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卫星通信第
卫星通信课件第3章(xsy) (NXPowerLite)

=196.52dB W
卫星接收机输入端的载波接收功率为:
[Cs]= [PtE]+[GtE] +[GRS]-[Lu]=[EIRP]E +[GRS]-[Lu]
= 98.6dBW+ 16.7dBW- 200.04dBW
=-84.74dBW= -54.74dBmW
地球站接收机输入端的载波接收功率为:
[CE]= [EIRP]S +[GRE]-[Ld]-[LFRF]
解:若上行工作频率为6GHz,下行频率为4GHz,距离为, d=40000km。
上行线路传输损耗为:
[Lu]=92.44+20lgd(km)+20lgf(GHz)
= 92.44+20lg40000+20lg6
= 200.04dBW
下行线路传输损耗为:
[=92.44+20lg40000+20lg4
3.4 噪声与干扰
3.4.1 系统热噪声
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所有有源器件都会产生热噪声。为理解 热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里以电路中的一个电阻为例来 说明。从电阻外部看,其内部电子自由运动产生的能量就像 是其两端施加了一个随机起伏的电压 。
1. 噪声系数
噪声系数F(或NF)定义为输入信噪比与输出信噪比之比:
3.2 卫星移动通信链路特性
多普勒频移
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卫星与地面移动终端之间存在
相对运动,因而它们作为发射机或接收机的载体,接收信号
相对于发送信号将产生多普勒频移。分析表明,多普勒频移
fD可由下式表示 :
fD
Vfc C
cos
其光中速,,V而为卫为星卫与星用与户用的户相之对间运的动连速线度与,速fc为度射V方频向频的率夹,角C为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第一章:引言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将信息传输到地球周围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并利用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卫星通信技术成为人们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第二章:卫星通信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卫星通信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美国在冷战期间研发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随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技术逐渐商用化,并迅速发展起来。
现如今,卫星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气象、农业等领域。
第三章: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
现代卫星通信网络能够提供广播电视、互联网接入、移动通信等多种服务。
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卫星通信技术都能实现全球覆盖。
另外,卫星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航天探索以及救援行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章:卫星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卫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以高通量卫星为例,通过利用多波束、高频段、大带宽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卫星通信的容量与速度,实现了更快速的数据传输。
另外,卫星通信技术的创新还包括新型卫星的研发、可重用火箭的应用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优化等方面。
第五章:卫星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卫星通信技术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卫星通信技术的部署与投资成本较高,对后续维护与升级也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持。
其次,卫星通信技术在天气条件恶劣、地形复杂等情况下容易受到干扰。
此外,卫星通信技术的频谱资源也面临竞争与限制。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的推动,卫星通信技术的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未来,随着5G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并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更多便利与机遇。
