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同执笔人),罗爱伦,俞卫锋,徐建国(共同执笔人/负责人),黄宇光,薛张纲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仍有20%~30%,某些PONV高危患者其发生率高达70%~80%,门诊手术患者约为30%。
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 h 内,少数患者可持续达3~5天。
PONV导致患者程度不等的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和吸入性肺炎,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PONV的危险因素1. 患者因素女性、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者发生率高。
成人50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2. 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PONV发生率。
容量充足可减少PONV发生率。
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TIVA较吸入全麻发生率低。
3.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越长,PONV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持续3 h 以上的手术。
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斜视矫形术等,PONV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是成人PONV的四种主要危险因素,Apfel依此设计了成人PONV的风险度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和4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为10%,20%,40%,60%,80%。
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ONV)的五个主要高危因素是女性、有PONV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有呕吐史,评分为0,1,2,3,4和5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10%,20%,30%,50%,60%和80%。
术后恶心呕吐专家共识课件

发生机制
神经反射机制
手术过程中使用麻醉药物等,可 刺激延髓和大脑皮质中的呕吐中
枢,导致恶心呕吐的发生。
激素水平变化
手术及麻醉可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变 化,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进而 影响胃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引发 恶心呕吐。
药物因素
术中及术后使用的抗生素、镇痛药 等,可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恶心 呕吐的发生。
神经递质
术后恶心呕吐与多种神经递质有关,如5-羟色胺(5-HT)、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在术后恶心呕吐的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5-HT通过作用于5-HT3受体促进恶 心呕吐的发生。
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因素
术后恶心呕吐与心理因素有一定关联。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对于减轻术后恶心呕吐具有重要意 义。
密切观察病人的术后恶心呕吐 症状,如症状严重应及时报告
医生处理。
心理支持与干 预
术前宣教 术后安慰 行为疗法 心理疏导
术前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及麻醉相关知识,减轻病人及 家属的焦虑情绪。
术后及时安慰病人,给予心理支持,告诉病人及家属术后恶心 呕吐是常见症状,一般会逐渐缓解。
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肌肉松弛等,有助于缓解 术后恶心呕吐症状。
术后恶心呕吐的护理与心理支持
护理措施
保持病室环境舒适
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 新,有助于缓解病人术后恶心
呕吐的症状。
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可适量饮水,24小时 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误吸
病人术后应取平卧位,头偏向 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预防误吸。
观察病情
术后恶心呕吐管理专家共识(第四版)

更新内容解读
▪ 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比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更能减少 PONV发生(证据级别A3)。
▪ 5-HT3受体拮抗剂通常单独使用或与地塞米松4或8mg联合使用, 构成了围术期止吐预防的基础(证据级别A1)。
▪ Grant等人通过荟萃分析研究咪达唑仑对PONV的影响,并对联合 咪达唑仑的用药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发现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疗 效更好(证据级别A1)。
相关研究展望
3、非药物干预措施研究 ▪ 虽然已证明PC6穴位刺激可降低PONV的风险,但尚不清楚其作为多模
式治疗的一部分时是否有效。此外,还有许多刺激方式,例如针灸、穴 位按压、针刺或经皮电刺激。 ▪ 同样,尽管已证明围术期补液可降低PONV,但胶体液和晶体液如何选 择存在争议,并且最佳输注量和时机尚不清楚。另外,开放性补液策略 也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还需要更多研究评估补液和PONV的风险-获益 比。
01 PONV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 02 PONV的危险因素; 03 PONV评分; 04 PONV发生机制; 05 抗呕吐药分类; 06 防治PONV的原则。
国内外指南比较
▪ 不难看出,国内指南旨在从现象到机制厘清PONV,从而介绍了 防治原则及方法(抗呕吐的药物种类及用法),而国外更新后指 南旨在为成人和儿童PONV管理提供基于证据的综合性临床建议, 其中还介绍了PONV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管理策略中的成本效 益比,并且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另外,分娩镇痛中常使用氧化亚氮,也与PONV发生风险相关。对于需行紧急剖宫 产手术的患者,氧化亚氮的使用可与其他围术期PONV危险因素相互作用,不过关 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并不充分。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课件

机制等方面。这些研究为深入了解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
