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美学概述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述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述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艺术创作技巧B. 美的哲学C. 人类心理活动D. 自然科学现象答案:B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C3. “审美经验”是指什么?A. 观看艺术品的经验B. 评价艺术品的经验C. 体验美的过程D. 创作艺术品的经验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A. 美的本质B. 美的起源C. 美的分类D. 社会经济状况答案:D5.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关注什么?A. 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B. 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C. 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D.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答案:B(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康德美学中的审美判断的特点。

答案:康德在美学中提出的审美判断具有以下特点:普遍性、主观性、无利害关系性、目的性。

普遍性指的是审美判断要求所有人都同意;主观性强调审美判断是个人主观的感受;无利害关系性是指审美判断不涉及个人的实际利益;目的性则是指审美判断中的对象被视为目的本身,而非手段。

2. 什么是“美的形式”?请举例说明。

答案:美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外在形态和结构,它包括线条、色彩、形状、节奏等元素的和谐统一。

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以其完美的比例和线条,展现了人体美的典范,体现了形式美的特质。

3. 简述黑格尔美学中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答案: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精神或理念在感性世界中的显现。

在他的美学体系中,美是理念与感性的统一,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桥梁。

艺术作品通过感性形式表达出普遍的理念,使观者能够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理念的存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美学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柏拉图在美学上主张美是超越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理念,艺术作品只是模仿现实的不完美复制品。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一、单项选择题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B、《理想国》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美学》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B、情感性C、逻辑性D、社会性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C、博克D 、康德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A、王国维B、蔡元培C 、鲁迅D毛泽东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这是在强调(B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美感产生于(D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A、感官B 、审美能力C 、想象D 、灵性15、“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B )A、狄德罗B 、车尔尼雪夫斯基C、黑格尔 D 、席勒16、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B )A、马克思B、席勒C、康德D 、亚里斯多德17、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 )A、柏拉图B 、黑格尔C、鲍姆加登D、贺拉斯18、古典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B )A、表现B、再现C、抽象D、和谐1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D )A、自然B 、社会C、人生D 、艺术20、鲁迅曾说,他的农村老家讨媳妇时,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而是更青睐那些脸色红润、体格健壮的妇女。

美学概论题库及答案详解

美学概论题库及答案详解

美学概论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单选题1. 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艺术创作B. 美的规律C. 社会现象D. 自然现象答案:B2. 以下哪位哲学家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鲍姆加登D. 康德答案:C3. 美学中的“审美”一词通常指的是:A. 对美的追求B. 对美的欣赏C. 对美的理解D. 对美的创造答案:B4.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A. 艺术作品B. 自然景观C. 社会习俗D. 个人情感答案:C5.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强调的是:A. 内容的重要性B. 形式的独立性C. 形式与内容的结合D. 形式对内容的依赖答案:B二、多选题6. 美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艺术美学B. 自然美学C. 社会美学D. 技术美学答案:A, B, C, D7.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审美体验?A. 个人经历B. 文化背景C. 情绪状态D. 社会环境答案:A, B, C, D8. 在美学中,审美判断通常包括哪些特点?A. 主观性B. 客观性C. 普遍性D. 特殊性答案:A, C9. 以下哪些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哲学分析B. 经验研究C. 历史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A, B, C, D10. 以下哪些作品可以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A. 诗歌B. 绘画C. 音乐D. 建筑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11. 美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错误)12. 鲍姆加登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正确)13. 审美体验只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中。

(错误)14. 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不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错误)15. 美学研究可以完全脱离艺术作品进行。

(错误)四、简答题16. 简述美学研究的意义。

美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理解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价值,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17. 描述审美体验的过程。

审美体验通常包括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艺术创作技巧B. 美的哲学C. 艺术史D. 艺术批评答案:B2. 下列哪位哲学家对美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所有上述答案:D3. 美学中的“审美经验”指的是什么?A. 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B. 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C. 艺术作品的物理属性D. 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答案:B4. 形式主义美学认为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A. 社会功能B. 情感表达C. 形式和结构D. 历史背景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审美活动中的常见心理反应?A. 愉悦B. 悲伤C. 好奇D. 厌恶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美学之父是________,他首次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答案:鲍姆加登7. 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________的概念。

答案:审美判断8. 杜威的美学理论强调了艺术与________的联系。

答案:生活经验9. 现代美学中,________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由观众的解读决定。

答案:接受美学10. 审美距离是指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与作品保持的________。

答案:心理距离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答案: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审美经验、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理论、审美心理学、文化美学等。

12. 描述一下康德的审美判断的特点。

答案: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无利害关系的愉悦性等特点。

13. 什么是艺术的再现与表现?答案:艺术的再现是指艺术作品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反映,而表现则是指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其情感、思想和观念。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审美经验的三个主要阶段。

