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的诊断、诊疗

合集下载

颈源性头痛头晕的诊断与治疗

颈源性头痛头晕的诊断与治疗
20 0 8年 l 0月
中 国医疗 前沿
Ch naH e l a e F o te s i at r r n i r hc
Oco e , 0 8 tb r 2 0
6 第 3卷 6
第2 0期
Vo , No2 l3 .0
颈源性 头痛头晕 的诊断与治疗
李永 军 牛淑 芹 李伟彪
0c b r 2 0 y t e te t n f 1 6 e s s o e vc lh a a h . iz e s c s s h n t lc u s ft ame tb sn l o o s raie o t e 0 6 b h rame to a e fc r ia e d c e d z i s a e .t e ii a o r e o r t n y u i g al fc n ev t 3 n i e v
L og nNUS u i,I ii I nj ,I h q L b o Y u n We a T e eodPo lS opt y a i, ea 5 60 h cn epe si lfi n t H nn 4 5 ) S H ao J u C y 4
【b t c Ob ci i us nocr egne edce dz ns i t i ns dra n. to s cnldd n aur 0 A sr t j t e D s si v oei haah ,i iesn h da oia et t Meh d oc e nay 0 1o a】 e v c o fe i z e g s n t me u iJ 2 t
料 ,初 次 治疗 按 病程 全 部 采 用保 守 治 疗 。结 果 一 个 疗 程 后 总 有 效 率 8 . %,3 23 5 16例 中有 4 病人 因椎 动 脉 受压 严 重 而 采取 了手 术 治 例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头晕眩晕是指人体感到头部晕眩、眼前发花、走路摇晃等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血液循环问题、中耳炎、颈椎病等。

下面为您介绍头晕眩晕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面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步态等。

2.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头晕眩晕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3.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听力、平衡和共济运动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等。

3.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前庭功能检查、眼震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可以检查是否有颅脑肿瘤、脑出血等病变。

2.颈椎CT或MRI:可以检查颈椎是否有病变。

3.颅内血管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椎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

四、诊断与治疗1.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恢复耳石的位置,从而缓解症状。

对于慢性内耳炎或耳聋者,可以考虑内耳手术治疗。

2.血液循环问题:如果头晕是由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可以采取调整体位、增加水分摄入、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3.中耳炎: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头晕,通常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口服或局部使用激素药物。

4.颈椎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可以采取颈椎牵引、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5.其他病因治疗:对于其他引起头晕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其基础疾病,并配合病因相关的治疗。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注意休息、避免暴饮暴食、不过度疲劳、避免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坐或站立。

2.康复: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总结: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面诊、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_进展与应用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_进展与应用
针药并用
! ", #
辨证是祖国医学的精华。中医的辨证就是从整

体论出发, 观察和辨别患者的机体反应状态。颈性眩晕多由风、 寒、 痰、 湿等阻滞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其次素体亏虚, 正 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胡军 ! $ # 根据临床经验将其分为精髓 不足型, 肝肾阴虚型, 痰湿中阻型, 气虚血滞型及寒凝督脉型。 认为虚者, 精髓不足, 肝肾阴虚, 心脾气虚为病之本。实者, 风、 寒、 痰、 湿为病之标。 倪进军 ! % # 根据眩晕的中医辨证特点, 将本病 分为清气不升型、 痰浊壅盛型、 肝阳上亢型。刘玲霞 ! & # 则分为 $ 型, 即: 痰浊中阻型, 肝阳上亢型, 气血两虚型、 肾精亏虚型。总 “眩 之, 临床上本虚标实为多, 纯虚纯实者为少。明・张景岳云: 晕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 不过十中一二耳。 ” "# %
西医辨病
针刺与药物并用也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方
法。郭准
应用针刺风池、 百会、 颈部夹脊穴, 三阴交、 后溪、 悬
辨病可了解到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改变及
钟等穴, 配合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 口服西比灵药物治疗颈性眩 晕 $% 例。 结果: 总有效率 5.# %&7 。 提示针药并用法对本病具有 疏通经络, 升清活血, 改善症状的功效。吕英 ! "" # 选用了加味泽泻 《金匮要略 》 汤合并针灸治疗本病。内服中药则根据 泽泻汤演变 而成。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选择泽泻可利尿行痰饮、 降压、 降胆固 醇、 缓和动脉硬化。 结果总有效率达 5%# /7 。 林秋芳 ! "$ # 则以复方 丹参注射液 %( 01 加入 .( 2 3 1 葡萄糖盐水 %.( 01 中稀释后静 滴 " 8。针刺风池、 颈部夹脊、 悬钟, 后溪、 大椎, 均行平补平泻手 法, 留针 &( 09:。治疗均 " 次 3 4! 6 4 为 " 个疗程作为治疗组。 (复合维生 对照组静脉滴注同治疗组, 同时服谷维素、 %" 金维他