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07
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
结论回顾
PONV的发生率因个体差异、手术 类型和麻醉方式等因素而异。
预防和治疗PONV的方法包括非 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药物 治疗是主要手段。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一个 常见的问题,影响患者的恢复和 舒适度。
中成药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 血化瘀等作用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
04
CATALOGUE
术后恶心呕吐的护理与心理支 持
护理措施
遵医嘱用药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止吐药物或其他治疗 措施,缓解术后恶心呕吐症状。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和吸入 性肺炎。
吐药进行治疗。
03
CATALOGUE
术后恶心呕吐治疗
非药物治疗
预防性治疗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采取预防性治疗,如术前避免进食 固体食物,尽量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等。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认知,减轻焦虑和恐惧,从而降低术 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呼吸锻炼
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锻炼,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 少恶心呕吐的发生。
PONV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药物 使用、手术操作、患者自身条件 等。
未来研究应关注PONV的预防和 治疗,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
未来展望
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 法,提高PONV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加强临床实践和研究,积累更多的数 据和经验,提高医生和患者对PONV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同执笔人),罗爱伦,俞卫锋,徐建国(共同执笔人/负责人),黄宇光,薛张纲一、术后恶心呕吐得发生率及不良影响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得发生率仍有20%~30%,某些PONV高危患者其发生率高达70%~80%,门诊手术患者约为30%。
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 h内,少数患者可持续达3~5天。
PONV导致患者程度不等得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与吸入性肺炎,就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与医疗费用增加得重要因素。
二、PONV得危险因素1、患者因素女性、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者发生率高。
成人50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2、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PONV发生率。
容量充足可减少PONV 发生率。
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TIVA较吸入全麻发生率低。
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越长,PONV发生率越高,尤其就是持续3 h 以上得手术。
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斜视矫形术等,PONV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就是成人PONV得四种主要危险因素,Apfel依此设计了成人PONV得风险度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与4分者,发生PONV得风险性分别为10%,20%,40%,60%,80%。
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ONV)得五个主要高危因素就是女性、有PONV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有呕吐史,评分为0,1,2,3,4与5分者,发生PONV得风险性分别10%,20%,30%,50%,60%与80%。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汇报人 XXXXX 汇报时间 XX 年XX 月2021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01及不良影响01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 术后恶心呕吐(PONV)在一般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率为30%,在高危患者中高达80%。
■ PONV多发生在手术后24h~48h,少数可持续至术后3~5天。
PONV可能导致患者经历不同程度的痛苦,包括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从而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费用。
02PONV的危险因素患者因素麻醉因素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女性、PONV和/或晕动病史、非吸烟、年龄小于50岁。
■儿童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岁及以上、POV/PONV /晕动病史、POV/PONV家族史、青春期后女性;■ 行斜视手术、腺扁桃体切除术或耳整形术,手术时间30分钟及以上、术中使用吸入麻醉药、抗胆碱能药;■ 术后使用长效阿片类药物。
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如氧化亚氮引起的PONV风险增加取决于持续时间。
■ 术后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和曲马多等也增加PONV的发生率。
■ 容量不足增加PONV发生率。
■ 丙泊酚TIVA、多模式镇痛及区域阻滞麻醉、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等可降低PONV发生率。
■ 加速康复策略提出,午夜后禁食可能会增加PONV风险。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大于3h)与PONV风险升高相关。
■ 腹腔镜手术、减重手术、妇科手术及胆囊切除术等手术类型的PONV发生率较高。
