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浅析克罗齐直觉理论》

合集下载

克罗齐

克罗齐

艺术品的整一性
心灵的活动就是融化杂多印象于一个有机整体的那种作用 一首诗分为景、事、喻、句等,毁坏作品
接近于中国的‚体悟‛;
美与丑

美就是成功的表现
也可把美当作表现,因为不成功的表现就不是表现 成功就是情感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被意象表现出来。 成功的表现,就效果来说,便生快感,就价值来说,便是美。 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完美。
否定性结论

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
否定‚自然美‛
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丑,只在人心里 只有对于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照自然的人,自然才现得美……
否定艺术美可以单从作品的物理方面见出
单纯的线条、颜色、声音或文字符号、石头 艺术传达不是艺术活动
诗人只是‛一个自言自语者‚

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



贡献:1、强调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2、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 错误:艺术即直觉说是非理性的,是从他的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思想派生出来的。只强调精神是唯一的 实在,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 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 这一观点彻底割裂了艺术同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 联系。他把单纯感觉式的直觉混为艺术形象思维式 的直觉,把直觉和抽象思维的分别加以绝对化,过 分强调直觉为心灵活动,把艺术的表现媒介和传达技 巧看成和艺术没有直接的关系。
美就是绝对美;较美的美是不可思议的。

丑是不成功的表现。
丑现为杂多,可以比较。 丑却有程度上的差别,是相对的
不成功的作品可以有各种程度的优点。
也可能引起快感,但却是一种混杂的快感 如看一个喜剧:休息与娱乐的快感

问题:
过分地将美理想化和纯洁化,丑的相对性实际就等于美的相对性 不存在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美的标准;美是一种具体文化历史的产物;

试析克罗齐的美学思想

试析克罗齐的美学思想

试析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作者:庞尧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7期摘要:克罗齐是继康德和黑格尔后重要的美学家,他把艺术从人类实践、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等与之密切关联的事物中孤立出来,并把艺术定位在最纯粹的“直觉”层面,构建了极富特色的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后来美学和文艺的发展。

关键词:克罗齐;艺术;直觉;美学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73-02贝内戴托·克罗齐(Benedelto,Croce,1866-1952),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认为关于直觉的科学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学,进而提出“直觉即表现”,并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直觉即创造,即美,即艺术,从而构建了极具克罗齐特色的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学理论之一,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产生过很大影响。

一、直觉是什么?何谓“直觉”?我们通常理解的直觉是一种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感觉,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克罗齐所说的直觉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是一个意思吗?克罗齐所说的“直觉”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心灵活动。

直觉作为克罗齐全部心灵活动的基础,是整个精神哲学体系的基石。

1902年,克罗齐《美学》一书出版,此书的核心命题就是“直觉即表现”。

克罗齐提出:“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

”①他肯定了直觉是一种知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直觉的知识所包含的意义。

即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在心中仅了解了那个事物外在的形象,不加思索,也不知意义,这是知识最初阶段的活动。

在这里,直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可以离开理性知识而独立,从而区别了直觉知识和逻辑知识。

艺术=直觉=表现?——克罗齐的结论

艺术=直觉=表现?——克罗齐的结论

艺术=直觉=表现?——克罗齐的结论艺术=直觉=表现?——克罗齐的结论克罗齐美学的出现标志着表现论美学的兴起。

他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表现论美学的一般原理,他首先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两大类,认识活动从直觉开始到概念为止,直觉产生个别意象,其正反价值为美与丑,直觉就构成了美学的核心:概念活动产生普遍概念,其正反价值为正与伪,概念构成了科学认识的核心。

在克罗齐那里,客观世界是心灵世界赋以形式而创造的,所以“物质”的意义与“材料”同等,“材料”又是由心灵所决定的,心灵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感知他称作“情感”(情感在他那里也就是“物质”或“材料”)。

