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十四五教材参考文献引用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作者:袁启慧南一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0年第05期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教学中的重点课程。
文章从“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出发,针对“中医内科学”的时代需求及专业特点,阐述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从优化教学内容、发挥全景教学优势、修订内科名中医医案、运用PBL教学法、规范临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提出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 临床学科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5-0020-02“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其他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为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改善“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广大中医教务者必须全力推动本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并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一、“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一)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一直以来,内科学的教学方法都以面对面讲授为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以书本为中心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1]。
因此,只有将“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向“以实践为中心、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来转变,才能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进而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求。
(二)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考核作为“中医内科学”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和过程,代表了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同时也是检测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偏重应试考核依然是“中医内科学”考核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种形式单一、偏重理论的考核方式缺少具体的操作参与性和实践性,而“中医内科学”又是一门对操作实践性非常重视的学科,所以,目前的教学考核模式还是缺少实践考核的比重,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最重要的具体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考量,而这正是内科学的重中之重。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六章脑系病证 第七章脾胃系病证
第八章肝胆系病证 第九章肾系病证
第十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十一章肢体经络病 证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哮病 第四节喘证 第五节肺痈 第六节肺痨 第七节肺胀 第八节肺痿
第一节心悸 第二节胸痹 第三节心衰 第四节不寐 附多寐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中风 第四节痴呆 第五节癫狂 第六节痫证
读书笔记
只是罗列古籍➕症状➕用药甚至连个原理解释和药方配比都没有最奇葩的自己硬生生造了许多词。
这本《中医内科学》内容很不错,《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核心课程。按照书中的介绍,治疗常见的 普通疾病,效果还是不错的。
目录分析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 病辨证论治思路与
原则
第一章导言
第三章中医内科疾 病辨证论治概要
感谢观看
第一节痹证 第二节痉证 第三节痿证 第四节颤证 第五节腰痛
(一)中医学类专业
(二)针灸推拿学专 业
(三)中西医临床医 学专业
(四)中药学类专业
(五)护理学专业 (六)公共课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
(八)中医养生学专 业
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第三节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 第二节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章肺系病证 第五章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附吐酸 附嘈杂 第二节胃痞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噎膈 附反胃 第五节呃逆 第六节腹痛
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

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摘要】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5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更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在临床中可以运用推广。
【关键词】真武汤;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中医将心力衰竭分为“心痹”、“喘证”、“水肿”、“心衰”、“心水病”等诸类。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对“心胀、心痹”等心衰相关症状和病机的描述。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
西晋王叔和《脉经》中首先提出“心衰”病名,“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
其病机为心之气血阴阳亏损,血脉瘀阻,痰浊,水气停聚。
早期主要为心肺气虚,行气无力,瘀血阻滞;中期因气虚难复,痰瘀积久,生新不足,脏腑失荣,而呈气阴两虚之势,或气损及阳,心阳亏虚,瘀血加重;后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损,瘀血、痰浊、水饮内聚,虚实夹杂[1]。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阳利水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以往对此方剂在水肿、喘证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指标等方面研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
在实践中,采用“真武汤”对心衰病(阳虚水泛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了临床研究。
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时,需把握病症要点、合理运用药物配伍进行有效的治疗,方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的疗效,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住院及门诊的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5例患者。
中医经典参考文献学习资料 (110)

李某,女,15岁。
发热,微恶风寒,满面通红,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用八纲进行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细目二表里要点一概念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里证: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要点二临床表现>>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里证——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非表即里”。
多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具有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的特点。
要点三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一概念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滞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要点二临床表现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
细目四虚实要点一概念虚证——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的各种证候。
实证——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要点二临床表现虚证——久病、势缓者,耗损过多者,体质素体虚弱者。
由于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各脏腑虚证的表现更是各不相同,所以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中医内科学参考文献格式

中医内科学参考文献格式
中医内科学的参考文献格式通常遵循国际通用的学术论文写作
规范,一般采用美式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或者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格式。
以下是这两种格
式的示例:
APA格式示例:
姓氏,名字(发表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卷号(期号),页码。
例如:
张三,李四(2010)。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
中医杂志,20(3),100-115。