Apfel依据成人PONV的4种主要危险因素:女性、非吸烟、PONV和/或晕动病史和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设计了简易的成人PONV风险度评分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和 4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为10%、20%、40%、60%和80%。
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DNV)的五个主要高危因素是女性、有PONV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 有恶心史,评分为0、1、2、3、4和5分者,发生PDNV的风险性分别10%、20%、30%、50%、60%和80%。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

抗胆碱药
作用机制是克制胆碱能受体,并克制乙酰胆 碱释放,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病、眩晕、病 毒性内耳炎、梅尼埃病和肿瘤所致旳恶心 呕吐。
主要使用东莨菪碱贴剂(手术前晚或手术开 始前2-4h)
副作用:口干,视物模糊
抗组胺药
• 组胺受体可分为H1、H2 和H3 三种类型
• H1 受体与过敏、炎性反应有关,H2 受体与 胃酸分泌有关,H3 受体与组胺释放有关
• 一般在手术前给药,昂丹司琼4mg iv ,多 拉司琼12.5mg iv ,格拉司琼0.35-3mg iv , 托烷司琼2mg iv。帕洛诺司琼诱导前 0.075mg iv。
NK-1受体拮抗剂
• 阿瑞匹坦
• 术前1-3h口服40mg 能有效预防术后48h内 PONV旳发生
麻醉药
• 丙泊酚20mg有止吐作用,时间短暂。(在 监护条件下,PACU,呕吐是补救治疗)
PONV旳危险原因
• 患者原因:女性,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 病史。成人50岁下列发病率高,小孩3岁下列 发病率低,术前焦急或胃瘫发生率高
• 麻醉原因:吸入性麻药,阿片类药,硫喷妥钠, 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增长发生率。容量 充分可降低发生率,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低, 丙泊酚TIVA发生率低
• 手术原因:长时间手术(3h以上),腹腔镜, 胃肠道,胆囊,神经外科,妇产科手术,斜视 手术发生率高
主要危险原因 小朋
成人
友
• 女性
• 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 药
• 非吸烟 • 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
• 手术时间不小于30min • 3岁以上 • 斜视手术
• PONV史或直系亲属有 PONV史
PONV评分
•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以10cm 直尺作为标尺,一端为0,表达无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同执笔人)罗爱伦俞伟锋徐建国(共同执笔人/负责人)黄宇光薛张纲目录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二、PONV的危险因素三、PONV评分四、PONV的发生机制五、抗呕吐药的分类六、防治PONV原则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患者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仍有20%~30%,某些PONV高危患者其发生率达70%~80%,门诊手术患者约为30%。
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h内,少数患者可能持续达3~5天。
PONV导致患者程度不等的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性肺炎,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PONV的危险因素1、患者因素女性、非吸烟者、有PONV 史或晕动病史发生率高。
成年50岁以下患者发生率高。
小儿3 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有胃瘫者发生率高。
2、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PONV发生率。
容量充足可减少PONV 发生率。
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TIVA较吸入全麻发生率低。
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PONVV 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持续3h 以上的手术。
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及视矫形术等,PONV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是成人PONV的四种主要的危险因素,Apfel依此设计了成人PONV的风险度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和4分者,发生PONV的分险性分别为10%,20%,40%,60%,80%。
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ONV)的五个主要高危因素是女性、有PONV 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有呕吐史,评分为0,1,2,3,4和5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分别为10%,20%,40%,60%和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同执笔人),罗爱伦,俞卫锋,徐建国(共同执笔人/负责人),黄宇光,薛张纲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仍有20%~30%,某些PONV高危患者其发生率高达70%~80%,门诊手术患者约为30%。
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 h 内,少数患者可持续达3~5天。
PONV导致患者程度不等的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和吸入性肺炎,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PONV的危险因素1. 患者因素女性、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者发生率高。
成人50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2. 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PONV发生率。
容量充足可减少PONV发生率。
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TIVA较吸入全麻发生率低。
3.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越长,PONV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持续3 h 以上的手术。