答案:审美经验通常包括感知阶段,即对艺术作品的初步感受;情感阶段,即艺术作品引起的情感反应;和理解阶段,即对艺术作品深层意义的思考和理解。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鲍姆加登D. 康德2. 以下哪个不是审美经验的要素?A. 感知B. 情感C. 认知D. 行为3. 艺术与美的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B. 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美感C.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其核心价值D. 艺术与美是不可分割的4.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审美无利害”的观点?A. 庄子B. 黑格尔C. 康德D. 尼采5. “美是生活”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毛泽东...(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鲍姆加登对美学的贡献。

2. 解释“审美距离”的概念及其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

3. 描述康德关于美的几个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2. 分析现代科技对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请结合具体艺术作品,分析其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

答案:一、选择题1. C. 鲍姆加登2. D. 行为3. B. 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美感4. C. 康德5. A. 庄子二、简答题1. 鲍姆加登是德国哲学家,他首次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并在《美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审美距离”是指在审美活动中,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和情感距离,以便更客观、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它有助于避免个人情感的干扰,使审美体验更加纯粹和深刻。

3.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美的事物不具有实用目的,但又能引起人们的愉悦感。

他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认为美是主观感受,但这种感受具有普遍性,即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具有共通性。

三、论述题1.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 1750 年, 德国哲学家_鲍姆嘉通_的《_美学》正式出版, 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_知、_情、_意三个部分。

2.美的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_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_、_美不在现象, 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_、_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或美是生活三个范式。

3.美感的发展经历了_不自觉到自觉_、_实用到审美_、_简单到复杂_、_狭窄到广阔_、_粗略肤浅到细致深入_的过程。

4.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有宏伟、规模大、巍峨。

5.艺术类型的两翼是艺术种类与艺术风格。

6.从具体的审美实践来看, 审美活动方式的三种类型为日常式审美、鉴赏式审美和研究式审美三种。

7、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的美育思想体系。

8、梁启超所提出的变革文学的三个口号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9、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以朱光潜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开创了美学史学科的研究。

10、美的一对基本表现形态是崇高和优美。

二、名词解释1.门类美学答: 门类美学是各类艺术美学特征和其他新领域的拓展。

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影视、商品、环境、科技、饮食等美学。

2.摹仿论答: 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基于理性本质寓于感性现象之中的哲学观点, 即通过描写个别事物来反映普遍性的“可然律或必然率”;基于没是比率匀称这一观点, 也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形式规律的重要性, 提出了戏剧创作中的“单一完整”的统一性原则。

3.接受美学答: 狭义地说, 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 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措辞, 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是动态的, 是一个流淌着的过程。

4.创造想象答: 创造想象是对再造想象的突破。

虽然仍需要以以往的知觉经验为基础, 但却是人的创造力的一种发挥, 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显现, 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美学概论》练习题集

《美学概论》练习题集

《美学概论》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

A. 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B. 审美现象及其本质规律C. 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观D. 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2.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著名论断?( )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黑格尔D. 康德3.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这一概念强调的是( )。

A. 艺术作品的形式美B.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C. 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D. 艺术作品所营造的超越具象的想象空间4.下列哪项不属于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A. 哲学思辨法B. 科学实验法C. 历史考察法D. 心理分析法5.“审美判断”这一概念主要关注的是( )。

A. 审美对象的客观属性B. 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C. 审美活动的社会功能D. 审美价值的普遍标准6.下列哪部作品被视为现代主义美学的代表作之一?( )A.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B. 梵高的《星夜》C.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D.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7.美学中的“崇高”范畴,通常与哪种情感相联系?( )A. 愉悦B. 悲悯C. 敬畏D. 厌恶8.下列哪位美学家提出了“生活即艺术”的观点?( )A. 朱光潜B. 王国维C. 蔡元培D. 刘半农9.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形成了多种流派,其中“美在主客观统一”的观点属于( )。

A. 客观论B. 主观论C. 相对论D. 实践论10.下列哪项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A. 感知B. 想象C. 理解D. 记忆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方面。

2.在古希腊美学中,______提出了“美即和谐”的观点,强调美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3.中国传统美学中,“______”是评价艺术作品高低的重要标准,它体现了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远意蕴。

美学概论重点题目和答案

美学概论重点题目和答案

美学概论重点题目和答案1. 什么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感受的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研究艺术美,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2. 试分析我国古代美学“以和为美”的思想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

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 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的关系美学和哲学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美学与伦理学区别:对象不同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美学与心理学区别:对象、范围不同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理学成果;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

美学与文艺理论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历史发展不同。

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合;两者相互作用。

4.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力促进身心健康)方法: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了解美学史上美学家的不同观点结合艺术事实和艺术实践勤于思考1. 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1. 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①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②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③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2. 如何理解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马克思:“劳动创造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答:1956年的“百花齐放”推进了美学讨论几乎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最为活跃的一次学术运动,学术以运动的方式展开并且获得学术的成果,这也是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现象。