MLA格式示例:
姓氏,名字。
"文章标题。
" 期刊名称,卷号.期号(发表年份),页码。
例如:
张三,李四。
"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
" 中医杂志,20.3(2010),100-115。
除了期刊文章,如果是书籍、论文集、网页或其他类型的参考文献,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格式化。
总的来说,无论采用APA 还是MLA格式,都需要包括作者的姓名、出版年份、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卷号、期号和页码等信息。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内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内科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内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广泛性焦虑量表中文版在中医内科门诊人群应用的信度和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3期.曾庆枝.何燕玲.刘寒.缪菊明.陈建新.徐海楠.王静夷.[5].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及基本问题解决办法.《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1期.鲍沨.[6].贵阳市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的调查分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20期.李玲.周涛.贺祝英.梅璇.孙明玉.[7].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与解决方法.《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年25期.成树山.[8].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与解决方法.《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4期.韩世扬.[9].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探讨.《中国中医急症》.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3期.乔之龙.二、中医内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基于中医内科书提取“胸痹”辨证规范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齐文诚.中西医结合临床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学位年度)[2].基于数据仓库的中医内科决策支持系统.被引次数:3作者:杨宏宝.中医内科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08(学位年度)[3].脾胃学派及其在当代中医内科的传承.作者:刘瑞霞.中医医史文献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4].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的研制和考核.被引次数:11作者:王维琼.中医内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5].基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治疗代偿期肝硬化60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茹.中西医结合临床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学位年度)[6].基于代谢组学的肝气郁结证实验与临床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王伟明.中医内科学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学位年度)[7].基于临床病例和层次分析法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应用评价研究.作者:蔡桦杨.中西医结合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8].圣洁正脊手法与中医扶阳思想相关性研究.作者:沈小淞.中医内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学位年度)[9].冠心病痰瘀证与C反应蛋白、E选择素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朱会英.中医内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10].半夏泻心汤加味煎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胃热证的临床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苏慧芬.中医内科消化陕西中医学院2006(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内科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EfficacyofintegratedrehabilitationtechniquesoftraditionalChine semedicineforischemicstroke: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Zhang,Y.Jin,H.Ma,D.Fu,Y.Xie,Y.Li,Z.Zou,Y.《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135[2]ResearchstatusandprospectofinternaltherapiesofTCMtotherecovery ofgastrointestinalfunctionafterabdominaloperation.Liu,JieZhuang,LinyanCao,LixingChen,Zhiqiangmoreauthors2013[3]Simultaneousdeterminationofpaeoniflorin,albiflorin,ferulicacid ,tetrahydropalmatine,protopine,typhaneoside,senkyunolideIinBeagledogs plasmabyUPLCMS/MSanditsapplicationtoapharmacokineticstudyafterOralAdm inistrationofShaofuZhuyuDecoction. XiaochenHuangShulanSuWenxiaCuiPeiLiuJinaoDuanJianmingGuoZhenhaoLiErxi nShangDaweiQianZhijunHuang《Journalofchromatography,B.Analyticaltechnologiesinthebiomedicalandl ifescien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4]WaveletpacketbasedanalysisofsoundoffiveinternalorgansinTCM. Yan,JianjunMao,SiyuanXia,ChunmingShen,QingweiWang,YiqinLi,FufengGuo,R uiYan,Haixia2010[5]Arapidmethodwith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spectrometryforsimultaneousdeterminationoffivetypeBtrichothecenes 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Z.Liu,X.Ren,Y.Luan,L.Wu,Y.《Journalofseparation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3[6]ApplicationoftargeteddrugdeliverysysteminChinesemedicine.Li,DCZhong,XKZeng,ZPJiang,JGLi,LZhao,MMYang,XQChen,JZhang,BSZhao,QZXi e,MYXiong,HDeng,ZYZhang,XMXu,SYGao,YX《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OfficialJournaloftheControlledReleaseSoc iet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2[7]TheScientificSpiri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engJulong《TheJournalofgreysystem》,被SCI收录SCI.20113[8]Applicationofa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metho dtopharmacokineticstudyofmangiferininrats.Liu,Y.Xu,F.Zeng,X.Yang,L.Deng,Y.Wu,Z.Feng,Y.Li,X.《Journalofchromatography,B.Analyticaltechnologiesinthebiomedicalandl ifescien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32[9]Simultaneousdeterminationofbioactivecomponentsinessentialoilof XiangFuSiWuFormulainBeagledogplasmabyUPLCMS/MSanditsapplicationtophar macokinetics.Liu,P.Li,Z.Qian,D.Li,W.Shang,E.X.Duan,J.A.《Journalofchromatography,B.Analyticaltechnologiesinthebiomedicalandl ifescien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0]InvestigationofCommonSymptomsofCancerandReliabilityAnalysis. ZHAOYiXinShelleyWANGLIPingping《Chinese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073四、中医内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医内科临床辨证客观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符为民,2009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2]标准化病人在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中的应用.聂晓莉.莫孙炼.秦建增.罗仁,2009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3]中医内科教学体会.王泽民,2010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4]初探建立中医内科治法本体及应用.侯玉.高成勉.周强.包含飞,2008第十一届全国医药信息学大会[5]深化中医内科课堂教学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启示. 谢颖桢.高颖.邹忆怀.刘岑.王新月,2008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学科建设研讨会[6]中医内科临证思维方法解析.王新月,2008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学科建设研讨会[7]肝脾相关理论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刘汶,2015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传承与创新论坛[8]弘扬新安医学特色优势,促进中医内科建设发展.刘健,2008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学科建设研讨会[9]中医内科教学改革的思考.王鹏,2008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学科建设研讨会[10]中医内科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方式和意义探讨.尚文斌,2013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