结论总之,卫星通信技术凭借着其全球覆盖、高速传输的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通信手段。
2024年航空航天行业卫星通信技术培训资料

欧洲空间局通信 卫星项目
欧洲空间局的通信卫 星项目是一个致力于 提供全球通信服务的 重要工程。通过先进 的卫星技术,这个项 目实现了跨越国界的 通信连接,为全球的 信息交流和互动提供 了重要支持。该项目 的成功运作也为卫星 通信技术领域带来了 许多创新和应用。
SpaceX星链计划
全球互联网 覆盖
重要性强调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01 技术发展方向 02 应用领域拓展
03
感谢致辞
单位感谢
编写单位 支持单位
个人感谢
编写人员 支持人员
问题互动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们将 提出一些关于卫星通 信技术的问题,让参 与者展开讨论,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通过互动讨论,我们 可以共同探讨问题, 促进学习和交流的效 果。
推动全球通信进步
03 合作成果
打造通信新未来
结语
通过以上实战案例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国 家和机构在卫星通信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应用。随 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合作的深化,卫星通信将在 未来发展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为全球信息传 输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本资料总结
涵盖的内容 和知识点
地球同步轨 道
特点及应用
极地轨道
特点及应用
低地球轨道
特点及应用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01 地面站
功能和作用
02 卫星
种类和特点
03 用户终端设备
常见设备类型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1960s
首颗通信卫星上天
1980s
数字卫星通信技术出现
2000s
高性能通信卫星应用广泛
2020s
卫星通信技术不断创新
卫星通信系统分解课件

THANK YOU
卫星通信系统分解课件
目录
•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 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 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 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势与挑战 • 卫星通信系统应用案例
01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利用人造地 球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地球站 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进行 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
通信容量
通信容量
指卫星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通常以每秒传输的比特数(bps)或兆比特 (Mbps)来表示。通信容量的提高可以增加系统的吞吐量,满足更多的通信 需求。
频谱效率
频谱效率是指单位频谱资源上所能传输的信息量,是衡量通信容量和频谱资源 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提高频谱效率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研究方向。
设备成本高
卫星通信系统的设备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不易普及。
信号衰减
卫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大气层和距离 的影响,导致信号衰减。
对地球静止轨道的依赖
卫星通信系统需要依赖地球静止轨道资源, 面临轨道资源紧缺的挑战。
技术发展趋势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系统的数 据传输速率将进一步提高。
调制方式
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无线传输 的信号形式,包括QPSK、QAM和 OFDM等。
多址接入技术
FDMA
频分多址接入,每个用户使用一个特定的频段进行通信。
TDMA
时分多址接入,每个用户使用一个特定的时间片进行通信。
CDMA
码分多址接入,每个用户使用一个特定的码序列进行扩频通信。
04
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信号传输频段
卫星通信系统使用的频段包括微波频段、C波段、Ku波段和Ka波段 等。