“情感”未经直觉还是潜在和无形式的,一经直觉它才具有形式,才成为审美意象。

与直觉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表现”,他认为情感被直觉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形式的过程,情感的被直觉到也就是被表现出来,这样一来,直觉与表现也就是一回事,而艺术则最充分地体现了直觉的特性,正是以此为前提,克罗齐得出以下的结论:①直觉是情感的表现。

直觉与表现既然等同,那么直觉也就是情感的表现。

②直觉即艺术。

克罗齐认为对情感的直觉活动也就是艺术活动。

③艺术是创造和欣赏的统一。

直觉既然是艺术最基本的活动,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的欣赏都离不开直觉,创造的能力既需要天才,也需要鉴赏力,而欣赏也需要创造和天才。

④美即成功的表现。

所谓成功的表现就是指情感能被最合适的意象表现出来,否则就不能认为是表现,美就是成功的表现。

⑤语言就是艺术,语言学也就是美学。

他认为语言也是表现,所以语言与艺术就是相同的。

克罗齐的整个美学都围绕着直觉和表现而阐述,维护艺术感性直觉是克罗齐美学的合理之处,但他把直觉和表现绝对化了,他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也完全对立了,把艺术这一整体的综合活动还原到某些要素上,又把直觉和表现与其他活动对立起来了,这样,他的美学就包含了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这些,都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近代西方艺术、近代西方美学及艺术对直觉和表现片面的强调,都能从克罗齐那里找到最后的理论根据。

克罗齐的美学观点演讲稿(完整版)

克罗齐的美学观点演讲稿(完整版)

克罗齐的美学观点演讲稿克罗齐的美学观点演讲稿【第一部分杜尚】旅美法国艺术家杜尚,达达派大师,克罗齐的美学观点演讲稿。

(马塞尔·杜尚(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验,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

是一位法国艺术家,1955年成为美国公民,在绘画、雕塑、电影领域内都有建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

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 1919年:在巴黎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印刷品,用铅笔在那个美人儿的脸上画了两撇翘胡子,和一撮山羊须。

再题上几个缩写字母,就成了他的一件作品。

叫《L.H.O,O,Q》,又叫《带胡子的蒙娜丽莎》。

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

20年后,1939年:杜尚又画了一幅单色画,画面上没有蒙娜丽莎的脸蛋,只有上次画在她脸上的胡须,叫《L.H.O.O.Q的翘胡子和山羊须》。

实际上39年这幅画,画面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套翘胡子加山羊须。

杜尚将之命名为:蒙娜丽莎的翘胡子和山羊须。

又过了20多年, 也就是1965年:大师去世前三年,他在纽约街上又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印刷品。

这回画家连胡子也懒得画了,只是标了一个新的题目:《L.H.O.O.Q的翘胡子和山羊须剃掉了》。

于是,他又“完成”了一幅“传世之作”——《剃掉了胡子的蒙娜丽莎》。

上面的故事令我们不免一笑。

世界上不会有人相信杜尚所画真的就是蒙娜脸上长出来的。

但当杜尚把那两撇翘胡子和一撮山羊须画上去后,不要说艺术家,就连我们,也不觉得有什么突兀、别扭和不妥。

难道我们长期以来被视为标准美女的蒙娜丽莎,竟然其实不过是一个不男不女的家伙!那么,艺术有标准么?而美到底是什么呢?那再介绍西方美学史之前呢,我想先插一句话:几乎在杜尚1919年第一次用铅笔画下《带胡子的蒙娜丽莎》同时,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就定义艺术: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重评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

重评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

重评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一在西方当代美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即表现论。

它是西方一度兴起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在理论上的总结。

这一理论同后来的符号论美学与完形心理学美学又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柏格森、意大利的克罗齐和英国的科林伍德。

而在这三个人中又以克罗齐最具代表性。

对克罗齐的评价在整个美学界确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因为,从理论上看,克罗齐是一个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并直接联系到法西斯主义的唯意志论。

目前,我国美学界流行着对克罗齐表现论的这样三个方面的评语:①表现论是康德、黑格尔辩证美学思想的倒退;②表现论是消极浪漫主义的理论总结;③表现论反映了帝国主义战争前夜知识分子的失望情绪和悲观看法。

