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话的讲究

合集下载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孔子的德行示范)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孔子的德行示范)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2010-01-26 16:33:18 来源:评论:0点击:198【题解】本篇编者取“孔子于乡党”一句中“乡党”两字作为篇名。

篇章节次分合,多有分歧,笔者分为26章。

上篇谈“至圣”,谈至圣的德与行,本篇谈“至圣”之行“至圣”之礼。

本篇记载的是孔子饮食起居,坐卧行走的各项日常礼仪,有言语之礼,傧相之礼,朝会之礼,服饰之礼,祭祀饮食之礼,乡人会合之礼,馈赠之礼,受赐之礼,行走之礼,一个“礼”字,贯穿全篇。

“礼”也是因地因时不同而随时变化。

《四书辨证》:…孔子于乡党‟至…訚訚如也‟,言孔子言语之变。

自…君在,踧踖如也‟至…私觌,愉愉如也‟,言孔子容貌之变。

自…君子不以绀緅‟至…必有明衣‟,言孔子衣服之变。

自…齐必变食‟至…必齐如也‟,言孔子饮食之变。

自…席不正不坐‟至…不亲指‟,言孔子应事接物之变。

按此皆圣人之时,故末借孔子言点出时字作结。

”【原文】10.1孔子于乡党①,恂恂如也②,似不能言者③。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④,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⑤,侃侃如也⑥;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⑦。

君在,踧踖如也⑧,与与如也⑨。

【注释】①乡党:父兄、宗庙之所在地,也即本乡本土。

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②恂恂(xún)如:温和恭顺的样子。

如,形容词词尾。

③者:助词,用在陈述句末,表示比拟。

前面有动词“似”呼应。

可译为“……似的”或……一样”。

④便便:同“辩辩”,形容说话明白清楚,非常健谈。

⑤下大夫: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

其中又有不同级别。

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⑥侃侃(kǎn)如:温和快乐的样子。

⑦訚訚(yín):正直而恭敬的样子。

⑧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⑨与与:意思同“徐徐”。

也即威仪适中的样子,面对国君神情态度既不过分紧张,也不显得轻慢。

【语译】孔子在家乡时,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一样。

孔子名言名句摘录136句

孔子名言名句摘录136句

孔子名言名句摘录136句孔子名言名句【篇1】1、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过于饱足,居住不追求过于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并向他们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得到路的人得到很多帮助,失去路的人得到的很少。

如果他得不到什么帮助,他的亲戚会帮助他;许多帮助将使世界正常运转。

3、如果没有先见之明,将来一定会遇到麻烦。

如果一个人不考虑未来,麻烦就在眼前。

4、[至圣先师]至:最。

旧时特指孔子。

5、孔子说:“砰的一声,危险的言行;国家没有办法,危险的行动说,孙。

6、君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与道说话,也不说;造人,也造工具。

小人,说起来难,说起来容易。

如果你不会说话,那就说;又使人,也要预备。

7、孔子语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摘孔子《论语》8、孔子还提出了具有思辨色彩的认知标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9、“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树立了远大志向之后还要勇敢面对千磨万击。

10、大言不惭。

大言不惭。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宪问》注语。

本句大意是:说大话而不感到羞愧。

说大话而心安理得,不知羞愧,可见此人喜欢自吹自擂,毫无自知之明。

他们的大话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根本不准备去实践。

现在~已成为常用的成语,用以讥讽那些喜欢吹牛而又不知脸红的人。

《论语宪问》11、孔子语录: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孔子《论语》12、这章讲的是孔子认为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所,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已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古代说话文明礼仪

古代说话文明礼仪

古代说话文明礼仪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少仪》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贱”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侃侃而谈是什么意思

侃侃而谈是什么意思

侃侃而谈是什么意思?“侃侃而谈”的意思是:指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该词出自于:春秋·孔子及孔子的学生《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意思是: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

造句:他一坐下来便侃侃而谈,我简直插不上嘴。

成语故事: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

其中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

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

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

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

成语寓意:孔子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译文:仁义的人能够爱护别人,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与人谈注意场合、讲究分寸、坚持适度的原则,而且态度温和恭顺、谨慎细微,成为了佳话。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由于时间、空间、环境等种种原因,决定了人们在交流中,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要有不同的语言和态势,以及不同的交流方式,而且要出语得当、尊重他人。

俗话说:祸从嘴出,病从口入。

说话就好像泼出的水,不可收回,告诫我们不能乱说话。

另外,在与人交谈中,人们应该落落大方、淡定自若、精神饱满、充满自信而又理直气壮,才能赢得他人的好评。

“侃侃而谈”的近义词:口若悬河释义: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

孔子对弟子形象的描述

孔子对弟子形象的描述

孔子对弟子形象的描述说起孔子,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老祖宗,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对弟子们的要求,那可真是一点儿不含糊,不光得学问好,人品、形象也得过硬。