现代通信技术3(卫星通信)课件ppt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高轨卫星和低轨卫星将各自发 挥优势,并在某些领域实现互补,共同推动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成 为一种必然趋势,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高速、大容量、 低延迟的通信需求。
融合技术
兼容性与互操作性
卫星通信协议与标准应保证不同 厂商的设备能够兼容和互操作,
促进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
04
卫星通信应用
卫星电视广播
卫星电视广播
通过卫星将电视信号传输到地面接 收站,再由接收站将信号传输给电
视机,实现电视节目的播放。
覆盖范围广
卫星电视广播的覆盖范围广泛, 可以覆盖全球,为不同地区的人 们提供相同的电视节目。
能接入互联网。
高速度连接
卫星互联网可以实现高速数据 传输,满足用户对高带宽业务
的需求。
可靠性高
卫星互联网的可靠性较高,不 易受到地面网络故障的影响。
卫星导航定位
卫星导航定位
通过卫星信号实现定位和导航服务。
高精度定位
卫星导航定位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提供 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
多功能应用
实时性强
卫星导航定位不仅可以用于车辆、船舶、 飞机的导航,还可以用于地图绘制、地质 勘查等领域。
为了实现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需要发展一系列关 键技术,如网络融合技术、终端设备兼容技术、信号处理 技术等。
未来展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卫星 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 高效的通信服务。
06
案例分析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案例
卫星通信简介ppt课件

卫星通信的特点
5、可以与接收无线电信号
通信分系统:接收、处理并重发信号。(转发器)
电源分系统:为卫星提供电能,包括太阳能电池、 蓄电池和配电设备。
跟踪遥测指令分系统:
跟踪部分用来为地球站跟踪卫星发送信标
遥测部分用来在星上测定并给地面的TTC站发 送的有关卫星姿态、星上各部件工作状态的数据
➢ 组网灵活,建设周期短(经济活跃时,优势明显) ➢ 非对称信道 ➢ 网状指挥、控制(司令部与单兵) ➢ 面向用户(更好地交互)
卫星通信的缺点
➢ 同步轨道卫星: 通信时延大 通信端站体积大 设备价格高 操作复杂
➢ 中、低轨道卫星: 系统复杂,使用费用高
➢ 政策、通信安全方面 ➢ 易受恶意干扰和攻击
1#站
信信 号号 设识 计别
2#站
信信 号号 设识 计别
3#站
一个无线电信号可以用若干个参量(指广义的参量,
下同)来表征,最基本的是:信号的射频频率,信号 出现的时间以及信号所处的空间
目前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多址
按 射
预分配
按需分配
随机接入
频 多
CDMA
CDMA
CDMA 码分多址
址
联 接
SDMA
SDMA
信息调制波频谱 扩频调制后频谱
fc-Rc
fc-Rd fc fc+Rd
频率 fc+Rc
扩频原理示意图
fc为中心频率 Rc为码速率 Rd为数据速率
码分多址方式(CDMA)
CDMA方式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有 一定的保密能力;改变地十比较灵活。
缺点是:要占用很宽的频带,频带利用率一般较低; 要选择数量足够的可用地址码组较为困难;接收时,对 地址码的捕获与同步需有一定时间。CDMA方式特别适 用于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及小容量的系统。
现代通信技术3(卫星通信)

05
04
组网灵活
卫星通信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组 网,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 多点的通信。
02
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轨道与覆盖
地球同步轨道
卫星位于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步,覆盖范围广,适用于 全球通信。
中地球轨道
卫星高度较低,轨道周期短,适用于区域通信和移动通信。
地球静止轨道
卫星位于地球静止点上空,适用于固定卫星通信。
05
案例分析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案例
概述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成立于1964年,是全球最大的商业卫星通信网络之一, 提供广播、宽带、移动和政府服务等多元化服务。
技术特点
Intelsat使用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覆盖全球范围,提供大容量、高可靠性的通 信服务。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媒体分发、宽带接入、移动通信网络扩展等领域。