中医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学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章太炎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评价.《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段晓华.畅洪昇.潘秋平.[3].中医学术流派概说.《中医药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6期.刘桂荣.李成文.戴铭.[4].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探讨中医学术传承.《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6期.贾树.张梅.路培.张建勋.[5].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的启迪.《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11期.范永升.谢冠群.[6].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要素.《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0期.王雪茜.闫军堂.赵琰.王庆国.[7].浅析日记史料与中医学术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8期.杨奕望.陈丽云.胡蓉.[8].浅谈对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年28期.周静静.程伟.[9]传承是中医学术生命的"基因特征".《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1期.方祝元.[10].路志正教授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年1期.刘绪银.苏凤哲.二、中医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医传播中的主体化倾向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徐强.都市文化学上海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2].中医历代教育体制研究.作者:钟喈.中医基础理论云南中医学院2006(学位年度)[3].清末民国云南名医余道善学术思想研究.作者:毕立雄.中医基础理论云南中医学院2013(学位年度)[4].中医古籍体例沿革与学术发展的关系研究概论.被引次数:1作者:艾青华.中医医史文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2(学位年度)[5].1949年以前岭南医家医案的收集整理及姜桂附应用状况的相关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李禾.中医医史文献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6].《伤寒杂病论》辨病与辨证论治思路的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李留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河北医科大学2009(学位年度)[7]宋以前外感病“热毒”论治研究.作者:王欢.中医医史文献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8].郑钦安《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作者:郑齐.中医临床基础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9].褚玉霞教授学术思想及治疗月经病经验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瑞杰.中医妇科学河南中医学院2007(学位年度)[10]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沈伟东.中医医史文献上海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学术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UsingSEMandTCMtoImproveServicestoLibraries:AComparativeStudyon ChineseAcademicLibraries.Yan,WeiweiHu,YuanHu,Changping《The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20155[2]TheEmpiricalasConceptual:TransdisciplinaryEngagementswithan‘‘ExperientialMedicine’’.MeiZhan《Science,technology&humanvalues:JournaloftheSocietyforSocialStud iesofScience》,20142[3]Takotsubocardiomyopathy:Howtounderstandpossiblepathophysiologi calmechanismandtheroleof123IMIBGimaging.Verschure,D.O.Somsen,G.A.VanEckSmit,B.L.F.Knol,R.J.J.Booij,J.Verberne ,H.J.《Journalofnuclearcardiology:officialpublicationoftheAmericanSocietyo fNuclearCardiology》,20144[4]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JournalscurrentlypublishedinmainlandC hina..FanWYTongYYPanYLShangWLShenJYLiWLiLJ 《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researchonparadigm, practice,andpolicy》,被SCI收录SCI.20085[5]DeterminationofmetabolitesinUncariasinensisbyHPLCandGCMSafterg reensolvent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Tan,S.N.Yong,J.W.H.Teo,C.C.Ge,L.Chan,Y.W.Hew,C.S.《Talanta: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PureandAppliedAnalyticalChemistry 》,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3[6]AdoptioninChinaof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hypertensionusin g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approaches:Aliteraturereviewbasedonclinical studies.Shi,N.Han,X.Yu,W.Wang,L.Lu,A.《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researchonparadigm, practice,andpolicy》,被SCI收录SCI.20131[7]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okinetics: thechangeinacademicideaanditsresearch. XiHuangPingRunLiZhangAidongWen 《Asianjournalofdrugmetabolismandpharmacokinetics》,20041[8]FactorsinfluencingthepurchasingbehaviorofTCMoutpatientsinTaiwa n..LiaoHLMaTCChiuYLChenJTChangYS 《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researchonparadigm, practice,andpolicy》,被SCI收录SCI.20086[9]ImpressionsontheBook"OntheStandardNomenclatureofTraditionalChi neseMedicine"(byProfessorXIEZhufan,ForeignLanguagesPressBeijing,2003). CHENKejiLUAiping《Chinese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041[10]Chinesemedicineanditsmodernizationdemands.. LiWFJiangJGChenJ《Archivesofmedicalresearch》,被SCI收录SCI.20082四、中医学术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医学术流派与师承教育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模式.罗颂平,2013全国第五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2]对中医学术流派的若干思考.王国为.侯江淇.夏洁楠.徐世杰,2013全国第五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3]从易水学派看中医学术流派的社会功能.李爽姿.王勤明,2012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4]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王振国,2011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一次学术年会[5]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现代进展.孙灵芝.郑蓉.梁峻,2013全国第五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6]中医学术流派研究:问题、方法与对策.王振国,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学术流派研讨会[7]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现状综述.孙慧明.韩雅丽.王振国,2014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8]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朱音,2010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9]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庞国明,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学术流派研讨会[10]继承创新建规范——国医大师张学文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刘绪银,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
