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专家笔谈:血管源性眩晕的识别和诊治

中国卒中杂志2013-09-12分享血管源性眩晕是指主要由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类眩晕,占各种眩晕的50%以上。
血管源性眩晕可来自前循环,但大多数来自于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有:①大脑后动脉;②小脑上动脉;③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⑤内听动脉,大多起源于AICA (85%),少数起源于基底动脉(15%),个别起源于PICA (2%~4%)。
其中发生眩晕频率最高的为内听动脉、AICA、PICA。
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诊断一般不难。
而非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多不伴神经系统体征,这类患者大多就诊于眩晕门诊,作出诊断较为困难。
如何在早期抓住先机,及时识别这类血管源性眩晕,降低恶性眩晕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引起了眩晕界学者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如下。
血管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vertebrobasilar artery-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VA-TIA)①TIA性单纯眩晕发作。
单纯孤立的眩晕发作可以是VA-TIA的唯一症状,62%就诊于眩晕门诊的患者表现为单纯眩晕发作且不伴其他体征,其中19%患者是TIA的首发形式。
TIA性单纯眩晕发作,可非常短暂,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一天可有数次发作。
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不难作出诊断,但不伴体征时,是很难区分中枢源性与外周源性眩晕。
频繁TIA性单纯眩晕发作的影像学研究发现,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未见异常的患者中,7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的病变(6例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1例梭形血管瘤样管壁改变),6例同时伴有椎动脉硬化形成的狭窄,导致基底动脉血流很少或没有,靠侧支循环供血。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
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甚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
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急性前庭综合征(A V 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 V 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
其中表现为A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常见病因包括后循环梗死与小脑出血,少见病因则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动脉夹层;而表现为E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病因以后循环TI A最为多见,少见病因包括表现为短暂性前庭症状的小梗死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脑室邻近部位卒中所致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ppt参考课件

植入式心 电监测
体外动态 心电监测
2020/5/4
指南与共识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二、初步评估与危险分层 三、辅助检查与诊断 四、治疗
• 强调基于风险决策 是否干预
• 强调明确晕厥病因, 适当治疗
27
治疗建议
指南建议根据危险分层和特定的发病机制制订治疗方案。
一般原则是:
决定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晕厥的发生机制;
2020/5/4
5
(二)晕厥的分类
反射性晕厥(神经介导) (NMS)
OH及直立不耐受综 合征
心源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
1.药物:最常见
1、心律失常:
直立位:站立位出现,坐位不常发 血管舒张剂,利尿剂,抗抑郁药 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障碍(包括
生
物
情绪性:恐惧疼痛(躯体或内腔)、2.血容量不足:
器械、晕血
• 可疑阳性:无症状性血压下 降,与基线值相比SBP下降 ≥20 mmHg,或DBP下降 ≥10 mmHg ,或收缩压降至 90 mmHg以下
直立位评价(直立倾斜试验)
• 诊断反射性晕厥的重要检查 • 分为血管减压型、心脏抑制
型或混合型。 • 心脏抑制型的反应对临床心
脏停搏导致的晕厥具有高度 预测价值 • 而血管减压型、混合型甚至 阴性反应都不能排除心脏停 搏导致的晕厥。
2020/5/4
12
分类 晕厥事件
既往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
2020/5/4
危险分层
高危因素
低危因素
新进出现的胸部不适,呼吸困难,腹痛头痛; 典型的反射性晕厥的前驱症状;
站立时晕厥;
不愉快的视觉、声音、气味、疼痛刺激后;