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斜视矫形术等,PONV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是成人PONV的四种主要危险因素,Apfel依此设计了成人PONV的风险度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和4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为10%,20%,40%,60%,80%。
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ONV)的五个主要高危因素是女性、有PONV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有呕吐史,评分为0,1,2,3,4和5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10%,20%,30%,50%,60%和80%。
儿童PONV的四个主要高危因素是手术时间长于30 min、年龄3岁及以上、斜视手术、PONV史或直系亲属有PONV史,评分为0,1,2,3和4分者,发生PONV的风险性分别为10%,10%,30%,50%和70%。
三、PONV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10cm直尺作为标尺,一端为0,表示无恶心呕吐,另一端为10,表示为难以忍受的最严重的恶心呕吐(1~4为轻度,5~6为中度,7~10为重度)。
四、PONV的发生机制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腹侧面极后区(Area postrema)化学触发带和孤束核上方,分为神经反射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带。
神经反射中枢接受皮层(视觉、嗅觉、味觉)、咽喉、胃肠道和内耳前庭迷路、冠状动脉及化学触发带的传入刺激。
化学触发带包括了5-HT3受体、5-HT4受体、阿片受体、胆碱能受体、大麻受体、多巴胺受体等多种与恶心呕吐相关的部位。
恶心呕吐的传出神经包括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膈神经。
五、抗呕吐药的分类根据抗呕吐药的作用部位可将抗呕吐药物分为:①作用在皮层:苯二氮卓类;②作用在化学触发带:吩噻嗪类(氯丙嗪、异丙嗪和丙氯拉嗪)、丁酰苯类(氟哌利多和氟哌啶)、5-HT3受体拮抗药(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阿扎司琼、多拉司琼和帕洛诺司琼)、NK~1受体拮抗药(阿瑞匹坦)、苯甲酰胺类、大麻类;③作用在呕吐中枢:抗组胺药(苯甲嗪和羟嗪)、抗胆碱药(东莨菪碱);④作用在内脏传入神经:5-HT3受体拮抗药、苯甲酰胺类(甲氧氯普胺);其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
1. 抗胆碱药这类药物作用机制是抑制毒蕈碱样胆碱能受体,并抑制乙酰胆碱释放。
该类药物可阻滞前庭的冲动传入,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病、眩晕、病毒性内耳炎、梅尼埃病和肿瘤所致的恶心呕吐。
主要使用东莨菪碱贴剂防治PONV,副作用是口干和视力模糊。
2. 抗组胺药组胺受体可分为H1. H2和H3三种类型。
H1受体与过敏、炎性反应相关,H2受体与胃酸分泌相关,H3受体与组胺释放有关。
苯海拉明的推荐剂量是1mg/kg静注。
3. 丁酰苯类小剂量氟哌利多(0.625~1.25mg)能有效预防PONV,与昂丹司琼4mg效果相似。
氟哌利多因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性室速而受到美国FDA的黑框(black box)警告,但不少学者和文献认为此类并发症是时间和剂量依赖的,主要见于抗精神病的几周或几个月连续使用,而小剂量应用于PONV是安全的,在成人使用低剂量的本品对QT间期的影响与昂丹司琼及安慰剂无差别,但也提示在防治PONV时应避免大剂量使用本品或与其他可延长QT间期的药合用,已证明甚至在非常小剂量时(10~15μg/kg),也有抗呕吐作用。
增加剂量虽增强抗呕吐疗效,但也带来副作用增加的危险,如镇静,锥体外系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主要发生在较年长的儿童,剂量大于50~75μg/kg。
氟哌啶醇被推荐为氟哌利多的替代品,0.5~2mg静注或肌注对PONV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在诱导后或手术结束前给药。
4. 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和甲基强的松龙的抗呕吐机制仍不清楚。
由于地塞米松发挥作用需一段时间,应在手术开始时给药,主要需注意可能增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5. 苯甲酰胺类甲氧氯普胺有中枢和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也有抗血清素作用,加速胃排空,抑制胃的松弛并抑制呕吐中枢化学感受器触发带,最常用于胃动力药和作为抗肿瘤化疗相关呕吐的辅助治疗用药,常规剂量10mg并未被证明有预防PONV作用。
一组大样本研究表明,甲氧氯普胺25mg或50mg与地塞米松8mg联合用药对PONV的预防效果才优于单用地塞米松8mg,而如此大剂量的甲氧氯普胺明显增加锥体外系统的并发症。
6. 5-HT3受体拮抗药5-HT受体90%存在于消化道(胃肠道黏膜下和肠嗜铬细胞),1%~2%存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触发带。
化疗和术后导致的呕吐与胃肠道黏膜下5-HT3受体激活有关。
建议用于PONV的预防,经CYP2D6酶代谢,临床剂量不受年龄、肝肾功能影响,对QT间期无明显影响。
7. NK-1受体拮抗药阿瑞匹坦对NK-1受体具有选择性和高亲和性,对NK-2和NK-3受体亲和性很低,对多巴胺受体和5-HT受体亲和性也很低。
通过与NK-1受体结合来阻滞P物质的作用而发挥止吐作用。
术前1~3 h口服40mg阿瑞匹坦能有效预防术后48 h内PONV的发生。
8. 麻醉药小剂量丙泊酚(20mg)有止吐作用,但作用时间短暂。
研究表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咪达唑仑2mg能有效预防PONV,与昂丹司琼4mg等效。
9. 联合用药不同类型抗PONV药联合应用可阻断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受体,疗效优于单一药物。
此外,由于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受体抑制剂与氟哌利多和地塞每种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也减少。
5-HT3米松联合应用时效果最好。
10. 其他内关穴(P6穴位)针灸,透皮电神经刺激,催眠,生姜以及小剂量纳洛酮等治疗措施均有一定的止吐效果。
五、防治PONV原则1. 一般原则应确定患者发生PONV的风险,对中危以上患者应给予有效的药物预防。
去除基础病因,包括适当术前禁食(不少于6h);对消化道梗阻患者术前插入粗口径胃管单次抽吸或持续引流,对术中胃膨胀患者应在手术结束前放入大口径胃管一次性抽吸,抽吸后拔除胃管以减少胃管刺激和返流。
PONV高危病人的麻醉选择包括:使用丙泊酚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选用短效阿片类药物如瑞芬太尼,术中足量补液,避免脑缺氧缺血,术后使用非甾体类药物镇痛。
2. 选择抗呕吐药物及给药时间PONV临床防治效果判定的金标准是达到24 h有效和完全无恶心呕吐。
不同作用机制的PONV药物联合用药的防治作用优于单一用药,作受体抑制药、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或氟用相加而副作用不相加。
5-HT3哌啶醇是预防PONV最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无PONV危险因素的患者,不需要预防用药。
对低、中危患者可选用上述一或两种药物预防。
对高危患者可用二至三种药物组合预防。
