明确:花木兰师: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美国迪士尼公司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搬上了荧幕,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海外流传开来。

那么木兰身上有怎样的品质让她的故事在海外流传开来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木兰形象分析二、师:(在分析人物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哪些方法呢?)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等(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木兰诗》的第一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动作描写,一个“织”字就点出了木兰劳动人民的形象,帮着家里分担,表现了木兰是一位勤劳孝顺的姑娘。

接下来,请同学们从剩下的段落来分析木兰的形象。

)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木兰的典型形象有哪些?并说出诗歌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到了什么方法。

明确: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孝顺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英勇善战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名利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谨慎机敏教师评:(一列同学,每人说一个形象)1、这位同学说到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一句是心理描写,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孝顺,皇上大规模征兵,木兰的父亲就在名单上面,可是她的父亲年老体弱,弟弟又尚且年幼,还没有哥哥,木兰就做了什么决定?——替父出征。

这一句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孝顺,那么同学们觉得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刚刚我们提到的勇敢孝顺呢?——“愿”,“愿”是木兰的主观意志,是她心理活动的描写,木兰自愿为家里分担,虽然是女子,但是她还是上了战场,所以“愿”字最能体现她的勇敢孝顺。

2、这位同学说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动作描写,体现了木兰深明大义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句话是我们理解和翻译的重点,大家要着重的去背一下。

刚刚这位同学翻译这句时说木兰在东市买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鞭子。

这样的翻译是错误的,这句应该是木兰跑遍了东西南北四个市场才买到所有的配件,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买某一种东西,这种写作手法在下一节课我们会着重讲解。

所以,木兰跑遍了四个集市才买齐配件,表明木兰出征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的,为什么想要快点出征?就是为了能够打赢战争,能快点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从这里可以看出木兰是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同学说是侧面描写,从战场的状况侧面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强。

结合课下注释,我们看第一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描写了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这一句也是侧面描写吗?很显然不是,那么这一句是什么描写呢?——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在战场上的矫健身姿,说明木兰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

4、这位同学说到了木兰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女英雄,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一句看出来的,这位同学又说到了这是语言描写。

我们来看这一句,其实诗歌也没有具体写到什么语言,我们可以改说成是对话描写。

通过天子与木兰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巾帼英雄。

5、最后一位同学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中的神态、动作看出木兰很谨慎。

木兰在军中与伙伴们并肩作战了十二年,伙伴们都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说明木兰在与伙伴们相处时很谨慎,在面对一些状况时很机敏,才能不被发现身份。

(三)总结师:可以从我们刚刚分析木兰形象中得出,《木兰诗》在刻画木兰形象时主要是运用的正面描写。

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中得出木兰是一位勤劳孝顺、深明大义、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的巾帼英雄形象。

(四)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2、选择你熟悉的一两个历史人物,利用报刊书籍或网络,搜集他们的爱国事迹,小组合作完成。

《木兰诗》四十分钟教案(一)导入图片导入:(女子戴的头巾和发饰)一、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明确:是古代女子的头巾和发饰。

二、师:在古代,头巾又被称为巾,发饰又被称为帼。

大家应该知道巾帼英雄这个名词的含义,那么你知道哪些巾帼英雄呢?明确:穆桂英、花木兰......三、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一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深入了解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悟四、师:请同学们齐读本首诗歌,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全诗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请用四个词概括。

明确: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争胜利后返回家乡的故事。

四个部分(板书)第一部分(1-3):替父从军第二部分(4):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归来还乡第四部分(7):双兔为喻五、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每一段具体叙述了什么事情?朗读时每一段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小组讨论完成。

明确:第一、二段:代父从军——沉郁舒缓第三段:准备、出征——紧张急促第四段:十年征战——慷慨悲壮第五段:归来辞官——轻松恬淡第六段:还乡团聚——活泼欢快第七段:双兔为喻——诙谐风趣1、第一、二段我们可以划分在一起,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

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第一、二段整体应读地沉郁舒缓。

2、第3段刻画了木兰准备以及出征的画面。

第1句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句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三段整体应读地紧张急促。

3、第4段描写了木兰在沙场十年征战。

其基调是悲壮的,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速度更慢,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整体应读地慷慨悲壮。

4、第5段刻画了木兰从战场归来见天子辞官的画面。

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整体应读地轻松恬淡。

5、第6段是木兰回乡和亲人团聚,其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句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句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本句末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句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