2024《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4《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精神性头晕发生率较高,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若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则易将精神性头晕误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颈性头晕、前庭周围性眩晕等疾病,从而进行不适宜的检查及治疗。
随着对心身疾病的不断重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整体健康协作学组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心身、精神、眩晕等领域专家的意见,制定了《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4条推荐意见,旨在为精神性头晕的规范性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01、精神性头晕的概述推荐意见1:精神性头晕是一组以心理或精神因素为主要病因构成的,包括视觉性或姿势性眩晕和空间运动不适等主观的慢性恐惧性头晕症状群,既往因其概念模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相对缺乏,有报道称精神性头晕可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无普通人群发生率的报道。
精神性头晕的发生机制未明,个性心理因素、再适应失败、条件反射和皮质多感觉整合异常假说比较系统。
02、精神性头晕的临床表现推荐意见2:精神性头晕的临床特点可以是头晕、眩晕或头昏,多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同时要关注头晕伴发躯体疾病共病症状。
精神性头晕患者焦虑症状的特点:(1)最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或惊恐障碍;(2)通常对恐惧、担忧及紧张情绪有否定;(3)对于躯体不适较关注。
精神性头晕患者抑郁症状的特点:对于躯体的症状更为关注,对情感反应的否认,对愤怒的否认,隐藏的敌意升高。
03、精神性头晕的诊断推荐意见3:精神性头晕的诊断要素中,无论是精神科症状或非精神科症状的特异性均不强,需详细结合患者的人格特质、心理素质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异常进行判断,同时要遵循临床关于功能性障碍与器质性障碍诊断的等级原则,在患者主诉头晕症状时,优先考虑器质性因素所致,然后再考虑精神性头晕,因此建议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后做出精神性头晕诊断。
精神性头晕诊断流程见图1。
图1精神性头晕诊断流程04、精神性头晕的治疗及预防精神性头晕的一般治疗治疗原则: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个体化、综合(多模态)治疗方案。
专家笔谈:血管源性眩晕的识别和诊治5页word

中国卒中杂志2019-09-12分享血管源性眩晕是指主要由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类眩晕,占各种眩晕的50%以上。
血管源性眩晕可来自前循环,但大多数来自于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有:①大脑后动脉;②小脑上动脉;③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⑤内听动脉,大多起源于AICA (85%),少数起源于基底动脉(15%),个别起源于PICA (2%~4%)。
其中发生眩晕频率最高的为内听动脉、AICA、PICA。
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诊断一般不难。
而非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多不伴神经系统体征,这类患者大多就诊于眩晕门诊,作出诊断较为困难。
如何在早期抓住先机,及时识别这类血管源性眩晕,降低恶性眩晕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引起了眩晕界学者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如下。
血管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vertebrobasilar artery-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VA-TIA)①TIA性单纯眩晕发作。
单纯孤立的眩晕发作可以是VA-TIA的唯一症状,62%就诊于眩晕门诊的患者表现为单纯眩晕发作且不伴其他体征,其中19%患者是TIA的首发形式。
TIA性单纯眩晕发作,可非常短暂,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一天可有数次发作。
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不难作出诊断,但不伴体征时,是很难区分中枢源性与外周源性眩晕。
频繁TIA性单纯眩晕发作的影像学研究发现,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未见异常的患者中,7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的病变(6例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1例梭形血管瘤样管壁改变),6例同时伴有椎动脉硬化形成的狭窄,导致基底动脉血流很少或没有,靠侧支循环供血。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 础疾病,保持血压、血糖稳定。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诱 发因素,减少头的病 例分享与讨论
REPORTING
典型病例介 绍
病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58岁,因反复头晕、恶心、呕吐就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所致 的血管源性眩晕。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建议一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案的认识,增强患者的治疗 依从性。