咱们就聊聊孔子眼里,好弟子该是个啥模样。

首先啊,你得有股子书卷气,但可不是那种呆头呆脑的。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说,你得既有文化修养,又得有礼貌风度,得是个温文尔雅的帅小伙儿或者靓姑娘。

想象一下,你穿着整洁的衣服,谈吐得体,走在大街上,那回头率,杠杠的!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

但光有外表可不行,肚子里没货,那也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孔子讲究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你得是个爱学习、爱琢磨的主儿,啥都得懂点儿,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都得拿得起放得下。

遇到不懂的,你得敢于提问,别害羞,也别装懂。

孔子就喜欢这种爱思考、爱提问的学生,觉得他们将来能成大器。

还有啊,你得是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就是说,你得胸怀大志,有远大的抱负,还得能担得起责任,走得了远路。

别整天嘻嘻哈哈的,遇到事儿就撂挑子,那可不行。

你得是个能扛事儿、能办事儿的人,遇到困难,你得迎难而上,别退缩。

再来说说性格吧。

孔子喜欢的学生,那都不是那种软绵绵的、没主见的人。

你得有点儿个性,有点儿脾气,但可不是那种乱发脾气的。

你得是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知道啥事儿该做,啥事儿不该做。

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你得敢于站出来说话,别当缩头乌龟。

还有啊,你得是个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孝顺不仅仅是养活父母那么简单,你得真心敬重他们,对他们好。

同样的道理,你对别人也得这样,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意见。

别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别人都是垃圾。

你得学会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

当然了,孔子也不是要求你完美无缺。

他说:“过则勿惮改。

”就是说,你犯了错误,别怕改正。

浅谈孔子的“慎言”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慎言”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慎言”教育思想王影湖北大学文学院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地方私学的创办奠基者,是世界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在孔子的众多教育思想中,本篇文章择取他的“慎言观”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孔子慎言教育思想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圣人”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教育思想。

“慎言”作为孔子的一个基本教育观点,在《论语》这部伟大著作中,处处都有所体现,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有中”等。

所谓慎言,《说文心部》解释为:“慎,谨也。

”“慎”本义指严谨、小心。

“慎言”即指人们在言语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小心谨慎。

关于孔子的“慎言”观,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是孔子为什么会提出“慎言”,二是孔子的“慎言”观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三是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一、“慎言”出现的历史原因历史告诉我们,在政治氛围高度紧张的环境下,谨慎的处理自己的言行可以避免祸端。

可是,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正值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礼崩乐坏、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为什么孔子还要提出“慎言”呢?文章总结出了三点原因:1.“言”的重要性一方面,孔子认为言语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说话者。

如《论语阳货》:“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意思是一个人的话语出自他的内心,听他说话,就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言语也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如在《论语子路》篇中,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意思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昌盛吗?”孔子回答:“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说出的话关乎百姓的利益,深受百姓爱戴,那么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

”鲁定公又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意思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又回答:“如果君主说的话没有关乎百姓的生活命运,下边的人也不提反对意见,而是顺从执行,那久而久之国家就会走向灭亡。

”由孔子对言语的作用做出的肯定回答可见,言语对于个人或者一个国家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咱们今天聊聊孔子和他的《论语》里头的交友之道。

说实话,孔子这个人,咱们中国人几乎都知道,他是咱古代的大圣人,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啊,到现在还影响着咱们。

他那本《论语》,更是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里面讲的都是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特别是怎么交朋友,那是一套一套的。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话听着就亲切,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哎呀,老朋友从外地来了,高兴得不行!”孔子觉得,交朋友是件乐事,得用心对待。

你想想,生活中有几个铁哥们儿、好姐们儿,一起喝酒聊天,分享快乐,分担烦恼,那多有意思啊!不过,交朋友也不能瞎交,得有个标准。

孔子说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正直的、诚实的、见识广的,这三种朋友对你有帮助;谄媚的、虚伪的、花言巧语的,这三种朋友对你没好处。

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咱们交朋友不就是图个真心实意嘛,谁愿意整天跟那些不实在的人打交道啊!孔子还说了:“无友不如己者。

”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儿自傲,其实他的意思是,别跟那些比自己还差劲的人交朋友。

这并不是说咱们得看不起别人,而是说,咱们得找那些能让自己进步的人做朋友。

你想啊,要是整天跟那些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的人混在一起,你能学到啥好东西?相反,要是跟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的人交朋友,那你肯定也能受到影响,变得更好。

说到这,我还得提一句,孔子交朋友可不看身份地位。

他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就是说,别因为人家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别因为人家身份低微就不听他的话。

这在咱们现在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

交朋友嘛,得看人品、看性格、看志向,跟人家是什么身份、有啥背景没关系。

孔子还教咱们怎么跟朋友相处。

他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就是说,交朋友得讲信用,说话得算数。

你想啊,你要是整天说谎话、不守信用,那你还能交到真心朋友吗?肯定不能!所以呀,咱们得记住这句话,跟朋友相处的时候,得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说话的讲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伦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我国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孔子的丰富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里,《论语》就是孔子的一本谈话录。