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求,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一、历史背景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中,已有大量关于内科疾病的论述,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经典奠定了中医内科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西医内科学的兴起,中医内科学逐渐被边缘化。
为了重振中医内科学的地位,我国医学教育部门开始着手修订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以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二、教学内容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将涵盖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方面。
其中,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方法等;疾病诊断与治疗包括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的选择与应用、方剂的配伍与运用等。
此外,教学内容还将涉及到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中医内科学领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除了传统的理论授课外,还将增加病例讨论、临床实习、实验研究等教学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此外,教学方法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研究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四、发展趋势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也将不断发展和更新。
一方面,将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医学素养;另一方面,将加强中医内科学的前沿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各种内科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升文章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教材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以及一些常用的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引用的原则
在撰写中医内科学教材时,引用参考文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引用的参考文献应当与文章内容相关,能够支撑作者的论点和观点。
应尽量引用最新的文献,以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引用的文献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避免引用来源不明或学术价值低的文献。
二、常见的参考文献格式
1. 书籍
姚松林, 等.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 期刊文章
刘文慧, 等.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现状[J]. 我国中医急症, 2018, 27(11): 1987-1989.
3. 学位论文
李明. 基于“三因素一病机”理论的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及对应现代医学研究[D].我国中医科学院, 2016.
4. 专著章节
杨建忠,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药防治进展[J]. 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6, 27(2): 225-227.
5. 互联网文献
丁梅. 湿热病中医证候研究[D].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7. [2018-10-01].
三、参考文献引用的注意事项
在引用参考文献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将参考文献按照一定的格式规范地列在文章末尾,包括作者尊称、文章题目、出版时间、出版地点等信息。
引用文献的标点和格式要统一,严格遵循规范,避免因格式混乱而影响文章整体的质量。
出于学术诚信的考虑,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时,一定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和侵权行为。
四、参考文献引用的技巧
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当善于利用一些学术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如CNKI、万方数据库等,及时查找和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
对于一些国际期刊和外文文献,也可以借助一些翻译工具和学术交流
评台,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学术研究的视野和广度。
五、结语
中医内科学教材参考文献的引用对于提升文章的学术水平和质量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引用规范,选择权威可信的文献,并善于利用学术资源和工具,才能使文章的观点论证更加有力,获得读者和同行的认可与肯定。
希望本文介绍的参考文献引用规范和技巧能够对中医内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有所帮助。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各种内科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升文章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本文将继续介绍中医内科学教材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以及一些常用的参考文献格式,并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引用参考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一、参考文献引用的作用
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引用参考文献有助于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通过引用先前相关研究的成果,可以突显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和贡献,增加文章的学术价值。
引用有权威性和学术水平的文献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让读者更加相信作者的观点和结论。
引用文献也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深
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常见的参考文献格式
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常见的参考文献格式包括书籍、期刊文章、学
位论文、专著章节和互联网文献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献,引用格式
也有所不同,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引用。
在撰写中医内科学教材时,作者应当注意参考文献格式的规范,以确保引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参考文献引用的规范
在引用参考文献时,作者应当严格遵循相应的引用规范,包括作者尊称、文章题目、出版时间、出版地点等信息。
引用文献的标点和格式
要统一,严格遵循规范,避免因格式混乱而影响文章整体的质量。
另外,出于学术诚信的考虑,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时,一定要注
明出处,避免抄袭和侵权行为。
四、参考文献引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善于利用一些学术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如CNKI、万方数据库等,可以帮助作者及时查找和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
对于一些国际期刊和外文文献,也可以借助一些
翻译工具和学术交流评台,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学术研究的
视野和广度。
在引用参考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参考文献格式的规范和准确性,严格按照引用规范进行引用,避免因格式混乱而影响文章整体的质量。
五、结语
中医内科学教材参考文献的引用对于提升文章的学术水平和质量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引用规范,选择权威可信的文献,并善于利用学术资源和工具,才能使文章的观点论证更加有力,获得读者和同行的认可与肯定。
希望本文介绍的参考文献引用规范和技巧能够对中医内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有所帮助。
通过规范的参考文献引用,可以提升中医内科学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水平,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