建议二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2023
PART 05
问题与解答环节
REPORTING
现场提问与解答
总结问题
在现场互动中,参与者提出的问题进 行总结和归纳。
解答问题
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专业、详细的 解答,确保参与者能够理解并掌握。
03
04
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和强 光刺激,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
息环境。
定期记录患者血压、心率等生 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如洗漱、进食、如厕等,确保 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其紧 张、焦虑等情绪,增强治疗信
心。
特殊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的 指导。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由于血管 病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头 晕和/或眩晕症状。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理机制,血管源性 头晕/眩晕可分为颈性眩晕、耳 石症、前庭神经炎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目录:一、晕厥的概念二、晕厥的分类三、晕厥的预后及危险分层晕厥的死亡率与危险分层晕厥的复发率四、晕厥的诊断晕厥的诊断流程晕厥的初步评估晕厥的进一步评估1、心电图检测2、心电生理检查3、ATP试验4、超声心动图检查5、倾斜试验6、颈动脉窦按摩7、运动试验8、神经系统和精神学评估五、晕厥的治疗(一)一般原则(二)神经介导性晕厥(三)体位性低血压(四)心律失常性晕厥(五)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肺疾病(六)窃血综合症六、晕厥患者的特殊问题(一)住院标准(二)老年晕厥(三)儿童晕厥(四)晕厥与驾驶(五)名次解释前言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
由于我国未曾出台过晕厥指南或其他指导性文件,临床上晕厥的诊断与治疗缺乏相应的依据。
临床医生在处理具体病人时往往面临一些难题。
晕厥的评估策略在我国医生和医院之间有很大差别,需要对晕厥的评估进行规范。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参照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修订的晕厥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年美国AHA/ACCF晕厥评估的声明、ACC/AHA/NASPE 2002年发布的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应用指南和2003年ACC/AHA/ESC 颁布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处理指南等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晕厥的重要临床试验结果,根据我国临床晕厥的诊断治疗现状起草了我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交国内同行讨论,希望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
帮助医生确立晕厥诊断,为权衡治疗方法的得益和风险提供相关证据,制定恰当的临床处理决策。
本共识将集中解决下列问题:1) 各种原因晕厥的诊断标准2) 晕厥的诊断流程3) 晕厥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分层4) 预防晕厥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一.晕厥的概念晕厥是一种症状,为短暂的、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常常导致晕倒。
晕厥的发生机制是短暂脑缺血,发生较快,随即自动完全恢复。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

生活方式调整与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 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
酒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均 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
少盐和糖的摄入等。
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以增强体质
和心肺功能。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避 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
以减轻心理压力。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
血管破裂:由于血管破裂导
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
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
头晕/眩晕
/眩晕
05
血管炎:由于血管炎症导致 06
血管功能障碍:由于血管功
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