春秋时期,孔子开设学校,立教讲学,传授古代文化,他的教学当时包括了个方面的科目,即德行、政事、文学、言语。

在当时,文字虽已普遍应用,但书写扔不方便。

由于竹简太笨重,帛书太昂贵,书面语言的使用的使用范围很窄。

在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里,主要靠口语交流。

通过言传、耳听、心记来传播文化,交流信息。

当时孔子常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四出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深知口语表达的社会作用。

因此,非常重视说话的艺术。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孔子认为说话是进德、修业、治国的大事。

他强调说话要言之有礼,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言之有物。

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强调演讲要有文采,说话要讲究技巧。

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情欲信,辞欲巧”,才能说服打动对方。

孔子认为口语表达直接面对听众,说话的针对性越强,表达的效果越好,因此,说话的内容、时机、情态都要因具体对象、具体环境而异,有所选择,进而区别对待。

一.言之有礼
孔子在政治方面,为了达到他所主张的德政目的,他周游列国,苦口婆心的规劝国君。

他说:“施行德政,就好比北极星一样,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群星都环绕在他周围。

”生动的比喻说明,施行德政,必然会获得大家的拥戴。

他又说:如果只用政令去管理、只用刑法去约束百姓,他们只能暂时不去犯罪,却没有“犯罪可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去教化、用礼节去约束百姓,他们就会有:“犯罪可耻”之心,于是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了。

”孔子用对比的方法把是否施行德政的两种结果摆出来,把道理讲得一清二楚,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现在,我国把“一发治国”写入宪法的同时,又强调“以德治国”,构建文明、进步、和谐的“礼仪之邦”,这难道不是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吗?
二.言之有文
“言之无文,其行不远”孔子的谈话流传千古,中国和外国的有识之识,都将它奉为经典,除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外,它的文采灿烂、文雅悦人,是一个相当重
要的因素。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知识并时常复习它,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欣慰的事吗?)
两个反问句,道出了人生两大快乐事-------求学和会友,句式活波生动,说得自
然,听得悦耳。

有一次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国君像国君的样子,臣属像臣属的样子,父亲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像
儿子的样子。

)四个分句组成一个工整的排比句,琅琅上口,简洁明快,意义却很
深远。

孔子在奉劝诸侯以身作则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的行为符合法纪,不下命令法纪也能推行;自身的行为不符合法纪,即使下了
命令法纪也难以推行。

一句话15个字就说明了一个深坑的道理。

正因为言之有问,孔子留给后世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和成语。

如:巧言令色、言而有信、温故知新、既往不咎、尽商尽美,文质彬彬,举一反三,任重道远,浴罢不能、各得其所、后生可畏,成人之美,名正言顺,欲速则不达、怨天尤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患得患失,以及“三思而后行”,“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杀鸡焉用牛刀,学而优则仕,等,它们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引用。

这些极富文采的佳句和成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库,在古今先贤中首屈一指。

三.言之有情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走在上里,听到一个妇女在哭泣,了解到妇女一家为逃避暴政躲进深山,丈夫被老虎吃了,儿子又被老虎吃了,但她还舍不得离去,因为这里没有暴政。

孔子感慨万千,感叹道:苛政猛于虎。

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又有一次,他家马棚失火了。

孔子听到消息时,急切地问:有人受伤吗?
却不问马的情况。

在他的意识里人是第一位的,远比财产重要。

孔子言之有情,还集中反映在他对学生的教诲中。

当看到有个叫宰予的弟子白天睡觉、荒废学业时,孔子叹息说:朽木不可用于雕刻,粪土不可用来糊墙呀”?表现了他“恨铁不成钢”的殷勤之情。

孔子还经常用自身的经历教育学生道:“我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所以学会了做很多粗重的活儿。

”孔子用这些话激励和鼓舞家庭贫寒的学生,对学生进步寄予厚望。

一次鲁哀公问那个弟子最爱学习,孔子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

可惜的是他短命早死,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有这样的人了!”学生颜回死了,孔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地痛苦着说: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对学生情深意笃,令人感动。

四.言之有物
孔子“不尚空谈,言之有物”,主张说话必须有根有据、实话实说。

他说:
“路上听到一些毫无根据的传闻”,就拿来到处散布,这是对仁德的背弃。

他尤其憎恨那些油嘴滑舌、到处乱说而导致国破、家败的人,他说:花言
巧语说话、佯装笑脸形事、故作谦恭等人,这样的人,左乐明认为可耻,
我也认为可耻。

他在教诲弟子、规劝国君时,总能注重言论因时而发,因
事而发,因人而发,说实实在在的话,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如有一次他
和学生走在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岸边,他即景生情,针对有的学生不思进
取的思想,教育学生珍惜青春年华,他说:要好好珍惜青春年华,光阴就
像这流水一样不停流逝呀!”这些切实而生动的话语,至今还闪烁着真理
的光辉。

对于我们今天反对说假话、空话,反对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不
良世风,有着实际的知道意义。

本文摘自《演讲与口才》知识大全集---第三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