眩晕症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

眩晕症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

眩晕症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30例患者急性期根据病情给予镇静、扩管、vitb族及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治疗。

结果 30例患者经2~3疗程的治疗基本痊愈。

结论部分眩晕由身体其它器官病变引起,因此眩晕的鉴别与诊断对眩晕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眩晕鉴别诊断治疗眩晕是一种主观性运动幻觉,常有旋转感或感觉摇摆、升降沉浮,倾倒等错觉,眼睛睁开时周围的景物便开始移动,因此它与晕厥症状明显不同。

常伴有眼震、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等,一般情况下运动可使眩晕加重。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6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眩晕症患者共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1~68岁,平均46.2岁。

病程2d~5年。

30例患者均有眩晕并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晕厥、耳鸣、听力下降、视物模糊、颈肩臂疼痛及活动受限。

部分患者伴随有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神经性耳聋及脑梗塞等。

1.2眩晕的典型临床表现自身或周围物像旋转、摇摆、倾倒、上下左右转动等错觉。

眼球震颤。

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平衡不稳,共济失调。

前庭神经功能试验及眼震电图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异常。

1.3方法30例患者急性期根据病情给予镇静、扩管、vitb族及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治疗。

2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2~3疗程的治疗,28例在1周内好转,2周达痊愈25例,3周痊愈5例,其中2例症状减轻后又有反复。

3 鉴别诊断3.1晕厥晕厥是突然的、一过性的短暂意识丧失,多有诱因,如长时间站立、排尿、咳嗽等,一般不伴有眼球震颤。

3.2假性眩晕(头晕) 主诉为头昏脑胀、头沉、头重脚轻等不适感,多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多为眼科、内科疾病、神经症或脑外伤引起,非前庭系统疾病所致。

3.3病毒性迷路炎病毒性迷路炎或称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眩晕和平衡失调,常有持续几天的恶心、呕吐,其后可有数周的平衡失调感和位置性眩晕。

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史询问、查体、辅助检查、专科检查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
有听力障 碍
1、耳性
无听力障碍 1、前庭神经核性
2、脑干性 3、大脑性 4、小脑性
有无听力障碍 1、前庭神经 2、颈性
1、血管性 2、炎症性 3、外伤性 4、中毒性 5、占位性 6、代谢性 7、退行性变性 8、先天遗传性 9、其他 .:躯体疾病、癫病
? 眩晕性质 ? 眩晕的程度 ? 眩晕的时间 ? 耳蜗症状 ? 自主神经症状
? 眼震的形式 ? 眼震与眩晕的一致性 ? 闭目难立 倾倒 ? 前庭功能 ? 脑干损害征



周围前庭病变



中枢病变
自发肢偏与倾倒方向? 周围来自损害一致性偏斜: 眼震慢相,肢偏方向与倾倒 方向一致
? 中枢性损害
分离性偏斜: 眼震慢相,肢偏方向和倾倒方 向不一致
建立眩晕诊疗中心的必要性
?
引起眩晕的疾病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头绪纷乱
眩晕的分类、命名复杂、未统一
? 按真假分为真性、假性眩晕
? 按发病部位:耳源性、血管性、中枢性、颈性、 视性、心血管性、癔症性或精神性
? 前庭性和非前庭性 ? 颅内病变性、非颅内病变性
眩晕的诊断流程表
眩晕 (旋转、浮沉、漂移或翻转感等)
合征、复发性前庭病 ? 眩晕持续数秒钟:BPPV ? 眩晕持续数天:前庭神经炎 ? 眩晕反复不定:内淋巴瘘、内耳外伤(闭合性外伤、开放性外伤、
耳气压伤)、家族性前庭病、上半规管缺骨裂综合征、 ? 双侧前庭功能低下
眩晕有无激发/加重的因素
无-前庭神经炎 步行时加重-双侧前庭功能低下 与头位变动有关-BPPV 咳嗽、压力、强声时诱发-外淋巴漏、SCD