未来卫星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更高频段和更大带宽
未来卫星通信将向更高频段和更大带宽发展,以满足更高的数据传 输需求。
智能化和自动化
未来卫星通信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实现自适应调整、自主 故障诊断等功能,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融合发展
未来卫星通信将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融合发展,实现更广泛的覆盖 和更好的互操作性。
卫星通信频段
C频段
频率范围为5.925-6.425GHz,带 宽较窄,适用于传统的卫星电视 广播和固定卫星业务。
Ku频段
频率范围为14.0-14.5GHz,带宽 较宽,适用于数字卫星电视广播 和高速数据传输。
Ka频段
频率范围为30.0-30.5GHz,带宽 最宽,适用于高数据传输和宽带 多媒体业务。
卫星通信第3章V3

38
当信号的直射波分量被树木、输电线或高的地面 障碍物所遮蔽时,接收信号的强度r1(t)服从对数高斯 条件下的Rician分布,相位服从[0,2]的均匀分布, r1(t)可以表示为
K
K0 K1 K2 0 1 2 2
2
3
3
0 1
(2-13)
40
经验公式(2-13)中的参数值
K
K0=2.731 K1=-0.1074 K2=0.002774
0=2.331 1=0.1142 2=-0.001939 3=1.049×10-5
0=4.5 1=-0.05
30
微波信号通过大气层时产生折射
3.1.4 链路附加损耗(续)
4、电离层闪烁和多径
电离层内存在电子密度的随机不均匀性而引起闪烁,可使 信号产生折射。
电离层中不均匀体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穿越其中的电波的 散射,使得电磁能量在时空中重新分布,造成电波信号的幅度、 相位、到达角、极化状态等发生短期不规则变化。
3.1 链路传播特性(续)
星际链路:只考虑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星-地链路:由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和近地 大气的各种影响所确定
4
外逸层(Exosphere) 500 - 64,374 km
热层(热电离层)(Thermosphere) 80 - 500 km
中间层(Mesosphere)
50 - 80 km
26
不同仰角时的雨衰频率特性
降雨衰减系数的频率特性
降雨地区的等效路径长度
3.1.4 链路附加损耗(续)
3、大气折射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输方程
分析:
天线增益G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大,但是传播损耗 也增大,所以接收的功率通量密度和功率不变。结 论:卫星链路对频率的变化是不敏感的 从技术和经济因素,只对一定的频率范围感兴趣。 例如卫星直播电视(DTH),希望地球站的价格尽可 能低,使用小口径天线。高频率卫星上能得到高的 EIRP;同时地面上也能使用小口径高增益天线 虽然卫星链路对频率变化是不敏感的,但是另一些 因素也会影响使用频率的选择
最大的上行和下行距离:37506km 跟踪损耗:1.2dB(上行)和0.9dB(下行) 系统噪声温度:160k
基本链路分析
门限载噪比:
为保证用户接收到的话音、图像和数据有必要的质 量,接收机所必须得到的最低载噪比。 对于模拟制信号通常用信噪比(S/N)表示传输质量的 好坏 对于数字通信,用误码率表示传输质量。与所要求 的误码率相对应的Eb/n0也称门限电平,用(Eb/n0)th表 示 C/n0=Eb/n0+R C/N=Eb/n0+R-B
干扰分析
邻星干扰:
从地球站A2到卫星A的上行载波干扰比:
用dB表示:
f u EIRP Gu Gu d u C EIRP d u f u EIR P Gu I u EIR P Gu
1
所有的干扰都是高斯型的,且是彼此无关的广义平 稳随机过程
干扰分析
邻星干扰:
A B
θ
θ
系统 A
系统 B
干扰分析
邻星干扰:
国际上的有关章程规定,相对峰值归一化(1或0dB) 的副瓣包络电平: 29 25lg
θ β r dB
2 2 d 2 dA dB 2d Ad B cos
d 2 2r 2 2r 2 cos 2r 2 (1 cos )
如果(C/N)u>>(C/N)d,则C/N≈(C/N)d,卫星线路是下 行线受限制,这是卫星通信的常见情况 (C/N)u<<(C/N)d,则C/N≈(C/N)u,则认为卫星线路是 上行线受限制
基本链路分析
其他损耗:
损耗(dB/km)
10
BOi和BOo 天线指向损耗 大气层吸收损耗
1.0
3
0.1
1
2 0.01 0.3 0.5 1.0 2 3 4 5
(C / I )u SFD(dBw/ m2 ) SFD* (dBw/ m2 ) Gi (dB) (29 25lg ) Gu Gu
干扰分析
邻星干扰:
从卫星A到地球站A1的下行载波干扰比:
(C / I )d EIRP ) EIRPs(dBw) G(dB) (29 25lg ) s (dBw
L(dB) 32.45 20lg d (km) 20lg f (MHz)
传输方程
功率通量密度:
表示发射功率经过空间传播到达接收点后,在单位 面积内的功率。
Pfd=PtGt/(4d2)=EIRP/(4d2) (W/m2)
Pfd=EIRP(dBW)-10lg(4d2) (dBW/m2)
