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1、2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莹、裹”等 12 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 20 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地球的美丽渺小说清楚的,初步感受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

【课前学习任务】1.搜集地球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地球的理解。

2.朗读课文,写下你的问题或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1.我能读正确。

晶莹摇篮壮观和蔼资源有限矿产无私慷慨节制枯竭贡献毁坏滥用生态设想例如基地目睹子孙2.我能把生字写规范。

学习任务二: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段落提取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内容123456789学习任务三:体会课文是如何把每个部分的意思说清楚的。

默读第 1~2 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地球美丽又渺小”,圈画出关键词句,在旁边做批注。

【学习资源】推荐阅读美国弗兰克·普内斯雷蒙德·西弗尔《地球》。

【课后练习】1.看拼音,写词语。

2.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光亮而透明。

()(2)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这句话中“慷慨”一词的意思是()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大方,不吝惜4.从课文中找出说明地球渺小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结合提纲笔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课 山中访友第二课时(人教新课标,无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课 山中访友第二课时(人教新课标,无答案)

现代高效课堂语文学科登山型结构化创感学道班级:60 姓名:编号:日期:研备组:六年级语文组【展示课导学】(课题:《山中访友》作者:课时:一课时)主题导向·自主探究·展示表现·课前准备:背诵诗歌。

桌面物品摆放整齐。

·学习主题:(1分钟):通过自读自品,交流展示,我能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并能通过创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语文学科素养三层级达标训练书写等级达成等级·基础题(你一定能过关!)一、下列画线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露水(lù)栀子(zhī)B.邀请(yāo)涧水(jiàn)C.流淌(tǎnɡ) 柏树(bó)D.玄奥(ào)禅心(chán)二.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形声字的是()A.憔、清、禅B.澈、川、栀C.淌、径、手D.邀、唱、休三、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玄秘深奥。

()2、道德高,名望重。

()3、很感兴趣地谈论。

()4、由衰老恢复青春。

()·发展题(相信你能行!)四、填空。

(1)本文体裁为,虽题为《山中访友》,其实是通篇运用___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自己对_______充满了童心童趣。

(2)本文以___山中_____为线索展开叙写,字里行间展露出对大自然的_______之情。

五、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几位老人面对新建的街心花园津津乐道。

B.张老师从教三十多年,德高望重。

C.七十岁的爷爷经过这段时间的休养,脸颜红润,真好像返老还童。

D.夜晚,站在楼顶远眺眼前的红旗大街,路灯点点,波光明灭。

·提高题(坚信你最棒!)六、阅读题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 )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 )的笑容。

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新人教版小学教育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1单元 负 数第2课时 直线上的负数

新人教版小学教育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1单元  负 数第2课时  直线上的负数

第一单元负数第二课时直线上的负数【学习目标】1.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填一填。

(1)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

(2)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3)升降机上升3.5米,记作+3.5米;-4米表示()。

二、自主探究1.认识直线上的数。

⑴出示例3图。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我的发现:。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我的想法:以为起点,向为正,向为负。

原点处表示的位置,方向表示向东,一个单位表示1m。

2.感知直线上数的变化(1)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和小数,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法。

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如果小明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2)引导观察:在直线上从0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往左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细观察,找规律。

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

我的发现:。

小结: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需要先确定起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用正负数表示相应点。

3.做一做。

在直线上表示下列各数。

三、课堂达标1.2.体育达标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如下:李勇45个、张军28个、张强33个、赵刚26个、王亮18个。

如果每分钟做仰卧起坐30个算达标,以达标的个数为标准,记录每个人的成绩。

刚好达标的个数记为0个,超出的个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个数用负数表示,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四、知识拓展。

某次数学测试,老师以80分作为标准,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4、+10、-5、0、+7、-4,这六名同学的实际平均成绩是多少?六年级下册知识要点汇总第一单元负数1、负数的由来: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意义》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意义》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意义》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体会作为度量的比的重要功能,感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课前学习任务】找一找:生活中有很多的“比”,你能找到它们吗?请你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1.调制果汁。

纯果汁的量和水量的比是1:5问题:怎么调制这杯果汁呢?你打算放多少纯果汁?多少水?活动建议:把你的配制方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任务二:这两个比都是我们刚刚研究的比吗?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活动建议:可以写一写,画一画,验证你的想法。

学习任务三:回答问题:1.不喝果汁,你能比较出哪杯果汁更甜吗?2.不品尝,你能判断哪锅米饭软,哪锅米饭硬吗?(1)给爷爷奶奶蒸米饭吃,该如何放米和水呢?(2)爸爸喜欢吃硬一些的饭,该如何放米和水呢?【作业设计】数学书第 47 页做一做第 1 题。

小敏和小亮买同样的练习本。

小敏买了 6 本,共花了 12 元。

小亮买了 8 本,共花了 20元。

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量之比是()∶(),比值是();花的钱数之比是()∶(),比值是()。

【参考答案】数学书第 47 页做一做第 1 题。

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量之比是(6)∶(8),比值是(3/4或 0.75);花的钱数之比是(12)∶(20),比值是(3/5或 0.6)。

解题思路: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量分别是 6 本和 8 本,所以练习本数量之比是(6)∶(8)。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3)研讨:①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②观察时,组合凸透镜的摆放位置不同会对观察到的图像产生的影响?学生活动31.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自己选择的其他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

观察物体名称肉眼看到的现象自制“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我发现: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在放大倍数上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活动4 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1.认识光学显微镜。

观察视频,然后分组研讨光学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完成下列图表。

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的放大倍数更大,此时两个凸透镜之5.谈话:用手拿着凸透镜测量很不方便,手一但动了,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的变化。