这样,对于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就基本上给予了否定。

到底应如何评价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特别应如何看待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有着极其广泛的市场和长久的影响这一现象呢?我认为评价一种美学思潮还应取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那就应具体分析一种美学理论在美学史的发展中是否是某个时代特有的美学形态的总结,从而判定其现实的合理性。

而不应脱离特定时代的美学特征对其进行抽象的政治与哲学的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

当代的美,二十世纪的美,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感情生活的丰富,对情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是一种情感的美。

情感的变化与流动的特点决定它所表观的美学形态必然是多元的。

克罗齐的表现论就是这种当代的情感美的理论总结之一,而且是主要的理论总结之一。

如果说移情论带有古代美与当代美两个时代之交的过渡特点的话,那么,表观论美学就是真正的当代美学的代表性的理论形态。

此后的各种新的美学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同“表现”有关。

“表现”已几乎成为新时代美学的旗帜。

总之,我认为克罗齐表现论美学的不完善性与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但作为新时代美学的代表,其历史地位也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二克罗齐是二十世纪初期著名的意大利哲学家与美学家。

美学《浅析克罗齐直觉理论》

美学《浅析克罗齐直觉理论》

美学《浅析克罗齐直觉理论》浅析克罗齐直觉理论克罗齐,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克罗齐从其核心论点“直觉即表现”出发,给直觉下了定义,通过直觉与感受、知觉的比较,得出直觉的特点,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就是美,直觉就是艺术,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是统一的。

在讨论他的美学思想前,必须先了解克罗齐对直觉的界定。

克罗齐的直觉定义是从康德那里发展过来的,要了解克罗齐的直觉我们就要首先了解康德的“直观”理论。

康德的直观也就是指感性认识,即心灵运用感受印象等做成现实世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知识和对象发生关系,无论在什么方式上或用什么方法,其直接的关系是通过直观的,而一切思想都是从直观取得其质料。

”在康德那里,感性认识就是直观,克罗齐的直觉从康德的直观那里而来并批判继承发展下来。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开宗明义地声称直觉是一种知识,并指出了直觉活动的独特性。

他说:“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

”在这段论述中,克罗齐鲜明地指出了直觉活动与逻辑活动的区别,表明了直觉的独特性:从直觉的产生来看,直觉是由想象而来的;从直觉的内容看,直觉是关于个体的,而不是诸个体的抽象(共相、普遍性);从直觉的对象看,直觉是针对个别事物的,它并不关注个别事物之间的关系;从直觉的结果看,直觉产生的是形象化的意象,而不是概念。

克罗齐认为,直觉即抒情的表现。

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物质”存在,只承认“材料”的存在。

这些“材料”是心灵的产物,它一旦经过直觉,就可以获得“形式”,转化为意象(万事万物)。

一切直觉既来源于情感又表现情感。

在他看来,直觉就是心灵赋予杂乱无章的、无形式的质料、物质、印象以形式,是心灵主动的、赋形活动。

物质在他的世界中并不存在,人们只要通过直观的感受就能转化为心灵上感动,只需要直接的感官形式才抒发或欣赏艺术。

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的扬弃

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的扬弃

面内只包含一个物象而这个物象又带有特殊含义,是把它归入象征还是隐喻按照马赛尔•马尔丹的定论好像无法做出判别。

比如《小城之春》中整部影片的空间环境一处是孤寂萧瑟的小城,还有城内一处残破颓败的戴家庭院,将二者分隔开的是一处破败的城墙。

而这道反复出现贯穿全片的破败的城墙,则以它分界、封闭、排外和自我保护的用功能被人们视为传统、守旧和规范、约束的象征。

因此很多论者把城墙看作是“传统道德礼法规范的象征”。

此处“城墙”是实景又被认为是象征符号,但它却也并不是产生自画面内部与其他物象并列而延伸出来的涵义。

根据卡尔•波普竭力主张的试错法,甘小二在《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中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区分法。