能异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眩晕
引起头晕/眩晕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分类
前庭性头晕/眩晕:前庭系统功 能障碍导致的头晕/眩晕,如梅
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
2
平衡障碍:患者站立不稳、行走困难、容易跌倒
3
视觉障碍:患者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
4
耳鸣:患者感到耳内或头部有嗡嗡声或其他异常声音
5
头痛:患者感到头部疼痛,可能与头晕/眩晕同时出现
6
恶心、呕吐: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与头晕/眩晕同时出现
诊断与检查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询问患者头晕/眩晕的持续时间、 发作频率、严重程度、诱发因素等
非前庭性头晕/眩晕:非前庭系 统功能障碍导致的头晕/眩晕,
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
混合性头晕/眩晕:同时存在前 庭性和非前庭性头晕/眩晕的症 状,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等。
特发性头晕/眩晕:病因不明确 的头晕/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
置性眩晕(BPPV)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
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甚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
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急性前庭综合征(A V 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 V 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
其中表现为A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常见病因包括后循环梗死与小脑出血,少见病因则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动脉夹层;而表现为E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病因以后循环TI A最为多见,少见病因包括表现为短暂性前庭症状的小梗死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脑室邻近部位卒中所致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前庭丘脑、箭庭皮层等中枢前庭结构,或损害前庭-眼动、前庭-脊髓及前庭-小脑等联络通路,则会产生头晕、眩晕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前庭症状。
二、临床表现血管源性头晕/眩晕通常伴随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包括意识障碍、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
根据起病形式、症状及定位体征可快速定位诊断,但对于缺乏神经系统症状或定位体征的“孤立性中枢性前庭综合征”(IC VS)则需结合床旁神经-耳科查体及神经影像学检查项目加以识别。
※※小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病变是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据统计约11%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缺少构音障碍或肢体辨距不良等典型症状体征。
小脑后下动脉( PIC A)内侧支供血的小结、小舌、扁桃体与小脑前下动脉( A IC A)供血的绒球是IC V S常见的病变部位。
1.PI C 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结、小舌及扁桃体受累均可表现孤立性眩晕和姿势平衡障碍,其中以小结病变引起的IC V S最为常见。
小结损害可造成同侧前庭神经核失抑制、速度储存机制调控及空间定位功能异常,可以发现快相朝向病灶侧的水平自发眼震、倒错性摇头眼震(h e ad-s h aki ng n ys t ag mus)、病理性眼偏斜反应(o c ul ar t ilt re act io n)及主观垂直视觉(s ubj e ctiv evi s u al ver ti c al)偏斜等体征;小舌与扁桃体病变可以发现单向凝视诱发眼震(g az e-ev ok ed n ys t ag mu s)写倒错性摇头眼震,小舌病变还可见异常的视动性眼震(o pto ki ne tic n ys t ag mus),而朝向病灶侧平稳跟踪受损可见于单侧扁桃体病变。
头脉冲试验( h e ad i m puls e te st.HIT)是识别表现为“假性前庭神经炎”的PICA内侧支梗死最有效的床旁检查手段,其检查结果通常为阴性。
2. A IC 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绒球、脑桥背外侧及内耳供血均源于AIC A,其供血区病灶可导致外周和中枢前庭结构受损。
A V S合并听力损伤是A IC A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模式,部分患者前庭与耳蜗症状可先于脑桥-小脑症状出现,其机制可能是内耳、脑干前庭结构对缺血性损伤更加敏感。
朝向病灶对侧的水平眼震是AI C A梗死最常见自发眼震形式,部分患者可见类似于布龙眼震( Br u n's n y st ag mu s)形式的变向性凝视诱发眼震。
需要警惕“头脉冲试验-眼震-反向偏斜( HINT S)三联征”可能无法有效识别AIC A病变所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绒球病变会使高频刺激下的水平前庭-眼反射( v e st i bul o-oc ul ar r efl ex,V OR)受到抑制,导致H IT结果呈阳性而易被误判为外周性病变。