如预防无效应加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治疗。
预防用药应考虑药物起效和持续作用时间。
口服药物,如昂丹司琼、多拉司琼、丙氯拉嗪、阿瑞匹坦应在麻醉诱导前1~3 h给予;静脉抗呕吐药则在手术结束前静注,但静脉制剂地塞米松应在麻醉诱导后给予;东莨菪碱贴剂应在手术前晚上或手术开始前2~4 h给予。
3. 对未预防用药或预防用药无效的PONV病人提供止吐治疗病人离开麻醉恢复室后发生持续的恶心和呕吐时,首先应进行床旁检查以除外药物刺激或机械性因素,包括用吗啡进行病人自控镇痛、沿咽喉的血液引流或腹部梗阻。
在排除了药物和机械性因素后,可开始止吐治疗。
如果病人没有预防性用药,第一次出现PONV时,应开始小剂量5-HT3受体拮抗药的治疗剂量通常约为预防剂量的受体拮抗药治疗。
5-HT31/4,昂丹司琼1mg、多拉司琼12.5mg、格拉司琼0.1mg和托烷司琼0.5mg。
也可给予地塞米松2~4mg,氟哌利多0.625mg,或异丙嗪6.25~12.5mg。
病人在PACU内发生PONV时,可考虑静注丙泊酚20mg治疗。
如果已预防性用药,则治疗时应换用其它类型药物。
受体抑制药、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或氟如果在三联疗法(如5-HT3哌啶醇)预防后病人仍发生PONV,则在用药6 h内不应重复使用这三种药物,应换用其他止吐药。
如果PONV在术后6 h以后发生,可考虑重受体拮抗药和氟哌利多或氟哌啶醇,剂量同前。
不推荐重复给予5-HT3复应用地塞米松。
参考文献1.Apfel CC, Laara E, Koivuranta M, Greim CA, Roewer N. Asimplified risk score for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conclusions from cross-validations between two centers. Anesthesiology. 1999 Sep;91(3):693-700.2.Stadler M, Bardiau F, Seidel L, Albert A, BoogaertsJG. Difference in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nesthesiology. 2003 Jan;98(1):46-52.3.Wu CL, Berenholtz SM, Pronovost PJ, Fleisher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f postdischarge symptoms after outpatient surgery. Anesthesiology. 2002Apr;96(4):994-1003.4.Apfel CC, Greim CA, Haubitz I, Grundt D, Goepfert C,Sefrin P, Roewer N. The discriminating power of a risk score for postoperative vomiting in adults undergoing various types of surgery.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8 May;42(5):502-9. 5.Apfel CC, Kranke P, Eberhart LH. Comparison of surgicalsite and patient's history with a simplified risk score for the prediction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Anaesthesia. 2004 Nov;59(11):1078-82.6.Apfel CC, Korttila K, Abdalla M, Kerger H, Turan A,Vedder I, Zernak C, Danner K, Jokela R, Pocock SJ, Trenkler S, Kredel M, Biedler A, Sessler DI, Roewer N; IMPACTInvestigators. A factorial trial of six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N Engl J Med.2004 Jun 10;350(24):2441-51.7.Apfel CC, Korttila K, Abdalla M, Biedler A, Kranke P,Pocock SJ, Roewer N.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protocol to assess the single and combined benefits of antiemetic interventions in 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a 2x2x2x2x2x2 factorial design (IMPACT).Control Clin Trials. 2003Dec;24(6):736-51.8.Apfel CC, Roewer N. Risk assessment of postoperativenausea and vomiting. Int Anesthesiol Clin. 2003Fall;41(4):13-32.9.Apfel CC, Kranke P, Eberhart LH, Roos A, RoewerN. Comparison of predictive models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Br J Anaesth. 2002 Feb;88(2):234-40. 10.Darkow T, Gora-Harper ML, Goulson DT, Record KE. Impact ofantiemetic selection on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Pharmacotherapy. 2001 May;21(5):540-8.10.Hough MB, Sweeney B.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inarthroscopic day-case surgery: a comparison betweendesflurane and isoflurane. Anaesthesia. 1998 Sep;53(9):910-4.11.Visser K, Hassink EA, Bonsel GJ, Moen J, KalkmanCJ.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otal intravenousanesthesia with propofol versus inhalation anesthesia with isoflurane-nitrous oxide: postoperative nausea with vomiting and economic analysis. Anesthesiology. 2001 Sep;95(3):616-26.12.Roberts GW, Bekker TB, Carlsen HH, Moffatt CH, Slattery PJ,McClure A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postoperative opioid use in a dose-related manner. Anesth Analg. 2005 Nov;101(5):1343-8.13.Zhang GS, Mathura JR Jr. 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Painless loss of vision after vomiting. N Engl J Med. 2005 Apr 28;352(17):e16.14.Eberhart LH, Geldner G, Kranke P, Morin AM, Schauffelen A,Treiber H, Wulf H.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riskscore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of postoperative vomiting in pediatric patients. Anesth Analg. 2004 Dec;99(6):1630-715.Scuderi PE, James RL, Harris L, Mims GR 3rd. Multimodalantiemetic management prevents early postoperative vomiting after outpatient laparoscopy. Anesth Analg. 2000Dec;91(6):1408-14.16.Habib AS, Gan TJ.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nausea and vomiting: a review. Can J Anaesth. 2004Apr;51(4):326-41.17.Gupta A, Wu CL, Elkassabany N, Krug CE, ParkerSD, Fleisher LA. Does the routine prophylactic use ofantiemetics affect the incidence of postdischarge nausea and vomiting following ambulatory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esthesiology. 2003Aug;99(2):488-95.18.White PF, Song D, Abrao J, Klein KW, Navarette B.Effect of low-dose droperidol on the QT interval during and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 placebo-controlledstudy. Anesthesiology. 2005 Jun;102(6):1101-5.19.Charbit B, Albaladejo P, Funck-Brentano C, LegrandM, Samain E, Marty J. Prolongation of QTc interval afte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treatment by droperidol or ondansetron. Anesthesiology. 2005 Jun;102(6):1094-100. 20.Coloma M, White PF, Ogunnaike BO, Markowitz SD, Brown PM,Lee AQ, Berrisford ^*, Wakefield CA, Issioui T, Jones ^*, Jones DB. Comparison of acustimulation and ondansetron for the treatment of establishe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Anesthesiology. 2002 Dec;97(6):1387-92.21.Gan TJ, Coop A, Philip BK.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of granisetron plus dexamethasone versus ondansetron plus dexamethasone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bdominal hysterectomy. Anesth Analg.2005 Nov;101(5):1323-9.22.Gan TJ.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can it beeliminated? JAMA. 2002 Mar 13;287(10):1233-6.23.Kranke P, Morin AM, Roewer N, Wulf H, Eberhart LH. The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nsdermal scopolamine for the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quant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 Anesth Analg. 2002Jul;95(1):133-43.24.Apfel CC, Philip BK, Cakmakkaya OS, Shilling A, Shi YY,Leslie JB, Allard M, Turan A, Windle P, Odom-Forren J, Hooper VD, Radke OC, Ruiz J, Kovac A. Who Is at Risk for Postdischarge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Ambulatory Surgery? Anesthesiology.2012;86:475–86.25.Doyle A, Britton J, Madan R. The incidence of post dischargenausea and vomiting following regional anaesthesia for day surgery: a 5 day follow up. Reg Anesth Pain Med.2010;35(5):E89.26.Miyagawa Y, Ejiri M, Kuzuya T, Osada T, Ishiguro N, YamadaK. Methylprednisolone reduces postoperative nausea in total knee and hip arthroplasty. J Clin Pharm Ther. 2010;35(6):679–84.27.Candiotti KA, Kovac AL, Melson TI, Clerici G, Gan TJ,Palonosetron 04-06 Study G.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ree different doses of palonosetron versus placebo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nesth Analg. 2008;107:445-51.28.Habib AS, Keifer JC, Borel CO, White WD, Gan TJ. A comparisonof the combination of aprepitant and dexamethasone versus the combination of ondansetron and dexamethasone for the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raniotomy. Anesth Analg. 2011;112:813-8.29.Kim YH, Kim KS, Lee HJ, Shim JC, Yoon SW. The efficacy ofseveral neuromuscular monitoring modes at the P6 acupuncture point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nesth Analg. 2011;112:8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