有没有办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呢?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小结后,组织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6.小结:两个放大镜上下平行组合,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就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根据这个特征,我们把这个组合凸透镜也称为简易显微镜或自制显微镜。

教师活动31.指导学生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记录身边的物体,对比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交流新发现,汇报观察的发现,并填写记录表。

引导学生思考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两个放大镜放大倍数有什么关系;通过对多个对象进行观察及观察方式的对比,进一步发现自制的显微镜能有效提升放大的倍数,同时也认识到放大倍数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发现事物更多的细节。

教师活动4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2.小组讨论: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哪个部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PPT配图),和我们做的有什么相似之处吗?2.播放并引导学生观看介绍光学显微镜的视频,初步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六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2课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赣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2课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赣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2课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赣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简单的产品设计方法和技巧;3.能够设计并制作出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产品。

二、教学重点1.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的特点和要求;2.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思路;3.设计和制作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产品。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实用性和美观性融合在产品设计中;2.如何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10分钟)让学生观察身边常用的物品,探究它们的形状、颜色、材质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品才可称之为实用美观的产品。

2. 学习核心内容(30分钟)1.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特点和要求:要具有实用性、美观性、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等特点。

2.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思路:1.理解产品的功能和使用场景;2.确定产品的材质和形状;3.通过手绘或绘图软件进行产品设计;4.制作原型并进行改进;5.最终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

3.实战演练:老师提供一定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创意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

3. 课堂实践(60分钟)1.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

老师提供一定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创意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并要求学生以“实用美观”为原则,在设计中考虑到产品的功能需求。

2.学生进行展示。

学生将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产品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4. 课后作业(20分钟)1.思考你今天制作的产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改进方案。

2.将自己的创意进行更详细的设计和表达,并写成简要的设计说明。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发言表达,了解学生对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特点和要求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产品设计和制作方法的掌握情况。

同时,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桥》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桥》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桥》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咆、哮”等 8 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 11 个词语。

2.初读课文,能抓住情节概括课文大意。

3.练习朗读课文,积累描写环境的语句。

【课前学习任务】1.朗读课文《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初读课文,尝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认读词语,观察书写。

1.读准字词。

咆哮吞没呻吟狞笑势不可当惊慌祭奠乱哄哄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废话党员揪出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3.观察字的结构,尝试书写。

学习任务二:提炼小说的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情节一:情节二:情节三:主要内容:学习任务三:积累环境描写的语句。

描写暴雨:描写山洪:描写木桥:【学习资源】阅读《小英雄雨来》。

[课后练习]一、抄写本课词语,注意把字写工整、美观。

二、熟读课文,试着读好短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关联环境,感受老支书的人物形象。

2.能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课前学习任务】1.梳理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老汉的形象。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回忆小说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回忆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任务二: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

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习任务三:深入阅读,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四:回看题目,小说以“桥”命题,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学习资源】运用所学读小说的方法,阅读高尔基的《童年》。

【课后练习】一、小练笔(二选一)二、运用所学读小说的方法,阅读高尔基的《童年》。

六年级的开学第二课教案

六年级的开学第二课教案

六年级的开学第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回顾与衔接:通过简单的复习,使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回顾,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新知识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新学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责任感: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重点1. 新知识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难点1. 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课堂常规:检查学生的出勤和仪容仪表,强调新学期的新要求。

- 回顾与衔接:通过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新知识导入(10分钟)- 介绍新知识: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 问题引导:提出与新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课堂活动(15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新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本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难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法提示: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从理解课文题目展开,然后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②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③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④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通过同学之间交流。

在交流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课时安排:2课时
【自学内容】
友情提示:充分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1、通过认真朗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注音了!(我还能总结一下识字方法)
()()()() ( )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
()() ( )
奥.秘津.津乐道蕴.含
●我想和教科书对照或请教同桌,以上注音都正确吗?正确()错误()
●我来总结一下,我的识字方法是: 。

●我能自己检查写的对错正确()个错误()个
③在预习课文时我理解的生词有:
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他们都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初读课文后我有几点收获,我想写在下面:
4.初读课文后我有几点疑惑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疑问三: 【合作探究】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抓住文章重点部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反复朗读课文,画出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边读边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
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读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例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通过这段话我体会到:。

再如:“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
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我从中体会到了:。

我感受深的句子还有:。

我从中体会到了:。

2、通读全文,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总结出课文有怎样的写法?。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
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细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句
子或段落背下来。

【当堂检测】
假设你是文中的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你最想与游人说什
么?(发挥联想,50字左右写在习作练习本上)
2﹡山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法提示: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并能结合阅读提示与同学交流收获。

课时:一课时
【自学内容】
1、我首先读了阅读提示,提示我在读课文时思考:。

2、我能熟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⑴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一缕.(lùlǚ)清晰.(xī xí)
轻盈
..(yíng yín )啼啭.(zh uǎn z huàn)
⑵我能通过()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并能积累下来。

优雅、清新、欢悦、奇妙无比等词语
3、通过自读全文,我知道课文写了: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我还知道课文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

4、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挑战自我
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以下内容,把你的思考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1、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积累喜欢的句子。

我来盘点:
A、本课的生字我觉得比较难记的是。

我采用的识记方法是
B、我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重点突出发()句子摘录法()重点罗列法()。

C、我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上网()读书()问别人()没有搜集()
【合作探究】
阅读提示:边读边想象,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写什么,有了整体印象之后,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抓住重点句子或段落反复阅读体会,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写的。

1、通过自读全文,体会山雨的韵味:
2、回读全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当堂检测】
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及、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 ”。

句中“ ”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

3抄写喜欢德优美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