因此,评估表现为A V S合并听力损伤的患者需要将“HIN TS三联征”与其他神经-耳科查体结果综合分析,如发现中枢性眼震形式的摇头眼震有助于临床定位。
3. 小脑上动脉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通常不累及前庭结构,很少引起眩晕与眼震。
有报道小脑上动脉内侧支梗死除了引起病灶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还可表现为扫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小脑顶核病灶致小脑上脚传出通路受抑制相关。
4. 小脑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出血多表现为严重急性眩晕发作,伴头痛、恶心呕吐及严重姿势平衡障碍,部分患者病情可快速进展至昏迷、死亡。
根据颈项强直、躯干、肢体显著共济失调、变向性凝视诱发眼震及H IT阴性结果有助于鉴别小脑出血与外周性前庭病变。
※※脑干病变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支配眼动与姿势平衡的神经整合中枢及传导束主要位于延髓背侧、脑桥被盖与中脑顶盖等区域。
上述部位病变除了引起头晕、眩晕及失衡症状外,通常伴随邻近结构损害相关症状和体征。
若病变仅损害延髓-脑桥背侧的前庭神经核、舌下周核复合体或第Ⅷ对脑神经延髓-脑桥交界入颅段( ro ot en tr yz o n e,R E Z)可表现为IC V S,其中R E Z区域因供血动脉吻合支丰富,梗死较为罕见。
1. 延髓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延髓背外侧梗死(W all en berg s y ndr o me)因累及前庭神经下核与内侧核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失衡,而邻近脑神经核及传导束受累可引起病灶同侧霍纳征、面部及躯干交叉性痛温觉减退、声音嘶哑、吞咽障碍及肢体共济失调等。
病变相关的神经-耳科学体征包括自发眼震、凝视诱发眼震、摇头眼震及床旁HIT异常等,其中自发眼震通常表现为水平或水平混合扭转形式,可略带垂直上跳成分,快相多朝向病灶对侧;凝视诱发眼震可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双向或朝向病灶对侧凝视诱发水平眼震,提示神经整合中枢功能受损;摇头眼震以朝向病灶同侧的水平眼震形式多见;床旁HIT异常提示病灶侧前庭神经核病变。
眼侧倾现象归因于病灶对侧下橄榄核( in f eri or oli v ar y n u cl e us)至背侧蚓部的上行纤维损害,导敢病灶同侧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兴奋性相对增高,从而造成偏向病灶侧扫视运动。
病理性眼偏斜反应与主观垂直视觉偏斜方向多朝向病灶同侧,提示病灶损害前庭神经核至卡哈尔间质核(in ter st iti al nu cle u s o f C aj al)之间的重力感知传导通路。
姿势平衡障碍症状较为突出,患者通常无法维持坐姿或站立并感到身体被拽向病灶侧,其机制可能与脊髓小脑背束上行纤维或前庭脊髓侧束下行纤维受损相关。
延髓内侧病灶引起眼动与前庭功能异常多见于舌下周核复合体、前庭神经核传出纤维、下橄榄核传出纤维及旁中央束等结构损害。
舌下神经前置核( n uc le us pr e pos it us h y po gl o ssi)是水平凝视维持整合中枢,其损害表现为朝向病灶侧的水平自发眼震、朝向病灶侧凝视更为显著的凝视诱发眼震及向病灶侧平稳跟踪异常,摇头眼震以中枢性眼震形式多见,床旁HIT结果则多为病灶对侧阳性;上跳性眼震主要与闰核( nu cl e us i nt er c al at u s)及舌底核(t he n uc leu s o f R oll er)受损相关,病灶若累及来自双侧前半规管的V OR通路可出现半跷跷板眼震( h e mi-s e es aw ny s t ag-mu s);病灶若损害经前庭神经核交叉后上行的重力感知传导通路,则可出现朝向病灶对侧偏斜的病理性眼偏斜反应及主观垂直视觉。
2. 脑桥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近1/3的脑桥被盏部梗死患者可出现眩晕、眼震、霍纳征、水平凝视麻痹及偏身共济失调。
上跳性眼震归因于腹侧被盖束或内侧纵束等上视眼动通路损伤,而下跳性眼震可见于位于脑桥中部的旁中央束损害;获得性摆动性眼震可见于小脑齿状核至下橄榄核之间的投射纤维损伤。
3.中脑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中脑顶盖前区负责眼动调控中枢包括内侧纵束喙侧间质核(ro st r al i nt er st iti al nu cl e us o f the M L F)、卡哈尔间质核等结构。
内侧纵束喙侧间质核主要负责启动垂直及扭转性扫视,其损害表现为向下扫视异常、朝向病灶对侧的扭转性眼震;卡哈尔间质核是负责调控垂直和扭转眼动的神经整合中枢,其损伤主要表现为眼球垂直和扭转方向凝视维持障碍、病理性眼偏斜反应及朝向病灶同侧的扭转性眼震。
4. 脑干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桥大量出血者初始症状可表现为眩晕、头痛及呕吐,症状进展可导致四肢瘫、去脑强直、异常水平眼动、眼球浮动、针尖样瞳孔L乃至昏迷;原发性延髓出血较为少见,表现为突发性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及吞咽构音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心肺功能衰竭。
※※丘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丘脑是前庭感知信息传递至前庭皮层区之前的中继站与初级整合中枢,其损害主要表现为感知与姿势异常。
丘脑后外侧或旁中央区梗死可导致朝向病灶同侧或对侧的主观垂直视觉偏斜;“丘脑性站立不能( t h al amic as t asi a)”多见于腹外侧核病灶,表现为在无运动障碍及感觉减退的情况下无法站立或行走,多朝向病灶对侧倾倒;瘫痪侧倾倒综合征(pus h ers y ndr o m e)多见于丘脑后部的卒中病灶,患者因产生自身空间位置偏斜错觉,并试图通过向患侧推动和倾斜身体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