医学专题眩晕诊疗常规吴彦忠

医学专题眩晕诊疗常规吴彦忠

三.治疗:
(四)改善血液循环药物:
1.倍他司汀4毫克或敏使朗6毫克3/日 口服或培他 啶500毫升静滴。
2.银杏制剂:舒血宁15-20毫升静滴、银杏达莫 15-20毫升静滴。
3.罂粟碱30-60毫克 4.3%碳酸氢钠100-200毫升静滴1次/日,可连用5次。 5.钙拮抗剂:西比灵 尼莫地平 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
示中枢病变)。
8. 各类眩晕性疾病的特点
2)前庭神经元炎: 1 眩晕发作多持续24h以上; 2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 3绝无耳蜗症状; 4前庭功能检查示一侧前庭功能减退; 5 病程自限性、(数周) 少见复发。
8. 各类眩晕性疾病的特点
3) 梅尼埃病:: 1.发作性眩晕两次或两次以上,可持续20分钟或 数
三.治疗:
治疗原则: 有效控制眩晕发作, 明确眩晕病因(特别是恶性眩晕), 针对原发病治疗。
三.治疗:
(一) 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 舒适体位,闭目,固定头位, 避免声光刺激, 消除恐惧心理, 暂禁食。
三.治疗:
(二)前庭抑制剂:
眩晕发作可选下列药物:
1. 安定 5-10毫克静脉或肌肉注射。用于剧烈眩晕伴紧
3. 颅内感染:脑干 小脑炎症 起病前有感染史 脑脊液及 影像检查异常。
4. 颈性眩晕:a眩晕伴颈痛, b眩晕发作出现于颈活动后, c颈扭曲实验多阳性, d颈影像学。
8. 各类眩晕性疾病的特点
(2 ) 周围性眩晕: 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1 眩晕发作与头位变化密切相关; 2 眩晕发作时间一般持续一分钟以内; 3无耳蜗受损症状,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4 眼震具有疲劳性(无疲劳的位置性眼震常提
药疗程不超过1-2个月。 6.中药:灯盏花素 天麻素 川芎嗪等。 7.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静滴。

头-颈-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

头-颈-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

头- 颈- 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工作节奏的加快,眩晕发病率逐渐增高,已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广泛关注。

眩晕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占内科门诊患者的5% ,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

多数人一生中都有眩晕的经历[ 1~4 ] ,老年人50% ~60%有过眩晕症状,占老年门诊的81% ~91% ,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眩晕的发病率女性占57% ,男性占39%。

眩晕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感觉。

眩晕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即眩晕发作时的情况和眩晕伴发的症状[1~6 ] 。

引起眩晕的疾病较多,按部位主要有神经源性、耳源性、颈源性和全身性等。

①神经源性眩晕多由大脑、小脑及脑干病变引起。

如老年人常见的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特点是以头晕和轻微的站立不稳为主要症状,不一定有“旋转”的感觉。

急性小脑血管病变患者常突然发生严重的眩晕,并伴有呕吐、站立不稳[2~5 ] 。

②耳源性眩晕是由耳部疾病引起。

如梅尼埃综合征,发作时表现为阵发性眩晕、耳鸣、耳聋并伴有呕吐等。

迷路炎、内耳血管痉挛或出血也会出现类似表现。

③颈源性眩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生,当颈部过度活动刺激了脊髓前庭传入神经或椎动脉受压导致短暂性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眩晕。

颈源性眩晕主要是颈椎病的椎动脉型及脊髓型等导致,表现为当患者头颈部活动时突然出现眩晕,并可伴有四肢无力、站立不稳等症状[ 1~10] 。

④全身性疾病也可发生眩晕,但大多无“旋转”感,如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主动脉瓣狭窄、颈动脉窦过敏、严重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等[2~5 ]。

上述眩晕患者在头部或颈部转动时常有症状加重或诱发眩晕发作,由于中老年人多伴有颈椎病,容易使临床医师和患者首先考虑到颈性眩晕,致使头晕或眩晕的患者做颈椎检查为一个常规,而部分眩晕患者按颈椎病治疗,效果往往又不好。