卫星转发器饱和通量密度:为使卫星转发器单载波 饱和工作,在其接收天线的单位面积上应输入的功 率。它反映了卫星转发器的灵敏程度。
传输方程
接收信号功率:
P G G Pr t t r Pt Gt Gr L 4 d
2
传输方程
传输方程
例:
一颗卫星在4GHz时通过一副18dB增益天线,发射 25W功率。网络中一个地球站,用一副直径为12m 的天线(η =65%)来接收,试确定:
地面微波系统的干扰:
国际上规定:
对于地面微波通信系统,要求在卫星载波40kHz的带宽内, 其功率谱密度低于地球站接收功率谱密度25dB 进入地面微波系统的干扰功率基准为-154dBw/4kHz,并且 干扰功率达到这个值的时间不许超过20%;或干扰功率基 准为-131dBw/4kHz,且达到这个值的时间不超过0.01%
2 2 dA dB 2r 2 (1 cos ) arccos 2 d d A B
dA
卫星 A
卫星 B
干扰分析
邻星干扰:
上行干扰功率:
c I u EIRPGu 4d f u u
2
EIRP´:干扰信号在被干扰卫星A方向的EIRP fu´:上行干扰频率 du´:被干扰卫星A和干扰地球站B1之间的上行距离 Gu´:被干扰卫星A的天线在地球站B1方向的增益 fu´≈fu, du´≈du
C / I u EIRP(dBw) EIRP(dBw) Gu (dB) Gu (dB)
用功率通量密度SFD表示:
Gu C SFD I u SFD Gu
(C / I )u SFD(dBw/ m2 ) SFD(dBw/ m2 ) Gu Gu
卫星通信中常见的其他干扰
正交极化干扰:
由于极化的不完全正交造成的干扰称为交叉极化干 扰(CPI),即能量从一种极化状态耦合到另一种极化 状态引起的干扰 正交极化鉴别度的定义为对同一入射信号,收到的 主极化功率对正交极化功率的比值 卫星线路的净正交极化鉴别度,是地球站天线和卫 星天线在上行和下行线的组合效果。最小净线路正 交极化鉴别度: X 1 ( X X )
总载噪比计算:
设卫星上接收到的载噪比为(C/N)u,它被通信卫星 转发,重新发回地球。由卫星天线转发后的EIRP为 EIRPs,载噪比为:C/N=(C/N)u,噪声功率为 :
N
接收地球站收到的载波加噪声为C(t)+N(t)+Nd(t)
C(t):上行载波功率经卫星转发后的功率 N(t):上行噪声功率经卫星转发后的功率 Nd(t):附加的均值为零的下行加性白噪声
干扰分析
邻星干扰:
EIRP(dBw) EIRP* (dBw) Gi (dB) 29 25lg (dB) SFD(dBw/ m2 ) SFD* (dBw/ m2 ) Gi (dB) 29 25lg (dB)
C / I u EIRP(dBw) EIRP* (dBw) Gi (dB) (29 25lg ) Gu (dB) Gu (dB)
min
2
1 e
1 1 S
卫星通信中常见的4d 4df Pt c
2
Pt
图 6-1 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传输方程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当距离d以km为单位,频率f以GHz为单位时:
L(dB) 92.45 20lg d (km) 20lg f (GHz)
当距离d以km为单位,频率f以MHz为单位时:
比特率:60Mbps 噪声带宽:36MHz 比特持续时间带宽积:0.6
卫星参数:
天线增益噪声温度比:1.6dB/K;卫星饱和EIRP:44dBw TWTA输入回退量:0dB;TWTA输出回退量:0dB
地球站参数
天线直径:7m; 发射天线增益(14GHz):57.6dB
接收天线增益(12GHz):56.3dB; 进入天线的载波功率:174W
N
fd
2
基本链路分析
上行载噪比计算:
载波功率与等效功率谱密度的比值(C/no): C/N=C/n0-B(dB) 载波功率与等效噪声温度之比C/T: C/N=C/T+228.6-B(dB)
C EIRP G / T L T
C EIRP G / T L 228.6 n0
基本链路分析
分配给卫星通信的6/4GHz同时用于地面微波线路 地球站接收4GHz频带的信号,它对来自地面传输的 4GHz微波干扰也很敏感 地球站以6GHz频带发射,对使用6GHz频段接收的 地面微波系统产生干扰 地球站和地面微波系统间的相互干扰量是载波功率、 载波谱密度和两载波间频率差值的函数
卫星通信中常见的其他干扰
基本链路分析
再生型转发器计算:
很强的信号处理能力,发展方向。 链路的各个部分是彼此独立的。因此误比特率为
Pe Peu (1 Ped ) Ped (1 Peu ) Peu Ped
卫星链路设计
第三节 干扰分析:
载波噪声干扰比 邻星干扰 卫星通信中常见的其他干扰
干扰分析
载波噪声干扰比:
载波噪声干扰比:C/(N+I)=C/N´
1 1 C C C N I N 1
总的载波噪声干扰比: 1
1 1 C C C N I N
C 1 C 1 N u N d
第三章 卫星通信链路设计
卫星链路设计
传输方程 基本链路分析 干扰分析 大气损耗和降雨衰减 卫星通信系统的可用度
卫星链路设计
第一节 传输方程:
卫星链路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功率通量密度 接收信号功率
传输方程
卫星链路:
上行链路 下行链路
传输方程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Pr
Pt 2 Pr P t 4 d 4d 2 4
λ(cm)
图 6-11 水蒸汽和氧气的吸收损耗
1:水蒸汽,10g/m 3(在18 ℃时的相对湿度66%);2:氧,压强为15cm水银柱 3:总的吸收损耗
基本链路分析
例:
某Ku波段(14/12GHz)的卫星系统,它以TDMA方式工作,采用QPSK 调制,系统参量如下:根据这些参数,计算载噪比。 载波调制参数: