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人如何说话
孔子的语言观

翻 译
孔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孔子的语言观
“ 雅言 ”与“ 小子何莫学夫诗 ” ——孔子 的语言教育论
孔子的语言教育论,从孔子对“ 雅言 ” 的态度和教人学诗上都可 以 得 到 体 认 。 先看 《论语 ·述而 》篇里所记录的一条: “子所雅言 , 《诗 》、《书 》、执礼 , 皆 雅言也 。”
注 释
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
名。”
注释
群:合群 迩:近 怨:讽刺上级 怨而不怒 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翻 译
呢?《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 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 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 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
孔子教您交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应当交什么样的人为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呢?
朋友分哪几种?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损者三友:
1
损友一
第一种叫作“友便辟”,指的就是谄媚的,阿谀奉承的朋友。你指鹿为马,他说那就是马;你黑白颠倒,他也赞同你的看法。
这种人往往没有原则,但有目的。他能够这般阿谀奉承,多半是要利用你。
2
损友二
第二种叫作“友善柔”,指的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喜欢搬弄是非的朋友。
这种朋友常常断章取义、巧舌如簧,最后改变了事情的初衷。而真正的君子则是“讷于言,敏于行”。远离他们,是你成事的前提。
孔子说人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成长,每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年少的时候是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感情容易冲动,恋爱容易出事,所以小时候感情那么冲动的时候,交到的都是青春热情,毫无功利的朋友,这固然是好。
但是冲动过去呢,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中年人最怕就是拉帮结伙,拉山头,结朋党,彼此争斗,因为人有资本了。
到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别老觉得我得到的这些东西我就放不下,人到老的时候,有些东西是要舍的,就是不被所得负累。
益者三友:
1
益友一
找正直的人做朋友。这个朋友人品是第一位的,直来直去,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机。
2
益友二
与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的人交朋友。平时平淡若水,但是落魄的时候,默默无语拉你一把,这是真正的朋友。
历史上有一个称为“白衣送酒”的故事,这是一个高官向一个穷名士送的极为谦卑的酒,这叫真朋友。
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

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不过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仅仅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够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协助培养仁德。
孔子、佛陀、苏格拉底:三种交谈方式

孔子、佛陀、苏格拉底:三种交谈方式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山东,济南,250100)内容提要:孔子、佛陀和苏格拉底三位大圣人皆善于与弟子进行交谈,并在交谈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教育弟子。
不过,他们三人所实行的交谈方式是不一样的,其中孔子实行的是“侍坐”交谈,佛陀实行的是“启请”交谈,苏格拉底实行的是“助产”交谈。
但是,不管何种交谈,它们都是在自由、平等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这种自由、平等和轻松的交谈也是在学术活动中所应该提倡的,也是学术发展所必须的。
关键词:孔子、佛陀、苏格拉底、交谈作者简介:陈坚,男,1966年生,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佛教和宗教学的研究。
孔子、佛陀和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的三位圣人,他们在“轴心时期”都充当着人类导师的角色。
作为导师,他们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地教育着弟子,并各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将他们的伟大思想传授给弟子。
我发现,他们的教育工作都是在与弟子进行“零距离”的平等交谈的基础上展开的,并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师道尊严”的色彩。
可以说,在他们那里,教育即交谈,交谈即教育,只是他们与弟子的交谈各有风格罢了。
一、孔子:“侍坐”交谈《论语·先进》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其内容是这样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目

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目古圣先贤,无论中国外国,没有不重视教育的。
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德行的教育。
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了人与人的关系,懂得怎样做人。
教你做好人,教你做善人,教你做贤人,教你做圣人,这是德行教育。
第二是言语,所谓「口为祸福之门」,教你知道说话的分寸。
在家庭、群众中,知道长幼、辈分,对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从小孩的时候就教起,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第三是政事,就是技术、能力的训练。
今天讲的职业教育、科技教育。
你学会了,将来在社会上有谋生的技能,有发展的条件。
第四是文学,那是物质生活富裕后,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
这是中国古老教学的四个层次,不能颠倒的。
现在的教育,没有前两条,只有后两条,所以社会会发生问题。
前面两条是根本,后面两条是枝叶花果,今天根本没有了,看起来像花瓶里插的花,外表虽然好看,但是没有根。
所以整个社会动摇、混乱。
这是舍弃古圣先贤的教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教学是真正的福田。
将来的趋向是怎么样?还是要走老路,谁能够走古圣先贤的老路,谁将来是世界的领导人,是这个世间真正的救护者。
凡是新起的这些把戏都不可靠,没有通过实验,古人这个老路子是几千年实验过的,通过实验的。
今天你创新一个方法,没有通过实验,不能证明你这个方法到底正不正确。
孔子的教学科目:第一是德行孔子教学科目,德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可以说自古以来,社会的中坚分子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他们做全国老百姓的榜样。
这些士大夫阶级都能够守礼,行仁、义、礼,老百姓心自然服,自然也起来效法。
孔老夫子最重要的,他是着重于德行,所以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人与人之间往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言语,如果言语不谨慎,说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就造成误会,就结成冤仇,所以言语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够轻忽。
所谓“宁想这着说,不抢着说”即是,更不能口无遮拦。
孔老夫子教学,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第三个科目,才是政事。
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

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哎呀,说起孔子这个老先生,那可真是了不起啊!咱们四川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讲那些弯弯绕绕。
孔子他老人家提倡“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啥身份,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不管你是喜欢吃辣的还是不辣的,都能给你整出一锅合适的来。
咱再来说说陕西方言,陕西的老乡们都知道,咱们那儿的文化底蕴深厚得很。
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的思想,就跟咱们陕西的秦腔一样,深入人心。
不管你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只要你愿意学,都能在这秦腔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然后咱们再聊聊北京话,北京的老少爷们儿说话那叫一个地道,讲究个实在。
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不管你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只要你有心,都能在这四合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说到孔子“有教无类”的事例,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就像咱们四川有个娃娃,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就是喜欢读书。
孔子听说了这事儿,就亲自上门去教他,告诉他只要用心学,将来一定能有出息。
这娃娃后来果然成了个大学问家,这不就是“有教无类”的最好例证嘛!再比如咱们陕西那边,有个女娃子,她家里重男轻女,不让她读书。
可她自己不甘心啊,就偷偷跑去找孔子求学。
孔子一见她这么有志气,就收下她当徒弟,还教她识字、算数。
后来这女娃子也成了个有名的女才子,这不也是“有教无类”的好处嘛!还有咱们北京那边,有个富家子弟,他家里虽然有钱,但他自己却不学无术。
他家里人没办法,就把他送到孔子那儿去求学。
孔子也不嫌他笨,耐心地教他读书、做人。
后来这富家子弟也改邪归正,成了一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这不也是“有教无类”的功劳嘛!所以说啊,孔子他老人家这“有教无类”的思想,真是好得没话说。
不管你是哪儿的人,啥身份,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这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陕西的秦腔、北京的四合院一样,各有各的特色,但都能让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咱们应该好好学学孔子他老人家的这种精神,让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机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孔子的教学特点

孔子的教学特点(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
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第二,个别观察。
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
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
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