即“第一,用某可见物来表达另一可见物时,如果他们之间存在这同构或同源关系,就可以认定为隐喻关系。

”9比如上面举过的《摩登时代》中的例子。

再如在《罢工》中,爱森斯坦将政府军队对罢工工人的屠杀场面与屠宰场屠杀牲口的镜头联结在一起以说明屠杀的性质。

“第二,用某可见物表达不可见物时,有两种情况。

一是该可见物或与之同类的可见物曾经在本文语境中作为另一可见物的喻体构成隐喻关系;二是本文语境中没有可见物或其同类可见物与另一可见物间隐喻关系的前提则该表达可被认为是象征的表述”按照此方法,路易斯•贾内悌分析黑泽明的《七武士》火光的运用就应该是隐喻而不是象征手法了。

书中举了一个贴切的例子来表明象征手法的运用,即在安哲鲁普罗斯的影片《雾中风景》中有一个场景:在水面上隐约可见漂浮着一只手,无法判断大小,而后从飞机上丢下一根绳索挂在了手上(从声音中辨别出是飞机),手被绳索逐渐提起,观众可以发现是一只假手,飞机入画,手在飞机的下面,有了飞机做参照物,观众可以看出这只假手巨大无比,在上空仿佛压着整个城市。

导演设置了一个假手是有寓意的:“这是一个人类自己无法控制的世界,冥冥中有一个力量在操纵世界”10。

这一寓意是产生自象征还是隐喻有争议。

根据可见不可见的划分法,在影片中这只假手让人联想“无形的手”,但无论是在出现假手的镜头中还是上下文中都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本体。

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的扬弃

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的扬弃
影视 与传 媒
朱光潜对克罗齐 “ 直觉" 的扬弃
史国平 ( 大学 安徽合肥 2 0 3 ) 安徽 30 9
斗胆 用 一个 名 词来 形 容朱 先 生 即 “ 中西 融 合 主义 者 ”。朱 先生 对 西方 心 理学 、哲学 、美学 有 深 厚 的研 究 ,而他 也 不想 抛弃 中 国文 化 , 因此 他 就想 在 中 国与 西 方美 学 中 找到 一条 中庸 之道 ,也就 是 在 中 国的 “ 我两 忘 ”与 西 方 的 “ 物 二元 ”中 找到 一条 融合 之路 。 而 朱先 生对 克 罗齐 的 研究 也 是 如此 ,他 试 着将 克 罗齐 的美 学思 想 与 中 国古代 的美 学 思 想相 结合 。 当今美 学 界很 多 学者 都在 讨论 朱 先 生对 克罗 齐 是接 受 的还 是 批判 的 ,而 在 我看 来 ,朱 先生 是在 用 中 国 的文 化 创造 中 国的克 罗 齐美 学 。在 学 习 了朱 光潜先 生 的 《 西 方美 学史 》和 《 艺心 理 学 》之 后 ,在 读 了克 罗齐 的一 些 书籍 之 文 后 , 我觉 得 自己对 克 罗齐 的 “ 觉 ”说 更 感 兴趣 ,而 克 罗 齐 的 直 “ 觉 ”说 也是 他 的美 学 基础 ,是 他一 切 美学 思想 的基 石 ,朱 光 直 潜 对 克罗齐 的 “ 觉 ”说 也有 他独特 的见解 。 直 在 探 讨朱 先 生对 克 罗 齐 的 “ 直觉 ”说 的研 究之 前 ,我们 应 该 首先 了解 一 下克 罗 齐 的 “ 直觉 ”说 ,在 《 美学 理论 》里 克 罗齐 说 “ 识有 两种 形 式 ,或 直 觉认 识 ,或 逻 辑认 识 :或 依靠 想象 力 的 认 认 识 ,或 依靠 理 解 力 的认 识 ;不 是对 个 体 的认 识 ,就是 对普 遍 的 认 识 ;不 是对 个 别事 物 的 认识 ,就是 对 它们 关 系 的认识 。 总之 , 不 是 产 生意 象 的认 识 ,就 是产 生概 念 的 认 识 。 ”。 罗齐 认为 任 ) 克 何 事物 都 是依 赖 相生 的 ,而 这 一切 的最 第一 层 的就 是 “ 直觉 ” , 而 直 觉 是 不 依 赖 于 任 何 物 的 ,但 是 其 他 的任 何 心 灵 活动 都是 从 “ 觉 ”开 始 的 。克 罗齐 的直觉 是 介于 感觉 和 ( 直 下转 13 ) 系 。 直 关键词 :折 中之路 ;克 罗齐的 “ 直觉” ;感性经验 ;传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克罗齐直觉理论
克罗齐,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克罗齐从其核心论点“直
觉即表现”出发,给直觉下了定义,通过直觉与感受、知觉的比较,得出直觉
的特点,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就是美,直觉就是艺术,艺术的创造和欣赏
是统一的。