所以在临床上,即使有颈椎病,眩晕也不一定是颈椎疾病所导致。

颈源性疾病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颈源性疾病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颈 源 性 疾 病 的诊 断与 手 法治 疗
罗 凛 曾科 学 (10 5 509 )
广 东省 第二 中医院
关 键词 疾 病 。 源性 颈 诊断 推拿治 疗
颈源性 疾病 是指颈椎 的骨 、 节 、 间盘及 椎周 关 椎
解 期缩短 , 发作 性加 重 。寒 冷 、 劳累 、 饮酒 、 情绪 激动
刺激或压迫 . 产生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 闷胀、 颈部僵硬感。 大多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喜欢用 状和体征。 它不仅涉及大家所熟悉的颈、 肩痛, : 如 落 手按压疼痛处 。 以求缓解。 口服非 甾 类抗炎药可减轻 枕、 颈椎病 、 骨质增生等, 还涉及循环、 呼吸、 消化 、 神 经、 内分泌、 免疫等系统的 5 多种病证 , : O 如 头痛 、 头 晕、 耳鸣、 椎动脉供血不足 、 昏、 头 视力障碍 、 咽部异 低 , 情绪低落 、 烦躁 、 易怒 , 易疲劳 , 生活和工作质量 物感、 脑震荡后遗症、 血压波动等 。 明显降低。 颈源性疾病是由于颈椎及周 围软组织应力异常 2 颈源性 眩晕
1 颈源性 头痛
状, 称为食管受压型颈椎病。 这种吞咽障碍有三大特 无痛、 反复发作和 自然缓解 。食管钡透无 占位性 病程的进展 , 疼痛的程度逐渐加重 , 持续性存在 , 缓 点 : 病变 发现 。
时 出现 同侧 肩 、 、 背 上肢疼 痛 。 痛可有 缓解期 。 疼 随着
脊柱相关疾病表
维普资讯
《 按摩 与导引》 20 年 1 月第 2 卷 第 1 期( 14 07 0 3 0 总 5 期)