去审视那种带有政治态度和政治目的的学术争论,去看待那种学理是如何在政治边界展开特殊的逻辑,这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理论批评和美学历史的一个必要的视角。

(一)以朱光潜美学思想建构起来的批判性语境
美学问题引发讨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朱光潜的那篇检讨性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载《文艺报》1956年6月第12期),有研究者马驰认为,“朱光潜这篇文章的重心还不在于对自己旧思想的清算,而在于他重新提出的…美究竟是什么‟,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美学界的一场持续的大讨论”。

朱光潜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梳理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学术背景,既有中国旧学的影响,更多西方唯心主义的哲学的影响,这其中康德、黑格尔、柏格森,尤其是克罗齐的影响尤甚。

朱光潜在二、三十年代就发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8)、《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后来又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46-),那时就已经形成他的美学思想。

然而,朱光潜先生如何解释似乎都是徒劳的。

黄药眠、蔡仪、敏泽、周来祥等就写文章批判朱光潜,依然把他看成是唯心主义。

对朱光潜的批判持续了多年,没有人认为朱光潜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已经转变了立场和思想方法,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

(二)对政治语境的僭越:美在主观说
吕荧早在1953年撰文《美学问题》(原载《文艺报》,1953年第16期),批判蔡仪在40年代出版的《新美学》。

吕荧明确反对“美在客观”的论点。

他提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

他说:“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
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美的观念因时代、因社会、因人的生活所决定的思想意识而不同。

”“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

”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绝对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要想超美感地去研究美,事实上完全不可能。

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任何想要给美以一种客观性的企图都是与科学相违背的。

(三)超语境的建构:美的客观社会属性
在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李泽厚之能显出理论背景的深厚,则在他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思想的运用。

这就是马克思那部手稿提出的那个著名公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李泽厚据此提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也可理解为“美的本质就在客观社会性”。

这就使他与蔡仪的“美在客观说”,与朱光潜的“美在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的这一解释,似乎使他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学说,又使他最不忤逆审美的个人经验。

50年代的美学讨论,因为政治化的语境,使学术讨论不能在学理的层面有效深入。

其出发点本来就是为了清算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在学术与思想相当封塞的情形下,在把审美的问题提出这一点上,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的“美”?
答: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都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美”。

“美”的主观性的问题,涉及对“自我”的看法问题。

“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美‘是对实体性的自我超越。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指出自我不不是实体,他指出,笛卡尔吧把进行认识的主体---自我---当做和被认识的对象一样。

是实体性的东西,那是错误的只有把自我看做是非实体的东西,自我才是自由的,但是康德并未完全克服和自我的二元性
和超越性,他主张自我的超验的,也是不可知的“物自身”。

他与作为客体不可知的“物自身”交互作用而产生经验知识。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禅宗在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和自我的超验性方面似乎更有启发。

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很明显是一个心的实体。

而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就是要消解寂静的实体性的心。

这种“自我”是与他人。

他无对立的是实体化对象化的。

这宗实物的本来面目就是非实体的“心”(“空”“无”)上面刹那间显现的样子,这是刹那间的真实。

是心物不二。

宗白华说;一切的美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无所谓美。

美不自美因人而异彰这句话消解了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心不自心因色固有”。

消解了实体化纯粹的美。

因此我认为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的美。

3、具体阐述美感的五大特征?
答;美感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一、无功利性。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就超越了利害
的考虑。

这就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二、直觉性。

这是美国干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


感中包括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知觉中)渗透着。

“思”理性。

三、创造性。

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四、超越性。

美感在物我统一的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
限性。

这种超越是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五、愉悦性。

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

在美感中
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合一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

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界
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9、你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同样是审美活动中的现象,因此,美学应该是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科学。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

艺术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无论艺术创造或艺术鉴赏,都是审美活动的不同方式。

但是我们只有在进行创造和欣赏时,艺术作品才作为审美对象对我们呈现为美的。

比如文学作品本身还不是现实的审美对象,只有在作品的的审美具体化现实化中,才能揭示作品结构中的实际的文学的东西,这说明艺术不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艺术的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在人与人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2)看自然界中的审美即自然美。

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无所谓美不美,像桂林山水这类的自然现象和人类发生了审美关系才成为美的。

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自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也不存在审美的意义。

而且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和生成的。

远古时期,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是一种求生存的的关系。

后羿射日的神话就说明,自然的美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当他和人发生亲和关系,并发生审美关系石材成为美的。

自然美以及其它的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是美。

(3)看科技美,即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

在科技活动中当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通过自己创造的研究劳动,与所面对、探究的对象之间建构起审美关系时,审美现象就会形成科技美就会出现。

(4)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美审美现象。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讲究美,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现象。

综上所述,审美现象实际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研究的
对象实际上等于说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的对象。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形成种种审美关系和审美现象。

因此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