在讨论他的美学思想前,必须先了解克罗齐对直觉的界定。

克罗齐的直觉定义是从康德那里发展过来的,要了解克罗齐的直觉我们就要首
先了解康德的“直观”理论。

康德的直观也就是指感性认识,即心灵运用感受
印象等做成现实世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知识和对象发生关系,无论在什么方式上或用什么方法,其直接的关系是通过直观的,而一切思
想都是从直观取得其质料。

”在康德那里,感性认识就是直观,克罗齐的直觉
从康德的直观那里而来并批判继承发展下来。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开宗明义地声称直觉是一种知识,并指出了直觉
活动的独特性。

他说:“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
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
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
就是概念。

”在这段论述中,克罗齐鲜明地指出了直觉活动与逻辑活动的区别,表明了直觉的独特性:从直觉的产生来看,直觉是由想象而来的;从直觉的内
容看,直觉是关于个体的,而不是诸个体的抽象(共相、普遍性);从直觉的
对象看,直觉是针对个别事物的,它并不关注个别事物之间的关系;从直觉的
结果看,直觉产生的是形象化的意象,而不是概念。

克罗齐认为,直觉即抒情的表现。

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物质”存在,只承认“材料”的存在。

这些“材料”是心灵的产物,它一旦经过直觉,就可以获得“形式”,转化为意象(万事万物)。

一切直觉既来源于情感又表现情感。


他看来,直觉就是心灵赋予杂乱无章的、无形式的质料、物质、印象以形式,
是心灵主动的、赋形活动。

物质在他的世界中并不存在,人们只要通过直观的
感受就能转化为心灵上感动,只需要直接的感官形式才抒发或欣赏艺术。

世界
并不具有真实的存在,不过是精神的一种假设而己,直觉以下的无形式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是不存在的,只有心灵赋予它以形式(直觉),它才存在,而这时
它只是心灵的活动的产物,因此,唯有精神才存在。

在直觉即抒情的表现下,
人们只要在直觉的活动下,不管是快感,痛苦,还是自己就有的欲念,只要有
直觉的参与活动下,就可以在在直觉产生的感觉下转化为世界上的万事外物,
情感也就在这种转化中又转过来表现直觉活动下获得的心灵的产物。

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表现。

他说:“每一个真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


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


灵只有借造作、表现才能直觉”。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直觉只有在它以表现的
形式出现时,它才称得上是直觉。

心里有了直觉到的形象的过程就等于“表现”了艺术,至于这心中的艺术写不写,画不画,做不做,那是无关的,直觉即艺术。

人人都有直觉,人人都是艺术家。

克罗齐认为产生直觉是人性的一种普遍
的倾向和能力,人们不能离开直觉,凡具有意象的一切人都是艺术家。

一般人
的直觉和艺术家的直觉,只有量的多寡之分,而无质的同异之分,所以一般人
能了解和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分享艺术内心的美感。

他认为。

因为过去的美学
没有认识到“艺术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本在人性当中”,并把精神的最单纯最基
层的感性认识活动看成最复杂的东西,所以艺术没有得到顺利的发展。