C iee Ma iu t n & Q o g te p . c 2 0 V 12 , o 1 h s npl i n ao iG n h r yO t 07, o.3 N .0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颈椎活动对椎动脉的影响
颈椎的活动幅度较大,颈椎的屈伸旋转变 化必然导致椎体之间的后关节,钩椎关节 及椎间盘的滑动作出相应的空间位置变化, 引起一侧椎动脉血运减少。正常人因另一 侧椎动脉的代偿作用而不出现症状。病理 状态时,因另一侧椎动脉不能作出相应的 代偿,故诱发或加重眩晕。
• 2. 椎动脉血管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颈部病变,无论是软组织或骨关节,椎管内还是椎管 外,均可使交感神经受刺激,功能发生紊乱,通过椎从而 引起椎动脉痉挛收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 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
另外,颈性眩晕还有本体系的参与,因为上颈部(C4 以上)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分布在其内的感受器和感觉 神经,通过传入纤维引起中枢反应,从而产生疼痛和眩晕 症状,上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眩晕,与眼视力障碍,与 眼视力障碍、屈光不正等引起的眩晕机制类似,并不一定 是通过“椎动脉因素”所致。而是因为上颈部软组织中, 感受器的部分传入纤维及上颈部感觉神经中的部分传入纤 维,与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丘脑等有关眩晕中枢相 连通产生眩晕反应。
综上所述:颈性眩晕与一系列的神经体液因素改 变及颈椎生物力学失衡相关。颈椎失稳、颈椎骨 质增生等颈椎退行性变以及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的血管狭窄、管壁僵硬、血管弹性减低以及体液 因子改变是颈性眩晕的基础因素;颈部软组织病 变所导致的颈部疼痛、酸胀不适所导致的本体觉 紊乱是颈性眩晕的诱发因素;而交感神经则是将 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本病的发生并不是某一个 单独的因素所致。先天的颈椎发育异常,后天的 劳损性改变和人体本身组织器官的退变、衰老都 共同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颈部各生理上相互 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很难将它们割裂开来。
5.体液因素
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与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有相关 性。全血粘度值及血液流变学其它指标的改变是 本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6.枕大神经卡压:这部分患者除头痛为主诉外,大 多伴有头晕,症状常于感冒受凉、天气变冷、潮 湿等条件下加重,但出现明显与体位相关的眩晕 症状者较少。颈神经后支侧支的关节支支配的关 节突关节紊乱,被认为是引起颈肩痛的主要来源 之一,这些疼痛可以通过感觉与交感神经兴奋, 进而使椎动脉收缩,发生眩晕。
• 病史
患者常有发作病史常见是中年后发作,一 般多大于40岁。患者可有感头颅转动有关, 但有先天畸形,如寰椎沟环,寰枢椎半脱 位或者失稳者发病可提前。
体征
颈源性眩晕均合并有颈椎病变,病变可以 刺激或者压迫椎动脉,也可压迫近脊髓或 者神经根。
• 4.颈椎间盘变性和下颈椎失稳
临床调查发现颈椎失稳是引起年青患者颈性
眩晕的主要病因。对45例颈椎失稳患者中, 67%合并颈性眩晕,<40岁的患者27例(9O %)。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椎体间的位置关系 异常,使椎体随头颈部活动而前后错动, 引起VA第二段牵张、扭曲,加之VA周围交 感神经丛、窦椎神经受刺激,引起VA痉挛。 颈部活动时突出间盘反复刺激硬脊膜、神 经根及VA周围的交感神经通过神经血管反 应引起眩晕,或者突出的椎间盘直接压迫 前庭脊髓束的颈髓段_5)也可引起反射性眩 晕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及其治疗
主讲:李贞培副主任医师
定义
•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
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 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 颈性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它并不是一个
特定的疾病名称,是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 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而所谓"某些病因" 又以颈椎病最为常见,故在一般情况下,"颈性眩 晕"都被用指颈椎病所致之眩晕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 1.机械压迫致病机制 :
①颈椎移位:椎体的移位尤其是寰枢椎错位(寰椎 前移位、侧方移位、仰旋移位、俯旋移位、水平 移位)五种类型,此种改变会累及椎动脉第2段。当 增生、松动、变位的钩椎关节波及两侧上下横突 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时可刺激或压迫椎 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造成椎动脉 血流障碍。横突孔周围增生的骨赘可直接压迫椎 动脉。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造成刺激,引起眩晕 。
• 椎动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可以引起局部血栓
形成、纤维化,血管顺应性降低,代偿能 力下降,使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和枕叶 内侧面皮质的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 如果椎动脉稍受刺激或压迫,通过一系列 神经体液反应而影响到脑干的前庭系统, 诱发眩晕症状。
• 3.先天因素:寰椎后桥又称寰椎椎动脉沟环,
是一种已开始引起重视的颈椎解剖学异常,表现 为寰椎后桥跨越椎动脉沟上方,使椎动脉沟形成 一个骨性孔,从而使椎动脉的滑动受到骨环的限 制,故其属于先天性畸形。有人认为这是头颈转 动眩晕或猝倒的原因,约占颈性眩晕的7.4%。因 此,把头颈转动时发生眩晕或猝倒列为诊断颈性 眩晕的标准之一,并且,临床上体检对区别椎动 脉沟环所致眩晕和其他颈性眩晕有重要意义的试 验有:擦肩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拇指压寰椎 横突,牵头反转颈试验,伸屈颈压旋头试验,寰 枕区软组织压痛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1.非颈源性眩晕病史: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
起,①全身性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 脑缺氧,低血糖,颅内占位,内分泌混乱, 甲减或甲亢,②前庭系统性疾病,比如美 尼尔是综合症,可伴有耳鸣,耳聋③外伤 后,比如颅底骨折,颅内血肿,颅内高压 ④药物中毒,如庆大霉素,卡拉霉素注射 后,⑤其他,比如癔病
• ②颈曲改变对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
流速度的影响 长时间低头体位可使颈部肌群出现慢性应 力性损伤。日久造成颈段脊柱静力乃至动 力平衡失调,颈部前弓消失或反曲。颈曲 失去应有弧度,改变了椎动脉血管内血流 途径,甚至造成湍流形成,因椎动脉被周 围纤维样组织相连并相对固定,颈曲的改 变也增加了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到刺 激的可能,导致椎动脉痉挛及血流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