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介绍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才能和特点,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上。
他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兴趣,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故事一:孔子与颜回颜回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他聪明才华出众,但有时候思考问题过于深入,让自己很苦恼。
一天,颜回向孔子请教:“我总是陷入困惑,苦于思考问题。
老师,我该如何改变呢?”孔子听完后,深思熟虑地回答道:“你的才智是独特的,不同于其他人。
你可以试试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你的问题和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整理思路,或许能够减少你的困惑。
”颜回听从了孔子的建议,并开始做笔记。
通过整理观点和问题,他逐渐养成了更加系统和清晰的思考方式。
他的思维变得更加有条理,并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终,颜回在学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学者。
故事二:孔子与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另一位学生,他性格活泼开朗,善于口才和辩论。
一天,子路向孔子请教:“老师,我喜欢辩论和表达观点,但有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争论过于激烈。
请问我该如何改进呢?”孔子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回答道:“你天生具有辩才,这是你的优势。
但争论是需要技巧和分寸的。
你可以尝试在平时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控制情绪,使辩论更加和谐和有效。
”子路虚心接受了孔子的教导,并开始与他人多交流和辩论。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他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并且能够更加冷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逐渐地,子路在辩论方面的能力提升了许多,他成为了一个懂得与人沟通的谦虚而聪明的思想家。
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和意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说话有“三愆”不可不知
说话,是人类的本能,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
谁都会说话,但说不说,怎么说,
以及什么时候说等,效果却大不同。
《论语?季氏》中,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
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所谓“三愆”,也就是与地位较高者谈话时最容易犯的三
个错误。
“三愆”的学问是很实用的谈话修养。
不仅适合跟君子谈话,几乎所有的谈话都适用。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没轮到你讲话时,你抢着说,这就犯了“躁”的毛病,这种情况在谈话时最常见。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名叫虞翻的骑都尉,心高气傲,说话不分场合。
有一次,降官于禁
被孙权放出后和孙权骑马并行,孙权本人并不介意,而虞翻却大骂并用马鞭抽打于禁,孙
权心想:即使于禁无礼,我还没说你亦不该大呼小叫,眼里还有我孙权吗?后来,孙权在
船上宴请众人,于禁听到音乐后,失声泪下,虞翻又插嘴:“你不要假装伤心,好让我们
放了你,痴心妄想!”孙权对此极为不满。
孙权让于禁与他并行,并在宴会上露面,自有
孙权的道理,哪里容虞翻插话。
还有一次,孙权和张昭谈论神仙,兴趣正浓,虞翻又插了
一句:“谈什么神仙呀?他们都是死掉的人,世上哪里有神仙?”这等于批评孙权、张昭
无知,至此,孙权积怒再难平,于是把虞翻流放交州。
孔子一直强调“敏于行而慎于言”,遇事要机敏,雷厉风行。
可讲话最忌“抢”,一定要
思虑清楚,等时机恰当,再慢条斯理地说出来。
急着发话,本就易失之慎重。
即便话本身没什么毛病,若说话的时机不成熟,好话也多半
成了坏话。
时机未到,急于言语,是为第一愆。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须说话时,就该大大方方地讲清楚。
藏着掖着,反倒不好。
齐威王的谋士邹忌相貌过人。
一天,他分别问妻、妾和访客:“我和美男徐公哪个更帅?”三人不约而同地说他更帅,可后来他一见徐公,当即自愧弗如。
邹忌思来想去,妻爱他,
妾怕她,客人有求于他,当然会向着他说话。
他尚且如此,威王身为一国之君,位高权重,想听真话,自然也就更难。
于是次日,邹忌便觐见威王,用这个故事婉言劝谏。
威王心领
神会,广开言路,齐国大治。
邹忌的名声也传至今日而不衰。
若邹忌不言,则又如何?一来,他将坐失良机,错过了眼前的赏赐与信任;二来,久久无
人敢劝谏齐王,国势日下,对他这个权相又有何好处?
员工该说话时不说,领导会怎么看?要么,别人说得透了,你无话可说,无能;要么,上
下级彼此疏远,你或碍于情面,或藏着心眼,不肯跟我说真话,虚伪。
于是乎,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反而见疑。
自作聪明,语带隐瞒,是第二愆。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有训:“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通达之人,必然具备揣
摩他人言语,观察他人脸色的本事。
不注意看情势说话的人,说好听些叫做昏聩,讲直白点,即睁眼瞎一个。
曹操的主簿官杨修,虽聪明伶俐,颇有文采,但却不注意看情势说话,最终惹祸上身。
曹
操在视察丞相府扩建时,用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当时谁也猜不透这个“活”字是
什么意思,而杨修则叫人把门改小,并解释道:“‘门’中加了‘活’字,是个‘阔’字?魏王嫌门太宽阔了。
”有一次,曹操吃了几口糕点,在糕点盒上写了一个“合”字,谁也
猜不透这个“合”字的玄机,而杨修则打开糕点盒吃了一口点心,并且告诉大家:“魏王
要大伙一人一口。
”原来“合”字是由“人”、“一”、“口”组成,不就是“一人一口”的意思吗?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攻汉中,曹操虽打算弃守,但还在犹豫之中,尚未最后
决定,于是向部属发出“鸡肋”的口令。
这是什么意思?无人通晓。
唯有杨修打装行李,
准备回家。
有人问他何以知道是撤军?答曰:“鸡肋”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魏
王用它来比喻汉中,这明摆着要撤军。
于是,曹营将士纷纷收拾行装。
曹操得知这一军情
后大怒,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了。
曹操本是疑心很重的人,而杨修却能屡次猜
中他的心机,并往往不假思索地说出来。
杨修虽然很聪明,但他不懂得收敛,不懂观色而“慎言”。
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往往很少为说错话而吃亏。
反之,若对谈话气氛视若罔闻,一味自说
自话,轻则说不到点子上,重则说错了话,遭人怪罪,这就得不偿失。
不察人情,兀自乱语,是第三愆。
谨记“三愆”之道
说话要谨记“三愆”之道,既不能早,也不能晚,既不能多讲,也不能不讲。
即要恰到好处,拿捏好分寸,也要把握好火候,做到既不躁又不隐也不瞽。
古今言谈虽有别,但说错
了话便会得罪人,这道理从来未变。
牢记“三愆”,既利于我们在交际中避免失言,亦让
人学会审时度势,在最恰当的时间点说话,让小言谈获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