他认为,纯粹艺术就是直觉,表现的最高发达形式。

他认为,在我们每个人把自己对外
界的印象和感觉抓住并表现出来这个认识的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分开的。

克罗齐在论述艺术既直觉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创造与欣赏的统一或天才欣赏力
的统一的观点。

在他看来,艺术家创造艺术品时也需要欣赏力,欣赏着欣赏艺
术品的时候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创造或再造。

然而,因为创造和欣赏都要用直觉,两者之间的差别还只是量的差变而无质的差别。

欣赏家也许是小天才,而艺术
家也许是大天才,在欣赏时,欣赏着与艺术家的心灵产生共鸣,出现相同的直觉。

因此,想要欣赏艺术品,必先有艺术家的高度,这就是“要了解但丁,我
们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

在克罗齐看来直觉就是表现就是艺术,任何人都有直觉,任何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艺术活动不是精神贵族和少数人的专利。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可以阅
读小说观赏戏剧参观美展对艺术品欣赏品评的道理。

这种基本能力是与创造心
灵的沟通。

艺术包括创造和鉴赏统一的两个方面,创造力不同凡响是因为鉴赏
力高超,两者互为因果。

所谓提笔画竹,意在笔先,事实上一部分艺术家对复
杂技能的掌握,完全是专业训练的结果,就是我们说的下了真功夫和浸淫其间
的结果。

譬如一个人画油画和另一个人画油画,作品的差别是两个人的差别,
而不是人与神的差别。

只要执着进取任何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大艺术家大文学家
大科学家,所谓进我所进也止我所止也,天才并没有长着三头六臂。

人们离不开直觉也就离不开艺术活动,人既是人就必有几分是艺术家,克罗齐认为普通人和大艺术家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本质区分,因为都用直觉。

人天生是诗人,捻断数根须,方得一句诗,天才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

如果人类中一小部分人是艺术家,而大部分人没有同样和类似艺术感觉和体验,小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就不会被大部分人欣赏接受。

曲高和寡与阳春白雪和者盖
寡的说法和美食中川菜粤菜菜系区别是针对不同地区口味是一个道理,这种差
别是相对的,因为喜欢清淡的也会品尝麻辣的,随着见识的扩大和阅历的增加,也可以从传统概念中解放出来,欣赏新奇的现代艺术。

过去康德把审美趣味或
鉴赏力同天才对立起来,以为创造凭借天才,而欣赏只须鉴赏力。

克罗齐破解
了这一迷信,创造须借鉴赏力,鉴赏和审美过程也是再创造。

克罗齐的“直觉说”是对艺术再现论的彻底颠覆,他把艺术审美、直觉、表现等同起来。

例如,他认为当一个人的情感和意想交融成一个完整体,那情
感便已“表现”于那意想,此时艺术品即在作者的内心里完成了,而一般人所
谓的“艺术品”只是为了实用的目的,所做的“外现”或“传达”,已属于非
艺术范围的实用活动活动。

站在艺术的立场,一位艺术家没有传达他作品的必要。

在他看来,美是“成功的表现”,而表现只有成功与不成功的分别,没有
多寡与优劣的差别。

克罗齐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直觉说”有它合理之处,如艺术不是功利活动等。

但更应该认识其历史局限性。

他不承认“物质”
的存在,只承认情感等材料的存在,并由直觉转化为意想,这与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艺术
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这就决定了它必定来源于社会存在,而非克罗齐所认为的
来源于人人都有的直觉。

还有他认为欣赏的结果就是得到和作者大致相同的体
验和感受,这忽略了人的意识受到主观因素如知识构成、思维方式、人生价值
观等的影响,每个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对于
同一件艺术品,又怎么会总得到和作者大致相同的体验和感受呢?
当然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也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也是当时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因此,对其理论,可进行辩证的否定和扬弃,更可以加以批判的改造与吸收,为我所用,以充实丰富我们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